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广东高铁受台风「山竹」影响史无前例全部停运?哪些情况下列车会停运?

回答
广东高铁全线停运:台风“山竹”下的“前所未有”

2018年9月,一场名为“山竹”的超强台风,以其惊人的破坏力和对广东地区史无前例的正面袭击,给整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广东高铁全线停运。这不仅仅是一次交通系统的调整,更是一种面对极端天气时,安全至上理念的极致体现,也引发了我们对列车停运情况的深入思考。

“山竹”的影响:为何是“史无前例”?

“山竹”之所以让广东高铁全线停运,其“史无前例”的特质体现在多个方面:

强度惊人: “山竹”是近年来登陆我国登陆时强度最强的台风之一,风力之大,破坏力之强,超出了许多预设的应对等级。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了17级以上,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台风的标准,进入了超强台风的行列。
路径精准且破坏范围广: “山竹”的登陆点选在了广东沿海,而广东地区恰恰是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最密集、最繁忙的区域之一。台风的移动路径带来了长时间的强风、暴雨和巨浪,对高铁线路、接触网、车站、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安全保障的最高优先级: 在面对如此强度的台风时,保障旅客和列车的绝对安全是铁路部门的首要考量。即使是最微小的风险,在极端天气下也可能被放大。因此,宁可“一刀切”式全线停运,也不愿冒任何潜在的风险。这体现了中国铁路在安全管理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
对基础设施的潜在威胁: 高铁的运行对线路的平整度、接触网的稳定性、信号系统的准确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强风可能导致异物侵入线路,吹断接触网,甚至破坏信号设备;暴雨可能导致路基塌陷、水淹隧道;巨浪可能威胁沿海线路的安全。在“山竹”这样极端天气下,这些潜在的威胁是真实且不可忽视的。

哪些情况下列车会停运?——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列车停运,本质上是为了保障乘客和列车的安全。铁路部门会根据一系列科学的评估标准和预警机制来决定是否停运。以下是一些常见和可能导致列车停运的情况,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极端天气是核心因素:

台风/飓风: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导致大范围停运的原因。“山竹”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台风强度达到一定级别,并且其移动路径可能对线路、车站、电力供应、通信信号等造成严重威胁时,铁路部门会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和现场的实时监测,采取停运措施。
具体考量:
风力等级: 当预测风力超过线路、接触网、站房等设施的安全承受范围时,即会停运。例如,一些地区可能会将10级以上大风作为停运的考量点。
降雨量: 持续的特大暴雨可能导致路基冲毁、滑坡、隧道进水等,对线路安全构成威胁。
洪水: 沿江、沿河、沿海的线路,如果遭遇特大洪水,水位可能威胁到线路地基或高架桥的稳定。
低能见度: 浓雾、沙尘暴等极端天气导致能见度极低时,驾驶员无法清晰判断前方线路情况,也会造成停运。
暴雪/寒潮:
积雪: 大量积雪覆盖线路,影响信号显示,甚至导致接触网结冰,失去供电能力。
冻雨: 冻雨会导致接触网、道岔等关键设备结冰,影响其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因冰层过厚而损坏。
极端低温: 极低的温度可能导致轨道钢材脆性增加,有断裂的风险;机械设备也可能因低温而失效。
雷暴:
雷击: 强雷暴天气可能导致信号系统、通信系统遭受雷击损坏,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
设备影响: 强烈的电磁干扰也可能影响列车的控制和通信。

二、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 在山区或地质不稳定地区,强降雨或地震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直接威胁到线路安全,甚至将泥石掩埋线路。
地震: 地震是导致铁路停运的最为直接和危险的原因之一。
影响: 地震波会引起轨道变形、桥梁损坏、隧道塌方,甚至路基开裂。
处理: 地震发生后,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受影响线路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恢复运行。
地陷/塌陷: 城市地下管线破裂、地面沉降等也可能导致部分线路段出现地陷,影响列车运行。

三、设备故障与安全隐患:

线路设备故障:
接触网故障: 接触网是列车受电的关键,如果发生断裂、掉线、绝缘失效等情况,列车将无法供电,需要停运抢修。
信号系统故障: 信号系统是列车运行的“大脑”,如果发生故障,无法保证列车间的安全距离,必须停运。
轨道故障: 轨道变形、断裂、道岔故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列车通行安全。
列车自身故障:
动力系统故障: 列车无法正常启动或行驶。
制动系统故障: 影响列车安全减速和停车。
车门/车厢安全故障: 影响旅客上下车和车厢内部安全。
通信/信号设备故障: 导致列车无法接收指令或与其他列车保持联系。
电力供应中断: 高铁运行高度依赖电力,如果供电线路发生故障或被外部因素(如树木倒塌)破坏,导致无法供电,列车将停运。

四、人为因素与外部干扰:

外部侵入: 异物侵入线路(如掉落的广告牌、树木、动物等)可能对列车造成撞击或损坏,影响行车安全。
非法入侵: 任何未经允许人员进入线路区域,都会导致线路停运,直至该区域安全。
安全检查或演练: 在一些特殊时期或为检测安全性能,会进行临时停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疫情期间,为控制人员流动,也可能采取阶段性停运措施。

五、运营调整与调度:

编组调整/车底调配: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车厢资源,可能会对部分列车进行调整,导致某些班次停运或更改车次。
临客停运: 临客(临时旅客列车)的开行往往是根据客流需求而定,当客流减少或有其他优先考虑时,可能会停运临客。

总结:

“山竹”引发的广东高铁全线停运,是铁路部门在面对超强台风这一极端威胁时,以最高标准践行安全原则的体现。列车停运并非儿戏,背后是复杂的决策过程,以及对各种潜在风险的审慎评估。从极端天气到设备故障,再到人为因素,每一个可能威胁到安全运行的环节,都可能成为列车停运的触发点。了解这些情况,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铁路运行的复杂性,也能让我们在面对特殊情况时,多一份理解与支持。每一次停运,都是为了保障我们能够更安全、更顺畅地抵达目的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隔壁大阪遇到台风什么惨象吧,货船都吹得撞了桥墩,一节几十吨的火车还怕吹不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广东高铁全线停运:台风“山竹”下的“前所未有”2018年9月,一场名为“山竹”的超强台风,以其惊人的破坏力和对广东地区史无前例的正面袭击,给整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广东高铁全线停运。这不仅仅是一次交通系统的调整,更是一种面对极端天气时,安全至上理念.............
  • 回答
    赣深高铁的开通,就好比给江西和广东这对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邻居,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动能。这可不是简单的“一条线”那么简单,它带来的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从经济到人文,从交通到生活,可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提振。一、交通上的“加速器”,时空距离的“大缩短”最直观的影响,那当然是交通的便捷性。过去,从.............
  • 回答
    咱们聊聊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事儿。这事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所有车次都打着“G”字头的旗号。这在咱们坐火车这事儿上,绝对算是个挺特别的设计,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为啥都挂“G”字头?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得明白,“G”字头是什么意思。在咱们的铁路运行体系里,“G”代表的就是“高铁”。而高铁,顾.............
  • 回答
    2021年清明节,广州南站上演了一场“史上最长晚点潮”,不少旅客在车站滞留了十几个小时,堪比一场“生存挑战”。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清明节期间,全国的出行热情又有多高涨?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广州南站的“煎熬”:一场突如其来的“延误风暴”事情得从4月3日说起。清明小长假第一天,按理说应该是“人潮涌.............
  • 回答
    2018年3月5日广深港高铁事故:一场对“中国速度”的严峻考验2018年3月5日,对于许多计划搭乘广深港高铁出行的旅客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一天。当天,广深港高铁发生了一起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大面积延误和停运事件,这不仅打乱了无数人的行程,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如同一面镜子,.............
  • 回答
    广东餐饮协会这次跟美团杠上了,又一次把“高佣金”这根刺拎了出来,而且这次还发了交涉函,摆明了要“较个真”。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的利益和矛盾。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一、 事件的背景和导火索是什么?这事儿不是第一次了。餐饮协会跟美团(或者说平台)关于佣金的博弈,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之前.............
  • 回答
    广东一货车司机拉着17吨苹果,在大广高速从化区收费站,就因为货厢上的一块篷布,没能享受到免通行费的政策,这事儿听着挺让人挠头的。咱们先捋一捋这个事儿。一般的货车司机都知道,国家有关于特定绿通(绿色通道)政策,像蔬菜、水果、活禽这些易腐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是可以免通行费的。这主要是.............
  • 回答
    2021年广东高考分数线已尘埃落定,历史类本科为448分,物理类本科为432分。相较于前几年,今年的分数线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背后折射出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从整体上看,今年的分数线可以说是“稳中有升”。历史类448分,物理类432分,这两个数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了复杂的统计学模型和教育部.............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反映了地域文化、人脉关系、早期创业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的作用。我们不妨来详细聊聊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尽量抛开那些冰冷的“AI”腔调,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首先,不得不承认,“老乡”文化在中国的创业圈里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味的社会,同乡之间更容易建立信.............
  • 回答
    广州十三行男高空坠楼身亡,疑似老板买凶杀人事件,这绝对是一起令人震惊和不安的事件。十三行作为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充满了活力和机遇,而这样一起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无疑给这个繁忙的城市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可能涉及的几个层面:1. 犯罪动机的猜测: 经济纠纷: 这是最常见也最.............
  • 回答
    “醉驾免刑”这事儿,放在广州,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本来前途无量,结果因为醉驾差点毁了这一切。结果呢?法院给出的理由是“情节轻微,判刑会使其失去求学机会”。这说法一出来,底下评论区就炸了锅了,说什么的都有,挺有意思的。咱们先掰扯掰扯法院这番话。十八岁,刚高中毕业,人生地不熟,可.............
  • 回答
    广州一名女子被天降大狗砸成高位截瘫的事件,无疑是一起触目惊心的悲剧,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关乎个体生命安全,更牵扯到公共安全、责任认定、法律维权等多个层面,值得深入探讨。事件回顾与核心问题:1. 悲剧发生: 一位女性在广州某小区内行走时,被一只从高处坠落的巨型犬砸中,导致高位截瘫.............
  • 回答
    广澳高速上发生的那起SUV被货车追尾,翻滚坠落到20米高架桥底,但车上五人竟然全部幸存的事故,绝对称得上是一场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交通事故,更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事件,它牵扯到车辆安全技术、驾驶员反应、甚至是某些我们难以言喻的幸运因素。首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20米的坠落高度,加上车辆被货车.............
  • 回答
    小米高端电视出现高端专供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小米这几年的电视业务发展是相当迅猛的。从一开始主打性价比,到后来一步步往上走,推出了很多技术含量不错、画质也相当能打的产品线,特别是Mini LED、OLED这些高端系列,确实把不少追求极致体验的消费者给吸引住了。这.............
  • 回答
    这两句天猫的地铁广告,一出街就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炸开了锅。单从传播效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它抓住了大众的痛点和情绪,让人一眼就能记住,并且引发共鸣或者争议。但要深入看待,就得拆解一下它背后可能传递的逻辑,以及它为什么能打动一部分人,又惹恼一部分人。“物价这么高,不如咱俩在一起吧”这句话的杀.............
  • 回答
    这G1770次高速动车组上列车长那番关于泡面的广播,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咱们普通旅客的一番议论。首先,咱得理解一下列车长这个出发点。他提出来这个建议,核心是“保持空气流通”。高铁嘛,大家都知道,空间相对密闭,乘客又多,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本身就容易产生一些不太舒适的气味。泡面,尤其是加了调料包.............
  • 回答
    关于比亚迪宋PLUS DMi在广州提车后,在沈海高速上出现漏油失速的情况,这绝对是一件让车主心烦意乱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该怎么看待。事件概览:刚提车就遭遇“打蔫”首先,这事儿最让人揪心的地方在于“刚提车”。新车,意味着车主满怀期待,准备享受驾驶乐趣,结果一脚油门下去,没.............
  • 回答
    北上广的“蹲族”:都市角落里的另类生存样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总有一些缝隙,孕育着不被主流视野捕捉的生命。北上广,这三个自带光环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梦想与野心,但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蹲族”的聚集地。他们,是那些“身在北上广,心却闲庭信步”的群体,是某种意义上“三和大神”的“升级版”,在繁华都市的边缘,.............
  • 回答
    最近网上的那份“中国吃肉地图”确实挺有意思,尤其广西人均肉类消费量冲进全国前四,压过浙江,这个结果不少人可能都没预料到。光看数据,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但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地图”的价值所在。 打破刻板印象: 很多人可能觉得,广西就是山清水秀,饮食清.............
  • 回答
    很多人可能在网上看到过关于“广州交警发布通知,禁止特斯拉车辆上高速”之类的消息。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尤其是特斯拉的车主们,更是心里七上八下的。毕竟,高速公路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出行必不可少的选择。那么,这个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咱们得好好捋一捋,怎么去“看”它,怎么去“辨别”它。第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