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产奔驰新 E 级「偷工减料」以钢代铝?

回答
如何看待国产奔驰新 E 级「偷工减料」以钢代铝?

国产奔驰新 E 级“以钢代铝”的传闻,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偷工减料”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汽车制造的成本控制、材料选择、安全标准、消费者期望以及品牌声誉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传闻的来源和性质。

关于“以钢代铝”的说法,主要是指新一代国产奔驰 E 级在车身结构的部分使用了更多的高强度钢材,而非此前一些市场认知或前代车型中大量使用的铝合金。这种信息可能来源于:

汽车媒体的报道和评测: 一些汽车媒体在对新车进行深度解析时,会关注其车身材料的变化,并与其他车型进行对比。
行业内部人士的爆料: 可能有供应链、研发或生产环节的人士透露相关信息。
消费者通过拆解或对比发现的差异: 有些车主可能会对车辆进行非官方的拆解检查,或者通过拆解其他国家版本车辆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
二手车市场的分析: 二手车评估师或经销商在评估车辆时,可能会注意到车身材料上的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在官方正式公布详细的材料构成和制造工艺之前,这些都属于“传闻”或“猜测”的范畴。 但是,如果传闻有一定程度的证据支持,并且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那么我们就需要认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其次,我们来分析“以钢代铝”在汽车制造中的普遍性以及其背后的逻辑。

汽车制造商在设计和生产车辆时,需要权衡多个因素,其中材料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

铝合金的优势:
轻量化: 铝合金比钢材轻得多,使用铝合金可以显著降低车身重量,从而带来更好的燃油经济性、更优的操控性能和更强的加速能力。
耐腐蚀性: 铝合金本身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可塑性强: 在某些工艺下,铝合金可以制成更复杂的形状。

钢材的优势(特别是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
成本: 相较于同等强度的铝合金,钢材的生产成本通常更低。
强度和刚度: 现代汽车制造中使用的各种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在强度、刚度和抗碰撞性能上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甚至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下可以媲美甚至超越铝合金。
易于加工和修复: 钢材在焊接、钣金修复等方面通常比铝合金更成熟和方便,也更经济。
热处理和性能提升: 钢材可以通过热处理等工艺进一步提升其性能。

成本控制的压力: 汽车制造商,尤其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品牌,需要时刻面对成本控制的巨大压力。每一次材料的选择都可能对整车的制造成本产生显著影响。
性能平衡的考量: 并非所有部位都需要最轻的材料。汽车工程师会根据不同部位的功能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例如,一些结构件可能更注重强度和刚度,而另一些覆盖件则可能更注重轻量化。

第三,我们将“以钢代铝”这一行为置于“偷工减料”的视角下进行审视。

“偷工减料”通常指的是在不降低(或者轻微降低)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通过使用更便宜的材料或减少工艺,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但可能牺牲了消费者预期的价值或安全性。

那么,国产奔驰新 E 级“以钢代铝”是否构成“偷工减料”呢?这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1. 是否影响了车辆的核心性能?
安全性: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使用钢材代替铝合金后,车辆在碰撞测试中的表现(如车身结构强度、吸能溃缩设计等)没有达到或超越原有的安全标准,或者与海外版本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这无疑可以被视为严重的“偷工减料”。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在提供良好安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重量的增加。
燃油经济性/环保性: 铝合金的轻量化优势直接关联到燃油经济性和降低碳排放。如果因为使用钢材导致车辆油耗明显升高,这可能也算是一种“减料”。
操控性: 车身重量的增加会影响车辆的操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2. 品牌定位与消费者预期:
奔驰作为一家豪华品牌,其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不仅仅是为品牌“情怀”买单,也包含了对高品质、高技术、高性能的期待。如果豪华品牌在其核心车型上,为了成本而做出明显的技术或材料上的“妥协”,这与消费者对其“豪华”的认知可能会产生冲突。
如果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款车型大量使用了铝合金,而国产版本却大量使用钢材,这种差异化对待很容易引发消费者对其“诚意”的质疑,认为品牌在区别对待不同市场的消费者。

3. 具体用料位置和比例:
并非所有使用钢材都一定是“偷工减料”。例如,在一些对强度要求极高,且重量影响相对较小的结构件上使用高强度钢是合理的。
关键在于“用多少钢材替换了多少原本应该使用铝合金的部位”,以及这些部位的材料变化是否对整体性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被替换的部位是影响车身轻量化和动态性能的关键部位,那么问题就比较严重。

4. 信息透明度:
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宣传和技术介绍中,往往会突出其使用的先进技术和材料。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信息不透明,甚至选择性披露,或者与实际用料存在较大出入,那么也会加剧消费者的不满。

第四,我们来探讨国产奔驰新 E 级“以钢代铝”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消费者信心造成打击: 一旦“偷工减料”的印象形成,会严重损害消费者对奔驰品牌,特别是对国产化车型生产质量的信任。这种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建将非常困难。
引发市场竞争的负面效应: 如果奔驰真的因为成本原因在材料上做了妥协,可能会诱使其他品牌在类似的情况下也做出类似的决策,导致整个市场在材料先进性上的“退步”。
对品牌声誉造成损害: 豪华品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品质的坚持和对细节的追求。如果被贴上“偷工减料”的标签,将对其长期品牌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 如果“偷工减料”行为触及了国家关于汽车安全和环保的标准底线,可能会引起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处罚。

第五,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回应这种传闻?

消费者层面:
保持理性: 在官方信息未明确之前,不应轻易下定论。关注可靠的汽车媒体的深度评测和技术分析。
关注核心性能: 重点关注车辆在碰撞测试中的表现、实际的燃油经济性、操控感受等关键指标。
对比海外版本: 如果有可能,进行同款车型不同版本(国产与进口)在材料和配置上的对比。
表达诉求: 通过合法渠道向厂家和媒体反馈意见和疑虑。

汽车制造商层面(以奔驰为例):
提高信息透明度: 主动、清晰地向市场解释其材料选择的逻辑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关于安全性方面的保证。
提供实实在在的证据: 如果坚持使用钢材能够带来同等甚至更好的安全性或特定性能,应提供相关的第三方测试报告和技术数据支持。
评估消费者反馈: 重视消费者对新 E 级材料变化的反馈,并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其市场沟通策略或产品策略。
坚守品牌承诺: 豪华品牌更应该坚守对品质和技术的承诺,不因短期成本压力而牺牲长期的品牌价值。

总结来说, 国产奔驰新 E 级“以钢代铝”的传闻,其核心问题在于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车辆的安全性、燃油经济性、操控性等关键性能,以及是否与品牌定位和消费者预期相符。 如果这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在关键安全性和性能上做出牺牲,并且与海外版本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偷工减料”的指责是成立的,这将对奔驰品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汽车工业的复杂性和技术发展。汽车制造商在不断探索更优的材料组合和更具成本效益的生产方式。关键在于这种优化是否是以牺牲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为代价。

最终,对这一事件的评判,需要基于事实证据、专业的技术分析以及对品牌责任的严格审视。在信息不明朗的情况下,持谨慎态度,关注实际表现,是更为理性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承蒙大家厚爱,这篇回答竟然成了我的最高票答案,谢谢。


评论区有很多朋友回复我,也有一些质疑我的选装价格和重量计算的,关于重量我在原文中也说了,我个人估计的,肯定不十分精确,但是官方并没有具体的数据,我也只能估计,希望不要给大家带来困扰,不必纠结于那几公斤是否准确,只是想说明这个论证的方法。


至于德国奔驰的选装价格,这两天一直比较忙,今天晚上有空,我截图给几位质疑我说我是喷子水军的朋友看看,至今为止我还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奔驰官方的信息,谁认识奔驰市场部的赶紧让他们联系我,最近手头挺紧...


选装的价格来自德国奔驰官网 mercedes-benz.de




1.进入主页


2.进入E-Klasse Limousine定制界面,选择4缸E200手动最低配,起价42,744欧元。


3. 选择外观选装包,国内的运动版和行政版对应的应该是AVANTGARDE Exterieur和EXCLUSIVE Exteriuer,选装价格都是1,249.5欧元,好,选择运动版前脸。内饰的话国内应该都是基础版装备,相比多了氛围灯。


4.对舒适性配置进行了选装,有些配置不能同时选装,比如国内标配的变道辅助,主动刹车,车道保持就不能同时选装,有些配置选装还和外观挂钩。。。所以我是选不出来一台和国内一模一样的E200了,大家看看价格就好,已经6W欧元了。。。要强调一下的是,之前所说的5831欧元的真皮座椅应该是更高级的Designo座椅,采用半手工打造的菱形格纹真皮,不是普通的真皮座椅,E应该是标配了真皮(或者合成革)座椅,更正一下。




5. 继续走着,先更正一个错误,德国的新E是标配自动空调的。依次选装了国内标配的一些配置:

天窗、后排隐私玻璃、424放倒后排座椅(没错这个也要选。。。)

9速变速箱和18寸轮毂


液晶仪表盘和带GPS导航的Comand系统


带透镜的LED大灯,上次的选装价格看错了,见谅,可能是看成了搭配选装的价格



如果不选装LED大灯,它是这样的:


卤素大灯。。。


最终经过了一番选装,这台乞丐版E200,184Ps,01加速7.7s(比国内快了0.9s),终于被我选装到了接近国内E200L标配的水准上,价格也来到了68,948欧元,合人民币517,000元(当然这里选装了3W多的高级真皮座椅,国内是没有这个配置的,去掉它的话大约473,000人民币)。对比一下德国的价格,北奔这次还是下了点本儿的。


质疑我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了,我不是信口开河在这胡说。。。


好了,不过还是感谢你们,让我发现了几个匆忙之中的错误,谢谢。


@丹尼王Danny Wang 你要的德国官网价格来了


08.29.2016


=====================认真的分割线=======================================





不请自来,我就是奔驰竞品厂家的白车身工程师,很少能在知乎上看到和我专业相关的问题了,这节奏必须带一波。


不黑不吹,平胸而论。


关于问题描述里反复出现的“全铝车身”,我想先纠正一下,奔驰E这个车,绝对不可能采用全铝车身结构,这玩意儿成本太高了,根据奔驰官方的说法,新E海外版的车架应该是MSF框架(Multimaterial Space Frame),也就是将复合材料引入车身骨架结构,复合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强化塑料纤维以及碳纤维,以达到轻量化和车身刚性的平衡。


在车身骨架中使用铝合金的好处很多,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提升车身扭转强度的同时降低重量,重量一低,动态性能表现,燃油经济性就全上去了。


所以新E这个车身,成本决定了最多只能算钢铝混合车身(哪怕德国本土车型也是一样,而且铝制结构件在车身中占比可能很低),说全铝车身就有点误导人了,最近只要是在网上看到这个问题,必然反复强调奔驰E的全铝车身,我深深的觉得,这要么是蠢,要么就是别有用心(高端黑?)。


再聊聊问题中的300KG,我特么哎,新E这样的中大型车,白车身骨架的重量一般也就在400KG左右,就算你给换成全铝的,顶多能降到300KG左右,车身换换材料就能增重300KG???北京奔驰一定换的是贵金属吧(手动再见),以后车报废了记得把骨架拆出来卖啊各位…


不懂汽车你可以去查一下嘛,哎…



那就在继续探究,这增重300KG的说法到底是哪来的?(以下引用部分都是转自网络文章)

这是新E200L的工信部备案,1870KG。


这是德国官网海外版E200丐中丐手动挡的车重,1575公斤,如果选择自动挡,1605公斤。


1870KG – 1575KG=295公斤。

这,大概就是那300公斤的来源吧。要我说,第一个提出这一点的人,要么蠢,要么坏。

来,我们逐一分析这295KG的组成部分,今天我给大家说透,看看到底是奔驰不厚道还是因为什么其他原因(奔驰公关部门快联系我啊卧槽我一个竞品厂家的人在周六的上午给对手说话。。。)


这是一台车重1575公斤售价42,770欧元的德国E200 Limousine丐中丐,6档手动,无天窗(选装全景天窗2106欧元,普通天窗1338欧元),16寸铝合金轮毂(18寸选装2303欧元),没有倒车影像和停车辅助(选装1773欧元),没有导航和液晶仪表(选装4283欧元),没有后视镜电动折叠(选装654欧元),没有主动刹车系统(选装2261欧元),没有花粉过滤(选装398欧元),无透镜卤素大灯(选装E200L上的组合式LED大灯1029欧元,E300L上的矩阵式LED大灯2320欧元),还有一些其他的配置,我不想再继续写了,这特么一顿选装车价已经直奔70,000欧元而去了。。。


可以看出,这台E非常素,手动挡,基本没有什么舒适性配置,轮胎的规格也相当低,起价42,000欧元的车还特么卤素大灯,出租车都不至于这么朴素吧…拿这么一台根本不会有人买的乞丐车来和国产E比车重,是居心不良呢还是别有用心呢…


那我们再看看国产E200L,上面那些需要选装的舒适性配置,在北京奔驰E200L上,都是标配!都特么是标配啊!你懂我的意思吗?!43W人民币!57,000欧元!


中国的标配版,放在德国那就是豪华版的配置;德国的标配版(乞丐版),放在中国那是真乞丐,要被汽车媒体焦作人的…

这样两款各种规格和配置相差甚远的车,拿他们来对比得出的数据根本没有说服力嘛!

不过,打脸还是要打到底,德国的E,它和中国的E,为什么就能差这么多重量:


首先,国产变E200L,加长后增重115KG,这个数字是参考在海外同样使用钢铝混合车身的捷豹XF/XFL得出来的,这款竞品车型在加长后增重在115公斤,推理E在加长后也差不多增重这么多。

手动变速箱变自动变速箱,增重30KG。

16寸变18寸,轮毂带胎,一只增重7KG,一共28KG。


这两个第一个是官方数据,第二个是我个人的亲身经验。至于其他的舒适性配置带来的重量,鉴于争议我也就不写了,你们自己琢磨吧。



1575kg+30kg(变速箱)+28kg(大轮毂)+115kg(加长)=1748kg,四门两盖由铝合金改成钢制差不多增重40kg吧,为了好算记42kg,这样1748kg+42kg=1790kg,算上舒适性配置的增重(具体多少我就不写了,怕误导大家),1870kg这个最重的E200L版本也可以接受。E200L还有好几个工信部重量数据,看最后。最终真实的重量,哪位土豪知友买一台上地磅称一下吧。。。



所以你说北京奔驰这次简配了吗,它确实简配了,四个车门和前后盖(貌似还有翼子板)它全换成了钢制的,这肯定是赤裸裸的简配,而且妥妥儿的增重了。

不过铝合金外覆盖件这玩意儿轻是轻,但是及其娇贵,铝的拉延性不好,这就意味着铝制外覆盖件基本是无法用传统钣金方式来修复的,只能换,考虑到奔驰在国内的售后价格,有个剐蹭啥的,车主就哭吧...

奔驰将外覆盖件由铝切换为钢算是个合理而保守的决定,毕竟北奔并不像我司,拥有功力深厚独步天下的模具商和线体商。:-D

总结一下吧,奔驰这次确实简配了,国外的铝制外覆盖件全变成钢制了,不过铝制的水箱大架和副车架还有悬挂貌似得到了保留(底盘方面有待验证)。


至于车身材质,个人认为奔驰E跟德国本土版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都是钢铝混合的车身骨架,但是估计铝结构件的占比会非常非常低…


所以那个国产E更换车身材质导致增重300KG的伪命题,就是个完全的Bullshit,增重只是因为轴距加长/舒适性配置增加/外覆盖件更改材质导致的,跟车身,没有一毛钱关系。


如果你认为奔驰把外覆盖件换成钢的这件事儿让你的感情难以接受的话,大可转向它的竞品车型,但是这种逻辑明显不合理的话题,自己没整明白就别瞎传播了,真的,汽车圈子的净化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多说一句,43W买一台标配已经这么厚道的奔驰E,你买我推荐,我买我真买。


哦,重点一般都放在最后,我又找了几张E的工信部油耗备案,有长轴的有短轴的,大家自己学习一下,为什么出现在网络上的一直是重量最重的那个版本呢,我不多说,你们自己想,我只想说,脑子是个好东西。



user avatar

【地图炮】

某些人真的是可怕。

铝多了(还不一定,你们觉得)你们躺地上说日本车才全铝这不结实呜哇哇哇。

钢多了(还不一定,你们觉得)你们趴地上说外国是全铝你偷工减料哇呜呜呜。

我向来喜欢黑德国佬我都觉得你们没黑到点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