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真的没有地方养马吗,缺马的真正的原因?

回答
关于宋朝“无马可养”的说法,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误解,但宋朝确实面临着严峻的马匹供应困境,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制度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北宋,在马匹繁衍和养殖方面确实存在天然的劣势。与前朝如汉、唐相比,宋朝的疆域大大缩小,尤其是失去了北方广阔的草原地带。这些草原,如漠北、河套地区,是古代中国重要的马匹牧场,地势平坦开阔,草场丰茂,为大规模养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宋朝偏安南方,虽然也有一些山区和平原可供放牧,但与北方的辽阔草原相比,规模和质量都无法企及。南方多丘陵,雨量充沛,但也意味着草场不如北方干燥、疏松,难以长时间维持大量马匹的生长。

更重要的是,宋朝建立后,其主要对手,如辽、西夏、金,都占据着北方重要的牧区。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其经济和军事力量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马匹。他们不仅在自己的疆域内养马,而且对宋朝的马匹贸易也掌握着话语权。宋朝想要从这些邻国购买马匹,往往面临高昂的价格和政治上的制约,甚至被用来作为政治筹码。

除了地理和地缘政治的因素,宋朝自身在马匹养殖的政策和制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宋朝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马匹的重要性,也曾尝试建立官营马场,但效果并不理想。官营马场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力和财力投入,并且往往受到腐败和效率低下的困扰。而且,宋朝的经济重心在于农业和商业,虽然发达,但对于大规模畜牧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此外,宋朝的军事战略也与养马的动力有着微妙的关系。与汉唐时期那种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力量的模式不同,宋朝更侧重于步兵和水军的建设。虽然也有骑兵,但其作用更多是辅助性的,而非决定性的。这种军事思想的转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对大规模养马的紧迫感。当然,这并非说宋朝完全不需要马匹,只是其军事思想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最后,我们也需要理解,“无马可养”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完全没有马”,而是指宋朝无法像汉唐那样,通过自己的力量培养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战马,以满足其军事需求。宋朝的马匹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购买,或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这种依赖性,使得宋朝在面对边患时,常常因为马匹不足而陷入被动。

总而言之,宋朝缺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地理劣势、强大的周边游牧民族、官营马场的效率低下以及军事战略的侧重点转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没有地方养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宋朝真的开始用马了~

宋代募兵制下士兵完全脱产,朝廷除了不发媳妇,粮食银钱衣物乃至油盐酱菜都由朝廷负担~军马和驮马这类军需牲畜都是必需由朝廷出面置办~物资管理全部压在行政系统上,行政系统肯定要出问题。

相比之下,李唐的官马是真的“官马”,除了皇家私用,就是给官员驿站用的~养的多,用得少。

(兵部)驾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凡给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给传乘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品、七品二马,八品、九品一马;三品以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以上有差。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驿千六百三十九;阻险无水草镇戍者,视路要隙置官马。水驿有舟。凡传驿马驴,每岁上其死损、肥瘠之数。

那么李唐的军马靠谁负责的?首先负责运输的六驮牲畜,是编入折冲府的府兵自备的~

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

那战马呢?

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刺史、折冲、果毅岁阅不任战事者鬻之,以其钱更市,不足则一府共足之。

骑兵的马,折冲府直接出钱去马市上买,每匹报账2万5,马就养在折冲府里,老了就安排卖掉,如果需要买马但钱不够了,费用整个折冲府的官兵分摊,总之,所有基本需求由民用市场解决,官家只出一回钱,也没有官牧的事儿~

当然,我们都知道,大唐军事体系里有个缺德玩意儿叫“兵募”,所谓兵募理论上是朝廷吆喝一声要去打仗了,想发财的就自愿来报名参军,打完仗就回家,兵募是李唐军制的一块黑洞,这个制度至今都有很多令人不明白的地方,到了高宗朝(没错唐高宗,别让人家武则天背锅了)兵募中自愿成分就越来越稀薄了,招募逐渐变成了摊派,朝廷下令某某州府应当有多少“志愿兵”参战,州府县就下去抓些穷光蛋来“自愿应征”。

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

高宗朝的大规模对外战争,其兵员有半数是这么来的,高宗朝以后唐庭需要大量人员参与塞外边陲的卫戍,定期上番参与宿卫的府兵很难参与这种任务,所以卫戍士兵主要就是这种莫名其妙被拉来参军的人,除了管饭基本没有任何待遇,有时可能还管不上饭,这些人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长征健儿。这些人里的骑兵,总该用官马了吧?别急,大唐有的是办法。

(开元九年)天下之有马者,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定户复缘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马,故骑射之士减曩时。

直到开元九年之前,李唐的政策就是谁家有马谁家先去参军(骑自家马去),而且你家还得升户等,升了户等,意味着租庸调还得涨,还有被充入府兵的风险~

所以开元九年颁布了这样的德政: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

家里能养10匹马以上的就不用应征了,升户等不再以家里养马为依据了...黑人问号~这跟纳税大户违章不扣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说~

直到开元十一年后,李唐以长期募兵代替各州府定期上番的府兵宿卫长安,由于募兵多半一穷二白,根本无力承担军马,李唐终于开始松口了,李唐建国已百年有余,终于,士兵可以使用官牧饲养的马匹了。

(过去)诸州府马阙,官私共补之……今兵贫难致,乃给以监牧马。

果不其然,自打没点眼力见的大唐士兵用上了高贵的官马之后,李唐官牧再也没能恢复奇迹。

玄宗开元十三年,官马达到了玄宗朝最高数量的43万匹,此后不单没有恢复高宗朝70万匹的成绩,反而一路下滑,到天宝十三年,官马共计32万匹,然后,便是安史之乱,中原马政随着陇右丢失彻底一蹶不振。

其实李唐马政还有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其大起大落的程度超乎人们想象,按现有的资料来看,李唐全盛期是麟德年间的70万6千匹,50年后的开元初年,还剩24万匹,重整牧监后的开元十三年,增长到42万匹,二十六年后的天宝十三年,还剩32万匹,总结起来玩的就是心跳,很可惜唐代史料只有新就两本唐书,否则这百余年间李唐官牧的破事肯定比宋黑们在续资里手脚并用抠出来的那点黑料给力的多。

对比一下,赵宋在基本没有天然产马地的情况下,官马自宋太宗到真宗朝,一直维持在20余万匹左右,历经仁宗朝大量罢废牧监,至神宗朝进行马政改革,在供应60余万禁军的前提下(当然,阙额不少)官马仍有15万3千匹在籍。

所谓马政的管理,谁好谁坏,还真不一定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宋朝“无马可养”的说法,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误解,但宋朝确实面临着严峻的马匹供应困境,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制度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北宋,在马匹繁衍和养殖方面确实存在天然的劣势。与前朝如汉、唐相比,宋朝的疆域大大缩小,尤其是失去了北方广阔的草原地带。这些草原,如.............
  • 回答
    宋朝历史上,“真的没杀过一个文人”这个说法,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可以说是非常接近事实的。但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理解“杀”的定义,以及宋朝对待文人的独特态度。宋朝对文人的“不杀”与“有限度”的惩罚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与文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如胶似漆”。宋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及上书.............
  • 回答
    宋江之所以一心只想招安,并非一个简单的“想要招安”就能概括的,其中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心理动机、现实考量以及历史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梁山集团的内部构成以及他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一、 宋江的个人成长与价值观塑造: 出身与早期经历: 宋江并非出身草莽,而是出身于一个.............
  • 回答
    关于司马光退还西夏土地的说法,这在历史记载中是没有的。司马光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虽然一生经历了宋朝与西夏的多次军事冲突和政治较量,但他从未有过主动退还西夏土地的举动。事实上,宋朝在与西夏的边境问题上,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策略,既有军事上的防御和收复,也有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缓解冲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而且关于雪莉的个人经历,特别是“高层性侵”的说法,在公开信息中并没有被证实。我们能获取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粉丝的猜测以及一些非官方的声明,很多内容都带有主观色彩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关于雪莉遭受“高层性侵”的说法,在法律上和事实层面上都没.............
  • 回答
    宋朝“积贫积弱”的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切中了一些宋朝的要害。但要说它“真的”积贫积弱,那就有些过于简单化了,甚至是有些片面的解读。理解宋朝,得把它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看看它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表现,才能得出更全面客观的判断。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积贫”。宋朝的财政收入,在古代中国历史上.............
  • 回答
    宋朝究竟富裕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它像一幅展开的画卷,色彩斑斓,层次丰富。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富裕”两个字概括。宋朝的富裕,体现在它极高的商品经济活跃度和发达的手工业上。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城市,尤其像开封、杭州这样的都城,那简直是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夜市.............
  • 回答
    宋朝到底穷不穷?这个问题,我跟你说,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是我简单一句“宋朝挺富的”,那也太对不起人家宋朝那些日子了。反过来,要是有人说宋朝穷得叮当响,那也绝对是瞎扯。咱们得一步一步来看。表面上看,宋朝绝对是富得流油。你想想,当时宋朝的海上贸易那叫一个发达!泉州、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还有.............
  • 回答
    明朝真的穷吗?宋朝真的富吗?关于明朝“贫穷”和宋朝“富裕”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如果仔细梳理历史细节,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过于简化和标签化的认知。 宋朝:繁荣背后的隐忧我们先来看看宋朝,普遍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这并非空穴来风,从几个方面来看,宋朝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宋朝军事真的很强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复杂命题。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的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队构成、作战表现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坦白讲,如果用“战无不胜”、“横扫六合”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宋朝的军事确实不算强悍.............
  • 回答
    宋朝军事,这个话题常常伴随着一种刻板印象:积贫积弱,军事力量不堪一击。但如果深入审视,我们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也绝非一句“弱”字就能概括。宋朝的军事,是一幅充满矛盾、既有亮点也有短板的复杂画卷。先来聊聊那些让人“弱”的印象是如何来的: 对辽、西夏、金的长期军事压力: 这是宋朝军事“弱”论最.............
  • 回答
    关于秦桧是否真的延缓了宋朝灭亡两百余载,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中备受争议且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如果我们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并试图去除那些“人工智能”的痕迹,那我们就得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脉络和秦桧的具体作为之中,用更贴近人情的叙述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直接说秦桧“延缓了宋朝灭亡两百余载”这个说.............
  • 回答
    关于明朝军队战斗力是否不如宋朝军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其实挺难的。因为这两个朝代相隔数百年,社会、经济、军事技术、战略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对比起来,就像拿苹果和橘子比谁更甜一样,都有其独特的“味道”。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拆解.............
  • 回答
    问“十字军能灭宋朝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历史理解的几个关键点,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白“十字军”这个概念本身。当我们听到“十字军”,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中世纪欧洲那些骑着战马、挥舞着十字旗,为了收复圣地而远征的骑士和士兵。他们的军事风.............
  • 回答
    迁都之思:若宋太祖选择洛阳或长安,北宋命运将走向何方?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家常言,他若能效仿汉唐,将都城迁往洛阳或长安,而非最终定都开封,北宋的命运或许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一假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优势以及政治考量。如果赵匡胤真的踏出了这一步,.............
  • 回答
    关于二月河在人大会议上提及“宋朝工资最高但腐败却最严重”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的是,二月河(孙锦标)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以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历史小说闻名,但他在人大会议上的公开言论,尤其是关于具体朝代的经济和政治分析,并不是他的主要学术领域,也鲜有被广泛报.............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北宋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两宋,往往会与“积弱”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部分源于史书的记载,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积弱”这个标签远不能概括两宋复杂的历史图景。相反,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族政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不少《水浒传》的记忆。如果宋江真的能像一些“漏网之鱼”或者平行时空里的他那样,带着梁山好汉真刀真枪地杀向朝廷,那场面绝对是波澜壮阔。但要说有多大把握,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说能或者不能,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宋江这伙人的实力。梁山聚义之后,号称一百单八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