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巴勒斯坦吃里扒外,也有人说以色列恩将仇报,究竟哪个才是大反派?还是两个都是伪君子?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巴以冲突的核心,也是最容易让人陷入二元对立思维的误区。要理解“吃里扒外”和“恩将仇报”这两个标签,首先需要深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的历史根源和复杂性中去。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定性为“大反派”,往往会忽略掉造成今天局面的深层原因,以及其中人性的多面性。

“巴勒斯坦吃里扒外”的说法,通常源于:

对“两国家方案”的质疑与不信任: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两国方案”,即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和平共存。然而,一些人认为,巴勒斯坦方面(包括其领导层和部分武装派别)在接受这一框架时,存在策略性的利用,甚至在暗中从未真正放弃过“收复全部故土”的立场。这种看法认为,巴勒斯坦人在寻求国际援助和支持时,表现出合作姿态,但在实践中,特别是通过哈马斯等组织,却拒绝与以色列和谈,甚至采取暴力手段,这被解读为“吃里扒外”——一方面享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物质支持,一方面却不按“游戏规则”出牌。
内部的分裂与权力斗争: 巴勒斯坦内部的派系斗争,尤其是法塔赫与哈马斯之间的对立,也使得外界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哈马斯被许多西方国家和以色列视为恐怖组织,其拒绝承认以色列、使用武力等行为,自然会被视为“不合作”甚至“敌对”。当法塔赫在某些时刻与以色列进行谈判时,哈马斯可能会对其进行批评,反之亦然。这种内耗和互相攻击,有时也会被外界解读为巴勒斯坦方面内部的“背叛”或“不忠诚”。
对哈马斯火箭弹袭击等行为的愤怒: 哈马斯频繁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造成以色列平民伤亡。从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视角来看,这是赤裸裸的敌对行为,是“吃里扒外”的体现——在寻求生存空间的同时,却用暴力攻击无辜者,破坏和平的可能性。

“以色列恩将仇报”的说法,则更多地从以下角度出发:

对犹太民族早期流亡与回归历史的同情: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漫长的流亡和受迫害时期,包括二战期间的纳粹大屠杀。二战后,国际社会出于同情和“补偿”心理,支持了犹太人在应许之地建立以色列国。许多人认为,这是对一个遭受苦难民族的“善意”,而以色列建国后,虽然努力发展,但在对待巴勒斯坦人上的行为,特别是土地占领、定居点扩张、对加沙的封锁等,被视为对这份“恩惠”的辜负,甚至是以“恩”报“仇”。
对巴勒斯坦土地被剥夺和流离失所的关注: 以色列建国和随后的战争(如1948年战争,即以色列称为“独立战争”,巴勒斯坦人称为“大灾难”),导致大量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成为难民。对于这些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支持者而言,以色列的行为是侵略性的、剥夺性的。他们认为,在被国际社会认可建国并获得支持的同时,以色列却通过武力扩张,挤压和剥夺了当地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和权利,这是一种“恩将仇报”——在得到“恩惠”(建国权、国际支持)的同时,却对原住民施加不公。
对占领区巴勒斯坦人权利的限制: 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尽管目前已撤军,但仍实施严格封锁)以及东耶路撒冷的占领和控制,导致当地巴勒斯坦人长期生活在军事管制之下,权利受到限制。定居点的不断扩张,进一步压缩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也使得“两国方案”的实现日益困难。这种持续的占领和控制,被许多批评者视为以色列利用其军事和政治优势,“恩将仇报”地剥削和压迫被占领地区的人民。

那么,谁才是“大反派”?或者他们都是“伪君子”?

这两种标签都过于简单化,并且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和立场色彩。 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

“伪君子”的可能性: 许多人认为,双方都存在“伪君子”的成分。
以色列方面: 一方面强调自身安全和生存权,另一方面又通过不断扩张的定居点和对巴勒斯坦人的严苛待遇,不断制造新的冲突根源,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强调和平意愿,但行动上却与此背道而驰。
巴勒斯坦方面: 一方面寻求国际支持和同情,表达对和平的愿望,但内部派系林立,部分组织(如哈马斯)拒绝与以色列共存,并诉诸暴力,这使得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也受到损害。

没有绝对的“大反派”: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吃里扒外”和“恩将仇报”的说法,往往是站在某一历史叙事和立场上进行的解读。不同的群体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和政治目标,选择性地强调历史中的某些片段,而忽略另一些。
安全困境与政治现实: 以色列作为一个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生存威胁的国家,其安全考量是极其敏感且复杂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将国家安全置于首位,并采取措施保护其公民。然而,这种安全措施在多大程度上是正当的,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对他人权利的侵犯,这是一个关键的争议点。
巴勒斯坦的抗争与复杂性: 巴勒斯坦人追求民族自决和国家独立的斗争,其历史也是一部充满苦难和抗争的史诗。然而,这种斗争的形式,特别是当它包含对平民的暴力袭击时,就会受到广泛的道德谴责。同时,巴勒斯坦领导层内部的腐败、效率低下和未能有效团结,也削弱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缺乏信任与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每一次冲突都会加剧这种不信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方的行动(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会被另一方解读为敌对和背叛,从而引发报复,使得和平解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结论:

将巴以冲突简单归结为谁“吃里扒外”或谁“恩将仇报”,并试图从中找出唯一的“大反派”,是一种过于简化和情绪化的视角。更准确的理解是,这场冲突是历史、政治、宗教、民族主义、国际因素以及人道主义困境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

双方都有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行动逻辑、生存考量和政治诉求,但同时,双方的某些行为也确实违背了和平、正义和人道的普遍原则,并为冲突的延续埋下了种子。与其去纠结谁是“大反派”,不如去理解这场冲突的根源,认识到双方在不同阶段都扮演过复杂的角色,并思考如何在承认历史创伤的同时,寻找一条能够保障各方基本权利和安全的、可持续的和平道路。

如果非要用“伪君子”来形容,那可能更多的是指双方在公开场合表达的善意与私下的策略、以及部分领导层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矛盾和妥协。然而,即便如此,将所有个体或所有群体都简单地划归为“伪君子”,也未免失之偏颇。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在极端冲突环境下,生存的压力、仇恨的积累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都会扭曲人们的行为和认知。

最终,这场冲突更像是一个悲剧,而非一个简单的善恶二元对决。 每一个在该冲突中失去生命、失去家园的人,无论属于哪一方,都应该得到同情和尊重。而对这场冲突的任何评价,都应该基于对事实的细致梳理和对复杂性的理解,而非基于单一的标签或情绪化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勒斯坦并不是吃里扒外,而是还在部落时代(阿拉伯人阿富汗巴基斯坦人多数都是还处在部落时代而非现代国家时代),部落时代的人思维就是组团占便宜,敌人的要占盟友的也要占(参见现在的欧洲难民们,行为其实差不多)。还不够用现代国家道德标准套用他们。

以色列也不是忘恩负义,以色列的恩人是英国和美国,对这两个国家以色列并没负义(也没胆子负义)。以色列的问题是贪得无厌。

user avatar

为什么把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加上一个所谓的道德外衣呢?

首先,这是两个不同族群间的生存空间的抢夺。

其次,道德只能加注在同一个文明秩序间,或者同一物种。

第一,不同的族群只有你死我活。举一个例子,狮子和斑马间的斗争,它们之间没有道德问题,只有你死我活,活下来的就可以了。没有别的,吃斑马是狮子的需求,跑赢狮子是斑马活命的基础。不吃斑马狮子会饿死,不跑赢狮子斑马会死掉。狮子吃不到斑马饿死活该,斑马没有跑掉活该。

第二,共同秩序下的道德。道德是基于本族群内部的最大公约数。

一头狮子自己抓住一只斑马,自己吃,这个时候又来了一只狮子,如果够吃分一部分给后来的,那么这是有道德的狮子。

犹太人阿拉伯人,这两个族群原本都是闪米特人后裔,但是他们的文明核心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现在在大巴勒斯坦地区打架是因为他们在抢夺本地区的土地,抢夺对方的生存空间,这个生存空间原本是阿拉伯人的,本地区的阿拉伯人被犹太人驱赶到别的地方,让他们自生自灭去了。一路上死了非常多的人,还有大量徘徊在本地区边境上的难民,他们的后代没有吃的,没有学上,没有水,没有电,一切都是靠着联合国救济才能活下来。

然而现在居然用道德去要求他们?

那么如何告慰这一路饿死渴死在流亡路上的阿拉伯人?

这里只有活下来,这里只有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或者他人的鲜血和生命。

看客无聊的叹息,无知无畏。

犹太人赢了能接受,阿拉伯人赢了能接受,如此而已。这片土地已经被鲜血染红了,想要抚平这片土地的叹息,必须用另外一方的鲜血再染一次。

所以不论外界怎么说,这都不是说能解决的,只有战争继续。上帝拯救不了,拯救这片土地的只有鲜血。

user avatar

国民政府再烂,我们也不能允许日本侵略中国。大是大非面前,扯这些乱七八糟的,无非是为了混淆视听。

巴勒斯坦小孩扔石子被捕,你扔石子了,所以被捕被杀不是理所应当吗,你没扔你心里也是想扔的,被杀一样理所应当。什么巴勒斯坦人都是恐怖分子,你怎不说这些小孩多少亲人,多少同胞被以色列屠戮?换做我们,别说石子,有炸弹我们也扔不是。

主流媒体掌握在谁手中,哈马斯怎样我不清楚,但革命如果没成功,我们还不是匪。

在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以色列安全部队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击伤了1,048名巴勒斯坦儿童。

巴勒斯坦新闻部说,自2000年9月“第二次起义”以来,已有3,000多名巴勒斯坦儿童被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