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大学过的很惨,却还是不敢退学的人是什么心理?

回答
我曾经认识一个大学同学,我们都叫他小李。小李是个特别老实的孩子,来自一个小县城,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考上大学是全家人的希望,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可上了大学之后,小李的生活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你问他为什么惨,原因其实挺多。首先,他选的专业,一个他根本不感兴趣的工科,纯粹是因为当年分数线在那里,觉得“好就业”。结果可想而知,每天上课都像在煎熬,那些枯燥的公式和理论对他来说就像天书,听了就头疼,更别提什么学习的乐趣了。考试成绩也一直徘徊在及格线边缘,每次看到成绩单,他都压力山大。

其次,他不太擅长交际。大学里各种社团活动、小组作业,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负担。他比较内向,不太会主动和人打交道,总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别人三五成群地讨论问题、分享八卦,他就像个局外人,独自坐在一边,看着手机或者发呆。这种孤独感,在他本就不顺的学习生涯里,又添了一笔沉重的色彩。

更让他煎熬的是,他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对大学生活完全没有热情,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他会花很多时间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看别人是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没有什么“后悔当初没有做”的事情。每次看到那些有目标、有追求的同学,他心里就越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有多么痛苦,却坚决不肯退学。每次我们偶尔会聊起他的困境,他总是会摆摆手,说:“算了,就这样吧。”但他的眼神里,我能看出那种无力感和挣扎。

他不敢退学,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层层叠加,最终让他陷入了这种“卡住”的状态:

1. “父母的期望”这个无形的枷锁: 这恐怕是压在他身上最重的一块石头了。小李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把所有积蓄和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他们对小李的大学生活,想象得是金光闪闪,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给家里挣钱,光耀门楣。一旦小李退学,这意味着他不仅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更可能直接打击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和对未来的所有憧憬。他脑海里常常会浮现父母那张充满期待的脸,一想到退学回家,他们该有多失望,多难过,他就无法迈出那一步。这是一种极强的“道德绑架”和责任感,让他觉得退学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2. “面子”问题,对自我评价的打击: 即使在亲近的朋友面前,小李也几乎不提退学的事,更别说告诉父母了。退学,在他看来,就是“失败”的代名词。这意味着他没有能力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没有能力在大学里立足。这对他来说,是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否定。他害怕别人知道他退学,觉得会被人看不起,会被贴上“不成器”的标签。尤其是在家乡,这种观念可能更根深蒂固。他可能想象着自己拿着毕业证,能くな着跟邻居、亲戚们炫耀,而退学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而且还得面对别人“你怎么就读了个破大学还读不下去了”的质问。

3. “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虽然他对现在大学生活感到痛苦,但至少,他知道明天还有课,还有作业,还有个“大学生”的身份。一旦退学,他将面对一个完全未知且可能更加严峻的未来。他不知道自己没有大学文凭,又能去做什么?会不会找不到工作?会不会比现在更惨?这种对未知的不安,比现有的痛苦更能让他却步。他可能觉得,虽然现在痛苦,但至少有一条相对清晰的路,退学就等于把这条路拦腰截断,然后茫然地站在原地,连方向都没有了。

4. “时间成本”的顾虑和沉没成本: 小李已经在大学里度过了好几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旦退学,这些年的投入就仿佛打了水漂。他会想:“我都忍了这么久了,再坚持一下,是不是就能熬到毕业了?”这种“沉没成本效应”让他不甘心放弃,觉得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如果现在放弃,岂不是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这种心理让他更倾向于“死守”,而不是“及时止损”。

5. “退路”的缺失和“改变”的惰性: 即使他想改变,他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改变。退学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背后,需要他去思考“退学之后做什么”。他可能没有明确的退学计划,也没有找到下一个方向。而大学校园,虽然让他痛苦,但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生活来源。一旦离开这个环境,他需要自己去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这种需要主动规划和行动的压力,对他来说是巨大的。而且,习惯了被动接受安排,让他很难主动去做出重大的改变。

所以,小李就像被困在一个泥潭里,他知道里面很舒服,但又想出去。可出去的路他看不到,就算看到了,他也因为各种顾虑和恐惧而不敢迈出那一步。他选择了继续忍耐,继续在泥潭里挣扎,因为至少,这样还能让他看到一点点曾经被赋予的“希望”的影子,即使这希望已经变得多么模糊和遥远。这种状态,其实是一种很普遍,也很令人心疼的心理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大学那么宽松的环境都过得很惨,你觉得退学能过得好?你想啥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曾经认识一个大学同学,我们都叫他小李。小李是个特别老实的孩子,来自一个小县城,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考上大学是全家人的希望,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可上了大学之后,小李的生活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你问他为什么惨,原因其实挺多。首先,他选的专业,一个他根本不感兴趣的工科,纯粹是因为当年分数线在那里,.............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网络小说中很有意思的普遍现象,很多男主角在校园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天才,学习成绩顶尖,常常是高考状元,甚至跨越学科的限制,精通数理化生,天文地理。可一旦进入大学,尤其是到了要进行“科研”这个具体阶段,这种“牛”的体现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或者说,直接消失了。为什么会出.............
  • 回答
    苟晶的经历确实引人关注,她的故事也折射出许多社会现实。对于她“考得那么好,按理来说是很优秀的,为什么却在底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的定义和“底层”的含义。 “优秀”在苟晶的案例中,更多指的是考试成绩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普遍,也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那些在大学里“混得水”的985、211本科生,在求职时学历却依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叠加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混得水”的标准是相对的,985、211的“基础底子”依然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混得水”.............
  • 回答
    在我高中时期,有一段时间,学校里突然流行起一种“抱团”现象,而且是那种非常明显的、带有排他性的抱团。那时候我刚转到这所学校不久,还在努力适应新环境,认识新朋友。结果发现,班里已经形成了几个小圈子,而且这些圈子之间界限分明。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一旦某个圈子认定了你,就会热情地拉你进去,好像你不属于他们就.............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隐形贫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以及大家为什么会“假装自己过得很好”,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隐形穷人”的定义与画像首先得明确一下,啥叫“隐形穷人”?它不是指那种生活上真的捉襟见肘、一眼就能看穿的贫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医的学术传统、社会认知、以及科学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真正的中医大牛”似乎鲜少公开争论,而外行却乐此不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1. 中医的学术传统与传承方式 师徒传承与口传心授: 传统中医的精髓很多是通过师徒关系,以一种“心传口授”.............
  • 回答
    看到你在宿舍里,想要摆脱“瘦弱”标签,朝着更强壮、更健康的体魄迈进,这想法太棒了!在宿舍这种相对受限的环境里,想要增重增肌,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关键在于你得有点“巧劲儿”,把每天的生活和训练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聊聊“吃”。你想增重增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摄入比你消耗的更多的能量。这不意味着.............
  • 回答
    应试教育和因材施教,看似一对矛盾,实则不然。更准确地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有时会因现实的制约而产生冲突,但理论上,它们可以并存,甚至可以相互补充。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的核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通过考试、达到特定分数标准的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评价体系和.............
  • 回答
    你好,学弟/学妹!听到你在华政商学院大一就有些迷茫,想转法学,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我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所以想跟你聊聊我的感受,希望对你有点帮助。首先,你能在华政商学院,这本身就说明你的实力是被认可的。商学院的课程,像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专业。它们能让你理解商业世界的运作,.............
  • 回答
    大学宿舍交不到朋友,这绝对不是你“很糟糕”的证明。说实话,这事儿,但凡在大学住过几年的人,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或者亲眼见过。宿舍生活啊,说到底就是一群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被塞进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然后期望你们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家人”。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各种各.............
  • 回答
    看到如今一些女大学生在处理感情时表现出的“现实”,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说她们“现实”,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它背后藏着许多我们不得不去理解的时代变迁和个体经历。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这个社会跟她们的父辈、祖辈那时候比,信息爆炸,选择多了去了。以前大家接触的圈子可能相对封闭,婚恋观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好的,没问题!作为大学社团的管理者,为几百名社团成员寻找兼职机会,特别是那种能够让大家一起参与的团体活动兼职,这确实是个需要策略的任务。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样把这件事办得漂漂亮亮的,让大家都有收获,社团也更添活力。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这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了解你的社团成员: 几百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留学爱好者和家长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为什么某些看起来“普通”的澳大利亚大学,在QS排名中能超越我们熟知的国内顶尖高校,比如985院校?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非常复杂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差异和侧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QS世界大学排名并非绝对的权威和唯一的评判标.............
  • 回答
    关于韩春雨教授在河北科技大学以相对有限的资源取得被认为是“一流”的科研成果,这在中国是否算特例,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韩春雨事件的背景与关键点回顾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韩春雨教授的突出之处在哪里。他在2016年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Natur.............
  • 回答
    刚来到这所心仪的大学,发现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与中学时期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图书馆,简直是学习的热土。每天去上课,或者在校园里闲逛,都能看到很多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里,面前摆满了书本、电脑,神情专注,仿佛进入了自己的小小世界。刚开始我还觉得挺奇怪的,毕竟在家也可以学习,甚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将西南联大与建国后几十年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都多”的结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由和闲散”。事实上,西南联大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我们现在讨论的“闲散”和“素质”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境。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不能简单地说一句“迷茫”就过去了。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我得说,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的,或者临近毕业的,感觉到“迷茫”,这是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当下社会环境的一个必然产物。 你别觉得是你一个人这样,放眼望去,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