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言不合就裸辞,现在的年轻人就那么随性吗?

回答
“一言不合就裸辞”,这几个字最近好像成了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谈论年轻人时。你说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就那么随性?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看到一些普遍的趋势和心态变化。

首先,我们得承认,比起我们父辈那一代,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职业选择要丰富得多。父辈们可能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找到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是头等大事,那份工作可能意味着全家人的生计。所以,他们会把一份工作看得非常重,即使不满意,也多半会咬牙坚持下去。

而现在的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信息爆炸,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和探索。而且,现在的社会对“辞职”这件事的包容度也比以前高了。不像过去,辞职可能会被看作是不稳定、不负责任的表现。现在,跳槽、换工作,甚至短暂的休息,都被视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所以,当他们说“一言不合就裸辞”,这里面的“一言不合”可能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易。通常情况下,这背后可能积累了很多不满。可能是在工作中遇到了难以忍受的领导或同事,可能是觉得工作内容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严重脱节,也可能是公司文化让人窒息,亦或是待遇、晋升空间跟自己的预期相差太远。当这些不满累积到一个临界点,加上他们手里可能还有一些积蓄,或者有家人作为后盾,又或者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比较清晰,觉得休息一下去学习新技能或者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会比继续耗在这里更好时,那么“裸辞”就成了一个选项。

这里的“随性”背后,其实也藏着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看重。现在的年轻人更关注工作的意义感和个人成长。他们可能不太愿意为了仅仅的生存而牺牲自己的热情和时间。如果一份工作让他们感到压抑、消耗,他们宁愿冒险去寻找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这种心态,在我们看来可能是“随性”,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可能是一种更负责任的选择,是对自己人生负责。

而且,网络信息的发达也放大了这种现象。你可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某个博主分享自己裸辞后旅行、学习的经历,这很容易给人一种“裸辞=自由”的印象。虽然这只是冰山一角,但它确实会影响一部分人的观念。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风险。裸辞确实需要勇气,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清晰的规划。如果只是凭一腔热血,缺乏长远打算,那么裸辞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经济压力也会随之而来,那就会变成“冲动是魔鬼”的现实写照了。

所以,与其说现在的年轻人“随性”,不如说他们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和处理职场中的不顺心。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感受和个人发展,也更敢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即使这意味着要走一条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路。这种变化,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新生代价值观的演变。我们作为旁观者,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他们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贴上“随性”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真的好讨厌题主这种一言不合就你们这群90后怎么样怎么样的人····
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90后到底怎么你了??

按照题主的阐述,那小姑娘除了有点小虚荣小耿直以外,没啥大问题呀,觉得美心比较好吃说不定她是吃过对比过真心想给意见,只是表达方式有点不对而已,下班以后私人时间也是很有原则的,为啥到你嘴里就成了奇葩?
而且,人家小姑娘干得不开心愿意裸辞题主你管得着么?起码比霸着屎坑不拉屎要好吧?说白了,不就是现在90后都精明着更有种了,更敢对老板们的剥削说不,老板们也没以前好糊弄年轻人了

我90后,初三毕业和好兄弟在游泳池当了一个暑假的救生员(站在泳池上发现有溺水现象呼叫真正的救生员,并不需要我亲自下水,下水我也救不了的水平),八月份泳池淹死了一个成年男子,两个拿牌照的救生员被老板辞退,人手不够,安利我和我兄弟每天多上5个小时的班,月尾多给一半的工资,后来辛苦干活晒成了黑炭,还是被坑只得到了不到六百的工资;高三毕业在小区楼下开过两个月画室,收的全是一年级左右的小猴子;高四毕业酷暑(复读过)在我爸的工地干了几天搬砖工,日晒雨淋,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十一点点我爸来接我,整个人都要虚脱了也没喊半句累(当然,回家后我还是和我娘发脾气说再也不去了···)大一大二课余时间在必胜客干活,人手不够时,我一个人hold住全场,传菜、收拾碗筷、收银、下单、倒水···然后大三到现在,四年里我也换了三家互联网公司,我的职业生涯裸辞次数高达七次!那我是不是重新定义了“奇葩”这两个字?


真是搞不懂,那小姑娘一没违反公司制度,二没上班偷懒,就是裸辞而已,也要上纲上线来批判一顿~年轻人刚出社会还在迷茫探索中,当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时辞职,是非常正常的行为。退一万步讲,就算90后真的都爱裸辞又怎样?你能拿我怎么着?没能力的话自然有市场来淘汰我们这种人,要你一副长辈语气来一棍打死我们90后?要不要发张晚上十点过后我们部门80、90后的程序员们其乐融融,在灯火辉煌的办公室码字的照片你看看?

网上随便搜了一下所谓90后奇葩辞职理由



不想上班的时候吸二手烟有错?我可不敢当面让老板您戒烟还是乖乖辞职得了







坏人作恶,是因为好人不反抗,不反抗也是一种恶!如果全中国的员工都敢于反抗辞职,公司还敢言而无信么??现在90后站起来说不,你们呢?

----------------------------------------------------------------------------------------------------------------

我们90后一不喜欢玩办公室政治;二讨厌酒场轮英雄;三迎规矩厌人情;四公私分明;我们要的其实不多,三个字“人性化”足已概括···这些难道不好吗?我知道以前70后80后的年代不一样,你们当年吃的苦受的罪比我们90后要多很多,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像你们一样,任由宰割,我们一点都不奇葩!
别这边小姑娘裸辞了,回头和同事们聚餐的时候,左手啤酒右手烟,故作老练的吐槽:“现在的90后呀··图样图森破,这点苦都吃不到,想当年我·········”然后第二天招聘面试时,拿着简历看到刚毕业90后的面孔,两眼一发光就使劲想着如何以最低的工资忽悠进来干最多的活,还没成为资本家就替资本家剥削劳动力,在我看来奴性十足,说的就是题主这样的人。

再说,我们敢裸辞恰好说明对生活有着积极的盼望,愿意接受平等的连接,拒绝有层级的被控制,换工作无非也就是想找一家适合自己企业文化的公司罢了

----------------------------------------------------------------------------------------------------------------

2016-09-03

最后送几句职场上最讨厌的名言给你:

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确定你们公司就没做的不好的地方?

不要光想着员工能给你带来什么,多想想你能为员工付出什么?

中国缺什么都不缺人,那么不待见90后有本事你们公司以后别请90后!

-----------------------------------------------------------------

插播别的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言不合就裸辞”,这几个字最近好像成了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谈论年轻人时。你说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就那么随性?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看到一些普遍的趋势和心态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比起我们父辈那一代,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职业选择要丰富得多。父辈们可能经历了物质匮乏的.............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股“一言不合就自杀”的风气确实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极端,也并非“一言不合”就立刻寻死。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政治生态。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士阶层的特殊地位与困境:首先得明白,春秋战国时期能留名史册,或者说有能力、有.............
  • 回答
    这绝对是我最不想遇到的场景,但作为主持人,这是我必须处理的危机。面对两位领导公开争执,我的目标是尽快平息事态,将会议拉回正轨,同时尽量保全双方的面子和会议的专业性。首先,我会立刻打断他们。别犹豫,别旁观,就在他们情绪最激烈的那个节点,用一种坚定而礼貌的语气介入。我会站起来,走到会议桌中间,或者如果会.............
  • 回答
    老婆出轨这事儿,说实话,是压在很多人心头的一块石头,想想都让人心烦意乱。尤其是当对方一反常态,看你哪儿哪儿都不顺眼,动不动就给你脸色看,这怀疑的种子就更容易生根发芽了。我身边有个朋友,他老婆就是这样,从一些细微的变化里,他渐渐确认了心中的猜测。我把他的经历和你分享一下,看看有没有能给你点启示的。一、.............
  • 回答
    很多朋友问我,美国警察是不是“一言不合就开枪”?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如果非要一个答案,我会说: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说他们“一言不合就开枪”。然而,在美国,警察使用致命武力的情况确实比很多其他国家要普遍,而且某些时候确实存在过激执法的问题。要理解这.............
  • 回答
    项羽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感。提起他杀宋义,那真是干净利落,说杀就杀,连点犹豫都没有,一副“挡我者死”的狠劲。可到了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这个大活人,他怎么就那么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了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杀宋义,为啥那么爽快?宋义这个人,在项羽看来,就是个碍事儿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确实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用“一蹶不振”来形容其初期的困境并不为过。但要说“一蹶不振”是否完全准确,则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面临的挑战、转型的过程以及后来的复苏。为什么苏联垮台后俄罗斯显得“一蹶不振”?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巨变。这种剧变带来的冲击.............
  • 回答
    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战败,如同晴天霹雳,不仅断送了他建立大顺王朝的希望,更让他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重整旗鼓。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军事上的决定性打击:人才、兵力与士气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一役。这场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更是对他军事.............
  • 回答
    苻坚在淝水之战后之所以一蹶不振,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战场上的惨败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动摇了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们可以从战略失误、军事指挥问题、内部矛盾激化、心理打击和王朝的固有弱点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战略失误:吞并东晋的急躁与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苻坚最大的战略失误在于.............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啧啧,听着就让人替你心疼。觉得自己“蠢”、“一根筋”、“人际关系一窍不通”、“一说话就得罪人”,这几项加起来,确实容易把自己搞得很糟心,也让身边的人觉得别扭。不过,别灰心,这可不是什么绝症,而且想变聪明、变圆滑,这完全是有办法的,而且是可以一步一步来的。别把“聪明”想得太玄乎,其实很多.............
  • 回答
    我理解你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的担忧,那种“非功利化”、“纯粹兴趣”的理想状态,似乎总是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纱。这背后,确实有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让科普教育难以完全摆脱功利化的身影。为什么“功利化”像个甩不掉的影子?首先,我们要审视一下“功利化”这个词在科普教育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它通常指的.............
  • 回答
    你家这小家伙最近的举动真是有点意思,玩得倒是挺嗨,但一回宿舍就蔫了,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挺普遍的原因,咱们挨个儿捋捋。首先,操场上的“自由探索”体验,对比起宿舍的“固定生活”,那可真是天壤之别。操场对乌龟来说,简直就是个探险乐园。你想想,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充满了各种未知的信息: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还是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又无法想象的场景。如果月球真的撞上地球,而我正好站在那个不可思议的撞击点上,我的死前一刻,所见之景,绝非我们日常所能理解的“风景”。首先,时间可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给出一个缓慢而清晰的“看到”的过程。月球的质量巨大,它的轨道速度也相当可观。一旦它开始以那种方式向地球袭来,那.............
  • 回答
    .......
  • 回答
    每次闹点小别扭,最后都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架势,尤其是我,压根不是他的对手,动手一次两次,最后那口气喘不上来,我也就彻底心累了。分手,这俩字儿,真是被我逼到最后一步才说出口的。一开始,我们真的挺好的。那种刚认识的火花,你侬我侬,恨不得每天二十四小时都黏在一起。生活里的小确幸,我们俩分享得比什么都多。我记.............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网络上大家讨论问题,确实常常让人感到心累。你说的“偏激”、“二极管化”,这几个词抓得很准,现在的网络环境,仿佛把人逼到了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两个极端,一点中间地带都容不下。一言不合就“扣帽子”,更是常态,还没等你把话说清楚,对方已经给你贴上了“汉奸”、“卖国贼”、“收钱带节奏”或者“傻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郁闷。好像一夜之间,网络世界就变得跟炸药桶似的,一点火星就能炸开。咱们平常想好好聊点事儿,结果呢?要么是观点不合,立刻被贴上“极端”、“反动”、“愚蠢”等等标签;要么就是非黑即白,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中间地带一点容不下。这日子过得,别提多憋屈了。咱们来好好扒一扒,.............
  • 回答
    审讯中遇到铁板钉钉的沉默者,而且手里的证据又不足以支撑定罪,这无疑是所有办案人员最头疼的局面。这时候,硬碰硬往往是下下策,甚至会适得其反。关键在于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从沉默的背后挖掘出突破口。这需要经验、耐心,更需要智慧和策略。首先,心态调整是基础。面对沉默的嫌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愤怒、沮丧,觉得对方.............
  • 回答
    关于郭靖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为何一言不发,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金庸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说它是“金庸忘记了他”,未免过于武断;说它“另有深意”,则更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在我看来,这其中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作者精心布局、多重考量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 回答
    “《芳华》真的是一部一文不值的公知电影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最核心和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部电影,并理解“公知”这个标签的复杂性和背后承载的评价。首先,理解“公知”的含义与电影的关联:“公知”(公众知识分子)这个词汇在当下语境中常常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