问题

为什么说汉朝丞相陈平家中土地三十亩《史记》依然说他家贫?

回答
陈平出身贫寒,这在史书中是明确的记载,而他后来在汉朝位高权重,自然也积累了不少财富。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说他家贫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数字对比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要理解“贫”在古代的概念。这里的贫,更多的是指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缺乏显赫的家世背景,以及在发迹之前生活的窘迫。 陈平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苦。他自己也曾说:“吾尝贫甚,人争畔我,我无以胜;我倚长者,长者不我信。”(我曾经非常贫穷,别人都欺负我,我没有办法还击;我依靠长者,长者也不信任我。)可见,他所经历的贫困是那种需要忍受欺凌、得不到尊重的境地。

其次,土地三十亩,在古代虽然不能算富,但也可以糊口,甚至算得上小康。然而,这三十亩地很可能并不是陈平自己耕种得来的。在陈平出仕之前,这块地或许是他家庭的唯一财产,是依靠亲戚朋友的接济或者自己辛苦劳作才能勉强维持的。而且,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史记》说的是“尝贫”,意思是“曾经贫穷”,这并不代表他晚年也贫穷。陈平在刘邦身边,凭借其智谋逐渐崛起,屡立奇功,最终官至丞相,封为曲逆侯。这期间,他的俸禄、赏赐和封地的收入,足以让他远远摆脱贫困。

那么,为何司马迁依然提及他的“贫”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强调其发迹前的艰难,以衬托其后来的成就。 史书写作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对比。司马迁在写陈平的传记时,必然要回顾他的一生。早年的贫困,与他后来的显赫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更能凸显出陈平凭借自身才干实现“凤凰涅槃”的励志过程。这对于鼓励后世那些出身贫寒但有志向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上来就写他如何显赫,反而少了故事性和激励性。

反映当时的社会阶层和对“豪富”的定义。 在那个时代,真正的“富”不仅仅是拥有土地和金钱,更重要的是拥有 显赫的门第、世代积累的财富和权力,以及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力。 拥有三十亩土地,只能算是一个自耕农的水平,与那些拥有良田千顷、家族势力庞大的世家大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陈平家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显赫的门第,他的父亲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可能是个贫农。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就是“贫”的一种体现。

史书记录的侧重点不同。 《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有多少财产,更重要的是记录他的 政治生涯、思想品德、对历史进程的贡献以及他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提及陈平的贫寒,是为了说明陈平是如何在这种不利条件下成长起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变命运的。这对他理解陈平的性格,比如他的坚韧、他的权谋,以及他为什么会做出某些选择,都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一个在贫困中挣扎过的人,往往更懂得珍惜机会,也可能更容易被权力或财富所驱动。

避免被误解为“富二代”或“靠爹”。 如果司马迁只写陈平后来的辉煌,而不提他早年的艰辛,读者可能会误以为他是凭借家世背景或者 inheritance 的巨额财富才取得成功的。强调他的贫寒出身,恰恰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能力的价值,让他成为一个凭借自身“硬实力”而非“软背景”成功的人物。

可能存在一种“相对贫困”的概念。 在他身处的那个汉初的权力场中,虽然他后来位高权重,但与那些早已经是王侯将相的家族子弟相比,他的家族背景依然显得单薄。他的成功更多是靠个人能力,而非家族荫蔽。这种“相对贫困”的背景,也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去抓住每一个机会。

总结来说,《史记》说陈平家贫,并非否定他后来拥有土地三十亩的事实,而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贫”的内涵。这既是对他早年生活状态的客观描述,更是为了凸显他从困顿到显赫的奋斗历程,强调他个人能力的价值,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富”的更深层次的定义。司马迁通过这种叙述,塑造了一个更加丰满、更具传奇色彩的陈平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意思,我曾经在课上也向老师提问过,今天看到倍感亲切……

好几个答案引到亩产的史料,我就补充一下几条简牍资料:

《二年律令·户律》:

關內侯九十五頃,[大][庶][長][九][十][頃],[駟]車庶長八十八頃,大上造八十六頃,少上造八十四頃,右更八十二頃,中更八十頃,左更七十八頃,右庶長七十六頃,左庶長七十四頃,五大夫廿五頃,公乘廿頃,公大夫九頃,官大夫七頃,大夫五頃,不更四頃,簪褭三頃,上造二頃,公士一頃半頃,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頃,司寇、隱官各五十畝。

直接看最后,理想来讲,只要是没犯过错的老百姓,公卒、士伍、庶人都有1顷田。这1顷实际等于100亩。《二年律令·田律》:

田廣一步,袤二百卌步,爲畛,畝二畛,一佰(陌)道;百畝爲頃,十頃一千(阡)道,道廣二丈。

“百亩为顷”,很清楚了。陈平家仅30亩,一定是不算富裕的。

二年律令还稍微晚了一些,作为与青年陈平同时代的参考,里耶秦简8-1519:

遷陵丗五年豤(墾)田輿五十二頃九十五畝,税田四頃□□Ⅰ
户百五十二,租六百七十七石。 (率)之,畝一石五;Ⅱ
户嬰四石四斗五升,奇不 (率)六斗。Ⅲ8-1519
啓田九頃十畝,租九十七石六斗。AⅠ
都田十七頃五十一畝,租二百 一石。AⅡ
貳田廿六頃丗四畝,租三百丗九石三。AⅢ
凡田七十頃 二畝。·租凡九百一十。AⅣ
六百七十七石。B8-1519背

其中的赋税记录暂不多论,注意看垦田数,有舆田52.95顷,税田4顷多,合计超过56.95顷也就是5695亩。户口数,152户。平均每户拥有的田亩数是超过30亩的。但也要注意:(1)迁陵县开发较晚,地方偏僻,经常需要从其他地方输送粮食,估计富贵人家也不多,百姓可能很多处在温饱线上。(2)肯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只要有若干户拥有较多的田亩,就会出现像陈平家这样只有30亩田的贫困户。

思考得比较草率,姑且做个参考吧。

*

根据评论补充一些:

题主问的应该是《史记·陈丞相世家》开头这一段: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可以看出:

1、陈平家的人口,是他自己,与兄嫂、也许还有侄儿侄女一同生活。因为他还未结婚,所以还不必分家出去。这也比较符合当时一般五口之家的情况。

2、别人问陈平为什么家里穷还这么白白胖胖,嫂子说他是吃糠的,虽然有赌气的因素,但也侧面说明他家庭情况在当时认知中确实是穷。

3、陈平不事生产,到处游学,也就是游手好闲吧。这种人一般有路子养活自己……

《陈丞相世家》第二段记载了陈平娶妻的经过:

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後罷為助。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後去。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獘席為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為,獨柰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為平貧,乃假貸幣以聘,予酒肉之資以內婦。負誡其孫曰:「毋以貧故,事人不謹。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游道日廣。

这里又有不少对陈平家境的描述:

1、陈平因为没钱,去帮人办丧事,早到晚归,这是可以赚点儿外快的。

2、张负见到了陈平的家“负郭穷巷”,大概是背离城郭、在偏僻小巷的尽头,用敝旧的席子当作门。

3、陈平娶妻,显然出不起聘礼,是他妻子娘家借钱给他当聘礼,还自己出钱办酒席。

陈平结婚之后便真正发家了,游学交际可以更阔绰,自然朋友更多,也获得了一定社会地位。有评论提到陈平分肉的事,正是在这一段之后:

里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颜师古注“宰”:“主切割肉也。”一般而言,百户为一里,由里典、里老(应即文中的“父老”)负责管理。里社是一年中比较重要的活动,陈平作为社宰在其中负责分肉,获得了里父老的认可。这个社宰,暂且不好说是不是临时指派的,不过要说明陈平在结婚后发迹,我认为前一段已经很足够了。

在这之后,陈平就去找魏王博功名了。

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為魏王,與秦軍相攻於臨濟。陳平固已前謝其兄伯,從少年往事魏王咎於臨濟。魏王以為太僕。

“固已前谢兄伯”,当指他早已与哥哥辞别,毕竟他的心思一直很活络。后面的事情就不必多讲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陈平出身贫寒,这在史书中是明确的记载,而他后来在汉朝位高权重,自然也积累了不少财富。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说他家贫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数字对比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理解“贫”在古代的概念。这里的贫,更多的是指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缺乏显赫的家世背景,以及在发迹之前生活.............
  • 回答
    “汉朝独以强亡”这句话,虽然在历史学家中存在争议,但它确实反映了一种对汉朝灭亡原因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强调了汉朝后期虽然表面上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其内部已经积累了足以导致崩溃的危机。这句话并不是说汉朝是因为强大而灭亡,而是说,正因为其长期的强大和繁盛,导致了内部矛盾的激化和治理上的疏漏,最终走向了.............
  • 回答
    “汉朝无昏君,宋朝无明君”这话说得有些绝对,更像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用来强调这两个朝代在统治者群体上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分开来看。先说说“汉朝无昏君”。汉朝,从刘邦建立西汉,到光武中兴,再到东汉的建立和发展,历经几百年,期间虽然不乏能力一般的皇帝,但确实很难挑出几个真正被历史定性.............
  • 回答
    “汉奸比侵略者更可恨”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严谨的历史学论断,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上的呐喊,一种在民族苦难中生发出的深刻的、带有道德评判的憎恶。之所以这样说,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沉重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侵略者”是什么。侵略者,顾名思义,是来自外部的、带着武力或政治压力,企图侵.............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理由能够支撑这种说法。这里的“接近语言本身”,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演变过程的难度;二是与发音和口语的直接关联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汉字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
  • 回答
    关于周作人是否是“汉奸”这一评价,历史上有争议,也引发了长期的讨论。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周作人自身的行为以及不同立场下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汉奸”这个词的含义。在通常语境下,“汉奸”指的是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背叛国家、为敌方效力,出卖民族利益的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 回答
    你说得对,很多人都把汉堡归为“垃圾食品”,而且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牵扯到成分、制作过程、营养价值,甚至是人们对食物的普遍认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对汉堡有这么个“名声”。首先,要说汉堡“垃圾”的一点,那就是它的高热量和不健康脂肪。你想想,一个标准的汉堡,里面除了牛肉饼.............
  • 回答
    “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或者“汉族是近代才构建出来的”这类说法,其实触及了对民族身份认同、历史演变和文化形成的复杂理解,并非简单的“对”与“不对”。要理解这些说法,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为什么有人说“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这句话的出发点,往往是对中国漫长历史中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以及人口迁.............
  • 回答
    你问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说汉语,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有着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故事。简而言之,这和几百年来华人大量移民到这片土地,以及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后代的过程息息相关。要讲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华人南来的历史:一场漫长而持续的迁徙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就有华人抵达东南亚的记载了,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民族关系以及个体记忆的复杂交织。我们通常说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由胜利者或主流群体书写的,这本身就可能带有某种视角和倾向性。因此,仅仅从官方史书来判断“汉人没有欺负少数民族”可能不够全面。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存在于官方记录之外的民间叙事、个体经历以及被压抑.............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触及了“民族”、“基因”、“文化”和“历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当人们说汉族是“大杂烩”时,通常是指汉族的文化和社会构成,而不是基因层面的绝对纯粹性。而您提到汉人基因的“纯正”,这其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概念,因为人类基因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混合和演变的过程。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
  • 回答
    有些人说中山装不是汉服,这主要是基于对“汉服”的定义和中山装的历史渊源的理解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汉服”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服”指的是什么。普遍的共识是,“汉服”是指汉民族在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服饰体系。这个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而不断.............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孔庆东教授在网络上的言论以其鲜明的立场和激烈的风格而闻名,其中“汉奸”一词的频繁使用是他一个显著的标签。要理解他为什么如此倾向于使用这个词,我们需要从他的思想背景、其对国家民族的理解以及他所处的舆论环境等多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孔庆东教授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是理解他言论的核心。他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 回答
    清宫戏里,满人角色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这确实是许多观众会产生的疑问。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满族人在入关后就完全抛弃了自身语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统治的需要与政治的现实 统治全国的基础: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时,面对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