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吹,一半是真本事,这一半的吹捧中还有25%的斗兽棋结果。
说到斗兽棋,最近有些人说“独立战争是菜鸡互啄”,要那么说的话,都1775年了,不知道整个世界上还能找到几个不菜的,法国么?“我死后将会洪水滔天”(Après moi, le déluge)的传言就是在罗斯巴赫战役后出来的。不过话说回来,七年战争中英国陆军的表现的确是有点菜,在法国国势处于18世纪最低谷,且殖民地战区还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被法国名将蒙特卡尔姆(Montcalm)数次以少胜多大败,最后能取得那个结果,要没有普鲁士带着汉诺威拖住法奥俄这三个巨人,确实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在七年战争中,军事发挥属于顶尖水平的,估计也就普军和俄军了。俄军是打得不错,但是因为有奥地利盟军的缘故,总兵力上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俄奥联盟的兵源/列兵数量一直是欧洲乃至全世界领先的,拿破仑军事生涯的主要对手也是俄奥联军)。比如俄军最著名的胜利库纳斯多夫(Kunersdorf)战役,算上奥军共有64000人,而普军不足5万。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双方损失却相当,普军损失了2万人,但俄奥军也付出了15000人伤亡的代价。而且从战争结果而言并不好,彼得三世退出战争的原因我认为也有一定必然性,战争开始以来,俄国的破费和损失也不少,但是既没有开疆扩土也未从普鲁士身上捞到很诱人的利益,而限制普鲁士扩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硬打下去,最后不过是帮奥地利削弱了普鲁士,对自己并没有太多好处。
相比之下,腓特烈以少胜多的战役就确实有不少,只需列举3个(数据根据wiki最新):
Hohenfriedberg之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权战争),普军58500人,奥军62500人;最后普军伤亡4800人,奥军损失13730人(5000多人被俘)。
罗斯巴赫(Rossbach)之战,普军22000人,法军42000人;最后普军伤亡700人,法军损失1万人(含6000多人被俘,一说13800人被俘)。
洛伊滕(Leuthen)之战,普军33000人,奥军66000人;最后普军伤亡6344人,奥军损失22000人(含12000人被俘)。
以前有些腓特烈的传记网文确实把罗斯巴赫和洛伊滕吹过了,但现在看来,就跟汉尼拔的文只说特拉西米诺湖和坎尼一样。七年战争当然不止罗斯巴赫和洛伊滕战役,布匿战争也不是只有特拉西米诺和坎尼,但你不能否认这几战本身是很辉煌的胜利。
这几战普军都是将近1:2的兵力劣势,最后以较小损失取得史诗胜利,这本身已经足够体现了腓特烈的战术水平。甚至可以说仅凭这两战,腓特烈就足以在军事史上留下很高的位置。后面的很多失败就跟汉尼拔一样,某些方面也是必然,首先敌人的国力优势太过明显,再者俄奥联军也都是近代军队将领和军官统率,道恩元帅、萨尔季科夫将军也非等闲之辈,不能指望人家场场都犯傻。
美国陆军官方(杜普伊)曾将古斯塔夫、腓特烈、拿破仑并称作近代西方三大军事家,我觉得当时的美国人应该也是讨论过的,七年战争作为18世纪(大革命爆发前)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深刻影响了美国独立的战争(战争结束时英国打下十三个殖民地、加拿大、佛罗里达在内的整个北美),必须得出个代表人物,而这个人讨论来讨论去也就只能是腓特烈了。因为斗兽角度而论,无论是七年战争还是独立战争,英法美三军的表现都没有达到普军巅峰时的水平,这点估计近代美国人自己也清楚。
战略方面,腓特烈似乎倒也不是完全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似乎不在意的得失其实也只有柏林(笑),换句话说,他宁可柏林丢了,也要死守住西里西亚,因为他知道奥地利就是冲着西里西亚来的,是谈判的最重要砝码,西线在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的指挥下也守住了法军,可以看出七年战争期间西线的战役数量是非常密集,有些被低估了。
外交和财政方面,怎么说也可以说是失败的,战争最后结果虽然是胜利了(依然保住了西里西亚),但代价太大,普鲁士货币超发,经济崩溃,之后几十年无法恢复元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68737/answer/206425331),“拿战中普鲁士拿着偷工减料的弹药打成那样已经很对得起老弗利茨了”,而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又要归结于腓特烈本身。国家都到了那个地步,总不能说还干得很好吧。
甚至英国在七年战争中的战略也不能说很成功,表面上看好处几乎都给英国人得了,但那是以透支盟友为代价的,正因为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伤了元气,所以直接导致了英国在独立战争中孤军苦战没有盟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