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年之前,明朝和努尔哈赤曾保持16年的蜜月期。1599年之后,随着建州女真对海西女真征伐统一战争的进程加快,建州女真和明朝的关系开始逐渐恶化。
以往有一些言论,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是“蓄谋已久”的行动。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
《七大恨》中的陈述,除了第一条“祖、父之死”发生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其他六条中陈述的内容,都发生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女真吞并海西女真哈达部之后。
在这六条中,又有四条的内容发生在万历三十一年、建州女真开始进攻海西叶赫之后。其中还有四条,提到了建州和叶赫之间的矛盾、以及明朝如何偏袒和扶植叶赫的种种行为。
换一个说法就是:公元1599年,当努尔哈赤完成了对建州女真的统一,开始展开对海西女真四部的征伐战争时,辽东女真出现了由诸部并立向一家独大转变的趋势。明朝发现女真内部的势力状态被打破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太强,且还在迅速发展,这违背了明朝希望女真“群雄并立,抑强扶弱”的一贯政治主张。
既然如此,明朝就要迅速谅解昔日的不安定分子叶赫,扶植他对抗建州,阻挠努尔哈赤对海西的吞并征伐活动。
《七大恨》就是从努尔哈赤个人的立场,对这一历史进程的事实陈述和情绪宣泄。
实际上,明朝做的不算失败,在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的时候,叶赫虽然实力已经被严重削弱了,但是在明朝的直接保护下,依然还在,在萨尔浒之战后才被建州吞并。
奴儿哈赤的七大恨: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第一句就输在气势上了。既然要讨伐大明,目的就是要动明朝。
“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这一句应该是满清篡改的。满洲这个词汇是奴儿哈赤的儿子洪台吉发明的。天聪九年 (1635) 奴儿哈赤死了九年后,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满清文字狱篡改典籍连自己祖宗都不放过。
后面感觉奴儿哈赤恨歪了,骂着骂着怎么骂起叶赫那拉来了?二恨、四恨、六恨、七恨都跟叶赫有关。觉罗跟叶赫是一丘之貉,应该友好相处呀。明朝与满洲的矛盾不过是中央政权剿灭境内分裂武装团伙,冲突也不过是边境之争。但努尔哈赤认定满洲是一个独立国家,俨然一副分裂份子的嘴脸。
还是某篇《讨满檄文》写的十大恨更精彩:
鞑虏逞其凶残,屠杀我汉族二百余万,窃据中华,一大罪也。
鞑虏以野蛮游牧之劣种,蹂躏我四千年文明之祖国,致列强不视为同等,二大罪也。
鞑虏五百余万之众,不农不共,不商不贾,坐食我汉人之膏血,三大罪也。
鞑虏妄自尊大,自谓天女所生,东方贵胄,不与汉人以平等之权利,防我为贼,视我为奴,四大罪也。
鞑虏挟‘汉人强、满人亡’之谬见,凡可以杀汉人之势,制汉人之死命者,无所不为,五大罪也。
鞑虏久失威信于外人,致列国乘机侵占要区,六大罪也。
鞑虏为籍外人保护虏廷起见,每以汉人之权利赠给外人,且谓‘与其给之家奴,不若赠之邻封’,七大罪也。
鞑虏政以贿成,官以金卖,致政治紊乱,民生涂炭,八大罪也。
鞑虏于国中应举要政,动以无款中止,而宫中宴饮,颐和园戏曲,动费数百万金,九大罪也。
鞑虏假颁立宪之文,实行中央集权之策,以削汉人之势力,冀固虏廷万世帝王之业,十大罪也。
大酋长野猪皮有七大恨,我们汉人心胸宽广,只有一大恨,只恨明宪宗心怀仁慈,成化犁庭没有杀绝,只弄死了几百人,导致后来的神州陆沉,华夏沦陷,文明被野蛮征服。
这个回答是对征虏大将军在同一提问下的回答的补充
本回答参考引用了李梦阳的回答努尔哈赤的十三副铠甲在当时值多少钱,换算到现在又算是什么样的起步水平?
征虏大将军已经很详细的解释了努尔哈赤父兄被杀的经过和细节,一直到说明了
明朝给予了努尔哈赤,“乃归二祖丧,与敕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自此岁输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
征虏大将军在文中的最后说 : 不过清朝建立后,“带路党”的这段尴尬历史自然要抹掉。
所以就看得出来这段历史有多么重要,因为一提到努儿哈赤父子针对辽东的手无寸铁的汉族老百姓的种族灭绝,就铁定会有人义愤填膺的来质问,明朝杀了努尔哈赤的长辈,人家努尔哈赤家族报仇怎么不对了?
第一,努尔哈赤这种所谓的报仇的方式,是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搞种族灭绝,家里几个人被误杀 ,就这么报仇,这种逻辑和走失了士兵,就全面侵华,搞三光政策,有什么区别 ?
第二,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对明朝赔偿误杀他家长辈的钱财马匹很满意,还到处显摆,并且嘲笑别人没有得到明朝的赔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次误杀事件,是努尔哈赤兴旺发达的重要契机,在那些赔偿清单里,其余的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唯独那 三十道敕书,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好东西, 在当时的女真人地区,拥有敕书才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为敕书是明朝对边远地区管理地方事务的各羁縻卫所头目的证明书。接受敕书,表明接受了明朝的统治,确立了君臣关系,需要向朝廷按时间和规定的数额纳贡。朝贡者按指定路线进入京城,朝廷根据纳贡的数量会赏赐一定的物品和钱财,这就是经常说的朝贡贸易。凭借敕书,还可以到边疆与汉人贸易,即“互市”。
女真这边,最初永乐宣德年间对女真来朝贡的人数和次数是来者不拒的,女真携带土产马、貂皮、人参、鹿、海豹皮等到京,住入指定的“会同馆”,朝廷给予财物、丝物等赏赐。女真入贡之时除了贡献给朝廷的物品,还多携带更多超出纳贡需求的物资用于民间交易,最开始规定会馆开市3日,后又延到5日成为定例。相对于朝廷的赏赐,这种与内地商贾的交易更让女真获利颇丰,可以换回女真社会必须的茶盐米布陶瓷铁器等。除了京城交易,往来途中也可以进行贸易。这些贸易都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而凭借敕书在边境的“互市”贸易就更为重要,明中后期互市规定形同虚设,女真来边境互市的次数越来越多
随着女真社会的发展,其人口越来越多,入贡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于是正统以后朝廷对入贡时间和人数都有了限制。每年十月初,边境通过检验“敕书”放人进关,一道敕书验一匹马,可进入1人朝贡。三十道就是30人。这一方面是明廷自己对朝贡所需物资不多,过多纳贡就必须回赐过多钱财,明廷有点吃不消,另一方面也是明廷对日益壮大的女真产生警惕,希望借限制朝贡和贸易来压抑女真发展,减少对自己的威胁。
所以,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就可以看出,这三十道敕书对努尔哈赤的发家致富作用非常巨大。而且明廷赐予女真的敕书数量是一定的,对边关将领和官员来说,只要你有敕书就可以贸易。
明初招抚海西女真给了敕书999道,南关699道,北关300道。到嘉靖时剩余1499道。于是女真各部之间的战争目的除了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东西之外,争夺敕书才是目的。毕竟女真社会“以敕书多者为尊”。奴酋在统一女真之时也一并得到了全部1499道敕书。
所以努尔哈赤通过这次机会,走上了迅速扩充自己实力的道路,没有这次意外事件,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连同努尔哈赤本人的名字,可能在历史长河里,都不会占有能引人注目的位置。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满清的奠基者,建立后金政权,不过满清历史上却有着非常尴尬的一幕,满清不惜篡改历史,加以掩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话说1618年,努尔哈赤决定与明朝决裂时,曾发布了一篇写有“七大恨”的讨明檄文。“七大恨”的第一恨是“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是被明朝所杀的,所以他才起兵要为祖父、父亲报仇。
那么问题来了,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满清官方史料记载,努尔哈赤的祖父名叫觉昌安,父亲名叫塔克世,是建州女真左卫的首领。万历十一年的时候,建州女真的一个首领名叫阿台,占据古勒寨,对抗明朝。于是明朝大将李成梁率兵围攻古勒寨。
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不安,于是和儿子塔克世去救孙女,结果被困在了城中。后来古勒寨被明君攻破,觉昌安、塔克世死于乱兵之中。当然这只是满清官方的记载,历史的真相被他们刻意掩盖了,觉昌安、塔克世其实是明军的“带路党”。
觉昌安这个人非常聪明,早在十几年前,当时建州右卫王杲势力非常大,觉昌安便与王杲联姻,让儿子塔克世娶了王杲的女儿,孙女嫁给了王杲的儿子。王杲这个人很有野心,居然几次向明朝挑衅。不过觉昌安很狡猾,他表面上顺从王杲,暗中与明朝勾结,甚至向明朝进呈 “悔过入贡疏”。
后来王杲被李成梁击败,被凌迟处死,不过他的儿子阿台却逃过一劫。后来阿台占据古勒寨,准备继续对抗明朝。这时候,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准备进军古勒寨,不过山川道路很不熟悉,于是觉昌安、塔克世父子自告奋勇,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为明军带路。
在出卖亲家王杲时,觉昌安就出过力,帮过明朝,因此深得明朝的赏识,之后得以加官进爵。如今明朝又要对孙女婿用兵,觉昌安自然不能让别人把功劳抢走。这时候,觉昌安仗着自己辈分高,能力强,想来个不战而屈人之兵,“挟尊长之名,入围城省其孙女,劝阿台降”。
结果阿台非但不同意投降,还把觉昌安、塔克世给扣下了,于是明朝只得发动军队,最终将古勒寨攻破,不过觉昌安、塔克世却死于乱军之中。两人死后,有一个人坐不住了,他就是努尔哈赤。自己的祖父、父亲为朝廷办事,却死于非命。
事后明朝也觉得不好意思,为了安慰努尔哈赤,“乃归二祖丧,与敕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自此岁输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不过清朝建立后,“带路党”的这段尴尬历史自然要抹掉。
参考资料:1.《东华录》;2.《清太祖实录》;3.《清朝前纪》;4.《明神宗实录》
野猪皮自己想造反而已,扯这么多还不是为了给自己洗白,他那副丑恶嘴脸就是烂的,扯明朝又扯到海西女真,说白了,就是想割据,死在他刀下的有几十万到一百万百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