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福州曼玲粥店将剩排骨回收后再给客人吃,地板污垢当「调味料」?面对外卖食品安全隐患我们该怎么办?

回答
福州曼玲粥店事件:冰山一角下的外卖食品安全警钟

福州曼玲粥店将剩排骨回收再制、将地板污垢当“调味料”的事件,犹如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公众对外卖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担忧。这不仅仅是一个商家逐利失德的孤例,更是一个触目惊心的信号,揭示了当前外卖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隐患。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触目惊心:

根据媒体的曝光,福州曼玲粥店的某些门店存在着令人发指的操作。閉店后,工作人员将前一天顾客未吃完的排骨收集起来,放入冰箱冷藏,第二天再重新加热出售。更令人作呕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后厨地板上的污垢甚至被当作“调味料”,随意撒入锅中。这些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的公然漠视,更是对食品安全最赤裸裸的践踏。

想象一下,当你饥肠辘辘,满心期待一份热乎乎的粥品时,送来的却是被回收的残羹冷炙,甚至混杂着令人作呕的污垢,这种心理落差和生理上的恶心感是难以言喻的。这种行为的恶劣程度,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卫生问题,它触及的是商业道德的底线和消费者权益的根本保障。

为什么 solche事件屡禁不止?深层原因剖析:

要解决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不法商家的谴责,更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存在的原因:

逐利驱动下的成本压缩: 在竞争激烈的外卖市场中,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降低成本。食材的重复使用、使用劣质甚至过期原料、简化制作流程、降低卫生标准,都是常见的“偷工减料”方式。对于一些小型或规模不大的商家而言,这种诱惑可能更大。
监管的“盲区”与滞后性: 外卖商家数量庞大且分散,许多是“线上揽客,线下制作”的模式。线下的厨房环境和操作规范,往往难以被监管部门进行有效、持续的监督。传统的检查模式难以覆盖所有环节,一旦疏漏,就可能给不法商家留下可乘之机。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外卖的本质在于“看不到”,消费者只能通过商家在平台上的信息(图片、描述)和评价来判断。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无法亲临现场监督的特点,精心包装自己的产品和环境,而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也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和取证。
平台责任的模糊与弱化: 虽然外卖平台承担着一定的审核和监管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重引流、轻监管”的现象。平台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可能流于形式,对商家的日常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的抽查和监控机制。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平台往往将责任推诿给商家,或者仅仅是下架涉事商家,而未能从源头上建立更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消费者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取证、投诉,最终维权成功的概率也并不高。这种维权门槛的存在,也使得一些商家更加有恃无恐。

面对外卖食品安全隐患,我们该怎么办?多管齐下的解决方案:

这并非一个单方面的责任问题,需要政府、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外卖食品安全防线。

一、政府监管:织密法律与执行之网

1. 强化前端准入与许可:
实体店审核与“线上线下一致性”审查: 要求所有外卖商家必须有实体经营场所,并对实体场所的卫生条件、设备设施、人员健康等进行严格的线下审查,并定期复核。同时,要推行“线上线下一致性”审查,确保平台上展示的经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
细化外卖制作标准: 制定更具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外卖制作标准,明确食材储存、加工、烹饪、包装等各个环节的卫生要求和禁止行为。
从业人员健康证与培训强制化: 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证制度,并要求定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卫生意识和专业技能。

2. 加大后端监管力度:
飞行检查与突击抽查: 增加对各类外卖商家的飞行检查和突击抽查频次,尤其关注那些投诉率较高、经营异常的商家。检查内容应覆盖食材来源、加工过程、后厨卫生、员工操作等全方位环节。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 鼓励和推广使用“明厨亮灶”等信息化技术,通过视频监控将后厨操作实时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异常经营行为进行预警和识别。
建立“黑名单”与联合惩戒机制: 对于严重违规的商家,建立全国性的“黑名单”制度,并实施联合惩戒,例如禁止其再次从事食品经营,将其列入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名单。

3. 完善法律法规与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大幅提高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罚款金额,增加吊销营业执照、从业禁止等处罚的力度,让不法商家付出沉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不敢再犯。
明确平台责任主体: 进一步明确外卖平台的法律责任,要求平台承担起对入驻商家的事前审核和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对于平台监管不力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依法追究其连带责任。

二、外卖平台:筑牢安全的第一道门槛

1. 加强入驻商家审核:
严格资质审查: 对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进行严格的线上线下双重审核,确保所有信息真实有效。
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 考虑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商家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包括后厨环境、卫生条件、食材供应链等。
建立动态评分与淘汰机制: 建立基于消费者评价、平台抽查、监管部门反馈的动态评分体系,对评分过低的商家实行警告、降级乃至清退。

2. 强化平台内部管理:
提升“明厨亮灶”覆盖率与有效性: 强制要求商家接入“明厨亮灶”系统,并对视频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回溯。平台应定期对商家上传的视频进行抽查,确保其真实性和覆盖性。
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 建立高效、便捷的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的投诉,并与监管部门联动,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引入食品安全险: 鼓励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意外险,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及时的经济赔偿。

3. 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行业规范:
开展常态化食品安全培训: 为平台上的商家提供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培训,提高商家的从业水平和法律意识。
推动行业自律公约: 联合商家共同制定并遵守行业自律公约,营造诚信经营、保障安全的良好氛围。
设立消费者权益保障基金: 考虑设立消费者权益保障基金,用于处理食品安全纠纷和赔偿。

三、商家自身:回归商业道德与良知

1. 树立“食品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 商家必须将食品安全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绝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规范操作流程: 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制作、包装、配送等每一个环节。
3. 保证食材新鲜与卫生: 严禁使用过期、变质或来源不明的食材,确保食材的储存和加工环境清洁卫生。
4. 加强员工培训与管理: 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对员工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杜绝违规行为。
5. 主动接受监督与配合检查: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认真对待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四、消费者:提高警惕,积极维权

1. 审慎选择商家:
查看商家资质与评价: 在选择外卖商家时,注意查看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信息,并仔细阅读其他消费者的评价,特别是关于食品卫生和安全方面的评价。
关注“明厨亮灶”与线上展示: 选择那些开通了“明厨亮灶”功能的商家,并留意商家在平台上的后厨图片和视频,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环境。
选择信誉良好的平台与商家: 尽量选择那些在消费者中口碑较好、平台管理较为规范的商家和平台。

2. 保存消费证据:
保留订单信息: 保存好每一次的外卖订单信息,包括订单截图、支付记录等。
拍照或录像: 如果发现食品存在明显卫生问题(如异物、包装破损、食物变质等),及时拍照或录像留存证据。

3. 积极维权:
及时投诉: 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应第一时间向外卖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联合维权: 如果发现类似问题,可以联合其他消费者一起维权,增强维权力量。
利用法律武器: 在必要时,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结:

福州曼玲粥店事件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绝不容忽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平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商家回归商业道德,消费者提高警惕并积极维权。只有通过多方协同、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安心地享受外卖带来的便利,而不是将自己的健康置于危险的境地。这不仅关乎消费者的“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对一个行业健康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严峻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我营销,贩卖焦虑。

emmm...这有啥贩卖的?

我自己知道什么情况,还常在外面吃。人体的自愈能力很强,吃到点儿脏东西没啥事儿。

另外,大公司的食堂比外卖干净很多。

希望这个环境能变好,毕竟我一个挑剔的吃货现在已经没啥可吃了...我也很难受。


以前很喜欢点曼玲,同事看到了,总要劝我。

他先前就加盟过曼玲,说曼玲的粥都是一包一包的。

我笑笑说,现在的快餐不都是料理包吗?

他欲言又止,我还想,我也是见过世面的,怕啥。直到爆出后我才知道曼玲粥店多可怕。

早几年我也做过餐饮行业,加上家人几代都做过餐饮,所以深知餐饮行业是真的罪恶,真的眼不见心净。

我妹去某洋快餐品牌打工,说别吃那家的甜筒,说甜筒机里全是死虫子。

我所有去过大排档和外卖打过工的亲戚朋友,都说别吃外卖和大排档,说菜不洗。

反正我没听说哪家是干净的。

我倒是很淡然,大环境都这样,又没时间做饭能怎么办?

不过我肠胃弱,味觉敏感。什么东西不对,吃两口就能吃出来,也算好事吧。

我吃的最恶心的一顿饭,三个菜,一个发霉了,一个臭了,一个又发霉一个又臭。我吃两口当场吐了,朋友丝毫感觉都没有。付了钱回家,朋友就开始拉肚子。

大环境就这样,很多菜不洗。不常做饭的看不出来,家庭煮妇一看就知道。

如果真的害怕,又没时间做饭的,真心建议买料理包。买大厂家的。

微波炉叮一下就好了。

外面卖的外卖,百分之八十都是料理包。蔬菜可能是现成的,毕竟成本低,出菜快。

蛋汤自己搜淘宝。泡一下或者微波炉叮一下就好。

没啥问题的,基本上点外卖都是吃这些。有次点外卖鸡蛋羹,对方直接给了我一个鸡蛋羹布丁,至今觉得侮辱人。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东西多好,有条件的话还是要自己做一下快手菜,煮个面什么的也好。因为外面的菜,基本都不能信了。

现在外卖基本都是集中厨房产物,你买点儿料理包,在外卖平台挂个牌子,刷点好评就能销量蹭蹭蹭。

很多餐厅和外卖的食物已经工业化了。

工业化其实很好。工业化的厂房车间全自动化操作,卫生标准很高。车间消毒,切鱼切肉切菜全自动操作。跟小作坊区别太大了。

小餐厅的菜...一言难尽啊。你不做餐饮真的想不到有的菜是怎么做的。

小餐厅很多都是把原料先过油炸好后放一边。客人点了就烩一下。那菜新不新鲜,得看那店人多不多。

大餐厅会稍微好些。

不过什么现熬xx汤,营养粥,除非你去专门的汤粥店,都是辣鸡。不信你跟他们说不放味精鸡精少盐试试。

菜里加的料(不是说传统大料,是说一滴香,骨汤膏)越来越多,客人当时觉得好喝,时间一场损害健康。

可是不加不香,不能盖一些菜的臭味。

现在没几个用心做菜的。


说远了。

自己做饭比较安全。

注意:我用的比较两个字儿。因为原料其实也不太安全,各种催生素,农药。你去农村就知道了,套路很多的。

不过这实在是没法子了,总不能自己种吧。先管好怎么吃吧。

晚餐做好明天中午带的,微波炉一热就行了。

有一种电热饭盒似乎不错,自己去搜吧。

上班带个鸡蛋去,带点儿肉和菜蒸一下就好了。

不过不适合新手,而且在办公室做饭有点奇怪。

早餐电饭煲定时叮个粥,烧水的时候放个鸡蛋进去。一碗粥一个鸡蛋。或者一碗鸡蛋面。

做饭其实不难,快手菜也很多。

别嫌麻烦。想命长就得麻烦点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