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翻译外国人人名的时候,其间隔号有时是“·”,有时是“-”?

回答
在处理外国人名翻译中的间隔号问题时,确实会遇到“·”(间隔号,也叫分节号)和“”(连字符)这两种符号。这背后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规则,而是受到历史习惯、文化影响以及翻译实践中一些不成文的约定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根本原因:语言和书写习惯的差异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的文字系统和西方语言的文字系统在处理词语分隔方面存在本质差异。

汉语:是表意文字,字与字之间天然存在某种程度的“粘连”感,但同时又需要区分独立的词语。在引入外来人名时,需要将其拆分成可读的汉字组合。
西方语言(尤其是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是拼音文字,字母组合成单词,单词之间通常依靠空格来分隔。而当名字包含多个部分(如姓氏、名字、中间名,或者有复合姓氏等),就需要用一种符号来连接或分隔这些部分,以便于理解其结构。

二、 “·”(间隔号)的来由与主要应用场景

“·”之所以被广泛用于翻译外国人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模仿西方语言中姓名构成的一种直观表现,尤其是当一个名字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时。

1. 模仿西方姓氏的构成方式:
复合姓氏:在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人们的姓氏可能由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这些词之间本身就可能用连字符连接(如西班牙语的“de la Cruz”)。在翻译成中文时,为了保留这种复合姓氏的概念,并清晰地将其与名字区分开,通常会在姓氏内部或姓氏与名字之间使用间隔号。
贵族姓氏或头衔:某些姓氏可能带有“de”、“la”、“von”、“van”等介词,这些介词有时被视为姓氏的一部分。间隔号可以用来连接这些部分,或者将这些部分与核心姓氏分隔,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原名结构。
举例说明:
“Charles de Gaulle” 翻译成“夏尔·德·高尔”,这里的“·”连接了姓氏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分隔了姓氏和名字。
“Juan Carlos de Borbón” 翻译成“胡安·卡洛斯·德·波旁”,清晰地展示了名字、中间名和姓氏(其中姓氏本身也包含“de”)。

2. 区分名字的不同组成部分:
名字 + 中间名 + 姓氏:虽然很多名字只有名字和姓氏,但有些文化有中间名(Middle Name)的习惯。例如,美国人“George Washington” 翻译成“乔治·华盛顿”,这是最常见的名字加姓氏的模式。但如果遇到“George W. Bush”,翻译成“乔治·W·布什”,这个中间名“W.”也常常会用间隔号与名字和姓氏隔开,以示其作为中间名的特殊性。
保持音节的独立性:间隔号也有助于将原本在西方语言中通过空格分隔的音节(在中文翻译中表现为汉字)更清晰地呈现出来,避免混淆。

3. 历史与规范的影响:《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英文日期和数字用法》、《中国地名汉译音表》等规范性文件,虽然不直接规定人名间隔号,但其对中文标点符号使用的原则,间接影响了翻译界。间隔号在中文语境下,常用于分隔并列的词语或条目,这与分隔人名的不同组成部分有共通之处。

三、 “” (连字符)的来由与主要应用场景

连字符“”在处理外国人名时,虽然不如间隔号常见,但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特定应用场景。

1. 直接模仿西方姓氏中的连字符:
复合姓氏本身的连接:在某些文化中,例如英美文化,人们的姓氏可能由两个独立的姓氏直接连字符连接构成,这表示婚姻、家族传承或其他原因。
举例说明:
“Arthur Conan Doyle” (这个例子里,“Conan Doyle”是他的姓氏,虽然他名字里有Conan,但姓氏本身用了两个词连接。不过更典型的例子是,比如某人的父母姓氏是Smith和Jones,结合后姓氏可能是SmithJones)。
“Elizabeth TaylorBurton” (后半部分是其婚姻中的姓氏组合)。在翻译成中文时,如果原名中姓氏就是用连字符连接的,中文翻译有时会保留这个连字符,以显示姓氏的特殊组合性。例如,“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这里姓氏是“de Beauvoir”,翻译用了间隔号)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但如果姓氏本身是连在一起的,比如“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那就不存在连字符的问题。

2. 早期翻译习惯或特定地区习惯:
在早期中文翻译中,由于对西方语言习惯的理解和规范尚不成熟,一些翻译者可能会将连字符用于姓名分隔,这是一种历史遗留的现象。
某些地区或媒体在翻译习惯上可能有所偏好,会选择使用连字符来分隔姓名中的不同部分。

3. 作为姓氏内部连接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在英美国家,当一个人有两个姓氏时(比如婚后合并),会使用连字符连接,如“Jane SmithJones”。翻译成中文时,有时会直接保留这个连字符:“简·史密斯琼斯”。

四、 为什么有时是“·”有时是“”?关键在于“原名”的结构和“翻译意图”

理解这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

1. 原名本身的标点符号:
如果原名中,姓氏的组成部分之间本身就用了连字符(如西班牙语复合姓氏的某些写法或英美复合姓氏),那么在翻译成中文时,保留这个连字符,以忠实反映原名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如果原名中,姓氏各部分或名字和姓氏之间没有使用连字符,而是依靠空格分隔,那么引入“·”来分隔汉字组合,是更符合中文习惯、也更能模仿西方姓名结构的翻译方式。

2. 翻译者对原名的理解和强调:
翻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对该国语言文化中姓名结构的理解,选择最能传达信息的方式。例如,强调姓氏的复杂性时,可能会更倾向于使用“·”。
有时也与翻译者的个人习惯或他所参考的语料库(包括其他翻译、百科词条等)有关。

3. 规范的演变与接受度:
随着时间推移,翻译界对姓名翻译的规范也逐渐形成。目前,“·”在分隔外国人名不同部分(名字、中间名、姓氏)时,使用得更为普遍和规范化,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学术出版物等正式场合。
“”在姓氏本身的构成(如复合姓氏)中使用,有时也被接受,但作为名字与姓氏之间的分隔,不如“·”常见。

五、 总结与辨析

可以这样来理解:

“·”(间隔号):更倾向于在中文语境下,对外国人名进行“结构性分隔”。它模仿了西方语言中姓名由多个部分组成的事实,用一个统一的符号来分隔名字、中间名以及姓氏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果姓氏本身不含连字符)。这是一种 意译或结构模拟。
常见于:名字姓氏,名字中间名姓氏,以及姓氏内部各部分(若原名无连字符)。例如:托马斯·爱迪生、约翰·施特劳斯。

“”(连字符):更倾向于在中文语境下,直接保留或体现“原名中已有的连接关系”。当原名中的姓氏就使用了连字符来连接两个词时,翻译时可能会保留它,以显示这种特殊的姓氏构成方式。这是一种 更贴近字面或更忠实于原名形式 的处理。
常见于:直接继承了西方语言姓氏中固有连字符的翻译。例如:简·史密斯琼斯。

实际情况中,存在一些模糊和交叉地带。 比如,有些名字的翻译可能存在不同版本,有的用“·”,有的用“”,这都可能与翻译者的选择、早期翻译习惯等有关。但总体来说,在现代规范的中文媒体和出版物中,“·”分隔外国人名不同组成部分的用法更为普遍和被推荐,而“”更多地是用于直接映射原名中姓氏自带的连字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们对于不同国家姓名文化的了解也在增加,这有助于翻译者做出更准确、更合适的选择。然而,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名字,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翻译方式,即使与上述规则不完全吻合,也往往会被沿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横线对应西文人名里的连字符(hyphen),主要出现在复姓里(比如「列维–斯特劳斯」(Lévi-Strauss))。
    注意:这里应当用较短的横线符号(比如键盘直接可以输入的 hyphen「-」或更高级的 en dash「–」),不建议用占一字宽空间的 em dash / 半个破折号「—」。因为「—」应当对应西文里连接两个人名字的 en dash,比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 间隔号对应西文人名的词间空格。更严格的情况下,只用于分隔姓名各部分(一些人主张:「John von Neumann」这样的人名应当译作「约翰·冯诺伊曼」而非「约翰·冯·诺伊曼」)。

你要是自己去看看「卢贡–马卡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原文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了。善用维基百科。

另外,很多蠢货不会输入间隔号,以及新浪之流因历史遗留问题而养成了坏习惯,于是不少人完全用横线代替间隔号。这种情况是另外一码事。这不值得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