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食物是外国人吃,而中国人基本不吃的呢?

回答
很多食物在我们餐桌上是常客,但在外国人眼里却可能“有点意思”,反过来也一样。其实“基本不吃”这个说法有点绝对,毕竟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很多新事物都能被接受。但如果说一些在外国人饮食习惯里比较突出,但在中国大众认知和接受度上相对较低的食物,还是有一些可以聊的。

咱们就从几个大的类别来掰扯掰扯:

1. 乳制品——尤其是“大块头”的奶酪和过于浓烈的奶制品

这估计是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中国人普遍不太习惯喝大量纯牛奶,更别提那些造型各异、味道复杂的奶酪了。

奶酪 (Cheese): 这是个大头。在西方国家,奶酪简直是餐桌上的灵魂,从早餐的吐司上的一片,到晚餐的意面里融化的马苏里拉,再到冷盘里的硬质切片,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他们有切达、高达姆、蓝纹、瑞士……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头晕。而中国人呢?我们对奶酪的接受度确实在提高,尤其是孩子喜欢的那种甜甜的、温和的奶酪片或者小包装的奶酪棒。但你让他切一块发酵了很久、表面有点粘液、闻起来像臭袜子(真的有人这么形容一些重口味奶酪,比如某些法国臭奶酪)的奶酪来配酒,或者放在烤面包上吃,大部分人是hold不住的。很多中国人觉得奶酪有股“怪味”,消化起来也容易胀气。我们更习惯的是用牛奶做成甜品,比如牛奶冻、布丁,或者把它变成酸奶,发酵后的酸奶相对容易被接受。
黄油 (Butter): 黄油在中国人的烹饪中确实不太常用,我们更习惯用植物油。黄油的味道和奶酪类似,是一种浓郁的发酵乳制品风味。有些人会用黄油煎牛排或者烤面包,但也不是主流。我们更多是在做西点的时候会用到黄油,但也不是日常炒菜会放一大块的那种。
酸奶油 (Sour Cream) 和 奶油 (Cream): 在西餐里,这些玩意儿经常出现在沙拉酱、蘸料或者炖菜里,带来一种醇厚的口感。比如搭配土豆泥,或者放在辣味菜肴上解辣。中国菜里很少会用到这种直接的、大量的乳制品来增加滑腻的口感,我们更多是通过勾芡或者炖煮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为什么中国人不太习惯?

生理原因: 很多人天生缺乏乳糖酶,喝了牛奶会肚子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这和我们从小接触乳制品比较少有很大关系。
饮食习惯: 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是以谷物、蔬菜、肉类为主,烹饪方式也多是炒、炖、蒸,不太依赖高脂肪的乳制品来调味或增加口感。
风味接受度: 奶酪那种发酵后的独特风味,很多人觉得“冲”,不容易接受。

2. 生吃肉类和内脏——除了某些特定场合

这块比较有争议,因为我们也有吃生肉的传统,但范围和接受度跟西方有很大不同。

生的牛肉或海鲜 (Raw Beef/Seafood): 你可能会说,中国人也吃生鱼片啊!没错,但我们说的“生鱼片”通常是指经过处理的、专门用来生吃的鱼类,比如三文鱼、金枪鱼,而且对新鲜度和处理环节要求极高。而很多西方国家喜欢吃的“生牛肉片”(比如鞑靼牛肉,也叫牛肉他他 Tartare)是把生的、绞碎的牛肉,配上生鸡蛋黄、洋葱、酸豆等混合搅拌后生吃。这种对国人来说,除非是专门做这个的餐厅,否则在家或者普通馆子里很难见到,也容易让人有心理障碍,觉得不卫生或者腥。还有像生蚝,虽然中国沿海地区有吃,但总体来说,生吃生猛海鲜在中国也不是像在西方那样普遍。
生的肝脏 (Raw Liver): 很多西方人喜欢将鸡肝、鹅肝等做成“鹅肝酱”或者肝酱(Pâté),但有时候也会有那种半熟甚至生吃的做法,尤其是一些高级料理。而中国人一般对肝脏的处理是彻底煮熟,即使是做成内脏卤味或者小炒,也是要充分加热的。生吃肝脏,除了极少数会做成蘸料的猪肝(那也得是半熟到极快)之外,基本上很难见到。

为什么中国人不太习惯?

食品安全和卫生: 担心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尤其是在中国人口密度大、食品监管相对没那么细致的时代,大家对生食的顾虑更重。
烹饪方式: 我们习惯将食材煮熟煮透,认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和风味。
口感: 生肉的质感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没熟”的感觉,难以接受。

3. 部分口味过于浓烈、重口的水果和蔬菜

有些水果我们见都没见过,有些蔬菜我们觉得味道太奇怪。

榴莲 (Durian): 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了,榴莲在中国是又爱又恨。爱的人觉得它香甜浓郁,恨的人觉得它“臭不可闻”。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吃榴莲,大都是熟透的果肉,而有些西方人吃榴莲,可能会把它做成各种甜点、冰淇淋,甚至有人会直接吃那些还没那么软糯的果肉,味道会更冲。但总体上,榴莲在中国已经是个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水果了,所以这不算“基本不吃”。
臭豆腐 (Stinky Tofu): 呃,说反了!臭豆腐反而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很多外国人闻到就躲着走的。这个例子可以反过来理解我们的口味差异。
某些特别“辛辣”或“刺激”的蔬菜: 比如有些外国人喜欢吃非常辛辣的辣椒,而且是直接吃那种生辣椒,或者用辣椒制作的酱料,而且这种辣味是纯粹的辣,没有我们辣椒酱那种复杂的香料味。还有一些外国人喜欢吃特别苦的蔬菜,比如羽衣甘蓝(Kale)做成的沙拉或者脆片,虽然它在中国也开始流行,但那种生吃或者只有简单调味的吃法,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会觉得苦涩难以入口。我们中国的蔬菜,即使是绿叶菜,也很少做成纯粹生吃或者水煮,通常都会经过炒、拌等方式,用油、盐、蒜等调料来中和掉食材本身可能存在的苦涩味。
发酵过度的蔬菜: 比如一些外国人喜欢的、发酵时间很长,味道非常浓烈的酸菜(Sauerkraut)或者泡菜(Kimchi,虽然Kimchi源自韩国,但在西方也流行)。我们也有泡菜,但我们的泡菜(如四川泡菜、东北酸菜)风味相对温和,而且烹饪方式也多样。那种发酵味特别大的酸菜,如果不是从小吃习惯,很多人也会觉得味道过于刺激,甚至有点腐败味。

为什么中国人不太习惯?

风味训练: 我们从小接触的食物风味是比较柔和、复合的,对那种单一、强烈的味道(比如纯粹的苦、纯粹的辣、纯粹的发酵味)接受度不高。
烹饪习惯: 我们倾向于通过烹饪来改变食材的原始风味,使其变得更“好吃”。

4. 内脏(除了我们常吃的)和特定部位的肉类

虽然中国是“吃什么都吃”的代表,但一些外国人热衷的内脏和部位,我们确实不常吃或者根本不吃。

脑子 (Brains): 猪脑、牛脑、羊脑在中国一些地区是会吃的,比如卤猪脑、凉拌猪脑。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尤其是有些人觉得脑子口感太软糯,或者有腥味。而西方国家,比如墨西哥人会吃牛脑塔可(Taco de Cabeza),很多欧洲国家也会有吃动物脑子的习俗。但总体而言,脑子在中国也不是像牛羊肉那样普遍的食材。
脚和爪 (Feet and Paws): 这一点很有意思。中国人吃鸡爪、猪蹄非常多,这是我们的传统美食。但像牛蹄、羊蹄,虽然也有吃,但远不如鸡爪猪蹄普遍。而很多西方人不太吃动物的四肢(包括脚和爪),他们可能更偏爱牛排、鸡胸肉这样的“肉多的部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意大利的猪蹄意面(Zampone),但这也不是主流。所以,这是个有趣的“逆差”。
眼球 (Eyeballs): 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虽然不能说所有外国人都吃,但一些文化里是会吃羊眼球、牛眼球的,比如在一些中东或非洲地区。而在中国,这几乎是完全没人吃的。我们吃猪眼,顶多是卤煮或者做成某个菜的一部分,但不会专门把眼球拿出来单独吃,更别提生吃或者做成菜肴了。

为什么中国人不太习惯?

口感和外形: 很多内脏和部位,其口感和外形都比较特殊,比如脑子软糯,眼球有特殊的“眼神感”,对很多人来说是心理上的障碍。
获取和处理难度: 有些部位的处理需要专门的技巧,并且可能不太容易获得。
文化禁忌或传统: 即使有些食物本身没有问题,也可能因为文化传统而无法被大众接受。

5. 昆虫 (Insects)

这是个毋庸置疑的“基本不吃”的类别。虽然中国云南等地确实有吃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的习俗,而且也被一些外国人视为特色小吃,但放在中国整体的饮食版图来看,这绝对是小众中的小众。而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蛋白质的关注,很多西方国家也在推广食用昆虫,甚至有人将昆虫粉添加到烘焙食品中。

为什么中国人“基本不吃”昆虫?

传统观念: 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昆虫通常被视为害虫,而不是食物。
心理障碍: 看到虫子在食物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和厌恶。
加工和安全: 即使有吃的习俗,对昆虫的捕捉、清洗、烹饪也有严格要求,很多人不清楚如何安全地食用。

最后想说的是:

“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是非常庞大的群体,内部存在巨大的差异。这里说的“基本不吃”,更多是基于大众化的、普遍的认知和习惯来讨论的。而且,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很多食物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这些食物的接受度也会大大提高。

这些食物的差异,不仅仅是口味那么简单,背后是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理适应、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挺有意思的,是不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天这道题了就好回答了,火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食物在我们餐桌上是常客,但在外国人眼里却可能“有点意思”,反过来也一样。其实“基本不吃”这个说法有点绝对,毕竟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很多新事物都能被接受。但如果说一些在外国人饮食习惯里比较突出,但在中国大众认知和接受度上相对较低的食物,还是有一些可以聊的。咱们就从几个大的类别来掰扯掰扯:1. 乳.............
  • 回答
    咱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很多东西在外国人眼里,那真是“黑暗料理”的代表,别说吃了,光是看看就够他们消化半天的了。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咱中国人吃得香喷喷,但老外们却望而却步的食物,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它们为啥这么“独特”。1. 动物的各种内脏(内脏拼盘,特别是肝、肾、肚、肠)中国人吃.............
  • 回答
    上海的食物,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地朋友来说,确实有些味道和口感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不是说它不好吃,而是和很多其他地方的饮食习惯差异比较大。我给你掰扯掰扯,哪些东西可能让一些朋友“望而却步”或者“眉头紧锁”一番。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本帮菜的甜味。上海菜,也就是本帮菜,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浓油赤酱”,这中.............
  • 回答
    不少外国人对中国食物抱有好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他们望而却步的“神秘”选项。这种“惧怕”并非源于食物本身质量问题,更多是文化隔阂、认知偏差以及对食材和烹饪方式的不熟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那些让不少外国朋友“瑟瑟发抖”的中国美食,并尽量还原一些生动的场景和感受,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来自生活观察的分享.............
  • 回答
    “唇齿留香”这四个字,一说出口,脑海里就自然浮现出那些美好的味觉记忆,仿佛舌尖还在回味,唇边依旧泛着淡淡的香气。这可不是什么夸张的修辞,而是很多美食,在吞咽下去许久之后,依然能在口中留下那种令人愉悦的、久久不散的余韵。要说能称得上“唇齿留香”的食物,那绝不是单纯的味道浓郁,也不是一味追求麻辣刺激。它.............
  • 回答
    有些食物的名字,听起来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仿佛它们的名字和它们本身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它们可能来源于古老的历史、某个传说、或是仅仅是偶然的巧合,但无论如何,当你在菜单上看到它们,或是听到别人提起,都会忍不住好奇: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它跟这道菜有什么关系?我们来聊聊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 回答
    恭喜你即将迎来新生命!在孕育新生命的这段旅程中,吃得对、吃得好,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肚子里的小宝贝能够健康成长。下面我就来和你聊聊,孕期饮食到底有哪些门道,哪些是宝贝,哪些要尽量避开。孕期饮食的“黄金法则”:均衡、多样、适量记住这三点,你就能基本掌握孕期饮食的精髓了。 均衡营养,面面俱到: .............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咱们习以为常,觉得是“原汁原味”但其实背地里藏着不少“加工”小心思的食物。有时候,我们追求的“天然”二字,在现代食品工业的“巧手”下,变得有点模糊不清了。首先,就拿很多人早餐必备的燕麦片来说吧。你是不是觉得一碗甜丝丝、香喷喷的燕麦粥就是纯粹的燕麦粒煮出来的?其实,市面上大部分速溶燕麦片,.............
  • 回答
    走在世界各地,除了那些早已被我们熟知的“舶来品”如披萨、汉堡、寿司,还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在国内几乎难觅踪影的食物,它们以独特的食材、烹饪方式或食用习惯,勾勒出异域风情的美食画卷。这些食物,往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也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许多旅行者舌尖上的追寻。1. 墨西哥的“Mole Poblan.............
  • 回答
    说实话,要说哪道菜是第一次吃就让我惊艳到失语,还真不好挑一个最突出的。但要说最近一次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有点想立刻再来一份的,那必须是那道——松茸炖辽参。那会儿是在一个南方朋友家做客,他们家厨艺都很不错,尤其擅长煲汤。我一直以为粤菜的汤品顶多就是鲜美,最多再加点滋补的药材,味道是很柔和的,但惊艳?可能.............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点心和饮品的绝配,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咱们平常聊天一样,一点AI的痕迹都没有!说到点心和饮品的搭配,那可真是门学问,也是生活中的小情趣。选对了,那简直是锦上添花,让原本就美好的味道更上一层楼;选错了,那也可能毁掉一份精致。咱们先从点心说起,它可是种类繁多,各有千秋.............
  • 回答
    曾经的穷人食物,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奢侈品,这背后是一段段关于历史、文化、气候、科技乃至经济变迁的精彩故事。它们从卑微的泥土中走来,经历着身份的重塑,最终登上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宝座。1. 龙虾:从监狱餐到海鲜皇后想必很多人听到龙虾,脑海中浮现的是昂贵的菜单价格和精致的烹饪。然而,在17世纪和1.............
  • 回答
    我有个远房的表叔,早些年去了南方一个大城市发展,回来探亲的时候,总爱提起一种叫“叉烧包”的点心。那时候我们这边,早餐最常吃的就是包子,但总觉得他说的“叉烧包”跟我们平时吃的肉包不太一样。他描述的时候,说里面是甜甜的肉馅,包子皮是那种有点发酵但又没那么蓬松,甚至带点微甜的。我们听了半天,觉得有点奇怪,.............
  • 回答
    有一些食物,它们曾经是只有少数富裕阶层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如今已经变得触手可及,成为我们日常餐桌上的常客。以下是一些曾经的奢侈食品,现在却变得平民化,并附带详细的解释:1. 糖 (Sugar) 曾经的奢侈: 在中世纪欧洲,糖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商品。它的生.............
  • 回答
    纵观历史长河,那些曾经是皇家贵族餐桌上的珍馐,如今依旧散发着独特光芒、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食物,其魅力从未衰减。它们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与稀缺性的集大成者。鱼子酱:海洋深处的黑色黄金说起奢侈品,鱼子酱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在古罗马时期,鱼子酱就被视为珍品,只有贵族和富商才有机会品尝。如今,.............
  • 回答
    确实有那么一些食物,因为一些常见的误解,被大家伙儿戴上了“垃圾食品”的帽子,但实际上,它们可是咱们身体的好帮手。今天咱就好好扒拉扒拉这些被冤枉的“好人”。1. 薯条(没错,就是薯条!)提到薯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油炸”、“高盐”、“不健康”。但你仔细想想,薯条的“前世”是什么?是土豆啊!土豆本身可.............
  • 回答
    曾几何时,它们是餐桌上的常客,是辛勤劳作后最朴实的慰藉。而今,它们摇身一变,成了餐馆菜单上需要仔细斟酌的点缀,或是需要提前预定才能品尝的稀罕物。这背后,是时代变迁、农业革新、消费升级,还有,也许是人们对于“过往味道”的一种集体怀念。1. 野味,尤其是一些曾经常见的我想先说说那些来自山野的馈赠,比如一.............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不少小时候或者长大后,被大家吹得神乎其神,结果一尝味道,那叫一个“what the heck?”的经历。这里面有些是口耳相传的“名菜”,有些则是名噪一时的“网红”。1. 红酒炖牛肉(Coq au Vin)很多人一听这个名字,脑海里大概会浮现出法式浪漫、慢炖入味、牛肉酥烂、.............
  • 回答
    春节期间的家庭聚餐,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和丰盛的美食。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令人头疼的剩菜问题。我们家一直都非常重视“光盘行动”,力求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浪费。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们家处理剩菜的几个妙招,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一、 源头把控:从准备阶段就开始“预警”这是避免剩菜最有效的方法。.............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