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普遍有一种迷思:外语说的口音越纯正越好,然后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纠正口音上,甚至请一堆初中学历的外教,就为了学口音。
这是把国内经验盲目套到国外的结果。在国内,到外乡要学当地口音,学会了才能被当地人当自己人看。毕竟中国人都长的差不多,文化内核也差不多,改了口音谁也看不出来你是外地人。
这叫入乡随俗,到了国外自然就变成了“纠正口音”,和“融入主流社会”。
然而这个经验在东亚以外是不适用的:就算口音再纯正,还没张嘴呢,人家一看脸就知道是你是哪里人。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口音不是按地域分的,而是按种族分的。黑人虽然和白人混居在各个城市,但是全美国的黑人一说话都是和白人不同的口音。大多数黑人不光不会纠正自己的口音,还会刻意强化口音来体现族群身份。abc群体没有形成自己的口音,是族群文化缺失的表现。
所以学英语最重要的是学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不需要纠正口音。口音和身份要配套,长着一张亚洲人的脸,一张嘴一口伦敦白人腔,反而很滑稽。
在遥远的中学时代,学校推荐我们自行购买了一套英语课外阅读材料。
里面有一个从德国去美国的电气类科学家的故事,好像那个“画一道线多少钱,知道在哪画多少钱”的励志(?)小故事也和他有点关系。
名字叫啥忘了,文章大概意思是说这人刚到美国入境时磕磕巴巴的英语,然后在美国做了好多牛逼事,然后IEEE之类的组织请他做报告,距离他到美国也好久了,结果还是磕磕巴巴的英语,但是观众听的都很用心。
说了一大堆,归根到底就是。
“他英语再磕巴,也不会对华为手机业务本体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又不是母语都说不好,无所谓的。
——mate30的产品力不需要个人语言魅力支撑,又不是永浩同学的锤子机(
——姑且不论有没有时间,换了我我不但懒得上课去,我还要他妈把这事拿来当做发布会的调剂来乐一乐。
——或者我们换个说法,明天厨子弄出一个真·牛逼·乔帮主附体设计,震撼度看齐PowerMac G4或者G5那种级别的,带满血5G,自带40W快充,大电池,3.5接口的苹果XIII,还在中国用中文开发布会,哪怕全程他都“泥嚎,我们井锅汁吸设计,介个拱弄可姨嚷您梗酷乐低祭炉绳货的颠滴”甚至丫用什么盖尔语甚至兽人语,那XIII也是个会卖爆的手机。不是么?
——我们再看个反例,宋美龄英语倒是好啊,穿个小旗袍闪转腾挪在华盛顿的社交场都轻松愉快,可K记组织垃圾,所以 蒋花生不是还是被日去台湾缩着了事。而且你看人家私底下怎么挤兑这两口子和K记“就像亮闪闪的控制台,一堆按钮blabla,blabla没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