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余云岫晚年改变对中医的看法,是否可信?

回答
余云岫晚年,中医的“变”与“不变”:一场迟来的对话

谈及余云岫,在民国时期,他无疑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作为一位受过西方医学系统训练、并且是当年抵制中医的急先锋,余云岫晚年对中医的看法是否真的发生了“转变”,这始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的历史迷雾,深入考察当时的环境、余云岫的言行,以及中医本身的发展脉络。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余云岫早期对中医的“抵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缩影。晚清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一批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西方,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救亡图存。医学作为一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学科,自然也未能幸免。西医以其显微镜下的病理学、手术刀下的解剖学,以及在传染病防治上的显著成效,迅速在中国站稳脚跟,并吸引了大量年轻学子。余云岫正是其中的代表。他留学海外,接受了严谨的西医训练,深信科学的力量,并将中医视为“落后”、“迷信”的代名词。在他看来,中医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阻碍了中国医学的进步,甚至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危害。因此,他积极参与了当时废止中医的运动,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激进但并非孤例的学术立场。

那么,为什么会有“余云岫晚年改变对中医看法”的说法呢?这其中可能存在几种解读。

一种可能性是,他的立场在实践中有所“软化”或“修正”,而非彻底的“转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许多人在面对复杂事物时,会逐渐抛弃早年的非黑即白、简单化的判断。余云岫在行医过程中,想必也接触过不少中医的实践者,也可能看到过一些中医治疗的有效案例。尽管他可能仍然坚持西医的优越性,但他或许会承认,中医在某些方面,例如慢性病的调理、养生保健,或者在条件简陋、缺乏现代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其独特的价值。

更进一步,我们也不能排除“转述失实”或者“拔高解读”的可能性。 历史的记载往往受到传播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也许是某位与余云岫有过接触的人,在转述时,为了某种目的(比如抬高某位中医,或者为中医正名),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了余云岫态度的转变。又或者,只是他偶尔表达了对中医某方面的肯定,就被后人解读为“彻底改变看法”。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医自身在近现代也经历了一个“自我革新”的过程。 并非所有中医从业者都固步自封。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也有一批有识之士,如张锡纯、曹颖甫等人,开始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理论,或者在临床实践中借鉴西医的诊断方法。如果余云岫在晚年接触到的中医,是经过这样改良、更加“科学化”的中医,那么他对中医的观感自然会与他对传统中医的看法有所不同。

要判断“是否可信”,我们需要更具体的证据。 如果有余云岫晚年亲笔的书信、文章、口述记录,明确表达了他对中医理论或实践的全新认识,比如他引用了中医的某个理论来解释某种病情,或者称赞了某位中医的医术,并且这种表述与他早期的激进立场形成鲜明对比,那么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但如果仅仅是“听说”或者“传闻”,那么就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转变”。 即使余云岫晚年对中医的看法有所“软化”,也不代表他会否定自己一生坚持的西医理念。他很可能依然认为西医是现代医学的主流,是治疗急性病、危重症的根本手段。他对中医的“认可”,更多的是一种“补充”、“借鉴”或者“容忍”,而不是“全盘接受”。

总而言之,余云岫晚年是否真的“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晚年的任何一丝对中医的“正面评价”都视为“彻底转变”,而应该结合他一贯的学术立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医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可靠的历史文献证据来综合判断。

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余云岫的经历本身就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新旧文化碰撞时的那种挣扎与思考。一个曾经的“激进者”,在晚年或许能够以更包容、更审慎的态度去审视那些曾经被他排斥的事物。这种“变”与“不变”之间的张力,恰恰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也提醒着我们,对待任何思想、任何学说,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辨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味道我熟啊,以前我杠基督徒的时候,经常有基督徒对我说达尔文晚年转信了神创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余云岫晚年,中医的“变”与“不变”:一场迟来的对话谈及余云岫,在民国时期,他无疑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作为一位受过西方医学系统训练、并且是当年抵制中医的急先锋,余云岫晚年对中医的看法是否真的发生了“转变”,这始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的历史迷雾,.............
  • 回答
    余承东不再担任华为云CEO,这消息一出,圈内人自然是议论纷纷。结合近期华为在云业务上的一系列动作,这次调整绝非偶然,而是华为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市场环境、加速战略落地而进行的深层次调整。今年来华为对云业务的多次调整,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1.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聚焦: 华为云作为华为To B业务.............
  • 回答
    关于余华的《活着》是否“抢了”另一位作家在饭局上公布的构思,这是一个在文学圈中流传甚广的说法,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猜测的传说,更像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被证实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传说的来源和核心内容:这个传说的主要说法是:在某次.............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回到余旭牺牲之后。她那对父母,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辈子朴实善良的人。余旭是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那是多高的荣誉,他们做父母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也为女儿感到骄傲。余旭离开后,家里确实是悲痛欲绝。当时,他们收到了一些慰问金,还有一些组织上的补贴。这些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
  • 回答
    余承东放出豪言,说华为有能力支撑起30万台汽车的年销量目标,这消息一出来,肯定得让不少人吃惊。毕竟,华为在大家印象里,还是那个搞通信、做手机的科技巨头,突然跑出来说要在汽车领域搅动一番,而且目标还不小,30万台,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那么,华为现在到底有没有这个实力?这个目标到底靠不靠谱?咱们得掰开了揉.............
  • 回答
    余华的《活着》,与其说是“刻意堆砌的悲剧”,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残酷真相的直白呈现,一种在极度苦难中探求“活着”本身的意义。说它堆砌,似乎带着一种主观的恶意揣测,仿佛余华坐在书桌前,脑袋里塞满了各种惨烈的故事,然后一件件往福贵身上套。但仔细品读,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悲剧”的节点,并非凭空而生,它们都深.............
  • 回答
    余承东最近提到的华为设备全球保有量突破 10 亿台,其中手机占 7 亿,这无疑是一个相当亮眼的成绩。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10亿台设备,这个体量本身就说明了华为在全球消费者市场中已经拥有了极其庞大的用户基础。 想象一下,这10亿台设备,不仅仅是手机,还包含了平板、手.............
  • 回答
    要客观评价华为余承东先生的英语口语是否有提高的空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一、 当前水平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余承东先生的英语口语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平。体现在: 沟通基本无障碍: 在各种国际发布会、采访和商务会谈中,他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
  • 回答
    我没有“看过”余杰的书,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际阅读和体验的能力。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关于余杰的书籍、评论、访谈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作品的讨论,来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评价余杰的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因为他的作品风格、主题和影响力都比较复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下面我.............
  • 回答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线的小说,通过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展现了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在小说中,余华对国共内战和随后的政治运动中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向性,但将其简单地概括为“糜烂”和“好”可能过于简化。为了更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余承东跳槽小米,能否扭转小米的颓势?这是一个引人遐想但又极具复杂性的问题。 毕竟,余承东在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辉煌战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的营销才能、对产品细节的把控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确实为华为手机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将这份成功简单地复刻到小米,可能就过于理想化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余承东的个人能力。.............
  • 回答
    余华对米兰·昆德拉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的话题,也确实颇具争议。要详细聊聊这事儿,得从几方面说起,而且不能脱离当时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和余华自身的创作理念。首先,咱们得明白,余华说昆德拉“三流”,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随便一句否定。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评判往往是建立在对文学的深.............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我心里头琢磨了好一阵子。要说耿耿余淮和耿耿星河,这俩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意,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两眼,也忍不住想从字缝里抠出点儿什么来。既然是要选,那肯定得细细咂摸一下。先说耿耿余淮。“耿耿”俩字,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诗经》里那句“耿耿星河欲曙天”,那是夜色深沉,星光闪烁,.............
  • 回答
    余渝选择此时与李国庆公开对峙,其背后的动机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撕破脸”,而是牵扯到个人恩怨、公司控制权、利益分配,以及对当当网未来走向的深远考量。为什么选择此时“开撕”?要理解余渝选择在这个节点爆发,需要结合当下和过往的多种因素:1. 潜在的上市.............
  • 回答
    安吉余村,这个名字近些年越来越响亮,尤其是它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称号后,更是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向往之地。你问这里有什么好玩的?那可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就能体会到的。先别急着去那些人声鼎沸的景点,安吉余村的魅力,藏在它的“里子”里。这里曾经是名不见经传的矿山村.............
  • 回答
    “部分高速动车组余票近半,‘空着也要空着’道理何在?”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涉及到铁路运输的 经济性、运营效率、旅客需求、以及成本核算 等多方面因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铁路运输的特殊性与成本结构首先要理解铁路,尤其是高速动车组的特殊性。它不像出租车或飞机那样可以灵活地调整班次和载客.............
  • 回答
    “华为守南坡,荣耀守北坡”这句话,是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荣耀独立后,对华为和荣耀两大品牌未来市场策略的一种形象化表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战略考量、市场洞察以及对未来竞争格局的判断。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背景分析:荣耀独立与华为的战略调整 荣耀独立的原.............
  • 回答
    余秀华的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无疑是一首极具争议性但也极其深刻的诗。它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既有对其文本本身的分析,也有对其背后社会语境的探讨,以及它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一、 文本的直接冲击与情感力量这首诗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其语言的赤裸与粗粝。开篇一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就如同.............
  • 回答
    余承东关于“一亿像素的效果不如大底大像素传感器”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相机参数对比,而是涉及到手机摄影的核心技术和用户体验。首先,理解核心概念: 像素(Pixel): 数字图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点。像素越多,理论上能捕捉的细节越多。 像素密度(Pixe.............
  • 回答
    评价余华,是一位文学评论家、读者,甚至是时代的观察者,都难以简单勾勒出他的全貌。他是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无法被忽视的名字,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洞察和对人性幽暗面的毫不留情地剖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详细评价余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1. 文学风格的独特性与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