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史维教授辞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回答
史维教授辞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一事,无疑是近来香港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任内的主要成就、面临的挑战、辞职的原因以及此次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回顾史维教授在科大校长任期内的表现,多数观察者都会承认他是一位致力于学术卓越和提升大学国际声誉的领导者。在他治下,香港科技大学在多个国际大学排名中稳步上升,特别是在新兴学科和科研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对科研的重视,鼓励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政策,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研究项目,为科大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也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推动了课程改革和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然而,史维教授的任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上任时正值香港社会经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变迁。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机构普遍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护大学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性,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学科的稳定发展,如何在吸引国际人才的同时处理好本地的社会期望,都是他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关于他辞职的原因,虽然官方发布的声明通常会比较笼统,例如“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但结合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大学内部的一些讨论,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推测。在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中,大学校长往往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平衡来自政府、社会、学生、教职工以及校友等多方面的诉求。尤其是在一些敏感的学术或社会议题上,决策者常常需要在维护学术原则与应对外部环境之间找到一条艰难的平衡。我们不能排除他是在评估了当前局势后,认为自己难以在特定的岗位上继续有效推动大学发展,或者是在承担了巨大压力后做出的个人选择。

此次史维教授的辞职,对香港科技大学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首先,它将引发新一轮的校长遴选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校董会在众多候选人中做出选择,既要考虑学术成就,也要看重领导能力和对大学未来发展的愿景。新任校长能否延续史维教授的优点,并有效应对未来的挑战,将是外界高度关注的。

其次,这一变动可能会对大学的士气和发展方向产生一定影响。史维教授的辞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可能让一些对他的领导风格和发展蓝图有所期待的师生感到惋惜。同时,新的领导层上任后,必然会带来新的思路和施政重点,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如何在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适应新的领导风格和发展规划,将是接下来的关键。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史维教授的辞职也折射出香港高等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如何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保持大学作为思想和创新的独立阵地的角色,是所有香港大学的领导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他的离开,无论对个人还是对香港科大,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引发了关于高等教育领导者在非常时期所承担责任和面临抉择的深刻讨论。

总而言之,评价史维教授的辞职,我们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成功或失败。他作为一位学者和大学管理者,在任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他的辞职,是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深远影响仍有待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认为史校长上任以来表现是没有达到比较高的期望值,他辞职应是比较好的选择。

首先在前年的风波中,他的表现受到了内地背景的教授和内地学生的广泛质疑。

因为一起非常特殊的事件,史校长在学校里和学生举行公开对话,结果被一群学生加各种不明身份的人士围困了将近六个小时。

此时一名内地背景的科大教授前去表达对校长的支持,结果被人群中的女生污蔑说这位教授非礼她,还有学生大喊让他滚回大陆。现场摄像机,手机拍摄者很多,没有任何镜头拍到这位教授所谓的“非礼”行为,而我们的史校长并未第一时间支持这名教授。

之后针对文初的特殊事件,史校长为缓和校内极为对立的情绪,举办公开论坛试图和学生沟通。但令人无语的是,在公开论坛中,学校没有采取有力限制措施确保只有学生和教职工可以加入,结果大会中混入了若干身份不明人士。一名身份不明人士又一次污蔑一名大陆学生“撞倒了”他,然后一群人一拥而上对该名大陆学生进行围殴。场面最后极其混乱,而史校长部署无能,无法控制局面。

而被围殴的内地同学逃入保安中心后又被围困长达两个小时,期间保安负责人还对他十分不友善,在此令人绝望的处境中,校方没有采取有力行动确保他的安全,史校长本人也未曾对其表达关心和慰问,最终他在大陆学生的掩护下才得以脱身。此事导致该名内地学生身心受到极大创伤。

该围殴事件过后,校园内形势进一步恶化,不仅文初被污蔑的内地教授办公室被打砸,该年的毕业典礼在校方的退让下也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极大影响了科大的声誉。

之后,校方处理这一系列事件的态度十分消极,这种令人愤怒和失望的态度最终迫使多达上千名师生,校友联署发表公开信要求彻查事件并惩处围殴学生的暴徒,解雇保安处主任,保护内地人士的安全。本人作为当时亲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士之一,也联署了这封公开信。为学校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教职员工,人身安全当时竟不能得到保证,这一幕是极其荒谬的。

作为科大建校史上,于校园内发生的最恶劣事件,此事还重创了学校内部原本和谐的社群氛围,以本地人为主的职员和本科学生和以大陆人为主的教授,研究生之间互相有了一定的猜忌。陈校长在位期间学校内和谐的氛围不复存在,而我未见史校长有举措弥合这样的裂痕。

自此之后,因HK内外大环境,校内外小环境的变化及其他因素,很多内地背景的教授有离开的想法。深圳高校开始趁机大举挖人。而港科的骨干力量正是这批内地背景的教授。可以说,没有这些教授,港科就没有今天的发展。

GA法颁布后,有力扭转了HK的政治气氛,HK五所大学的校长联署支持GA法,然而其中不包括史校长。从19年以来,因为人才流失,港科在各项国际学术排名上的表现也在连年下滑。

当然实事求是的讲,风波当时,特殊事件发生后他面对的处境十分困难,但是他在试图安抚本地群体的时候处置不力导致恶性事件于校园内发生,实在难辞其咎。他推进了港科广建设,着眼于未来,港科广是很重要的布局。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南沙现在的发展程度仍远不如深圳,在近未来港科广发展程度没有港中深和南科大高,HK的教授一般不愿意被relocate到那里。

我个人倒不认为他是个“黄”,他明显地是想做个不粘锅校长。但是HK现在的政治环境已经决定了,你不是站在这边,就是站在那边,没有中间派。他这种WW出身的,想要不粘锅,两面都不会讨好。在港科加强和内地合作之际,兴建港科广之际,WW和內地的关系在迅速恶化,他的身份是十分尴尬的。

而港大在聘请了张翔后,不仅安然度过风波,最近学术表现也十分强劲。张翔处理风波手段之圆滑实非其余校长所能比较。港大不仅受创最小,而且也未发生恶性事件。

此时应当是科大重觅合适的人才,重振学生,老师和社会信心的时候了。

user avatar

说点题外话 想趁这个机会写个短文 就叫《香港高校的命运与香港校长的选择》 利:在港理工和港科大都呆过)

横向对比,香港高校的核心优势在哪?在于以体制外的身份可以承接大陆的诸多资源的导入,以及可以以超高薪水的待遇招揽教职队伍与科研人员(比如理工大学的校长一年不算在外营收,单论学校工资就有700万港币,而且香港税率极低,最高一档所得税才17%)。

校长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谈资源,谈合作,弄来钱。

香港高校为什么在上个decade初期那几年异常火爆,就是因为在大陆高校还没启动的时候提前开启了“烧钱”模式,比如港科大一个立校不到五十年的学校,活生生砸钱砸出一个亚洲第一(现在已经不是了)。当年香港高校最轰动的新闻是什么呢,是天价招揽内地状元生。北京市那几年的状元人大附中包揽,而这几个状元几乎都去了港校。而后大陆顶尖高校与新加坡高校纷纷开启砸钱模式,于是国际排名上大陆高校高歌猛进,新加坡从原来的NUS一家独大现在砸出个NUS-NTU双头怪。对于高校而言,钱,或者说的抽象一点,资源,就是命门。只要持续性地砸资源进去,高校的质量提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排名提升)基本上是一定的,南科大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而香港高校最近几年的遇冷,其根本原因也并不是大家所想的zz事件(当然19事件肯定是因素之一),从根上来说,砸(校)入(长)资(弄)源(钱)的(来)力度,日渐跟不上了。


实话说,以目前的陆港关系,香港的高校,不应该选择外国人或者台湾人作为校长。(当然,有些人是外籍,但是本质上是香港人或大陆人,这种在本讨论下不归属于外国范畴)

正面来看,香港理工大学的滕锦光校长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校长选择的例子:

  • 浙江永嘉人,Faculty出身于理工本校,自身经历里的理大基因极其浓厚;
  • 本人是中科院院士,科研项目资源广泛;
  • 曾任南科大副校长&研究生院长;
  • zz上可靠,站位稳。

我个人比较相信,这样的校长能带领好理大发展,走出上述所说的困境。

而我们比较熟知的外国人校长——港大校长马斐森Peter Mathieson(是世界级医学专家),在14年事件中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能力,粤语也不甚流利,最终在17年提前卸任回到英国老家在爱丁堡任校长去了。台湾的话,史维刚刚卸任,其表现诸多本问题下面的科大校友已经表述了很难令人称赞的意思,我也不多赘言。反观中大的段校长和港大的张校长,在19事件中都表现出了不错的斡旋能力。没有得力的能搞资源的校长,自己的核心教授们被大湾区的各校,被澳门大学,被新加坡挖走,只是个时间问题。


此外,排名较前的港校已经纷纷把建设大湾区分校/分校区立为头号重点项目。在这个项目上,浸会大学倒有些“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意思。港中文选择了深圳,港科大去了广州南沙,港大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医学部门“港大深圳医院”。香港理工大学选择了广东省GDP第三的佛山市,是个明智的选择——深圳广州都有不少自己的“儿子”要养,既然找dfzf,不如当人家佛山的“大儿子”,更何况佛山本身高校教育资源并不丰沛(港理佛目前处于在建状态)。同时,这几所高校还都在深圳有产学研基地(在19年避乱时期,产学研基地发挥了不错的作用,为学生继续科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地点)。港城大CityU目前传出消息是选择东莞(GDP广东第四),不过港城莞整体仍然处于筹划状态。面对如此多的分校,校长协调好与大陆各方面的关系是重中之重,香港整体的未来也与大湾区的发展密不可分。此时就可以看出一个在内地有充分资源与人脉(如滕校长)的校长的重要性。

再比如原香港公开大学(刚刚改名叫香港都会大学了),香港11所正牌高校稳定倒数前三的存在(是这11所高校里唯三的自资院校),自这两年以来在内地疯狂招揽高考生入校,内地生数量突飞猛进,应该算是选对了路子。香港都会大学的校址极其狭窄,主校区就几座小楼。想要未来继续发展,扩大规模,估计在香港索要地皮很困难,还是得来大陆发展,拿钱拿地(比较可惜的是都会大学的校长是香港的环境保护专家,目前没从他的个人经历看到他有很强的大陆人脉资源)。

此外,港中深目前分数线已经盖过本校了,港沙科虽然还没落成,但是学生和教职人员已经如火如荼招募,可以想见都是非常强力的学校。不光是宏观上,在学校内部,本校与内地校区的关系如何处理——是选择英式“特别统治主义”还是法式“内地延长主义”?前者容易造成本校与分校各自为政,深度相互独立;后者的话,考虑本校很难扩大规模,而在内地扩大规模很容易,短短几年十几年之间,可能会造成本校的“核心人口”过少,管理层队伍里大量人员全部来自内地分校晋升而来,客观上实现“腾笼换鸟”。校长必然要在分校的管理方式上,做好平衡,这点是一个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很难做到的。


至于排名这种事情,其实是很虚的,无需过度关心。香港城市大学历年QS排名与LSE并驾齐驱高居前五十,也没见城大申LSE的一年硕能易如反掌,更没见排名50-100的顶尖高校大牛们纷纷对港城大趋之若鹜。除了买榜(比如英国几所高校看上去很像买了top100锁血挂的意思),教职人员比与国际生数量是两个最好刷的指标,前者多招点Research AP大号博士后然后算进教学队伍,后者到底怎么刷大陆高校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港理工这几年直接给自己排名刷到60多去了,我也没觉得这学校真的比华威还吊= =看一个学校的前景和真实实力,还是要看核心指标——钱、资源以及能带来资源的大牛、地皮。


至于内地生,现在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10-12年港校异常火爆的时候,大陆高校仍然比较封闭,香港还有个“国际视野”可以作为卖点,因而分数线超高(甚至盖过了清北),报名也十分火爆。在14年过后,港校的分数线逐渐下滑。在19之后,比较奇妙的现象发生了——港校的分数线远低于其实际质量。如同股市基金一样,对于高考生而言,要不要拿着自己不甚“宽裕”的分数考虑抄个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在国际因素的影响下,香港的授课硕士反而爆中爆之异常火爆,甚至有些学校的某些院系出现了本科生的高考分数在大陆对应院校还不如来申请授课硕士的本科院校这种奇观。

香港的zz氛围,事实上是一个动量积累的过程。在08-09年左右,香港还是个非常爱国的城市,以奥运会为标志,港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随后由于经济发展问题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加之国际因素的干扰,动荡因素逐渐累积,反***的zz动量逐渐增大,最终体现为五年一轮回,09之后14爆一次,19再爆一次。大陆的干涉(如国安法)与香港的民生改善(如按人头发钱一人一万,打压房价提高土地供应)是对这个动量的消减过程。以当期的情况来看,我个人看好一年硕肯定不会再次遇到类似事件,当前入学四年本科生或博士生也大概率不会。至于要在长期角度观察,还要看这个动量到底怎么发展,是发钱力度大还是不满因素累积得更快。考虑到港府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地方政府之一,是个天量守财奴,我个人希望港府加大力度多多发钱多多花钱,不要守着账上的万亿财富不动,为香港高校的长期良好环境提供客观支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