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更好地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回答
要深入体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方法。这本书如同一个庞大、迷离的家族史诗,充满了魔幻的色彩,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与其说“读懂”,不如说去“感受”,去沉浸其中。以下是一些我认为能帮助你更好地阅读《百年孤独》的建议,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1. 放下“寻常”的阅读期待,拥抱“魔幻现实主义”的奇特逻辑。

首先要明白,《百年孤独》不是一本循规蹈矩的小说。马尔克斯将现实与幻想、日常与荒诞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别太较真于“为什么”: 当你读到会飞的黄蚂蚁、消失的人、下了四年零十一个月的雨,甚至死者复活时,不要试图去寻找科学合理的解释。马尔克斯描绘的是拉丁美洲那种既充满奇迹又饱受苦难的现实,在他的世界里,这些“不可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接受这种设定,你才能进入那个独特的时空。
感受“当下”的氛围: 马尔克斯的描写往往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色彩、气味、声音会扑面而来。试着用你的感官去体验布恩迪亚家族的生活,感受马孔多的炎热、潮湿、孤寂和热闹。

2. 做好“家族树”的准备,理清人物关系。

《百年孤独》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名的大量重复,比如奥雷里亚诺和阿卡迪奥。这并非马尔克斯的疏忽,而是他刻意为之,用来象征家族宿命的循环往复。

准备一张家族图谱: 强烈建议在阅读前或阅读过程中,找到一本《百年孤独》后面附带的布恩迪亚家族图谱,或者自己动手画一张。一边读一边对照,搞清楚谁是谁的儿子、孙子,谁和谁有过感情纠葛,能极大地帮助你梳理情节,避免混淆。
关注人物的“特质”而非“名字”: 虽然名字会重复,但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轨迹。与其死记硬背名字,不如抓住他们身上最鲜明的特点,比如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和执着,蕾梅黛丝的美丽与超脱,费尔南达的迂腐和骄傲。这样,即使名字相同,你也能分辨出是哪一代的哪位人物。

3. 留意“循环与重复”,体味家族的宿命。

“孤独”不仅仅是标题,更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家族成员们在历史的车轮中不断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命运,却又总以为自己能够打破循环。

寻找“轮回”的迹象: 注意观察不同代的人身上出现的相似的性格缺陷、行为模式或遭遇。例如,对权力的迷恋、对爱的回避、对历史的遗忘,这些都在代代相传。
思考“孤独”的根源: 马尔克斯笔下的孤独,并非简单的独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隔阂,是对彼此的疏离,是对生活的无意义感。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孤独侵蚀,无论是权力带来的孤独,还是爱情缺失的孤独,亦或是与时代脱节的孤独。

4. 品味马尔克斯的语言艺术,感受文字的魔力。

马尔克斯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反讽和诗意的描写。

慢下来,细读: 不要急于赶进度。有些句子,有些段落,值得你反复咀嚼,体会其中的韵味。他描写的场景往往如梦似幻,语言节奏感也很强,你可以尝试朗读出来,感受它的音乐性。
关注细节的“隐喻”: 很多看似琐碎的细节,比如某个物件、某个天气、某个事件,都可能带有象征意义。例如,黄蚂蚁可能象征着某种无法摆脱的厄运或集体的愚昧;吉普赛人带给马孔多的新事物和疾病,则暗示了文明的冲突与入侵。
体味“时间的错位”: 马尔克斯经常打破线性时间顺序,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非线性叙事感。这种感觉很像回忆,又像是预言,让你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凝固。

5. 将个人感受与历史背景相结合。

《百年孤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但它深刻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现实,包括殖民、内战、外来资本的侵蚀以及民族精神的挣扎。

了解一些拉丁美洲的历史背景: 适当了解一些关于拉丁美洲的历史,比如独立运动、香蕉公司事件等,会让你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比如内战的残酷、外国势力的干涉有更深的理解。
思考“孤独”的社会层面: 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也是拉丁美洲在历史进程中某种程度上的“被遗忘”和“被剥削”的孤独。他们试图走向现代化,却又被自身的传统和外部力量所困。

6. 多与他人交流,集思广益。

《百年孤独》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和朋友讨论: 如果有朋友也在读,不妨一起交流你们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人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会有不同的解读,交流可以拓宽你的视野。
阅读书评和导读: 在读完或遇到困惑时,可以参考一些高质量的书评或导读文章,但要注意,不要让别人的解读完全束缚住自己的想象。

具体到阅读过程中的小贴士:

第一遍,随心而读: 不要过于执着于“完全理解”。允许自己被故事吸引,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氛围。你可能记不住所有名字,没关系,先让故事自然流淌。
第二遍,细致品味: 在对故事有了大致了解后,再拿起家族图谱,放慢节奏,重点关注人物关系、重复的意象、语言的精妙之处。此时,你会发现更多隐藏的线索和寓意。
做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手记录下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人物特点、家族事件,甚至是你的困惑和联想。这些笔记将是你理解和回忆的宝贵财富。
享受过程: 最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如此丰富、如此迷人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美好、它的悲伤、它的荒诞和它的深邃,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

《百年孤独》是一本需要时间和心去“养”的书。你对它的付出越多,它回馈给你的惊喜和思考也会越多。祝你在这趟马孔多的旅程中,收获满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世纪备受推崇的小说,很多都是很难让人读下去的;相较之下,马尔克斯的作品,已经是比较业界良心了。您要是不信,可以去抓本《喧哗与骚动》来看看,也可以去抓本《万有引力之虹》来读读;读完之后,您就会发现,马尔克斯老先生,是多么随和亲民啊。

但我们作为一般的读者,读起《百年孤独》来,还是会觉得比较艰涩难懂。如果要想能顺畅地完成阅读,我们必须先了解清楚,为什么这篇作品会构成阅读障碍。

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聊一下外国文学史吧。

小说兴起的时候,文本的驱动力,是由情节提供的。我们看《鲁滨逊漂流记》,首先,是鲁滨逊这个人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然后我们了解他做的事,知道了他的个人背景;接着,鲁滨逊遭遇灾难,我们跟随他的脚步,看他如何化解危机,解决问题;最后,陪伴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传统的小说与戏剧有着相同的血脉,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起因-冲突-高潮-回落”的结构,驱动文本前进和发展。有时,这种结构是偏于线性的,如卫斯理式的科幻;有时,这种结构则是环状的,如金庸所著的几部长篇。

有时候,这种血脉表现为另一种形式,它通过悬念,持续地提供文本以动力;并通过悬念的解开,制造出作品的高潮。比如各类的侦探小说即是如此。

这种以情节为文本主要驱动力的小说,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不自觉地跟随文本的脚步进行阅读。

但以情节为驱动力的文本,面临的是一个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读者为了追逐情节,找出悬念背后的真相,会在阅读中不可止遏地发足狂奔。于是,文本中细节被忽略、被丢弃。作品中着力表现的人物形象、个体特征在读者眼中,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当读者终于面临作品的高潮,迎来作品的结局之后,就再也提不起精神,重新细品这部作品了。

如同把佛跳墙,捧给一个饥肠辘辘的食客。果腹之后,不知真味。

而一个有野心的作者,远远不止满足于此。

比如卡夫卡,选择的是在一个无止境接近的结局前迂回,在

城堡

的边缘徘徊;昆德拉,则是通过复调的手法,早早地把结局呈现出来,构建文本的蒙太奇,以探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卡尔维诺,这位

寒冬夜行人

,则把10本小说都撕得只剩下开头,然后把它们拼在了一起。

他们通过种种的方式,去消解文本的情节驱动力。所以当我们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们的阅读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直苦苦追逐悬念和高潮;而是能动地挖掘一些潜藏得更深层次的东西,在文本中、在文本外,引发出多一点点的思考和回味。小说不再是一条单程的高速公路,它有了回廊,有了屏风,有了层次。

他们致力创造的,不再是一本阅完即弃的一次性产品;而是一本能在真正意义上能反反复复地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书籍。

如果这批作家穿越回19世纪,他们的作品一定乏人问津。一部缺乏情节的小说,完全不会引起一个传统的阅读者的兴趣。

但19世纪的作家,却训练了一批阅读能力更强的读者。这批读者,阅读能力更强的同时,口味也更刁钻。他们能够理解作家的意图,懂得在小说失却驱动力的时候,自主探寻更加丰满的世界。

20世纪,也长出了一批对作家更加挑剔,但也更加娇纵的文艺批评家。

于是,作家们,就开始兴致勃勃地写起了那些对初读小说的入门阅读者而言平庸乏味,不知所言;但能使初窥门径的阅读者读得津津有味、阅后绕梁三尺的作品了。


马尔克斯也是其中的一员,他选择的对情节的消解的手法之一,是回环式的时空结构。

以《百年孤独》的开头为例: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如果换成英译本,有更明显的时态变化,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onel Aureliano Buendí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

作者的观察视点,是立足于某个不确定的“现在”的。以一种预言式的笃定的语态(多年之后、准会)描述未来的情景,而后通过未来的奥雷连诺上校的视角,对过去进行回顾(遥远的下午)。

这种回环式的视角,在保留了作品的叙事性同时,极大程度消解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悬念。这部小说,从视角到情节,都是非线性的;叙事视角大幅度漂移穿插。所以一个传统的小说阅读者,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会觉得跟不上作者的视角,进而觉得乏味犯困。

除此之外,与回环式的叙事相互呼应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不同角色重复出现的人名。

小说中人名高度重复,尤其是男性的姓名高度重复。凡是名字相同的角色,其性格特征都相近。作者通过相同的人名,表征这些人群具有相似的特征;但这些相同人名的不同角色,因为经历的不同,其行为模式也各有不同。

作者通过大量重复使用相同的人名,并且在情节上设置乱伦的情节,消解了人物形象的个体性,刻意让读者对角色身份,形成模糊混乱的认识,使小说呈现的,不仅仅是多个个体的经历,而是一个大家族所共同面临的孤独困境。作品以重复的人名,反复强调家族的整体性。血脉传承百年,孤独也蔓延百年。

所有的阿尔卡蒂奥都是强壮、重视肉欲、有掌控欲、感性的;所有的奥雷里亚诺都瘦削、执着于追求真理、坚韧、理性的。

(奥雷里亚诺第二与阿尔卡蒂奥第二由于是双胞胎,且有疑似被互换身份的经历,因此双方都兼具两个姓名对应的特征,而奥雷里亚诺第二更倾向于属于阿尔卡蒂奥,阿尔卡蒂奥第二更接近于奥雷里亚诺)

最后,还会对阅读构成障碍的,自然还有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了。文章中,作者随时都可能用笃定的口吻来叙述一些荒唐离奇的事情。比如载着雷麦黛丝飞上天空的床单:

“俏姑娘雷麦黛丝话刚落音,菲兰达突然发现一道闪光,她手里的床单被一阵轻风卷走,在空中全幅展开。悄姑娘雷麦黛丝抓住床单的一头,开始凌空升起的时候,阿玛兰塔感到裙子的花边神秘地拂动。乌苏娜几乎已经失明,只有她一个人十分镇定,能够识别风的性质——她让床单在闪光中随风而去,瞧见俏姑娘雷麦黛丝向她挥手告别;姑娘周围是跟她一起升空的、白得耀眼的、招展的床单,床单跟她一起离开了甲虫飞红、天竺牡丹盛开的环境,下午四点钟就跟她飞过空中,永远消失在上层空间,甚至飞得最高的鸟儿也迫不上她了。”

这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成为了文本的一大特色。当你试图刨根究底地去探索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时候,这种特色就会阻碍你的正常阅读;但当你如同空杯一样接纳文本呈现的世界的话,那么你就自然而然地觉得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的话,看起来似乎也变得有点可爱了。


简要概述一下常见的阅读障碍:


  1. 情节乏味,使人犯困;
  2. 内容荒诞,不便理解;
  3. 人物繁多,关系复杂,重名角色多。


罗列一下克服这些阅读障碍的举措:


  1. 针对“情节乏味,使人犯困”的举措

    这个问题应该不会算特别严重,因为百年孤独本身的叙事节奏已经是比较快的了。

    但如果仍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应该是在于阅读者在阅读之前有着与文本不符的预设。认为小说应该是通过情节进行驱动,阅读的目的就是了解情节发展。

    这部分阅读者,应该还不是《百年孤独》的主要受众。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走进现代小说的世界。与作者的思维相互追逐碰撞,去迎接新的阅读体验。

    如果您是这部分未做好阅读准备的读者的话,您可以尝试先阅读一些中短篇作品: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以及《迷宫里的将军》,以及线索相对较简单的长篇,如《霍乱时期的爱情》

    或者说先尝试阅读一些其它在艺术创作上先锋性没有如此强烈的作品。比如《1984》《挪威的森林》,甚至更干脆地去读一下《寻秦记》《笑傲江湖》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弥足珍贵的个体阅读体验。小说,本身就是一种我们并没有非读不可的必要的艺术品而已。如果您读得开心,那么不妨继续往下读;如果读得不够愉快,稍微先把它放下,阅读经历和人生经历渐长之后,或许总有一天,你会重新爱上它的。


  2. 针对“内容荒诞,不便理解”的举措

    当您认为它内容荒诞、情节混乱的时候,您不一定已经被它吸引,但您至少获得了第一份作者试图传达给您的阅读体验了。

    请珍惜她!

    作者煞费苦心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马孔多,就是为了让你拥有这份异彩纷呈的阅读体验。您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品鉴。只需要囫囵吞枣地把这部小说看下去就好了。看过之后,您或许会记得患了失眠症的马孔多,在全镇贴满了“牛”、“山羊”、“猪”的标签;你或许会记得长有猪尾巴的婴儿奥雷里亚诺;你或许会记得军队用机枪打死一群聚集在车站上的三千多名工人,血水弥漫。

    但您或许不能将这些片段,拼接在一块。

    这正是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这使读者和文本间构建了一种陌生化体验。

    (关于陌生化体验,可以参考:《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霍乱本身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书名表示这段爱情与霍乱有什么关系?的第三点,篇(da)幅(zhu)有(tai)限(lan),恕不展开。)

    建议您在阅读过第一次之后,把您的思绪清空,然后重新读一次。这一次,手边放一支笔、一张纸,按着故事的时间线,梳理出整个故事的重大事件,理清事件发展的逻辑。

    第一次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为了获得感性层面的认知,让小说自然而然地在感性层面与我们相交互;而第二次阅读时,则梳理故事情节、找出故事大纲的方法来使我们对小说的认知,从纯粹感性的层面,走向理性层面,帮助我们厘清人物关系,情节发展。

    这一种分多次重复阅读,并写出故事纲要的阅读方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但这个习惯,相信对于您之后阅读其它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尝试,都会很有帮助。


  3. 针对“人物繁多,关系复杂,重名角色多”的举措

    这就是要发大招的节奏了。

    如果您有读过外国文学史之类的科目,有过彻夜不眠,把一大堆一大堆外国人名在一个晚上塞进自己脑袋的经历的话,这个问题应该是难不到您的。

    但一般的青年,谁乐意当个苦逼文青啊。

    所以在这边推荐一个记忆小说人物的方法:

    男性角色是不需要记忆的,他们遵循之前提到的
    “所有的阿尔卡蒂奥都是强壮、重视肉欲、有掌控欲、感性的;所有的奥雷里亚诺都瘦削、执着于追求真理、坚韧、理性的”
    这一原则。在阅读的时候,同样人名的,不妨先把他们看作同一个人就行了。

    而女性角色的话,记忆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把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一一做个映射。

    比如老苏尔乌拉,就是隔壁的刘婆婆;俏姑娘雷麦黛丝,则是同专业的蔡蔡。

    这种记忆方法,把未熟悉的东西,和自己已经熟知的人物进行了联系;那么,我们只要想到我们熟知的人物,就能马上回忆起小说中,我们未熟悉的那个角色了。而我们通过这种记忆方法,充分调用了视觉记忆功能。因为激活了多种感官记忆功能,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刺激,我们记忆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应用这种方法其实是能够非常快速地记住一些本来需要费劲记忆的东西的。

    这个记忆方法,百试百灵。本来有点想藏私的,毕竟文学类的话题,关注度比较低,这个答案放到记忆术范畴中,或许更多人能看见。

    但想想大家辛苦看了这么长的文章,不给多点干货给大家,挺对不起的。所以还是写下来了。

    最后,如果大家还是整理不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的话,可以点开文末的大图:




来源:《百年孤独》的笔记

(第五代这行当中有小疏漏。由于图不是自己做的,就不作修改了。)


马尔克斯老先生,RIP!


Daniel FC

2014-04-22


相关问答:

为什么《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女主角一见思慕了几年的爱人后突然不爱他了呢? 《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霍乱本身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书名表示这段爱情与霍乱有什么关系?
user avatar

我高中基本是一口气看完的,还反复看了几遍。当时还真没觉得很难啊……

我当时因为看了一部分之后发现总是得往前翻这个谁是谁(因为家族名字总是起得非常类似,翻译的名字那么长更觉得记不住),于是自己在一张稿纸上做家族谱,出现一个新人物就写上一个。就这么看完了。据说新版的书都是自带家族谱的了,或许可以考虑不看那个,自己顺着做一个。其实蛮有意思的。

当时深深被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吸引,不过当时还不知道这个词就是了。就是很喜欢里面夸张的想像和细致的刻画。

---------------------

家族里面最美的女人飘走了~~~家族的创始人被绑在树上疯着死了~~~~家族创始人的老婆在一个小柜子里干枯着死掉了~~家族的最后一人被白蚁吃掉了~~~倔强的上校一直用灵巧的手艺做着一条又一条小金鱼~~还有五大三粗如野人一般的男人把女人干得嗷嗷叫~~~多么有意 (qi) 思 (pa)的情节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体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方法。这本书如同一个庞大、迷离的家族史诗,充满了魔幻的色彩,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与其说“读懂”,不如说去“感受”,去沉浸其中。以下是一些我认为能帮助你更好地阅读《百年孤独》的建议,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1. 放下“.............
  • 回答
    咱程序员这行,看代码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门手艺,一种境界,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追求。程序员阅读源码是一种什么心态?我觉得,这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1. 求知欲的驱使,探究“为什么”: 这是最根本的。我们用别人的库,用框架,用别人的服务,总会遇到“它为什么这么做?”、“它又是怎么实现.............
  • 回答
    让基层年轻干部燃起干劲,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别总想着那套老掉牙的口号和不痛不痒的表扬,得把他们心里那团火真正点燃起来。这可不是简单地画大饼,而是要用实打实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在这里,有奔头,有未来。一、 让他们感受到“我被看见了”,价值的认可才是硬道理。首先得改掉那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基层工作千头.............
  • 回答
    很多家长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地去爱孩子、教育孩子,但孩子似乎总是不太“听话”,或者跟自己有隔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不理解”,并非源于爱不够,而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与孩子身处的世界,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鸿沟。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礼物,而是.............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AI生成”论调,就来聊聊怎么把历史书读得更透彻、更有味儿。 我觉得读历史,就像是走进一个巨大的时空博物馆,里头有无数的故事、人物和思想,等着你去发现。一、不光是看,更是“钻”咱们平常看书,可能就是从头看到尾,但读历史,我更倾向于把它当成一个“考古”的过程,得往深里挖。 .............
  • 回答
    生活就像一条河,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而我们的情绪,就像这河水,有时候会因为外界的触动而泛起涟漪,甚至汹涌澎湃。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夫,在情绪的河流中稳稳地掌舵,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浪头打翻。“抬杠”——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常常出现在我们与人交流的场景中,带着一股莫名的冲.............
  • 回答
    和农村父母沟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你觉得自己和他们的世界渐行渐远的时候。但别担心,这不是绝症,而是需要点技巧和耐心的活儿。让咱们好好聊聊,怎么才能把这沟通的桥梁搭得更稳当。首先,放下你的“都市优越感”,回到他们的频道里。我知道,你可能在城市里见识了各种新鲜事物,学了好多理论,觉得父母那些.............
  • 回答
    孝敬长辈,这绝对是一门需要用心去经营的学问,不是什么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它藏在日常的点滴细节里,融于你每一次的付出和真心关怀中。说到底,就是把爸妈和外婆当成你最珍贵的“宝贝”,用你觉得最好的方式去守护和爱他们。从“心”出发,体察入微: 懂他们的“言外之意”: 长辈有时候说话比较含蓄,可能有些需求.............
  • 回答
    中国如何更好地宣传自己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信息传递和国际话语权等多个维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多管齐下的方法,结合创新性思维和对国际受众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中国如何更好地宣传自己的详细探讨:一、 明确宣传目标与受众分析:在开始宣传之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宣.............
  • 回答
    作为一个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女性,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更是为了让自己在独居生活中更加安心和自在。这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并形成一种习惯。一、 安全意识是第一道防线: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居家环境安全检查与升级: 门锁: 不要吝啬对门.............
  • 回答
    为人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这路上总有许多我们捉摸不透的时刻,也会有无数的困惑和迷茫。别担心,这很正常,因为教育孩子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我们用心去摸索、去实践、去调整的过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做个更好的父母,把孩子教育得棒棒的。第一件事:先.............
  • 回答
    如何看待「大厂博士下农村」?「大厂博士下农村」现象,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大型科技公司(通常被称为“大厂”)工作的、拥有博士学位的知识精英,选择或被派遣到农村地区,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或技术推广等工作。这个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多方面社会经济因素的交织,既有积极意义,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讨论。积极意.............
  • 回答
    最近企业微信又更新了,这次的改动可以说是相当有诚意,不光界面上有些调整,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些实打实能提升工作效率的新功能。我最近也捣鼓了一下,感觉有不少地方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尤其是咱们普通用户,怎么把这些新功能用到实处,让工作更顺畅,这才是关键。这次都有哪些“大动作”?要说这次更新最直观的,我得从几.............
  • 回答
    南京一男子在景区身穿印有“东京卍会”字样的日漫服饰,被游客劝其脱下,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服装选择的个例,更触及到了历史记忆、文化尊重以及当下社会情绪的复杂议题。事件的表层与深层原因从表面上看,事件源于一位游客对另一位游客着装的看法。这位游客认为,在南京这样一个铭刻着沉痛历.............
  • 回答
    滑雪这项运动,就像许多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一样,确实存在一定的受伤风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滑雪的乐趣。通过充分的准备、正确的技巧和对环境的认识,你可以大大降低受伤的可能性。滑雪为什么容易受伤?要理解如何避免受伤,首先要明白滑雪可能造成的伤害类型以及原因: 速度与冲击: 滑雪的速度不容小觑.............
  • 回答
    这起事件令人痛心,也暴露了在特殊时期,医疗系统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可能存在的脱节和不足。要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改进和完善。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思考和建议:一、 完善应急预案和信息共享机制: 明确就医流程的“绿通”和特殊人群保障: 建立孕产妇“绿色通道”的常态化和细.............
  • 回答
    张静静护士的离世,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巨大损失,更是我们所有人心中难以承受的痛。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如同被重重地捶打了一下,悲痛之情难以言表。她是我们抗击疫情中的巾帼英雄,是无数医护人员的榜样,她的生命定格在如此年轻的年华,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逝去,更是无数个闪耀在抗疫前线的名字,承载的牺牲与奉献的.............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高等数学里那个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是个非常精巧的工具——极限的 $epsilondelta$ 定义。不少人在初次接触的时候都觉得它像绕口令,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甚至觉得是故意设置的障碍。但其实,一旦你抓住了它的核心思想,你会发现它不仅严谨,而且无比清晰地阐释了“无限接近”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理解性别平权的关键核心:我们如何在一种通常被认为是“二元对立”的框架下,认识到并尊重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共性。要深入理解平权,关键在于超越那些根深蒂固的、基于生理性别的简单划分,去感受和认识性别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多元的维度。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生只能拥有一种性别”这个陈述本身,在很大.............
  • 回答
    我见过我爸妈,还有小区里一些老人家,他们对新玩意儿那种又好奇又有点怵的感觉,真是太真实了。科技发展太快了,年轻人可能学得快,但对于老一辈来说,很多东西真的就像闯关一样。老人使用科技产品,到底卡在哪儿了?首先,得说最直接的,“看不清,看不懂”。 屏幕太小,字体太细: 以前电视屏幕大,字也大。现在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