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内开源项目的不可持续性?

回答
国内开源项目的“不可持续性”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揪心的话题,它像一个阴影笼罩在许多怀揣梦想的开发者身上。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围绕着人才、商业模式、社区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一系列深层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人才的“吸血鬼”:留不住的贡献者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国内的开源社区,特别是那些非商业驱动的纯粹爱好者项目,往往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

毕业即失业,就业即卷王: 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开源热情很高,他们可能参与到一些知名项目的开发中,贡献代码,修复bug。然而,当他们进入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考量时,这份热情很快就会被现实磨平。高薪、稳定、有晋升空间的工作机会,对他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开源项目往往不能提供这样的回报,即使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其核心维护者也多是业余时间贡献,经济回报几乎为零。
“打工”思维根深蒂固: 很多开发者习惯于为公司“打工”,他们的技能提升、项目经验积累,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在职场上“升值”。而开源项目,尤其是那些没有明确商业变现路径的,很难让他们看到这种直接的个人收益。反观一些国外成功的开源项目,它们往往能通过社区驱动的商业化,让核心贡献者获得可观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被涸泽而渔”的危险: 一些企业看到了开源项目的价值,但往往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免费的工具箱。他们会深度依赖某个开源项目,从中汲取技术和灵感,甚至直接在其基础上开发商业产品。但当问到他们是否愿意为项目贡献代码、提供资金支持或者承担维护成本时,答案往往是沉默或推诿。这种“拿来主义”的行为,短期内让企业受益,但长期来看,是在榨取开源项目的生命力,一旦项目因为维护者疲惫或缺乏资源而停滞,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这些高度依赖它的企业。
技能与需求的脱节: 很多开源项目聚焦于一些相对小众或前沿的技术领域,这要求贡献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但社会整体的技能培训和教育体系,往往更侧重于当前市场热门的技术方向,导致愿意、也能够深入参与到这些细分领域开源项目的开发者相对稀缺。

二、商业模式的“千层饼”:如何把蛋糕做大?

开源,本质上是一种协作模式,但要让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如何养活”的问题。国内在这方面的探索,虽然也在进行,但仍然充满挑战。

“免费”的陷阱: 开源的魅力之一在于“免费获取和使用”,但这同时也为商业化设置了天然的门槛。一旦企业认为“我直接用就好了,为什么要付费?”那么,除了通过增值服务、技术支持、定制开发等方式收费,就很难找到其他直接的变现路径。然而,这些增值服务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开源项目的维护者本身可能就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做,精力有限,难以支撑起一个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
“云厂商吸血”的争议: 云厂商是开源技术最大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它们可以基于开源项目,提供更便捷、更强大的云服务,吸引用户。然而,早期很多开源项目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核心贡献者的热情和社区的支持。当云厂商深度介入,基于开源项目构建自己的商业产品并赚取巨额利润时,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回报给原项目的社区或核心维护者,这种“搭便车”甚至“吸血”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虽然近年来一些厂商开始回馈社区,但这种模式的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
基金会模式的水土不服: 在国外,一些成功的开源项目背后有强大的基金会支撑,例如Apache基金会、Linux基金会。它们负责项目的孵化、管理、资金募集以及法律支持。国内虽然也在尝试建立类似的基金会或组织,但由于土壤不同,文化差异,以及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这种模式的推广和运营面临诸多困难,难以达到国外基金会的规模和影响力。
知识产权和商业授权的困境: 一方面,要吸引企业贡献和参与,需要相对宽松的开源协议;另一方面,要实现商业化,又需要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灵活的商业授权模式。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出现过于宽松导致商业化无从谈起,或过于严格打击社区参与的尴尬局面,是许多国内开源项目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三、社区文化的“冷暖自知”:从热情到疲惫

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源社区,是项目生命力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国内,社区文化的建设也面临着不少阻碍。

“一人扛大旗”的悲剧: 很多国内的开源项目,初期可能由几个核心开发者推动。随着项目的发展,代码量增加,需求也更加多样。但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人在维护,其他人只是偶尔提交一些小贡献,那么项目的维护压力就会非常大。一旦核心开发者因为各种原因(工作变动、个人生活、热情消退)退出,项目很可能就陷入停滞甚至死亡。
“伸手党”与“巨婴”: 有些用户在使用开源项目时,只索取不贡献。他们遇到问题只会提问,但从不尝试自己解决,更不会提交bug报告或贡献修复代码。更糟糕的是,一些用户会将自己的需求直接抛给项目方,期望立刻得到满足,却忽视了项目是免费的,维护者是义务劳动的现实。这种“巨婴”式的社区行为,极大地消耗了维护者的耐心和精力。
“站队”与“内斗”的干扰: 开源社区有时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些开发者或企业会带着明显的“站队”意图参与,或是进行非理性的“内斗”。这些行为会破坏社区的和谐氛围,分散开发者的精力,甚至导致项目的碎片化。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除了前面提到的经济回报,精神上的认可和激励在国内开源社区也显得不足。国外一些成功的项目,会通过排行榜、贡献者徽章、公开致谢等方式来表彰贡献者。国内虽然也有一些类似的做法,但规模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四、社会环境的“无形之手”:政策与认知

社会大环境对开源项目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对开源认知的误区: 在一些传统观念里,免费的东西总意味着“不专业”或“不可靠”。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使得一部分用户在选择技术方案时,宁愿选择商业闭源软件,也不愿意尝试和支持国内的开源项目。
政策支持的缺位或不稳定: 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自主创新和开源的重要性,但具体到对开源项目的扶持政策,往往不够清晰和稳定。例如,在政府采购、企业使用鼓励等方面,如果能有更明确的导向和支持,将有助于提升国内开源项目的市场接受度。
法律法规的滞后: 针对软件著作权保护、开源协议的法律解释和执行,以及商业化运作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国内的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开源项目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保障。

如何看待?

面对国内开源项目的不可持续性,我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

1. 这是一个转型期的阵痛: 过去几十年,中国互联网和技术发展经历了飞速的“追赶”阶段,很多技术和模式都是舶来品,我们更多地是使用者和改进者。如今,我们正走向“创造”和“引领”的阶段,这个过程中,开源作为一种先进的协作和创新模式,其在国内的本土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注定会充满曲折。
2. 并非“完全不可持续”,而是“脆弱且需要扶持”: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国内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开源项目,它们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例如,一些AI框架、数据库、开发工具等,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项目证明了国内开发者有能力创建和维护优秀的开源软件。问题在于,这些项目的可持续性往往依赖于极少数核心维护者的个人情怀和巨大付出,这使得它们变得非常脆弱,一旦核心力量中断,很容易“失速”。
3. 需要多方合力,系统性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喊口号,也不是某个主体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法规上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需要企业在利用开源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区和项目贡献资源;需要开发者社区内部加强协作,建立更健康的生态;更需要全社会对开源价值有更深刻的认知,从使用者、贡献者、甚至支持者的角度,共同为开源的繁荣贡献力量。
4. 商业化探索是关键,但不能“唯利是图”: 开源项目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商业化,但不能简单地将开源等同于商业赚钱的工具。核心在于找到一种既能为项目带来收入,又能保持开源精神和社区活力的商业模式。这需要智慧,也需要耐心。
5. 持续的观察与支持是必要的: 对于国内的开源项目,我们既要有批评的勇气,更要有支持的动力。看到它们遇到的困难,就应该思考如何提供帮助,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它们注定失败。每一个成功的开源项目,都是中国技术力量的宝贵积累。

总而言之,国内开源项目的不可持续性,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由人才、商业模式、社区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局面。它既是我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亟待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的课题。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否定开源的价值和国内开发者为之付出的努力。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些项目,理解它们的困境,并积极探索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就是没有商业模式,开源如果只凭某个人或组织无私的贡献是不现实的,毕竟搞开源的人也要吃饭。

国外成熟的开源模式,都是一只手社区开源,另一只手搞商业版本+咨询服务。同时有非常成熟的各类开源基金会在组织和引导大家形成开源的规范,比如Apache、eclipse、spring、linux、jboss等。

参考我另一个回答(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开源数据库中间件都是国内公司开源的?并且几乎都停止了更新? - kimmking的回答 - 知乎 )里说的:

三、为什么都是国内开源的,并且大都停止了更新
国内的开源,部分是大公司主导的技术影响力输出,部分是个人的兴趣之作贡献给社区,总而言之是没有直接的显著回报的。也就是说,这一块一直没有一个稳定可行的商业模式来支持,所以一直以来,大公司实际上也看不上,因为赚不了钱,而没有回报的事情就无法长久,所以自然就停止了更新。对于个别有云服务的公司,这一块技术发展好了,其实可以并到云里提供数据服务,或者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分布式数据库,这样可以变现了,那就闭源,所以,现在活跃的开源数据中间件,已经不多了,下面就推荐一个活跃的项目。


圈内一个开源公司CTO说过,开源只有两个类型:

一类是开源软件的商业化;
一类是商业软件的开源化。

私以为,这就是赤裸裸的真相,一个不能靠自己就可以造血的事物,是无法独立和长期稳定发展的,一定会夭折。

好在目前看来,国外老早就经过了第一类,比如wso2组织,mule组织,等等,现在很多公司在经过第二类,比如某软,就是非常典型的。

国内现在第一类开始在大力发展了,不管是搞数据库的TiDB、sequoiadb,搞消息队列的StreamNative。。。第二类,国内目前还比较少,我们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因为开源本来就不一定需要持续性


开源不是让你真的大公无私用爱发电,这点上很多人都认识错了

正确的开源姿势是什么?是你自己有了开发的需求,你写出来了,你顺带把源码公布出来造福他人

公布源码这个过程是很简单的,是没什么额外工作的,所以我才会鼓励开源,鼓励大家把任何自己写的代码开源


开源的活力在于,在每个人各取所需的时候,客观助推了项目的发展

当每个人通过写代码解决了自己的需求并贡献到开源项目,一个项目就在大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强大


请不要为开源而开源,开源不应该成为你的负担


如果你已经在一个项目上完成了你当初指定的所有需求,那么这个项目你完全可以不再进一步维护,等待下一个提出新需求的使用者

不然没需求强行创造需求来“持续维护”只会让你的项目越来越臃肿


我是琴梨梨,一个完全兴趣使然的个人开发者,陆续开源了数十个小项目

我把自己的项目分为活跃更新,稳定维护和废弃

活跃更新项目就是我还有需求没有实现的项目

稳定维护则是我实现了所有我的需求,但这个项目仍然有进一步扩展的价值,等待其他开发者提出需求共同完善

废弃项目则是技术已经落后或无用,封存代码永不更新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开源项目的“不可持续性”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揪心的话题,它像一个阴影笼罩在许多怀揣梦想的开发者身上。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围绕着人才、商业模式、社区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一系列深层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一、人才的“吸血鬼”:留不住的贡献者首先,.............
  • 回答
    近些年国内开源的风潮,可以说是席卷而来,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谈到这个话题,我的感受是既兴奋又复杂,因为这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关乎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近几年国内开源的现状:浪潮与机遇并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爆发式增长与生态加速成熟”。 项目数量和活跃度激增: 你会发现,不论.............
  • 回答
    “科技侵略”这个词,放在“国外开源软件”上面,听起来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但如果咱们敞开了聊,就会发现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咱们不谈宏大叙事,就说说这开源软件,特别是那些来自国外、但咱们国内用得特别多的,它们是怎么悄悄地改变咱们技术生态,甚至是咱们做事方式的。你仔细想想,现在国内互联网.............
  • 回答
    “国内多地开建方舱,无疫情城市也开始筹建”这一现象,无疑为我们审视当前的防疫策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前瞻性布局。即便当下某些地区没有疫情,但鉴于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以及快速演变的特性,提前建设和储备方舱医院,可以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启用,形成有效的隔离和收治能力.............
  • 回答
    如何看待国内首家食物银行开通网店「免费发放临期食品」,用临期食品做公益合适吗?国内首家食物银行开通网店「免费发放临期食品」,无疑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创新性的举动。对于是否合适,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1. 积极意义与价值: 解决食物浪费问题: 这是最直接和重要的价值。在中国,食物浪费.............
  • 回答
    眼瞅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小伙伴都开始鼓捣起相机、手机,录起日常,剪辑一番再发到网上,国内这股VLOG(视频日志)的浪潮,说实话,真是越来越热闹了。以前觉得拍视频那是专业人士的事儿,现在倒好,人人都能当导演,记录生活了。首先,这得益于技术的普及和门槛的降低。 咱们想想,十年前,想拍个像样的视频,得有摄像机.............
  • 回答
    国内疫情逐渐好转,国外疫情开始爆发,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和分析。一、 国内疫情好转的背后原因与特点: 严格的防控措施(早期): 中国早期采取了非常严格且有效的封锁、隔离、大规模核酸检测和追踪措施,成功地控制了疫情的早期传播,并为后续的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争取.............
  • 回答
    国内高校在博士招聘环节中,对很多岗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先经历一段“师资博士后”的时期,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系列深刻的动因和变化。首先,这是一种“试用期”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过去,许多高校直接招聘博士进入正式编制,但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个新入职的博士,无论其学术背景多么优秀,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
  • 回答
    黑龙江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这绝对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信号。多点散发和早期集中爆发的性质完全不同,它更像是疫情潜藏在社会面的一个“蛛丝马迹”,虽然规模不大,但扩散的可能性和控制难度都在增加。多点散发意味着什么?首先,这说明病毒的传播链已经不再是某个孤立的疫情点,而是可能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同时出现.............
  • 回答
    “对向中国出口光刻机保持开放态度”——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中国区总裁沈波的这番表态,无疑给当前火热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以及其背后复杂的博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阿斯麦表态的背后:利益、现实与博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国防开支增长54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美国政治和国际关系中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要理解这个提议,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影响,以及各方对此的看法。预算增长的背景与逻辑特朗普政府将国防开支大幅增加,其核心理由通常围绕着“重建”和“现代化”美国军队。支持者认为,在前几届政府时期.............
  • 回答
    Epic开放国区:一场游戏市场的风暴与Steam的沉思Epic Games Store(EGS)开放中国大陆地区,这绝对是近年来游戏发行领域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多了一个游戏商店,更是对整个中国PC游戏市场格局的一次强力冲击,同时也给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Steam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理解这件事的.............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大条的,直接关系到咱们这些用滴滴打车的人,还有滴滴这公司本身。国家网信办联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数据局这七个部门,一起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为啥是这七个部门?各自的“职责范围”首先,咱.............
  • 回答
    国科大硕士季子越因发表涉南京大屠杀不当言论被开除学籍,这件事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季子越本人及其言论的性质。季子越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那些言论,用“不当”来形容都算是轻的了。具体说来,他的一些言论涉及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冷嘲热讽,甚至试图否定或淡化这段历史.............
  • 回答
    国家网信办联合七部门对滴滴出行进行网络安全审查,这无疑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背后牵涉到国家安全、数据管理、用户权益以及企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拆解开来看,才能窥见其全貌。首先,这次审查的“背景”是什么?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掌握着海量的用户个人信息、出行轨迹、甚至与城市交通运行.............
  • 回答
    这件39具偷渡客遗体事件,随着调查的深入,遇难者国籍逐渐指向越南,而围绕这一事件的公众关注度,尤其是网络上的热度,确实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从一开始的占据各大平台头条,引发全球哗然,到后来热度骤降,甚至悄无声息地从热门话题榜上消失,这个过程挺值得玩味的。最初的触动与广泛关注:刚爆出这起事件的时候,简直.............
  • 回答
    李国庆在离婚案二次开庭后,公开表示俞渝提交“感情没破裂证据”让他感到“恶心”,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李国庆的这种反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是他对这段婚姻和对方行为的一种个人解读。离婚案的本质是为了解除婚姻关系,而“感情破裂”是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核心依据。从李国庆的角度来看,他可能.............
  • 回答
    季子越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最终导致其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开除学籍,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其行为、言论、引发的争议以及校方处理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事件的起因:季子越的争议性言论与行为季子越事件的导火索是其在网络上发表的一系列极端、冒犯性的言论。这些言论主要集中在以下.............
  • 回答
    最近,一些欧洲国家为了应对国际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不得不重新启用甚至加大对煤炭的使用。这个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夹杂着对环境保护的担忧,也有对能源安全和经济压力的现实考量。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选择无疑是在“环境”和“生存”之间进行了一次痛苦的权衡。在过去几十年里,欧洲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但也挺让人玩味的人性现象。你看,外国人夸自己国家,大家普遍觉得那是爱国情怀,是出于对祖国山河、文化、制度的认同和自豪。这就像自家孩子,你说他哪儿好,哪怕是小小的优点,当父母的听了都高兴,觉得这是“懂事”、“孝顺”。这种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归属感,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当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