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腓特烈大帝的军事能力?

回答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能力,可以说是在欧洲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他不仅仅是一位国王,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战术家,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要评价他的军事才能,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腓特烈大帝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战略大师之一。 他深谙“兵者,诡道也”的精髓,对战争的全局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他不像许多同时代的君主那样,仅仅将军事视为荣誉或政治的附属品,而是将军事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对战役的规划能力: 腓特烈在战役开始前,就能基于对敌我双方兵力、地形、后勤等方面的详尽分析,制定出极具创造性和侵略性的战略计划。他善于选择关键的战略目标,并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打击。比如在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能够瞅准奥地利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立足未稳的时机,迅速出兵占领西里西亚,并以此作为与奥地利谈判的筹码。
对局势的把握和应变: 他的战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够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进行调整。在七年战争这样多线作战、强敌环伺的艰难局面下,他屡次面临被围歼的危机,但总能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通过巧妙的机动和暂时的妥协,避免了最坏的结果,甚至能找到机会反击。他那种“宁肯战死,绝不投降”的决心,也与他深厚的战略自信密不可分。
以小搏大的艺术: 普鲁士在面积和人口上都远不如奥地利、法国、俄国等强国,但腓特烈却能凭借其高超的战略,将一支规模相对较小的军队,打得这些庞然大国疲于奔命。这并非偶然,而是他深刻理解“集中优势兵力”和“以巧破力”的道理。

其次,在战术层面,腓特烈大帝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指挥官。 他对行军布阵、战术运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严苛的要求。

“斜线阵”的运用: 腓特烈最著名的战术创新之一就是对“斜线阵”的精通和运用。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平行线作战,而是常常将兵力集中在敌军的某个侧翼,形成一个强大的突破点,然后以“斜线”的态势向敌军展开攻击,从而造成敌军阵型的瓦解和混乱。洛伊滕战役就是“斜线阵”的经典范例,他以少胜多,歼灭了数倍于己的奥地利军队,这场战役至今仍是军事学院的必修案例。
步兵与骑兵的协同: 他非常重视步兵和骑兵的配合。他训练的普鲁士步兵以其严明的纪律、密集的火力(前装滑膛枪的射速在当时已属不易)和坚定的阵地防御而著称。而他的龙骑兵,则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敌人致命一击。他善于利用步兵的火力压制和骑兵的迂回穿插,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
炮兵的运用: 虽然他不是第一个想到要大规模使用炮兵的,但他对炮兵的运用进行了优化,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支援步兵和骑兵的进攻。他更注重炮兵的机动性和在战场上的灵活部署。
亲临前线,身先士卒: 腓特烈大帝在战场上并非只是在后方发号施令,而是经常亲临前线,激励士气,并直接指挥部队作战。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斗志,也让他能够更直观地掌握战场的实际情况。

再者,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改革家和训练大师。 他深知一支精锐的军队是胜利的关键。

严格的军事训练: 腓特烈对军队的训练达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他要求士兵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射击的节奏、行军的队列以及战场上的听从指挥。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使得普鲁士军队在纪律性和协同性上远超其他国家的军队。他本人就曾亲自参与到训练的细节中去。
重视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广泛阅读军事经典,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中。他撰写的《反马基雅维利论》和《军事信条》等著作,都展现了他对军事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对军事后勤的关注: 虽然他更以其战术才能闻名,但他并非忽视后勤的重要性。他深知战争的持续离不开充足的物资供应,因此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然而,评价一位军事家,也需要看到其局限性。

过于依赖个人能力: 腓特烈大帝的很多成功都高度依赖于他个人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临场指挥。一旦他缺席或者因伤病无法指挥,普鲁士军队的作战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普鲁士军队的进一步发展。
有时过于冒进: 在某些战役中,腓特烈大帝也表现出一定的冒险主义倾向,比如在霍赫基尔希战役中,他贸然进攻拥有坚固工事的奥地利军队,结果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相较于他自身的军事才能,他培养出的能够与其比肩的军事将领数量并不算多。这使得普鲁士军队在缺乏他本人指挥时,作战能力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腓特烈大帝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将一支相对弱小的普鲁士,在欧洲列强的夹缝中崛起,并使其成为欧洲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的战略眼光、战术创新、严苛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的个人魅力,共同塑造了他“大帝”的称号。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他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却是极其重要的,他的军事思想和战术运用,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人们所研究和学习。他的军事生涯,可以说是将“以弱胜强”、“以巧破力”的军事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的典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半是吹,一半是真本事,这一半的吹捧中还有25%的斗兽棋结果。

说到斗兽棋,最近有些人说“独立战争是菜鸡互啄”,要那么说的话,都1775年了,不知道整个世界上还能找到几个不菜的,法国么?“我死后将会洪水滔天”(Après moi, le déluge)的传言就是在罗斯巴赫战役后出来的。不过话说回来,七年战争中英国陆军的表现的确是有点菜,在法国国势处于18世纪最低谷,且殖民地战区还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被法国名将蒙特卡尔姆(Montcalm)数次以少胜多大败,最后能取得那个结果,要没有普鲁士带着汉诺威拖住法奥俄这三个巨人,确实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在七年战争中,军事发挥属于顶尖水平的,估计也就普军和俄军了。俄军是打得不错,但是因为有奥地利盟军的缘故,总兵力上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俄奥联盟的兵源/列兵数量一直是欧洲乃至全世界领先的,拿破仑军事生涯的主要对手也是俄奥联军)。比如俄军最著名的胜利库纳斯多夫(Kunersdorf)战役,算上奥军共有64000人,而普军不足5万。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双方损失却相当,普军损失了2万人,但俄奥军也付出了15000人伤亡的代价。而且从战争结果而言并不好,彼得三世退出战争的原因我认为也有一定必然性,战争开始以来,俄国的破费和损失也不少,但是既没有开疆扩土也未从普鲁士身上捞到很诱人的利益,而限制普鲁士扩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硬打下去,最后不过是帮奥地利削弱了普鲁士,对自己并没有太多好处。

相比之下,腓特烈以少胜多的战役就确实有不少,只需列举3个(数据根据wiki最新):

Hohenfriedberg之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权战争),普军58500人,奥军62500人;最后普军伤亡4800人,奥军损失13730人(5000多人被俘)。
罗斯巴赫(Rossbach)之战,普军22000人,法军42000人;最后普军伤亡700人,法军损失1万人(含6000多人被俘,一说13800人被俘)。
洛伊滕(Leuthen)之战,普军33000人,奥军66000人;最后普军伤亡6344人,奥军损失22000人(含12000人被俘)。

以前有些腓特烈的传记网文确实把罗斯巴赫和洛伊滕吹过了,但现在看来,就跟汉尼拔的文只说特拉西米诺湖和坎尼一样。七年战争当然不止罗斯巴赫和洛伊滕战役,布匿战争也不是只有特拉西米诺和坎尼,但你不能否认这几战本身是很辉煌的胜利。

这几战普军都是将近1:2的兵力劣势,最后以较小损失取得史诗胜利,这本身已经足够体现了腓特烈的战术水平。甚至可以说仅凭这两战,腓特烈就足以在军事史上留下很高的位置。后面的很多失败就跟汉尼拔一样,某些方面也是必然,首先敌人的国力优势太过明显,再者俄奥联军也都是近代军队将领和军官统率,道恩元帅、萨尔季科夫将军也非等闲之辈,不能指望人家场场都犯傻。

美国陆军官方(杜普伊)曾将古斯塔夫、腓特烈、拿破仑并称作近代西方三大军事家,我觉得当时的美国人应该也是讨论过的,七年战争作为18世纪(大革命爆发前)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深刻影响了美国独立的战争(战争结束时英国打下十三个殖民地、加拿大、佛罗里达在内的整个北美),必须得出个代表人物,而这个人讨论来讨论去也就只能是腓特烈了。因为斗兽角度而论,无论是七年战争还是独立战争,英法美三军的表现都没有达到普军巅峰时的水平,这点估计近代美国人自己也清楚。


战略方面,腓特烈似乎倒也不是完全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似乎不在意的得失其实也只有柏林(笑),换句话说,他宁可柏林丢了,也要死守住西里西亚,因为他知道奥地利就是冲着西里西亚来的,是谈判的最重要砝码,西线在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的指挥下也守住了法军,可以看出七年战争期间西线的战役数量是非常密集,有些被低估了。

外交和财政方面,怎么说也可以说是失败的,战争最后结果虽然是胜利了(依然保住了西里西亚),但代价太大,普鲁士货币超发,经济崩溃,之后几十年无法恢复元气,(zhihu.com/question/2936),“拿战中普鲁士拿着偷工减料的弹药打成那样已经很对得起老弗利茨了”,而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又要归结于腓特烈本身。国家都到了那个地步,总不能说还干得很好吧。

甚至英国在七年战争中的战略也不能说很成功,表面上看好处几乎都给英国人得了,但那是以透支盟友为代价的,正因为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伤了元气,所以直接导致了英国在独立战争中孤军苦战没有盟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能力,可以说是在欧洲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他不仅仅是一位国王,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战术家,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要评价他的军事才能,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腓特烈大帝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战略大师之一。 他深谙“兵者,诡道也”的精髓,对战争的全局有着超乎常.............
  • 回答
    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人称“大帝”,是一位在欧洲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统治时期(17401786)不仅是普鲁士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启蒙运动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体现的典范。评价腓特烈大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改革、文化贡献、个人特质以及其统治的局限性。一、 军事天才与扩张者:奠.............
  • 回答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确实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由奥地利主导,联合了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等多个欧洲强国组成的庞大联盟,企图瓜分普鲁士,将这个新兴的军事强国从欧洲地图上抹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腓特烈大帝的卓越领导下,普鲁士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这场几乎绝望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 回答
    提起腓特烈二世,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浮现出一位非同寻常的君主。他被冠以“世界奇迹”(Stupor Mundi)之名,这个称号本身就道出了他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足以颠覆时代的劲头。要评价他,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封建君主的模板,他的故事要比“贤君”或“暴君”这样的标签来得更加斑斓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腓特烈.............
  • 回答
    德国统一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战术部署以及坚定的意志,在普鲁士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腓特烈·卡尔(Friedrich Karl von Preußen)亲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军事生涯和指挥风格值得深入探究。要评价.............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