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到江户中后期武士阶层基本上不留胡子了?

回答
在江户时代的中后期,武士阶层的胡须风格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早期的一些画像中能看到留有胡须的武士,到后期则普遍以干净利落的无胡须形象示人。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的潮流,而是社会、文化、审美乃至生活方式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政治和统治阶级的形象塑造来看,江户幕府作为统治者,需要树立一种稳定、严谨、有秩序的形象。武士阶层作为幕府的执行者和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其外在形象也需要符合这种政治诉求。早期一些武士的胡须可能带有一定的豪放、粗犷甚至江湖气的意味,这与幕府希望营造的稳定、温和的统治风格有所冲突。到了中后期,随着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巩固,以及对“文治主义”的强调,武士被要求在举止、言谈、仪表上都体现出“文武两道”的平衡。干净整洁的面部,没有胡须的衬托,更能凸显出眉目间的清澈和智识感,这与当时推崇的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修身养性”不谋而合。胡须的存在有时会被解读为不拘小节,甚至带有几分疏狂,这与江户中后期对武士阶层的规范化要求相悖。

其次,审美观念的演变是另一个重要推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江户时代,特别是中后期,浮世绘、小说等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这些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时的审美潮流。在这些作品中描绘的理想化的武士形象,往往是年轻、英俊、仪表堂堂的。干净的脸庞,没有胡须的干扰,更能凸显出皮肤的白皙、脸部轮廓的清晰,以及眼神的锐利。这种审美更偏向于精致、细腻,甚至带有一丝阴柔之美,与早期那种更粗犷、阳刚的风格有所区别。对干净面容的追求,也与当时日本社会对“洁净”的重视有着内在联系,体现在服装、居所等方方面面。

再者,卫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将现代的卫生标准套用到过去,但在江户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个人卫生的意识也在提升。胡须,特别是长胡须,更容易藏污纳垢,影响日常的清洁。对于经常需要出席各种场合、与人近距离接触的武士来说,保持面部的清洁和整洁,显然更加有利于维护自身的体面和尊严。而且,在饮食习惯上,也可能存在一些变化,例如更精细的食物,使得处理胡须和保持清洁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等级制度的强化和身份象征的演变也不容忽视。武士阶层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关注,并且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江户中后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流动性的减弱,武士们可能通过更加精炼、统一的着装和仪表来区分自己与普通民众,以及与其他阶层。干净利落的面部,可以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代表着他们经过了礼仪的熏陶和教养的塑造,并非粗鄙的野夫。

最后,也有一些实际的生活便利性考量。虽然胡须的保养并不像现代那样复杂,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需要佩戴头盔或者进行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时,过长的胡须可能会带来不便。当然,这可能不是主要原因,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总而言之,江户中后期武士阶层普遍不留胡须,是政治、文化、审美、生活习惯和身份认同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日本社会从相对粗犷的早期向更精致、规整、注重礼仪和内在修养的文明阶段的演变,也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本武士的经典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中后期,而是从中前期就开始不留胡子了。

严格意义上不是不留胡子而是不许留胡子。

1670年第四代幕府将军德川家纲颁布了“大髭禁止令”。

理由:元和偃武以来,日本已经步入了德川太平盛世、告别战国时代。满脸胡须这种粗犷的形象属于战国遗风,为了与旧时代划清界限,因此理应被禁止。

不过德川幕府有个最大的特点------有时候很无情、有时候很有人情味。

对于身份较低的武士要求并不严格,只要胡子茬别太明显就行。

但是对于经常要去藩里上班的中级武士来说,要求就很严了。因为这些武士都是幕府公务员,对“礼”的要求非常高,不刮胡子意味着作息不规律→作息不规律说明你晚上偷偷溜出家门了→男人晚上溜出家门,要么去嫖娼要么去赌博要么密谋造反,无论哪个罪名都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额外提一下,如今日本的“胡子仙人”(髭仙人)是东隆明。

这人有点类似于我国的冯巩,因为他是是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亲孙子,如今当了演员和剧作家,还演过假面骑士系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