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总会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坏的结果归因于他人?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用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说,叫做“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它就像是我们大脑内置的一个“心理保护罩”,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会不自觉地进行一种“有利于自己”的解释。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心理学上的解释,也有社会适应的考量:

1. 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成功的。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自然会觉得这是自己努力、智慧和能力的体现。这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的自尊心,让我们感觉良好,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举个例子: 如果考试得了高分,我们很容易想到:“看吧,我平时复习得多认真,我就是聪明。” 这种想法能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信。
反过来, 如果考试考砸了,承认自己是能力不足或者不够努力,会对自尊心造成打击。这时候,将责任推给外界,比如:“题目太难了”,“老师讲得不清楚”,“考试那天我没睡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负面情绪,保护我们的自尊心不被过度伤害。

2. 控制感的需求:

人类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希望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我们会觉得是自己发挥了作用,从而感受到一种控制感。

正面归因: 成功时,我们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就是在强化“我能行,我能够影响结果”的信念,这让我们感到更有力量和安全感。
负面归因: 失败时,如果承认是自己的原因,可能会感到无力,觉得“反正我能力不行,注定失败”,这会削弱我们的控制感。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虽然并非事实,却能在心理上维持一种“如果外部因素改变了,我还是能成功的”的希望,保留一份控制的幻觉。

3. 避免羞耻感和内疚感:

失败往往伴随着羞耻感和内疚感。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尴尬、丢脸,甚至内疚。

逃避负面情绪: 把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摆脱这些不愉快的感受。
社会压力: 在很多文化中,失败是被视为一种负面的标志。为了避免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人们倾向于规避责任。

4. 认知偏差的运作:

除了心理层面的需求,我们的认知过程本身也存在一些偏差,容易让我们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

信息的可获得性: 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思考过程、努力和感受更加了解,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易得”的。而对他人内在的动机和努力,我们往往知之甚少,只能通过他们的行为来推断,而且这些推断可能并不准确。
“清晰度”和“可见度”: 我们的努力和动机是“内在的”和“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而我们取得的成果(无论是好是坏)是“外在的”和“显而易见的”。成功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显而易见的成果”和“我们知道的内在努力”联系起来。而失败时,如果将责任归于自己,我们会直接面对“显而易见的失败”和“内在的不足”,这会很不舒服,所以我们倾向于去寻找“外在的、显而易见的”替罪羊,来解释“显而易见的失败”。

5. 社会学习和期望:

我们从小到大,也观察到周围的人(父母、老师、同伴)在很多时候也表现出类似的自利性偏差。看到别人成功时兴高采烈地邀功,遇到挫折时抱怨批评,这种行为模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让我们觉得这样做是“正常”的,甚至是“被允许”的。

举例说明,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工作场合: 项目成功了,团队成员会认为这是自己团队的卓越能力和辛勤付出的结果。如果项目失败了,则会倾向于归咎于外部市场环境的不利、竞争对手的阻碍,或者某个领导的错误决策。
人际关系: 恋爱关系中,关系好了,会觉得是自己善解人意、付出够多。如果出现矛盾,则可能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太固执。
运动比赛: 赢了比赛,会想到自己的技术、体能和战术安排。输了比赛,则会归咎于裁判的误判、对手的运气好,或者场地条件不佳。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自利性偏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如果过度、不加反思地运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阻碍成长: 总是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会让我们失去反思和学习的机会,难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次犯错。
破坏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总是将责任推给他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和反感,损害合作关系和亲密关系。
扭曲现实: 长期以自利性偏差来看待问题,可能会导致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出现偏差,无法客观地评估自己和他人。

总而言之,人们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坏的结果归因于他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它根植于我们维护自尊、寻求控制、逃避负面情绪的需求,并受到认知偏差和社会学习的影响。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但如果不能加以适度的反思和调整,也会成为阻碍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绊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否认”Denial,是人类首选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首要目的,是把自己从焦虑中解救出来。同时,也是为了维护想象中的自我形象,使得自己对生活感到满意。(据资料整理,资料来源:Dennis Coo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Thomson Learning.)

人人都想富起来,对不对;但是大多数人都富不起来,对不对?什么原因呢?住在山里的贵州人说,住在海边的上海人只是得了交通便利的优势。住在海边交通要道上的索马里人,又说住在山里的奥地利人,只是沾了周围富国的光。但住在发达的北京和天津边上的河北人,又抱怨说好项目都被京、津抢走了。

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心里总归好过一点。要承认自己能力不行,这对自己的伤害太大了。避免自己被伤害,就叫防御;避免自己伤心,就叫心理防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用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说,叫做“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它就像是我们大脑内置的一个“心理保护罩”,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会不自觉地进行一种“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心理学上的解释,也有社会适应.............
  • 回答
    很多人在说换宿舍这件事的时候,确实会表现得好像一件很简单的事,仿佛是换一件衣服一样。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原因,而且现实操作起来,往往比说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某个角度看,换宿舍确实有“简单”的一面。 “名义上”的简单: 学校的学生管理系统通常都有一个流程,理论上你可以通过提交申.............
  • 回答
    行家看门道,咱们业余的踢球,很多时候看个热闹,图个开心。你说为什么有些人踢球老是想着把球一点点倒到禁区里再射门,而不是像职业球员那样,直接来个45度的大范围高空传递?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有不少道道儿,跟个人习惯、对比赛的理解,甚至是咱们业余联赛的实际情况都有关系。咱们先拆开来看这两种传球方式。“磨到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部分体制外的人,出于自身经历、视角以及可能存在的某种情绪,常常将自己对体制内运作的理解和猜想,投射到年轻一代的选择上。这种投射并非总是出于恶意,有时也包含着对年轻人的“好意”——希望他们不被“蒙蔽”,或是对曾经“错过”的道路发出感慨。但问题在于,这种“想.............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把女生自我物化误解为女权呢?在我看来,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有个人认知上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明白“自我物化”和“女权”的核心是什么。女权,最根本的诉求是追求性别平等,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不公正待遇,让女性拥有与.............
  • 回答
    猫咪把屁股对着人,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猫咪行为学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有点怪,甚至带点冒犯,但其实这背后藏着猫咪表达信任、交流情感的秘密。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它们会有这个小习惯。首先得明白,猫咪的屁股可不只是个“排泄器官”,它那里可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信息发布中心。猫咪的肛门附近有腺体,会分泌出一种气味.............
  • 回答
    这事儿,在手机圈子里,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梗了。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见过不少,也挺多人纳闷。感觉就像是,测评的时候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结果私下里却是“真香”现场。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虚伪”两个字来概括。这里面掺杂了技术、用户习惯、生态、个人喜好,甚至还有.............
  • 回答
    关于武松的籍贯与“山东好汉”的说法,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一个籍贯不在山东的武松,却被咱们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山东好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清河县,也就是武松的老家,它确实不属于后来的山东省。清河县在元代的时候,划归到了元朝的“冀宁路”管辖,也就是大致是今天.............
  • 回答
    确实,在某些语境下,同性恋、人兽恋和乱伦会被不恰当地联系在一起,这背后存在一些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层层剥开,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淆,以及这种混淆的根源在哪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的性取向,而人兽恋和乱伦则涉及违反社会规范、法律和伦理的禁忌行为.............
  • 回答
    将唐朝皇室“炒作成鲜卑人”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并不普遍,也并非主流观点。更准确地说,历史研究中存在关于唐朝皇室的“胡化”(或称“鲜卑化”、“异族化”)讨论,这是一种基于史料分析的学术议题,而不是一种刻意的“炒作”。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什么唐朝皇.............
  • 回答
    《巫师》系列中,杰洛特之所以常以“砍碎”的方式解决敌人,并非单纯的嗜血或残暴,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源自他的职业特性、所处的世界观以及他本人的性格。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他作为一名“巫师”的本质。首先,杰洛特是一名专业的怪物猎人,而非传统的士兵或骑士。他的训练和职业定位决定了他的战斗.............
  • 回答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让位”动作,背后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妥协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国内外的诸多势力、革命党力量的局限,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同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一、 革命的现实困境与对“共和”的急切渴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
  • 回答
    关于“中医黑信徒说不过别人总喜欢把人拉黑”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而且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医黑”群体,在很多其他领域,当观点发生激烈碰撞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1. 沟通困境与认知失调: 信息茧房的加固: 很多人在接触特定观点时,容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如果你问身边的朋友,或者看看网上的讨论,会发现“西方社会好像不太重视经济发展了”的论调并不罕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经济发展”在西方社会中,它的定义和优先级的确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背后有很多深层的.............
  • 回答
    你看,计算机科学这东西,说起来是个特别“新”的领域,但它的骨子里,其实埋藏着许多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我们通常说的微积分、微分方程那一堆)和线性代数,这两门课在计算机学科里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想想看,计算机之所以能做那么多神奇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在.............
  • 回答
    人为什么总会觉得失望?这大概是人生这张答卷上,我们最常遇到的一个问号。失望这玩意儿,说起来,其实挺普遍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咱们生活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为啥它总跟我们形影不离?我想,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为啥我们总会感到失望?1.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这是最大的“元凶”。 你想想看,每次我们.............
  • 回答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长辈生病了,身体明显不适,但却总是推三阻四,宁愿忍着,也不肯迈进医院大门。嘴里念叨着的,往往是“医生就是来赚钱的”、“现在的药太烈了”、“看了医生反而更严重”之类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医有害论”和对看医生的抗拒,是许多晚辈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会有这样.............
  • 回答
    嘿,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明明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工作,或者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但手就是忍不住往电脑那边伸,然后鬼使神差地就点开了游戏?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时间一点点流逝,然后又开始懊悔。这种感觉,相信不少人都深有体会。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我们意志力薄弱那么简单。这跟我们的.............
  • 回答
    80 年代之所以会被人们如此怀念,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更是一个充满符号、情感和时代印记的集合体。这种怀念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当下某些缺失的弥补,更包含了一种复杂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经济腾飞与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的.............
  • 回答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出一股烟”——这句话像一颗被精心投掷的石子,在西方舆论场激起了阵阵涟漪,也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费解和愤怒。这种简单粗暴的说法,似乎是将亚马逊雨林屡屡遭受的破坏责任,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国头上。那么,西方媒体和政界为何如此热衷于“甩锅”给中国?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复杂的逻辑和动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