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绪,不「抬杠」?

回答
生活就像一条河,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而我们的情绪,就像这河水,有时候会因为外界的触动而泛起涟漪,甚至汹涌澎湃。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夫,在情绪的河流中稳稳地掌舵,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浪头打翻。

“抬杠”——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常常出现在我们与人交流的场景中,带着一股莫名的冲动,似乎总想在对方的话里找到点什么“不妥”,然后据理力争,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初衷或许是想表达,是想辩论,但结果往往是伤了和气,疏远了关系,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也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漩涡。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绪,摆脱“抬杠”的陷阱呢?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实践。

第一步:认识情绪的“源头活水”

很多时候,“抬杠”的冲动并非凭空而来,它往往是情绪在作祟。当我们感到不被理解、被轻视、不公平,或者仅仅是疲惫、焦虑的时候,就容易变得敏感,容易“炸毛”。

审视你的“情绪雷区”: 试着去观察,在什么样的话题、在什么样的人面前,你最容易感到不舒服?是关于你的能力、你的选择,还是某个你特别在乎的原则?找出这些“雷区”,就像给自己的情绪装上一个预警系统。
区分“事实”与“感受”: 别人说了一句你认为不对的话,事实是什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又是什么?比如,朋友说:“你最近是不是有点懒散?”事实可能是你确实因为某事耽误了工作,但你的感受可能是被批评、被否定。很多时候,“抬杠”是因为我们把“感受”当成了“事实”,不允许对方有不同的“感受”或解读。
识别你的“底层需求”: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话,你会生气?是因为你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支持?当你明白了自己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你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满足它,而不是通过“抬杠”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

第二步:为情绪建立“缓冲地带”

冲动是魔鬼,而情绪的冲动尤其具有破坏力。在情绪涌上头顶的那一刻,给自己留出一点思考的时间,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深呼吸,放慢语速: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当你感到怒气上涌,或者想要反驳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把说出口的话语放慢。这短短几秒的“缓冲”可以让你从情绪的当下抽离,进入更理性的思考。
“停顿”的艺术: 如果你觉得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不妨直接说:“让我先想一下。”或者“我需要消化一下你说的。”真诚地表达你的需求,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这比你脱口而出伤人的话要好得多。
身体的信号: 注意你身体传来的信号——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肩膀紧绷。这些都是情绪即将失控的预警。当你察觉到这些信号时,立即启动你的“缓冲机制”。

第三步:用“沟通的智慧”替换“抬杠的冲动”

“抬杠”往往是一种低效的沟通方式。真正的沟通,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连接,而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

“听”比“说”更重要: 很多人“抬杠”,是因为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真正听进去对方说了什么。试着去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他们的逻辑,以及他们话语背后的意图。
用“我”开头,而非“你”: 当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时,与其说“你这样说不对”,不如说“我感觉……”或者“我理解你的意思,但我更倾向于……”。这种表达方式更关注你的个人感受和想法,减少了指责意味,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寻找共同点,而非分歧点: 即使在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也一定存在可以理解或认同的部分。试着先找到那个“共同点”,比如“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然后再表达你的不同之处。
保持开放的心态: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我们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别人的观点,即使不完全认同,也可能包含有价值的信息。保持对新观点的开放,允许自己犯错,这会让你更容易放下“抬杠”的执念。
区分“观点”与“人格”: 别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并不代表他否定你这个人。不要把对观点的不同上升到对人身攻击,更不要因为观点不同而攻击对方的人格。

第四步:自我关怀,滋养情绪的“花园”

长期情绪紧绷,很容易让人变得易怒和“好斗”。学会自我关怀,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抬杠”的冲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 身体的疲惫会直接影响情绪的稳定性。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找到能让你放松、感到快乐的事情,比如运动、阅读、听音乐、冥想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你释放压力,平衡情绪。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和那些能够理解你、支持你的人在一起,他们的积极能量会感染你。避免那些总是让你感到疲惫和被攻击的人。
学会自我肯定: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要总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当你肯定了自己的价值,你就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就不容易被轻易激怒。

最后,请记住:

控制情绪、不“抬杠”,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没有原则、随波逐流的人。恰恰相反,它是让你变得更加有力量,更有智慧,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与世界互动。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允许自己有起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尝试,去调整。

就像栽培一株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我们的情绪也需要细心的呵护和管理。当你用心去浇灌,去修剪,你会发现,你的“情绪花园”会变得越来越宁静而美丽,而那些“抬杠”的杂草,自然会慢慢枯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描述反映了一个常见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平静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却被他人误解为“抬杠”。这主要是因为表达不同意见的方式不恰当


表达不同意见的方式可分为两种:建设性 (constructive) 与破坏性(destructive) (Deutsch, 1994)。当意见接收者认为,意见发出者的目的是通过补充信息来提高观点的整体质量,接收者不会认为发出者在抬杠。

被误认为是在抬杠,有可能是因为接收者认为发出者在否定自己,要和自己争个高低对错,且只能有一方“胜出”。这不仅否定了通过分歧产生进步的可能性,还促使一种竞争关系(competitve)产生:你提出的不同,是在说你对,而我不对——也就是你比我强。


如何避免这种误会的发生?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是减少对方眼中自己的竞争性,让对方意识到不同意见的提出是为了共建更全面、更高质量的观点。具体实施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主动倾听

在对方发表观点时,调动自己的精力,去真正听懂对方话语中隐藏的含义:为什么ta这么说?ta的观点实际上是在表达什么思想?ta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当对方表示自己对当前的薪酬与年休假不满时,我们不能马上将其归结为”抱怨“,然后立刻说:”但是谁不觉得自己累呢?“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理解ta的出发点,ta真正需要的是什么:ta其实只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受到重视,而薪酬与休假只是重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时,直接对ta阐述的表象提出异议,而无视ta真正的需求,就难免被解读为抬杠了。


2.肯定对方

首先我们想强调,肯定不等于完全同意对方的意见——这里的“肯定”指的是对对方的表达行为的肯定。“抬杠”的本质,是一种充满否定、排斥、贬低、自我优越感等负面情绪的行为 (Roberts, 2006)。如果对方感知到了这些情绪,他们的心理安全感会降低。

当感觉自己受到威胁时,人们会本能地选择远离威胁,并“封闭”自己受到伤害的可能。在表达意见时,这种保护机制体现为不承认不同意见,强行结束讨论:“你这纯属抬杠!/ 你这么抬杠就没法聊了!”

通过肯定对方意见的合理性,我们首先帮助对方建立起了一定的心理安全感。在安全的情况下,对方不会急于给我们扣上抬杠的帽子。在主动聆听过对方真正的需求后,不妨首先让ta知道你没有贬低、排斥的意图:“嗯,你这么说确实有道理/我能明白你的意思。”


3.“我”与“你”的妙用

肯定过后,我们要做的是回应对方的观点。回应的技巧与肯定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做到了换位思考,确实理解了自己的出发点,ta不会把我们的不同意见归类为抬杠。那么,我们该如何向对方传达自己已经换位思考过了的信息?

在回应对方的意见时,我们都可以优先使用“我”来开头,后续再加入“你”。例如,“我觉得,从你的角度出发,如何如何”、“我想了想,你的想法如何如何”等。这样的句式比“你如何如何”或“你其实如何如何”听起来更柔和。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提醒对方,你不是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他做出评论与批判。归根结底,这也是提升对方心理安全度的一种策略。


4.加料

在主动聆听,肯定对方,对对方的意见做出回应后,提出不同意见的时机才足够成熟。在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提高对方的心理安全感后,我们可以以建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强调建议,是因为建议是在对方意见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而非拆了重建。这也呼应了开头所说的观点:建设性,不是破坏性。


讨论问题、交换意见,是为了让最终结论更全面,甚至上升一个档次,这就是所谓的建设性的讨论。不论是哪一方,都要正确意识到一点,并不是你越“对”,我就越“错”,不要急于分个高下。如果这么去讨论,我们就很少会被视为“杠精”了。


下次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技巧哦。


References:

Ackermann, A. (2003).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conflict prevention.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40(3), 339-347.

Boardman, S. K., & Horowitz, S. V. (1994).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social problems: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0(1), 1-12.

Deutsch, M. (1994). Constructive conflict resolution- Principles, training,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0(1), 13-32.

Roberts, L. J. (2006). From Bickering to Battering: Destructive Conflict Process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P. Noller & J. A. Feeney (Eds.), Close relationships: Functions, forms and processes (pp. 325-351). Hove, England: Psychology Press/Taylor & Francis (UK).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当一对情侣无话可说的时候,该怎么做?

为什么部分人友善且独来独往?

低自尊的人应当怎样自我治疗或调整?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第一名答案。(听说加这条会增赞)

你错不在抬杠,错在和老板抬杠。

我们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推崇平等的社会,不是推崇言论自由的社会。

下次找个平等的人抬杠。

当然,这也是很难的。

另外,再补充一个题外话:

1,尽管我们社会不断提出要创新,但是连平等讨论的基础都没有。大多数创新是智慧碰撞的结果,

碰撞就是吵架,智慧碰撞说直接点,就是要会抬杠/讨论要接受抬杠/讨论。

2,国外在这方面好很多。这个是从小培养,中学生大学生直接和老师讨论。感觉美国社会每个人对自己自信多了,没那么多敏感(政治正确除外)。

3,中国年轻的一代好很多。但是,更多年轻人成长后没有改变社会,反而被社会改变了。

4,与人讨论,即使没有具体成果,很多时候是非常愉悦的,这个甚至可以称为“吃脑子”的快乐。

所以,如果你是个强大的人,可以保持初心,把抬杠进行到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就像一条河,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而我们的情绪,就像这河水,有时候会因为外界的触动而泛起涟漪,甚至汹涌澎湃。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夫,在情绪的河流中稳稳地掌舵,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浪头打翻。“抬杠”——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常常出现在我们与人交流的场景中,带着一股莫名的冲.............
  • 回答
    让基层年轻干部燃起干劲,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别总想着那套老掉牙的口号和不痛不痒的表扬,得把他们心里那团火真正点燃起来。这可不是简单地画大饼,而是要用实打实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在这里,有奔头,有未来。一、 让他们感受到“我被看见了”,价值的认可才是硬道理。首先得改掉那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基层工作千头.............
  • 回答
    很多家长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地去爱孩子、教育孩子,但孩子似乎总是不太“听话”,或者跟自己有隔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不理解”,并非源于爱不够,而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与孩子身处的世界,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鸿沟。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礼物,而是.............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AI生成”论调,就来聊聊怎么把历史书读得更透彻、更有味儿。 我觉得读历史,就像是走进一个巨大的时空博物馆,里头有无数的故事、人物和思想,等着你去发现。一、不光是看,更是“钻”咱们平常看书,可能就是从头看到尾,但读历史,我更倾向于把它当成一个“考古”的过程,得往深里挖。 .............
  • 回答
    和农村父母沟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你觉得自己和他们的世界渐行渐远的时候。但别担心,这不是绝症,而是需要点技巧和耐心的活儿。让咱们好好聊聊,怎么才能把这沟通的桥梁搭得更稳当。首先,放下你的“都市优越感”,回到他们的频道里。我知道,你可能在城市里见识了各种新鲜事物,学了好多理论,觉得父母那些.............
  • 回答
    要深入体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方法。这本书如同一个庞大、迷离的家族史诗,充满了魔幻的色彩,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与其说“读懂”,不如说去“感受”,去沉浸其中。以下是一些我认为能帮助你更好地阅读《百年孤独》的建议,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1. 放下“.............
  • 回答
    孝敬长辈,这绝对是一门需要用心去经营的学问,不是什么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它藏在日常的点滴细节里,融于你每一次的付出和真心关怀中。说到底,就是把爸妈和外婆当成你最珍贵的“宝贝”,用你觉得最好的方式去守护和爱他们。从“心”出发,体察入微: 懂他们的“言外之意”: 长辈有时候说话比较含蓄,可能有些需求.............
  • 回答
    中国如何更好地宣传自己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信息传递和国际话语权等多个维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多管齐下的方法,结合创新性思维和对国际受众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中国如何更好地宣传自己的详细探讨:一、 明确宣传目标与受众分析:在开始宣传之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宣.............
  • 回答
    作为一个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女性,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更是为了让自己在独居生活中更加安心和自在。这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并形成一种习惯。一、 安全意识是第一道防线: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居家环境安全检查与升级: 门锁: 不要吝啬对门.............
  • 回答
    为人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这路上总有许多我们捉摸不透的时刻,也会有无数的困惑和迷茫。别担心,这很正常,因为教育孩子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我们用心去摸索、去实践、去调整的过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做个更好的父母,把孩子教育得棒棒的。第一件事:先.............
  • 回答
    如何看待「大厂博士下农村」?「大厂博士下农村」现象,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大型科技公司(通常被称为“大厂”)工作的、拥有博士学位的知识精英,选择或被派遣到农村地区,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或技术推广等工作。这个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多方面社会经济因素的交织,既有积极意义,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讨论。积极意.............
  • 回答
    最近企业微信又更新了,这次的改动可以说是相当有诚意,不光界面上有些调整,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些实打实能提升工作效率的新功能。我最近也捣鼓了一下,感觉有不少地方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尤其是咱们普通用户,怎么把这些新功能用到实处,让工作更顺畅,这才是关键。这次都有哪些“大动作”?要说这次更新最直观的,我得从几.............
  • 回答
    南京一男子在景区身穿印有“东京卍会”字样的日漫服饰,被游客劝其脱下,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服装选择的个例,更触及到了历史记忆、文化尊重以及当下社会情绪的复杂议题。事件的表层与深层原因从表面上看,事件源于一位游客对另一位游客着装的看法。这位游客认为,在南京这样一个铭刻着沉痛历.............
  • 回答
    滑雪这项运动,就像许多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一样,确实存在一定的受伤风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滑雪的乐趣。通过充分的准备、正确的技巧和对环境的认识,你可以大大降低受伤的可能性。滑雪为什么容易受伤?要理解如何避免受伤,首先要明白滑雪可能造成的伤害类型以及原因: 速度与冲击: 滑雪的速度不容小觑.............
  • 回答
    这起事件令人痛心,也暴露了在特殊时期,医疗系统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可能存在的脱节和不足。要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改进和完善。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思考和建议:一、 完善应急预案和信息共享机制: 明确就医流程的“绿通”和特殊人群保障: 建立孕产妇“绿色通道”的常态化和细.............
  • 回答
    张静静护士的离世,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巨大损失,更是我们所有人心中难以承受的痛。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如同被重重地捶打了一下,悲痛之情难以言表。她是我们抗击疫情中的巾帼英雄,是无数医护人员的榜样,她的生命定格在如此年轻的年华,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逝去,更是无数个闪耀在抗疫前线的名字,承载的牺牲与奉献的.............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高等数学里那个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是个非常精巧的工具——极限的 $epsilondelta$ 定义。不少人在初次接触的时候都觉得它像绕口令,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甚至觉得是故意设置的障碍。但其实,一旦你抓住了它的核心思想,你会发现它不仅严谨,而且无比清晰地阐释了“无限接近”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理解性别平权的关键核心:我们如何在一种通常被认为是“二元对立”的框架下,认识到并尊重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共性。要深入理解平权,关键在于超越那些根深蒂固的、基于生理性别的简单划分,去感受和认识性别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多元的维度。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生只能拥有一种性别”这个陈述本身,在很大.............
  • 回答
    我见过我爸妈,还有小区里一些老人家,他们对新玩意儿那种又好奇又有点怵的感觉,真是太真实了。科技发展太快了,年轻人可能学得快,但对于老一辈来说,很多东西真的就像闯关一样。老人使用科技产品,到底卡在哪儿了?首先,得说最直接的,“看不清,看不懂”。 屏幕太小,字体太细: 以前电视屏幕大,字也大。现在手.............
  • 回答
    河南一家幼儿园因为教“拼音数学”被查处,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家长都在思考,大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提前学习这些所谓的“拼音数学”?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强制性、系统性地学习“拼音数学”并不是很有必要,甚至可能弊大于利。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个事。为什么大班阶段强制学习“拼音数学”不是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