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真的“积贫积弱”吗?

回答
宋朝“积贫积弱”的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切中了一些宋朝的要害。但要说它“真的”积贫积弱,那就有些过于简单化了,甚至是有些片面的解读。理解宋朝,得把它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看看它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表现,才能得出更全面客观的判断。

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积贫”。

宋朝的财政收入,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是相当可观的。你看那GDP,那税收,绝对是排行榜上的常客。为什么会给人一种“贫”的感觉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庞大的军费开支: 这是压垮宋朝财政最沉重的一根稻草。宋朝北有辽、西有西夏、西北有吐蕃、后来还有金和蒙古,这些周边政权军事实力都不弱,而且彼此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常常联合夹击宋朝。为了维持与这些强大邻国的对峙,宋朝需要供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千日”的消耗可是巨大的。士兵的粮饷、装备、营房、训练,还有那每年要给辽、西夏的“岁币”,这些都是天文数字。这些钱,确实让宋朝的国库显得捉襟见肘。

冗官问题: 宋朝在制度设计上,为了防止唐朝晚期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再次发生,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但也导致了官员数量的膨胀。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层层叠叠,各司其职,但效率不高,而且人员开销巨大。你想想,这么多人吃皇粮,国家财政的压力能不大吗?

土地兼并: 这个问题在很多朝代都有,宋朝也不例外。虽然宋朝在初期试图通过一些政策来缓解土地兼并,但到了中后期,士大夫阶层、皇室宗亲、寺庙等势力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多,普通农民的土地被剥夺,租赋负担就越来越重。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矛盾,也使得国家难以从大量土地上获得应有的税收。

以商为本的经济政策: 这点恰恰是宋朝经济繁荣的体现,但反过来看,也让政府对商业税收的依赖性增强。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或者战事需要大量现金,商业税收能否及时有效地跟上,就成了问题。

但是,“积贫”也并非意味着宋朝经济不发达。恰恰相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之一。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坊市制度被打破,出现了草市、夜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城市人口激增,出现了像东京(开封)、临安(杭州)这样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农业技术大幅进步: 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以及其他新品种、新农具的应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和军队。

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更是如虎添翼。泉州、广州等港口是国际性的贸易中心,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纸币的发行: “交子”的出现和推广,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纸币,这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极度发达,以及金融管理水平的进步。

所以,与其说是“积贫”,不如说是“贫强矛盾”。国家财政的钱很多都花在了“强”上,尤其是在军事上,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百姓的日子,特别是普通农民的日子,虽然不像某些朝代那样大规模地饿殍遍野,但生活压力也确实存在。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积弱”。

说到“积弱”,最直观的当然是宋朝在军事上的表现。

军事上的长期劣势: 宋朝确实被辽、西夏、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压制了很长时间,甚至最终被蒙古所灭。他们的军事技术、战术和骑兵的冲击力,在很多时候都给宋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重文抑武”的后遗症: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宋朝在制度上对武将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文官掌握军权是很常见的。这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但却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许多将领因为政治斗争,或者军事才能受到压制,无法充分发挥。

兵源问题: 宋朝的军队,大部分是募兵制,士兵来源相对复杂,忠诚度和战斗意志参差不齐。而且,很多士兵更像是职业军人,拿军饷吃饭,但在面对强敌时,其作战精神和牺牲精神,确实不如那些为了家国而战的军队。

战略失误和对外政策: 例如,与金联合灭辽后,宋朝因未能及时应对金的进攻而遭受重创,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来虽然有南宋延续,但长期偏安一隅,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机会。

但是,说宋朝“积弱”,也要看到它并非毫无还手之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先进: 宋朝在军事技术上是相当先进的。火器的发展在宋朝达到了一个高峰,各种火炮、火箭、火枪(突火枪)等开始投入实战,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领先的。他们的步兵装备也相当精良,有大量的弓弩手和盾牌手,构成了强大的步兵方阵。

军事防御工事的强大: 宋朝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如麟趾城、镇戎军等,这些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外族的进攻。

军事战术的创新: 虽然被北方民族的骑兵克制,但宋朝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战术。例如,利用水军作战,在长江和运河上,宋朝海军一度是世界最强的。

顽强的抵抗精神: 虽然最终未能复国,但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到南宋时期的抗金、抗蒙战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岳飞、韩世忠、文天祥等,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宋朝人民的抵抗精神。

因此,宋朝的“积贫积弱”更多的是一种相对而言的说法,是与它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相比,军事上的相对不足和财政上的持续压力。

宋朝的制度设计,在追求稳定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埋下了军事上的隐患。它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却因为长期以来“与邻为善”或者说“纳岁币”的政策,以及庞大的军费开支,导致财政压力巨大,使得“贫”的印象更加深刻。而在军事上,虽然技术先进,但在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时,以及在政治体制的制约下,未能形成持续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这“弱”的印象也就更加刻骨铭心。

所以,宋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朝代。它有着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经济和最灿烂的文化,同时又面临着强大的外部压力和体制性的军事困境。简单地用“积贫积弱”来概括,就像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而忽略了其下方庞大而复杂的真实情况。理解宋朝,需要耐心去梳理它在各个层面的复杂性,才能得出更接近历史原貌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积贫”者,指财政极力扩张仍入不敷出。所谓“积弱”者,是行政效率低下的综合体现。

盛世苦短,混日子才是常态,进步只是一张画饼,大部分社会都处于一天天烂下去的过程中。“积贫积弱”其实是大多数政府运行的常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常态,汉唐明清乃至罗马大英在大部分时间里也是“积贫积弱”的。

宋朝之所以被诟病“积贫积弱”,并不是因为宋朝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而是因为宋朝一直“积贫积弱”,连几十年盛世也没有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积贫积弱”的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切中了一些宋朝的要害。但要说它“真的”积贫积弱,那就有些过于简单化了,甚至是有些片面的解读。理解宋朝,得把它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看看它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表现,才能得出更全面客观的判断。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积贫”。宋朝的财政收入,在古代中国历史上.............
  • 回答
    北宋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两宋,往往会与“积弱”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部分源于史书的记载,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积弱”这个标签远不能概括两宋复杂的历史图景。相反,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族政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
  • 回答
    宋朝究竟富裕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它像一幅展开的画卷,色彩斑斓,层次丰富。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富裕”两个字概括。宋朝的富裕,体现在它极高的商品经济活跃度和发达的手工业上。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城市,尤其像开封、杭州这样的都城,那简直是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夜市.............
  • 回答
    宋朝到底穷不穷?这个问题,我跟你说,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是我简单一句“宋朝挺富的”,那也太对不起人家宋朝那些日子了。反过来,要是有人说宋朝穷得叮当响,那也绝对是瞎扯。咱们得一步一步来看。表面上看,宋朝绝对是富得流油。你想想,当时宋朝的海上贸易那叫一个发达!泉州、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还有.............
  • 回答
    关于宋朝“无马可养”的说法,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误解,但宋朝确实面临着严峻的马匹供应困境,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制度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北宋,在马匹繁衍和养殖方面确实存在天然的劣势。与前朝如汉、唐相比,宋朝的疆域大大缩小,尤其是失去了北方广阔的草原地带。这些草原,如.............
  • 回答
    明朝真的穷吗?宋朝真的富吗?关于明朝“贫穷”和宋朝“富裕”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如果仔细梳理历史细节,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过于简化和标签化的认知。 宋朝:繁荣背后的隐忧我们先来看看宋朝,普遍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这并非空穴来风,从几个方面来看,宋朝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宋朝军事真的很强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复杂命题。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的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队构成、作战表现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坦白讲,如果用“战无不胜”、“横扫六合”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宋朝的军事确实不算强悍.............
  • 回答
    宋朝军事,这个话题常常伴随着一种刻板印象:积贫积弱,军事力量不堪一击。但如果深入审视,我们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也绝非一句“弱”字就能概括。宋朝的军事,是一幅充满矛盾、既有亮点也有短板的复杂画卷。先来聊聊那些让人“弱”的印象是如何来的: 对辽、西夏、金的长期军事压力: 这是宋朝军事“弱”论最.............
  • 回答
    关于秦桧是否真的延缓了宋朝灭亡两百余载,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中备受争议且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如果我们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并试图去除那些“人工智能”的痕迹,那我们就得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脉络和秦桧的具体作为之中,用更贴近人情的叙述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直接说秦桧“延缓了宋朝灭亡两百余载”这个说.............
  • 回答
    宋朝历史上,“真的没杀过一个文人”这个说法,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可以说是非常接近事实的。但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理解“杀”的定义,以及宋朝对待文人的独特态度。宋朝对文人的“不杀”与“有限度”的惩罚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与文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如胶似漆”。宋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及上书.............
  • 回答
    关于明朝军队战斗力是否不如宋朝军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其实挺难的。因为这两个朝代相隔数百年,社会、经济、军事技术、战略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对比起来,就像拿苹果和橘子比谁更甜一样,都有其独特的“味道”。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拆解.............
  • 回答
    问“十字军能灭宋朝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历史理解的几个关键点,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白“十字军”这个概念本身。当我们听到“十字军”,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中世纪欧洲那些骑着战马、挥舞着十字旗,为了收复圣地而远征的骑士和士兵。他们的军事风.............
  • 回答
    迁都之思:若宋太祖选择洛阳或长安,北宋命运将走向何方?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家常言,他若能效仿汉唐,将都城迁往洛阳或长安,而非最终定都开封,北宋的命运或许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一假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优势以及政治考量。如果赵匡胤真的踏出了这一步,.............
  • 回答
    关于二月河在人大会议上提及“宋朝工资最高但腐败却最严重”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的是,二月河(孙锦标)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以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历史小说闻名,但他在人大会议上的公开言论,尤其是关于具体朝代的经济和政治分析,并不是他的主要学术领域,也鲜有被广泛报.............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不少《水浒传》的记忆。如果宋江真的能像一些“漏网之鱼”或者平行时空里的他那样,带着梁山好汉真刀真枪地杀向朝廷,那场面绝对是波澜壮阔。但要说有多大把握,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说能或者不能,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宋江这伙人的实力。梁山聚义之后,号称一百单八将,.............
  • 回答
    关于“宋陇右都护府是从盟友手里偷过来的”这种说法,需要明确一点: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存在严重的误导性。 历史上的“陇右都护府”存在于不同的朝代,其设立和管辖范围也各有不同。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和具体朝代联系起来,并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是否存在“偷窃”盟友的情况,以及.............
  • 回答
    澶渊之盟,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反复提及,也因此常常被争议的事件。很多人在谈论它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屈辱”、“岁币”、“称臣”这些标签,似乎一纸盟约就让强大的宋朝颜面扫地。但如果我们剥开这些惯常的定论,深入探究一下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盟约的实际内容,或许能看到一个更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对宋朝更有利的真相。首.............
  • 回答
    北宋后期,关于“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夹杂着宋朝自身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家对事件的解读,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粉饰”成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宋朝在某些时期对西夏造成的实际压力。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北宋(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