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Netflix 能够做到盈利,爱奇艺却一直在亏损?

回答
Netflix 和爱奇艺,这两个名字在中国观众眼中或许都与“追剧”和“会员”紧密相连。但它们的经营状况却像是两条平行线,一条稳步向前,一条则在亏损泥潭中苦苦挣扎。为什么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爱奇艺,没能复制 Netflix 的成功,反而走上了另一条路?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市场环境、商业模式、内容策略,甚至是用户习惯的深层差异。

市场环境的先天差异:出生就决定了不同的赛道

首先,我们得承认,Netflix 和爱奇艺所处的市场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像是让两个人在完全不同的起跑线上比赛。

Netflix:全球化先行者,先行者优势与先发制人

Netflix 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在一个相对未被充分开发的全球流媒体市场中进行的。在它进入大众视野的初期,付费订阅模式在视频娱乐领域还不是主流,但 Netflix 凭借其“无广告”、“海量内容”、“随时随地观看”的承诺,成功教育了市场。它就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仅找到了付费订阅的“金矿”,还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品牌认知和用户忠诚度。更重要的是,它很早就意识到内容为王,并大力投入原创内容制作,例如《纸牌屋》等一系列高质量剧集,不仅在本土大获成功,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化战略的优势。

而且,当 Netflix 开始扩张时,全球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已经根深蒂固的盗版文化和免费内容获取渠道。用户更容易接受为优质内容付费。

爱奇艺:红海中的厮杀,巨头夹缝求生

爱奇艺诞生的背景,是中国互联网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在它之前,已经有了优酷、腾讯视频等强大的竞争对手,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和用户群体。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普遍习惯了免费内容的获取,盗版文化长期存在,并且搜索引擎、BT 下载等渠道为用户提供了大量免费且方便的观看选择。

在这种环境下,用户付费订阅流媒体服务的门槛相对较高。爱奇艺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来吸引用户从免费渠道转移到付费平台,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商业模式的根本分歧:盈利逻辑大不同

其次,两者在核心的盈利模式上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财务健康度。

Netflix:付费订阅的纯粹主义者

Netflix 的商业模式非常纯粹:付费订阅是其生命线。用户每月支付固定费用,即可无限制地观看平台上的所有内容,包括海量的授权剧集和电影,以及越来越重要的原创内容。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收入稳定可预测: 订阅用户数量是其最核心的指标,用户增长直接带来收入增长,财务模型相对清晰。
利润率空间相对较大: 虽然内容制作成本高昂,但一旦用户基数庞大,单位用户的边际成本会逐渐降低。而且,它基本不依赖广告收入,避免了广告带来的用户体验干扰和平台分成问题。
数据驱动的内容生产: Netflix 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精准预测用户喜好,指导其原创内容的投资方向,提高内容制作的投资回报率。

爱奇艺:多元探索下的“all in one”困境

爱奇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盈利,采取了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但这也带来了复杂性和挑战:

付费订阅是基石,但并非唯一: 除了会员订阅,爱奇艺还依赖广告收入、内容分发、游戏、电商导流等多种方式来弥补内容成本的巨大投入。这种多元化虽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也意味着需要同时维护多个业务板块的健康运转,管理难度和成本都会增加。
广告收入的依赖与用户体验的矛盾: 广告是弥补内容成本的重要手段,但过多的广告或广告效果不佳,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导致付费用户流失。如何在广告收入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爱奇艺一直面临的难题。
内容成本的“无底洞”与投资回报的压力: 为了与竞争对手抗衡,爱奇艺不得不投入巨资购买版权和制作独播剧。但与此同时,中国用户对付费内容的敏感度较低,付费转化率不如预期,导致内容投资的回报周期被拉长,甚至无法覆盖成本。尤其是在头部内容稀缺的情况下,版权价格被不断推高,形成了“军备竞赛”。
“内容付费+免费内容”的混合模式: 爱奇艺既有付费会员专享内容,也有大量免费内容。免费内容虽然能吸引大量用户流量,但难以直接转化为付费订阅,反而会分流付费用户的价值。

内容策略的深层博弈:质与量的取舍

内容,始终是流媒体平台的灵魂。Netflix 和爱奇艺在内容策略上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它们的盈利能力。

Netflix:全球化视野下的精品化原创

Netflix 早就将目标锁定在全球市场,并采取了“少量但精品”的原创内容策略。它不惜血本投入巨资制作高质量的原创剧集、电影和纪录片,并且非常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文化输出。

全球化内容布局: Netflix 不仅制作英语内容,还大力投资各国本土化内容,如韩剧、西班牙语剧、德语剧等,并将其推向全球。这种全球化内容策略,不仅扩大了用户基础,也分散了对单一市场风险的依赖。
注重内容质量与口碑: Netflix 的原创内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屡获奥斯卡等国际奖项,这不仅提升了品牌价值,也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数据驱动的内容决策: 通过分析用户观看行为数据,Netflix 能更精准地预测哪些题材、哪些演员、哪些导演组合会受欢迎,从而提高内容投资的成功率。

爱奇艺:本土化竞争下的“量产”与“爆款”压力

爱奇艺的内容策略则更侧重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陷入“量产”和追求“爆款”的泥沼。

版权购买为主,原创为辅(早期): 早期,爱奇艺依赖大量购买国内外热门影视剧的版权来吸引用户。但版权费用高昂且具有时效性,一旦版权到期或被其他平台抢走,用户流失的风险就很大。
本土化内容与题材的局限: 虽然爱奇艺也制作了不少国产剧,但很多题材和制作模式相对单一,难以形成国际化的影响力。在中国市场,用户对于内容题材的选择更加细分和挑剔,要制作出能够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爆款”极难。
对“顶流”艺人的依赖: 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爱奇艺有时会过度依赖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顶流”艺人,这导致了过高的艺人片酬和投资风险。一旦剧集或节目因各种原因扑街,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综艺节目模式的模仿与创新困境: 在综艺节目方面,爱奇艺曾有过《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等爆款,但这种模式高度依赖粉丝经济和选秀话题,一旦政策收紧或创意枯竭,就容易陷入瓶颈。

用户习惯与付费意愿的鸿沟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用户习惯和付费意愿这一关键因素。

Netflix:付费订阅习惯的养成者

Netflix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成功地改变了用户的娱乐消费习惯。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用户习惯了为电影院的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付费。Netflix 的订阅模式顺应了这种习惯,并将其迁移到了线上。

爱奇艺:免费习惯的深度绑定

在中国,互联网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免费和共享的基因。用户习惯了从各种渠道免费获取内容,付费订阅流媒体服务对许多用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并且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接受。即使是爱奇艺的忠实用户,也常常会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为一部剧或一个节目付费,但很难长期锁定在某个平台。

总结:

Netflix 之所以能盈利,是因为它在全球化市场中抓住了付费订阅模式的先机,建立起以高质量原创内容为核心的纯粹商业模式,并成功培养了用户的付费习惯。它的每一次投入,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全球化内容生态。

而爱奇艺,则是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用户付费意愿相对较低的本土市场中,试图通过多元化和内容堆砌来吸引用户。它需要在版权购买、原创内容制作、广告变现、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之间进行复杂的平衡,但往往难以找到一条高效且可持续的盈利路径。其巨额的内容投入,并没有像Netflix 那样转化为稳定的订阅用户增长和高毛利,反而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简单来说,Netflix 是在培养和收割一个全球性的付费内容市场,而爱奇艺则是在一片“免费海洋”中艰难地建立起一个“付费岛屿”,并且这个岛屿还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海水”来维持其规模和吸引力。这其中的挑战,远非简单的模式复制就能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本人研究 Netflix 这家公司多年,看了该问题里的诸多回答,大多是个人主观观点论述,缺乏实际数字来支撑,下面我将剖析 2019年 Netflix 的财报,来阐释「为什么 Netflix 是盈利?」是一个伪命题。


TL;DR(长话短说版本):通过「聪明」的会计调整,让 Netflix 实现账面盈利,而其真实的现金流仍然是每年负增长。


为什么说 Netflix 是账面盈利?

当我们说一家公司已经盈利的时候,我们通常指的是其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上显示净收入(Net Income)是正值,即收入减去支出是正数。

那我们就逐一看看 Netflix 2019 年的收入与支出构成。

Netflix 收入构成

Netflix 是一家商业模式极其简单的公司,你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Netflix 收入的 98% 都是来自于会员费

以上是 Netflix 2019 年的收入构成,其中来自美国地区的会员费是 92.43 亿美元,来自非美国地区的会员费是 106.16 亿美元,同时传统的 DVD 贩卖业务仍然有 2.97 亿美元的收入。

全球会员费合计 92.43 + 106.16 = 198.59 亿美元,占全部收入 201.56 亿美元的 98.52%

Netflix 支出构成

我们再先看看 Netflix 2019 年年度的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如下图:

2019 年全年营收是 201.56 亿美元,主营业务成本是 124.40 亿美元,市场营销花费 26.52 亿美元,研发投入是 15.45 亿美元,一般与行政支出是 9.14 亿美元,这么一算,营业利润是 26 亿美元

第二部分是公司债务的利息支出与收入,两者合计为负的 (5.4) 亿美元,所以到目前为止税前利润是 26 - 5.4 = 20.6 亿美元,扣完税后的净利润是 18.67 亿美元,即表中的净利润(Net Income)是 1,866,916,000 美元。

所以,当我们说 Netflix 是一家「盈利」的公司,就是指它在过去的一年的净利润是正值。

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

我们看到,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主营业务成本(Cost of revenues)是 124.4 亿美元,占全年营收的 62%,是很相当大的比重。

Netflix 2019 年财报[1]中(第 22 页),它是这么对主营业务成本(Cost of Revenues)解释的:

Amortization of streaming content assets makes up the majority of cost of revenues. Expenses associated with the acquisition, licensing and production of streaming content (such as payroll and related personnel expenses, costs associated with obtaining rights to music included in our content, overall deals with talent, miscellaneous production related costs and participations and residuals), streaming delivery costs and other operations costs make up the remainder of cost of revenues.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流媒体内容资产的摊销占了主营业务成本的绝大部分,收购许可过程中的人工费、杂费、内容中的音乐版权、流媒体的网络传输以及运营成本则占了剩下的部分。

所以说,主营业务成本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净利润(Net Income)是正数还是负数,即账面上的是否「盈利」,而流媒体内容资产的摊销则决定了主营业务成本的多少。

因而我们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净利润(Net Income)与当年内容资产的摊销(amortization of streaming content assets)关系十分紧密。

如何公允地计算流媒体内容的投入与产出?

Netflix 是一家媒体公司,它需要做的是数字内容的分发,并不涉及具体实物。因为内容制作涉及到制作的长短期合约,不同内容也有不同的制作周期,直接购买内容版权时签约长短也不一致,因而每月的花费也不尽相同。

为了解决这一会计问题,媒体公司会把内容的制作成本当做资产一次性注入到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中,当做内容资产(Content Assets)处理,然后再按不同的时间长短摊销(Amortization)这一部分的资产,摊销的金额则被当做主营业务成本(Cost of revenues)则会被纳入到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而当年的内容制作支出则被算入现金流量表(Cash Flow Sheet)中来计算当年现金流表现。

通俗地说:在内容未上线之前,该内容的制作支出均不算入当年的利润,而是算作内容资产,当该内容上线后,该部分内容资产将在 N 年内被逐渐摊销, 内容的所属权将决定 N 年的大小。

Netflix 在其投资者关系网站[2]也对这一套会计方法如何公允地计算其内容的收入与支出做了介绍[3]

Netflix 流媒体内容的组成

要厘清 Netflix 的摊销方法,首先需要理解不同内容的所属权,Netflix 将其媒体库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

  1. Netflix 完全独立制作的内容(自主拥有内容,拥有完全知识产权)
  2. 第三方工作室或公司完全独立制作,或与 Netflix 合作制作,完成后由 Netflix 独播(许可内容,有版权期限)
  3. 第三方工作室或公司完全独立制作,在有线电视上播完后,再由 Netflix 提供流媒体播放(许可内容,有版权期限)

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影片开头都有 Netflix logo 的五秒开场画面,与第三部分内容很容易区分。第一部分是自身拥有的,第二与第三部分是许可的。

目前的趋势是,Netflix 正扩充第一部分内容(自主拥有内容),制作更多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电影电视节目;而第二部分因为需要和其他工作室合作,Netflix 通过招兵买马、成立所属工作室,将第二部分的投入慢慢转移到第一部分去,减少中间商赚差价,还能拥有完全的版权;第三部分也在快速减少,因为传统媒体行业都开始自建自己的媒体平台,比如 Disney 的 Disney Plus,当现有合约结束后,他们也会把曾经卖给 Netflix 的内容转移到自家媒体平台上独播。

下图是 2016 ~ 2019 年,Netflix 自主拥有内容与许可内容的比例,蓝色部分(即许可内容)增长缓慢,而黑色部分(即自主拥有内容)增长迅速。

流媒体内容资产的摊销原则

关于如何摊销流媒体内容资产,Netflix 的财报采用了 ASC 920: Entertainment - BroadcastingASC 926: Entertainment - Films 这两个会计准则,它们规定了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公司的内容资产,以及如何多年摊销这笔属于公司的内容资产,具体细节可参见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这篇指引[4]

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准则:

  1. 摊销时间表是按历史观看数据来估算的,且每个季度会重新计算一次
  2. 内容是按加速摊销原则来计算的
  3. 内容资产的摊销期限是计算到版权到期日截止,没有到期日(即原创内容)则按十年估算
  4. 超过 90% 的内容资产会在其上线后四年内被摊销完成

Netflix 流媒体内容资产有几何

说完摊销原则,我们来看看 Netflix 财报中有多少内容资产需要被摊销,其时间表又是如何。

根据 2019 年年报显示,Netflix 的内容资产有如下几个部分:

内容组成的第二与第三部分,即许可的内容资产(Licensed Content)有 147.03 亿美元,第一部分即自身拥有的内容资产(Produced Content)有 98.01 亿美元。其中,许可内容以及自身内容中的已上线的内容可以纳入年度摊销中去,即图中的红圈部分,英文小字则注明未来三年具体的摊销金额,我已整理成表:

上表显示,未来三年需要摊销 156.65 亿美元的内容资产,占可摊销内容资产 190.86 亿的 82.08%,而可摊销内容资产又占全部内容资产 245.05 亿的 77.89%。

为什么说 Netflix 其实是逐年亏损的?

这是基于其现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得出来的结论,同样,我们看一下 Netflix 在 2019 年的现金流量表:

可以看出,虽然 2019 年净利润虽是盈利 18.67 亿美元,但最后的净现金流量是负的 (28.87) 亿美元。

主要原因是红色区域的两个数字,即 2019 年当年的现金支出是 146.10 亿美元,而摊销费用只有 92.16 亿美元,进而导致最后的负现金的产生。两者相除,即 146.1/92.16 = 1.59 倍,就是现金支出与内容摊销的比率(cash spend on content to Produced and Licensed content spend ratio),该比例越大说明现金支出与内容摊销差距越大,即我们常说的烧钱速度,数字越大,烧钱速度越快

下图是过去几年的现金支出与内容摊销的比例:

负现金流的情况也发生在过去的 2018 年和 2017 年,因为每年产生大量的负现金流,为了维持当年和未来的开支,Netflix 需要举债度日,这就解释了下图红色区域的长期债务逐年增加。

更多的债务,也会导致每年利息支出的逐年增加,数字也印证了这一点,因而美联储的基础利率也对 Netflix 很重要,高贷款利率意味着更低的利润率。

盈利的本质

所以到现在,大家也应该看明白了 Netflix 盈利的本质:财报当年的摊销费用实际上是三四年前较少内容制作支出的一部分,而当年的摊销费用则占当年主营业务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因为当年收入是没有「延迟的」,所以导致收入大于支出,财报显示「盈利」。而实际上,当年的现金支出已经显著增长,延迟的摊销无法覆盖当年的现金支出,因而当年的现金流是负数,即 Netflix 收不抵支

Netflix 成本会计存在的风险

综上所述,Netflix 在财报中显示「盈利」是通过会计手段「粉饰」出来的(此处「粉饰」是中性词),把内容制作成本算成自己公司资产纵然没错,当然很多媒体公司也一直这么处理,因而如何摊销这笔资产显得格外重要。

截止到今天 2020 年 2 月 17 日,Netflix 目前虽然显示盈利,但每股每年仅仅盈利 4.13 美元(TTM),其对应的 PE Ratio 是 92.11 倍(TTM),面对未来几年逐年增加的内容制作支出和每年需要摊销的金额,给账面维持盈利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所以说,盈利和正现金流对于 Netflix 来说是一个跷跷板,目前摊销小、支出大就会显示盈利但有负现金流;如果未来 Netflix 减少内容制作,摊销延用这几年的大笔支出,就会有摊销大、支出小的情况发生,那时便是录得正现金流但是利润是亏损的;最理想的状态是,维持较少的内容制作,但拥有庞大又稳定的用户基数人群,这样收入可以完成覆盖当年的摊销,显示有盈利的同时也可以录得正现金流

Netflix 的未来

Netflix 每年都在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尽管现金流量表里是负数,但利润表里仍然显示「盈利」。

今年内容制作的开支相当于是在透支未来三到四年的营业收入,即「寅吃卯粮」的行为,该商业模式没有对错之分,但需要未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支撑起来,一旦订阅人数被其他媒体平台蚕食后人数降低,Netflix 会很快陷入负现金流和快速亏损的境地。

当然,我个人预计该情况不会发生,尽管目前美国市场的流媒体之战打得非常火热,但依旧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是 Netflix,「多强」有 Disney+, Amazon Prime Video, Apple TV+, CBS All Access, HBO Max 等等,国际市场更是 Netflix 独领风骚。

未来几年,可以预计 Netflix 订阅人数增长会有所放缓,但其他流媒体平台也无法支撑长久的价格用户战,合并与收购也有可能发生,退出竞争后的媒体公司则会再次专注于内容制作并售卖版权,最终留下三个左右的巨头垄断全球的流媒体市场,而 Netflix 必能分一杯羹。

参考

  1. ^Netflix 2019 Annual Report https://d18rn0p25nwr6d.cloudfront.net/CIK-0001065280/4b247013-f3f1-4881-92d2-13088d2bd8d7.pdf
  2. ^Netflix IR Website https://www.netflixinvestor.com/ir-overview/profile/default.aspx
  3. ^Netflix IR - Content Accounting Overview https://s22.q4cdn.com/959853165/files/doc_downloads/2020/01/IR-Content-Accounting-Slides-Jan-2020.pdf
  4. ^Ernst & Young - Accounting for digitally distributed content https://www.ey.com/Publication/vwLUAssets/EY_accounting_for_digital_content_download/$FILE/EY-m-and-e-accounting-for-digitally-distributed-content.pdf
user avatar

优爱腾在很多没必要的地方花了太多钱。

比如当年的《如懿传》,腾讯居然每集900万元,总共花了7.83亿来买。

大家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


《纸牌屋》,全球大热的话题作。

也就花了6360万美元的成本,大概3、4亿人民币。

据Netflix官方说,拉新2000万。而且人Netflix的会员费还贵的多。

请问,《如懿传》有这个本事吗?


附带的结果,就是到处推高片酬。

让中国电视剧演员率先过上了好莱坞一线影星的生活。

user avatar

奈飞的付费会员多,足以覆盖成本。

为什么爱奇艺付费会员少?

为什么国人不喜欢付费。

没有付费习惯可能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还在观望。

比如以前音乐软件刚刚收费时,许多人都没开通会员,想的都是“等哪一天一家购买了所有版权后再去买”,真的不想因为要听XX就买了A会员,过几天想要听YY了,又要去买B会员。

大部分人看待视频网站会员也有类似的想法,想等哪一天有一家网站一家独大了,再去买,不想今天因为想看XX就得买A会员,明天想看YY了还要再去B网站去买会员看。

而恰恰这些视频网站又没有各自侧重的内容,让偏好看某一类节目的人又无法做出选择,未来自己喜欢看的节目出现在哪一家网站,纯粹靠概率。

最关键的一点是,现在大部分视频网站的优质内容比例太低,都是一堆辣眼睛货和水货混杂了个别几个好看的内容。

而奈飞虽然烂片也多,但是几乎每个月都能有精品上线,每年都能有几个爆款,有这样质和量的保证,当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付费了。

奈飞和HBO是完全两个策略,但各自都有各自的忠实付费群体,而国内的几大视频网站都是走的大而全无特点的策略,既有免费内容,又有付费内容,既有正版大片,也涵盖自媒体和草根原创,让人完全看不到侧重点在哪里。

国内的视频网站买了综艺或连续剧版权后,既想赚钱,又想赚流量,就搞了个免费看的一周一更,花钱的VIP可以每天看一集,这样还嫌不够,还要再搞个VVIP和VVVIP,让许多付费会员也感到疲倦了。

有的人纯粹是不想看广告而买了会员,结果买了会员后发现会员看视频还会推送所谓的推荐广告,虽然可以关掉,但很多人还是会很恼火。


而且国内视频网站还经常借助各种名义搞各种花式促销,许多人可以7折,6折,甚至4折,2折买到年会员,这就让许多人觉得那个年费就是一个幌子,而真正的价格是多少呢?大部分人都会以他知道或听说的最低价为心理价位,如果这个价格买不到,那就不会买,因为买了就会给自己一种强烈的亏了的感觉,大家都喜欢占便宜的感觉。

而所有的这些花式的套路,奈飞都没有。

这就像以前双十一的时候,抢优衣库的人最多,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优衣库平时很少降价促销,第二优衣库的双十一价格是实打实的打折了。

消费者不用担心买了还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而这种买了后感觉被欺骗,不值得,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傻X的感觉在国内多个品牌商家上时常会发生。

user avatar

如果国内的影视剧能做到和网飞尺度一样大

我觉得盈利翻几倍妥妥儿的……

user avatar

因为盈利就得交税呀。

当然要尽量“亏损”了呗。

user avatar

所有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要想盈利,最后都必须导流到能够让用户花真金白银的内容产品上。

比如你看知乎,知乎是不赚钱的,但是知乎产生了流量,其他产品就可以花钱在知乎上打广告,就可能因为被知乎用户看到而增加销量,从而覆盖其广告费然后赚钱。

但是知乎也不想永远做二道贩子,于是想出了一个东西叫做“盐选会员”。你花一定的钱,就可以看一些精品内容和电子书,其他不花钱的人是不能看的。这就是知乎在想办法通过原创内容产生价值。

在这一点上,平台往往面临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你得先有足够多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来买你的付费会员;你得先有一定数量的付费会员,才有钱去请人写足够多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平台都需要大量的融资。

但是按理来说爱奇艺也得到了非常多的融资,为什么还是不能产生一个稳定的盈利模式呢?这就要从中美文化产业本身的成本差异说起了。


首先大家必须要了解一个现象,就是在不同行业,中美之间的物价差异是不同的。

比如你去超市买肉,现在美国的肉比中国还便宜;但是你去理发店剪个头发,美国的价格就是国内的好几倍。你要在大城市买房,同样质量的房子美国比中国便宜得多;但是如果你的房子下水道堵了,在美国请个工人来修就比中国要贵得多了。

按照中国的购买力平价GDP来算的话,中美的物价平均大概是1:2,也就是10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35人民币左右。但是在文化艺术体育等行业,由于中国人才的稀缺性,完全不是这样。

就比如影视行业,拍同样质量的电影电视剧,中美的成本可能差不多。在制作成本上美国更多,但是中国的演员片酬更高。

而在市场上,美国拍出来的东西全世界都看,而中国拍的东西只有中国人、海外华人和越南看。就潜在用户数量而言,Netflix比爱奇艺要大得多,而且在很多第三世界人口大国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国内的互联网市场目前则是一片红海,各个网站之间为了争夺流量大打出手,用户的获客成本反而更高。

同时由于互联网付费制的不成熟,中国网民习惯了之前免费看片的时代,对于同样质量内容的心理价位要更低。比如3D电影在美国的电影院票价一般是18美元左右,而中国就是48人民币。同样的会员,美国可以收10美元一个月,而国内的视频网站只能收20元一个月。别忘了,拍片子两边的成本可能是差不多的。

所以单靠会员费,是完全无法维持高质量的内容产出的。怎么办?只能玩花样,比如继续加广告,电视剧里放软广,乃至VVIP……


那有什么解决办法呢?有三种。第一是在拍摄的时候更多的把钱花在制作而不是片酬上;第二是让大家能接受会员费涨价;第三就是增加文化影响力走出国门赚全世界的钱。

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都需要大家的观念转变。在国内有很多人看电影电视剧不是为了看剧情看制作,而是单纯为了看明星的。在这种心态下,明星的议价权就高,于是片酬就居高不下,制作方就不得不在制作上砍预算,最后导致拍出来的东西硬性质量不行。如果更多的钱能够花在拍摄制作上,内容质量就能提升,观众自然愿意出更高的会员费,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针对第三个问题,我还是那句话:全世界人民都喜欢看色情、暴力、讽刺、反政府、阴谋论的东西,在虚拟世界寻找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快感。如果文艺创作要求必须正能量,做出来的东西一定很无聊。在国内大家没得选没办法,但是出了国没人会买你的帐。

user avatar

盗版呗。。

【“大预言家”刘强东谈竞争对手,kindle模式在中国被盗版玩死,自己是一百多孩子父母-哔哩哔哩】

对于中国人来说,花二十块钱买个盒饭,愿意掏钱。花二十块钱充个腾讯视频会员,纯属脑子有水。

user avatar

中国互联网视频公司重新定义了标清,高清,超清,蓝光,hdr,杜比,高帧率等等词汇

user avatar

说得简单点

还不是内容不行,如果爱奇艺上线的每一部电视剧都有Netflix的质量,你别说一个月二十的会员费用,你一个月收二百的会员费我也会考虑考虑花这个钱

可现在的问题是,我给你爱奇艺交了一个月二十的会员费,我打开你的电视剧列表,发现新上线的电视剧,十部里面八部是流量小生的粗制滥造毫无演技的流量爱情口水剧。剩下两部是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

我再打开电影的那一栏,十部里面八部是粗制滥造,能把我尴尬的抠手指甲的网络电影,剩下两部是电影院看过的电影

你说,一年下来,你爱奇艺能出大约一两部值得看的电视剧,还有十部八部值得看的电影,我为啥要交一年的钱呢?我办一个月看个够不就完了吗?

然后呢,就这些粗制滥造毫无演技的流量爱情剧,居然还是你爱奇艺花巨资引进的,这要是能盈利?才出鬼了呢

user avatar

别看疫情前横店很热闹,其实这边的影视剧行业,高质量的产品不多。影视平台又是不惜代价买内容,以期在干掉所有对手后,获得垄断利润(“互联网思维”之一)。而这两家半长视频平台的后台老板都不穷啊,所以是,你敢亏,我比你还敢亏。

其实我认为长视频根本就不是一门好生意,Netflix 也是薄利。(虽然分期分账模式解决了部分现金流风险。)

再看国内,用在线时间写 PPT 圈钱(“互联网思维”之一)的时代过掉了。长视频只有问用户收费,电影放一半飘个广告容易出戏。而中国的消费者,骗他大钱容易,骗他多续点月费,可就太难了。

user avatar

因为Netflix的用户体验更好啊。

Netflix和爱奇艺的自制剧集质量,有着相当于iPhone和小辣椒质量的差距。小辣椒都死透了,爱奇艺现在还能活着已经是奇迹了好不好。

可怜的中国人民,只能看这些垃圾制造商的东西。

user avatar

核心问题在于Netflix从刚开始建立就一个封闭式付费生态(无论是租借DVD时代还是流媒体时代都是建立在用户付钱的逻辑中),而中国的视频网站是先有了互联网生态的逻辑即免费获取用户-流量进行变现。Netflix本身走的是就是付费闭环逻辑(虽然财务技巧上采用债务技巧,把影片采买成本分摊10年,随后获取用户-抬高股价这种玩法),用户从一开始就被培养成为内容付费的习惯。而中国长视频格局从一开始大家都是免费获取用户未来跑马圈地的烧钱圈地的互联网思维,用户也已经养成免费的习惯。但是可惜中国的发展太快了,短视频的崛起造成了在流量分发和流量变现上的效率都是降维打击长视频平台。

所以长视频平台传统互联网思维那种跑马圈地的打法已经看不到未来了。但是现在谁也不敢轻易变回纯封闭式付费的状态,所以有了各种神奇的VVVVVVIP的操作,但是VVVVVVIP的操作是一种饮鸩止渴,但是确实没办法。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2018-2021任职奈飞高级工程师


做为前奈飞工程师来答一下吧。其实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网络效应带来的边际成本的递减。爱奇艺的受众市场毕竟只有中国,而 Netflix的市场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这导致了同样成本拍摄一部自制剧,Netflix可以把这部自制剧拿到全球上百个国家去播放以吸引用户,而爱奇艺却只能获得中国区付费用户。相比之下 Netflix的投入产出比就要比爱奇艺高很多了。

有人可能会问那爱奇艺如果出海进军海外市场的话,会扭亏为盈吗?我觉得依然很困难。Netflix的自制剧经常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爆款,除了其自身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用户分析画像和对市场判断的强悍能力之外,还有美国做为一个超级大国所提供的强势文化的加成。国际用户更熟悉美式的叙事和文化,这也为Netflix以一本万利的方式将自制剧推广向全球用户提供了方便。

user avatar

。。。。嗯,按着网飞内容的标准。。

可能有一大部分在国内都过不了审查。。。或者说。。。就没几个能过审的

就咱们优酷 爱奇艺 腾讯里面的内容丰富度。。也就配值这几个会员钱。。。

没钱也做不了好内容。。好内容也过不了审。。没好内容也没人愿意给会员费。。。

无限死循环???

而且人家面向全世界。。咱们只能面向中国。。现在会员都早就饱和了,除非提高收费。。。

提高收费还有几个人看?上面还有大量雷同的东西。。以电影为例,除了自制的具垃圾的没人看的电影。。。院线大片 爱奇艺 腾讯 上基本都是同步的,要上一起上 要不都没有。。。岂不是买一个就够了。。。

说白了我花会员就是为了少看开头那几分钟广告。。。所以也就价值这么点会员费。。我平时想看的大多数电影和电视剧。。。上面全没有。。我还是自己去找资源。。

要是网飞中国能用。。我二话不说就给钱。。。上面资源量太大了。。


ps:听说最近b站上了老友记,上了一天然后下线了,过几个月再上被改的一塌糊涂,连老友记这种合家欢的评分极高的剧都改的一塌糊涂,还有啥片能上????

user avatar

爱奇艺我是月连续订阅用户,好像是15/月

网飞共享零买18.9/月,梯子300-500/年

爱奇艺如果没有热剧基本不进(一年也进不了几次),最恶心的是电视版的叫什么奇异果,和手机版的账号不通用,装在电视的爱奇艺要另外付费,所以在电视上看爱奇艺我还得拿笔记本当播放器用。

网飞使用率很高。

感觉就是:

爱奇艺基本上就是个垃圾堆,在爱奇艺找东西看感觉就像在垃圾堆里挑破烂。好不容易找到了说不定还是阉割过的。

网飞内容水准有保障,基本不浪费时间。手机/电脑/TV保持一致。追剧在家看电视,出差看电脑。

准备把爱奇艺付费停了。实在没啥可看的。

user avatar

正好我的美国公司就在奈飞全球市场部的对面,开门就是他们的市场部人员,与他们各级市场部人员也有很好的交流。而国内的视频网站也有业务往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老规矩:文章比较长,慢慢持续更新。

一、市场

二、基因

三、内容

先来说一、市场:

1、市场规模:就覆盖人口来说奈飞覆盖基本上是全球除中国及俄罗斯以外的全球。

这样的覆盖不仅仅是传输到位,还包括广泛的内容合作。

爱奇艺基本属于中国本土市场。

市场规模不仅仅是人口和地域覆盖,还有收费

如果我们仅仅以标准收费而言,它每年的单个收费用户在120美元。

爱奇艺就是120人民币吧。

那么市场规模的天花板奈飞与爱奇艺相比就大约是30-40倍。市场预期两家公司不一样。现实来说,奈飞的收入也表现出这个预期。

而可怕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它的预期增长。

什么意思呢?就是除美国本土用户相对饱和,付费用户放缓的情况下,奈飞的国际付费用户的增长预计双位数增长还将持续5年。也就是说奈飞的持续吸收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还将被看好。

然而奈飞已经盈利。

爱奇艺在市场规模预期及现实规模上来说,与奈飞不在一个等级的层面上。

它反应在它的市值上:单位 美元

奈飞:市值 1658.07亿,市盈率 34.98

爱奇艺:市值 38.28亿,目前属于亏损。

其实市场很好的反应了这一比较。

2、竞争对手

奈飞的竞争对手都太小了。奈飞2021年的年收入高于北美与中国两国全年电影票房。其它的都在这位巨人的脚脖子。

我们用2021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来看,VOD用户的市场规模它依然是一家独大,高于所谓主要竞争对手的总和。是第二位亚马逊规模的3-4倍。如果说奈飞还有竞争对手,那么目前是它自己。

2018年与AT&T,华纳及HBO高管聊天关于HBO制作节目数量时,AT&T 的高管基本觉得,如果现在这种速度制作节目,那么死亡是迟早的事。

奈飞在美国本土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全球市场的提前布局已经显现,全球市场的增长将对其保持地位形成良性的影响。

因为当这种规模和差距一旦形成,资本市场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家通吃。

Money do talking most of time.

钱大多数时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爱奇艺呢?它并没有在哪怕是中国本土成为绝对的主要玩家,收入多元化,客户忠诚度不足,它还需要苦苦的厮杀。说的好听点,它可以多元化经营,说的难听点是收入模式确定性不足。

3、不确定性

继续更新。

其实写到这里我就不大想写下去了。一个内容网站如果政策成为这个网站或叫平台的最大不确定性,我特别想问一句。你是神马样的投资人才会投机呢?嗯,打字打错了,投资不是投机。

当然奈飞就没有不确定性了吗?

有哒,比如俄乌,格格巫就是不确定性。然而它在世界上………那么多国家落地,运营。其实它分散了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所谓的一筐鸡蛋不放在一筐里。当然很多人都有巴菲特的智商,但只有王小二的钱包。你需要有一筐鸡蛋 先。

另外就是新技术新内容新形式的冲击,比如大家都看VR了,都看3D了,或者都玩游戏了。然而这些事的发生并不在一夜之间完成。奈飞骨子里是一家渠道公司,而它又是一家内容制作的:

搭建平台。

嗯……也就是说一手抓着渠道,一首做了个内容制作的平台。这是它总有好节目的保证。另外它给钱比较多。奈飞逐渐减少了别人制作内容的购买,开启了它像个院线一样,发行商给它发行节目。

然后它寄几也制作节目(嗯,搭制作平台),但是自己的节目。这像什么?

传统电视台?但国外属于制播分离的。

像传统帕拉蒙反垄断法前的媒体帝国,院线加内容供给都自己来。

为什么都自己来?购买太贵。

爱奇艺呢?它是一家传播平台(通道),同时是一家永远觉得自己可以制作好节目的貌似的节目制作平台。

入戏太深,当然怪不得爱奇艺,奈何内容太烂,奈何婆婆太多,奈何理科生觉得数据就能变成内容。奈何我家有篮子鹌鹑蛋。当然鹌鹑蛋也是蛋。

谈到此处……你懂得。

二、基因

很多人谈论一家企业的好坏往往忘记了它如何从0到1的。这个部分我觉得大家随便查查百度,谷歌都知道了。

1997年奈飞成立时它是DVD邮寄销售与租赁公司。

它是早期亚马逊业务模式在音像业务方面的一个延续。只不过它多了个租赁。

前段时间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快递不快递盘片呢?

这里有我一个回答,因为……所以……如果奈飞的这两位在中国,他们就系特了(死掉了)。虽然他们在美国可以邮寄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里面数据科学的背景,和音乐市场的经历和知识让他们的确是拥有草根的敏锐性。

我有的时候考虑一个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主要看得是这个模式是否替代了传统商业模式的某一确实的功能。以及这样的替代是否可以得到知识和对应数据的沉积。然后其中一位创始人跑遍很多国家教数学,他应该对国际市场有一线的感受吧。

爱奇艺呢?我们不多说了,它刚开始的数据来自于百度,但百度的数据不是直接数据。90年代我参加过AT&T data mining 的项目。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数据。我们做算法,最高峰时一堆PHD,结果是它的数据对于通讯类业务推广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其他的项目都变成了PHD的paper,实际作用如同隔靴搔痒。

这我们一定会理解,奈飞到2007用了9年时间进行流媒体播放业务他们积累了多少一手数据资料。当然这期间有付费创新,鸡贼拷贝,还有一堆官司。还有创始人是官二代等等等……

爱奇艺呢?简单多了,是一场资本寻找新出路的骚动不安的心。当然都骚动,但还有点不那么一样。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功夫熊猫的爹干嘛是支鹅呢?

我们人类是很有趣的。我们是经验主义者,我们趋利避害。这本无可厚非。如果你要看清楚一家企业,你就要去看它的历史尤其是是它从猴子变人的那时刻。

1998年奈飞只有30名员工和 925个内容(title),我们想一下两位创始人会想什么?嗯,怎么来钱?通过什么来钱?当然是获得优质内容呀。所以奈飞直到目前所有的改革都是基于“优质”内容提供者的身份。无论它购买版权,自制剧,都是着眼于内容供给。所以奈飞的用户粘性高,人群广泛18-54岁的主力跨度覆盖人群。奈飞是可以代替一部分电影和几乎全部电视的内容供给商。

我们再来看爱奇艺。它的妈妈是百度。百度是互联网企业,它自己的精髓就是流量。流量获得广告收入,可惜我们形成付费习惯并不久远。那么CPM PPM就是绝对的硬道理。话说回来,当然似乎,大概流量就是喜爱呀?然鹅……比钱包来说哪个更直接,哪个更诚实?普遍认为付费用户是真实流量的1/10,粘度付费用户也是流量用户的7-8倍。

而流量的各种作假和操作远比付费简单的多。所以爱奇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解决注册用户忠诚度的问题。奈飞要好的多。那钱涨起来和掉下去太直接了。所以奈飞的商业模式叫Loyalty program. 爱奇艺?你们自己总结吧。

三、内容

持续更新。

我们普通人来到一个内容平台,我们要看好的内容。那么好的内容如何产生呢?我刚刚已经举过AT&T 数据挖掘的例子了。数据不能产生内容,数据只能产生一个原则,或者叫一个指引更确切点。

我们做了很多数据分析后,最终数据无法成为内容。内容的产生依然是传统的内容制造者。

如果从内容制造者这个角度来说,谁都无法打保票可以提供优秀的内容。就连泰塔尼克当年所有的发行商在电影上映的头几天都写了辞职报告。数据科学家们把数据吹的天花乱坠,最后要让他们写剧本,他们就会很忧桑。而忧桑怎么写,就无解了。

然鹅……爱奇艺的把关者却觉得数据为王。

奈飞呢?奈飞极其谨慎,谨慎到看着要翘辫子才开始涉及内容制作。奈飞真正开始全面进入内容领域的第一部剧是2013年的 House of Cards

奈飞延续DVD销售与租赁的模式一直在购买内容,以至于它的内容投入不但持续上升,而且无法保证新的续约。在2013年奈飞的这种购买暂时版权,再销售的模式因为70亿美元的高额支出,被受到广泛的质疑。直到今天有人还在质疑,奈飞在内容上有个百亿美元的大窟窿。当然我不这样认为,因为1600多亿市值的公司100亿那就太小意思了。而且最主要的在内容供给上它的自制剧开始成为它的主流。 另外它在流媒体的市场地位,让它与发行商的谈判中具有极大的议价权。奈飞几乎凭着一己之力盘活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独立制片这个内容门类。

同时也几乎盘活了所有片场的拍摄场地。2013-14年我在美国可以看见萧条的Culver City, Burbank这些大片场。而进入2016年,这些片场已经热火朝天。从奈飞巨大的收入与制作成本来对比,奈飞的内容供给走上一条良性的道路。这不得不说,美国好莱坞巨大的影视产业基础和潜力。

我想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就Kevin Spacey这张老脸,搭上干巴巴的Robin Wright再老辣的戏骨,你让爱奇艺买你的片子,大家都会觉得你脑儿有病。

“侬册那要撮死呀?”

“戏虐月饼好伐!”

继续更新。———

下面评论区有位说,奈飞这种模式在会员扩张以后,极其依赖优质内容,或曰,极其依赖受客户欢迎的内容,不然它就开始倒栽葱,然后就戏特啦。

这种说法,我赞同。毕竟它的商业模式是loyalty program, 也就是对内容付费,内容完蛋,自然完蛋。但我觉得如果我这样聊天,那么还要专业分析干嘛呢?反正你干什么我都能如果,然后我说你戏特啦。

现在我们开始聊内容如何产生的。

在聊奈飞如何制作内容前,我们先等一会,聊聊传统的内容如何制作出来的。

传统内容,美国分电视剧和电影。奈飞显然不做studio 大片,所以这个部分我们就不解释了。它更多的是制作一种类似叫“独立制片的”电影或者与传统电视剧的内容。

在了解奈飞前我先看看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最主要是模式方面探讨。当然模式再好,没有专业的人才等于白搭。但一般而言,美国并不缺乏专业人才,因为它对于人才也是全球寻找的。这些都是一个相对概念。

“独立电影”一般是一家或几家专业的电影投资商牵头几家金融投资者对一系列投资在2000–3000万左右的电影进行投资,然后请专业的内容生产商进行制作。它要求每年的产量相对固定7-12部。投资的40%-50%是线上成本(明星,导演,工作人员),然后50%-60%进行线下部分投资。然后进行与发行商的一揽子发行谈判,获得比较高的溢价与话语权。

这里面做的比较好的有“狮门”。

还有一系列其实是studio(大片场)手下的独立制片公司,比如“spotlight”。我们知道院线排片是52州,标准一部独立制片是2000块-3000块屏幕上映,票房收入占整体回收的50%-60%,其它为电视播映权和DVD加网络及一小部分衍生产品。(这个收入模式与studio大片有所不同。所以院线电影实际现在成为这些影片的前期宣传与一部分回收,如果影片票房收入占总成本回收的70%-80%,那么大家可以开香槟了。因为网络与电视版权的销售一定会回本的。加上退税,海外制作,主要投资人的投资大约是影片的25%-30%。其它由金融投资者投入。我们看出主要由专业影视投资人主导的内容制作投资是一个十分专业的细分投资领域。并且有行业系统的支撑,比如专业的经纪公司,发行公司,完工担保公司,行业协会,政府退税,银行抵押。这样形成一个工业体系。而其中最大的玩家是studio,接下来就是这些产量相对稳定的专业投资公司。它们占据了整体内容有效供给的75%以上。

奈飞呢,在这里它扮演一个专业投资人机构的角色。在院线部分它与这些投资机构没有什么不同,但它自己却是网络内容供给平台,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模式它的回款速度更快,反馈更直接,资金周转更加合理与高效。另外它还有大量的一手数据沉淀和积累。说白了,它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那么一个平台。

再来看奈飞的网剧,传统的电视节目供应商要经过一个候选季。就是把剧制作出来,给电视台选择,然后电视剧周播,然后通过用户反馈,再进行继续制作与播放。那么这样相对来说判定客观,美国并没有买收视率一说,因为相对法制健全的多,只要还有违规成本极高。一经发现基本清除出行业。这个方式一直持续了30、40年,直到奈飞开启了一次性播放整季的模式。打破了电视的电视剧生产与播出模式。

奈飞整体制作完成一季,然后一次性投入播出。它的好处是如果质量优异,那么对于订阅客户是极大的利好,如果不好就会形成问题。那么流媒体,以及现有客户庞大基数,让奈飞分散了取消叫停制作的风险。这点上来说不能仅仅用大把投钱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来下结论。因为奈飞在其它诸多内容供给方面的做法也吸收了,传统电视剧节目制作的特点,只不过取消了播出叫停机制。那么如果精算后,我们发现它的成本支出与传统对比也是在安全区间内。但它对冲的数量,不仅仅是以量压人那么简单,还有获得更优质人才的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付费频道,比如HBO大约需要50-100集来满足一个频道的付费运营。也就是最佳要求每周有两集新剧。但如果无法形成优势资源呢?那么它将会是灾难性的,因为它腾挪的机会并不多。另外传统电视把负担甩给了专业内容制作者。那么如果专业人才相对比传统与奈飞会选择给谁制作呢?答案我想是不言自明的了。这也是一种风险的对冲机制。

所以我们在谈论一种模式好坏的时候,可能还需要深入去看,还需要用比较的方法去看。奈飞的高用户年龄段覆盖,多元文化背景的覆盖,使其节目的种类和内容覆盖层级更为丰富和专一,在量的基础上反而内容的指向性更强。

继续更新———

在内容创作的时候,创作者需要极高的自由度,而现在的内容创作在成熟的体系中其整个作品产生流程,立意,阶段创作,融资,生产,宣发,回收,就是一个妥妥的娱乐产品。

这里面就有个遵循产品生产的规律:要管,但不能什么都管,管你该管的,放手你不该管的。

在熟悉奈飞成长过程的人,一定会对一家叫Media Rights Capital 的公司非常熟悉

没错,它就是纸牌屋的投资与制作公司。

奈飞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数据分析给予这家专业的内容投资与制作公司,给予产品指引,然后这家公司把指引进行内容制作与选题的指引,选择主创开始制作,融资,直到完成内容。

MRC更多的也在做另外一个转换的工作,就是它们来对数据指引进行产品的需求更清晰的勾勒。最后请来大卫芬奇进行制作。

所以奈飞管它的专业,MRC管它自己的专业,最后创作人员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完成拥有专业指引的自由创作。

我们看见MRC是依据奈飞的数据指引来完成创意平台搭建的,而最终的创作者是在搭建的舞台上自由的舞蹈。

这个过程中奈飞的专业一手数据起到的是前期搭建平台的指引,而不是直接去搭建平台。甚至要求我需要什么样的演员,这个流量明星厉害来这个。

爱奇艺呢?可能爱奇艺在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一家MRC这样的企业。我们看似庞大的内容产业其实是一堆小舢板捆绑组成的大军。连接它们的是铁链和绳索。

在奈飞的成长直至获利的过程中即有模式的成功,也有背后庞大成熟体系的支撑。搭起舞台还是要有舞者的。我看到所谓的煤老板,房地产开发商互联网的编剧梗,其实这些梗表明,都属于看似专业,但并没有去干自己专业的事。

不过直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数据指引、分析管理,都还是不能完全代替优秀的创作者。所以奈飞是在渐进的过程中实现相对的比较优势。

最后当我们埋怨爱奇艺不赚钱的时候,谁愿意付120美元的会员费呢?肉太贵了,而其实肉还稀缺,厨师还必须差,因为这盘菜只能卖这点钱。顾客吃过大餐,来到苍蝇馆子还要米其林。老板来碗轮胎如何?

味如嚼蜡,恶性循环。

至于奈飞如何与美国其它流媒体公司比较,不在提问范围,当然基本不在回答范围内。这里其实就是介绍一下奈飞,让大家对看似相同产业窥见一斑罢了。

最后,我从2013年订阅奈飞,近十年后,今年停止了奈飞订阅。因为它的改变不是我要的那盘菜,哪又如何呢?同时我卖掉了我所有的奈飞股票。我可以不看网剧,不玩股票,但我知道我并不是市场的全部。

补充:我发现总有一些人找鸡蛋里面挑骨头


奈飞有各种plan,我就举一个基本的套餐。如果你觉得奈飞不比爱奇艺贵多少,那么你自己去开一篇回答。当聊天陷入无聊时,我就把你拉黑。

还有位说看地图也不就是中国和俄罗斯没有嘛。这类玩意我也一并删除拉黑。你想加个北朝鲜也可以呀。

说实在话技术我是最不愿意谈的,因为没有内容的技术一文不值。

另外说到政策,当然是一个限制的方面,但水平也是真差。难到比阿巴斯还难吗?我看未必。

另外很多下面的评论我就不回答了。比如看好迪斯尼与华纳巴拉巴拉………,和本问题本回答有关吗?能证明奈飞不如爱奇艺?脑回路真是新奇特。

user avatar

审核太严。


其实中国有很庞大的玄幻阅读群体,在起点和晋江最大的读书分类都能看出来。

视频网站如果要赚钱,肯定要走商业路线,在商业娱乐作品里,最庞大最赚钱的就是玄幻类。

历史类受众不少,但是现在不许穿越,所以颠覆性的故事都被限制住了,基本上现在的历史小说都是现代人在古代用当代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的火花,没了这个,好题材的小说和剧本凤毛麟角。

除了历史外,就是玄幻类,一般都会有一些金手指在现代,或者异世界,或者修仙届产生的各种故事。

在现今的影视剧里,似乎从没有看过这种在小说里已经烂大街的系统流,所以合理怀疑,是题材在审核的时候被限制住了。

那么少了系统,禁止穿越,现代题材又非常敏感,所有娱乐题材基本已经找不到出路了,只能一遍一遍重复抗日神剧,民国局,古装剧。

尤其现在连宫斗剧都被警告,那娱乐系的能吸引普通大众的东西就太少了。

最近确实也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好剧,但大众是需要娱乐的,并不是都想看悬疑剧和侦探剧,以及被严格限定的反腐故事。

在动作片不准破坏花花草草,到历史剧禁止穿越,到建国后禁止成精,少了系统流,金手指,娱乐片你还能拍啥?


爱奇艺的利润不咸不淡,其实反应的是在娱乐内容跟不上大众需求的情况下,群众并不很愿意对当下千篇一律的电视剧付费买单,这才是关键。

user avatar

我定了Netflix会员,那种毫无广告,贴心跳过片头片尾,4K高清,杜比音效,以及高质量的美剧大片,那种酣畅淋漓,高清震撼的观影体验让我欲罢不能。

即使二十年前的美剧,比如老友记、生活大爆炸、NYPD等十几季的老片也看的如痴如醉,就算有电影网站可以免费看,然而那种畅快感也让我觉得这钱花的很值。

最近看的《雪国列车》相当好看,那种对人性的演绎,犹如当年的《西部世界》,最近还在追《少年谢耳朵》也非常有趣放松。

我就想问问,爱站有啥能让人割舍不下的?

顺便推荐个N1盒子吧,可以做路由你懂的,还可以跑homeassistant服务来玩智能家居。

还有朋友问好点的设备,补一个吧,上个all in one就好,经典J1900,跑各种服务,家庭多媒体中心,软路由,nas,homeassistant等都可以一机搞定。

如果想搞智能家居,那就关注我,去我的专栏看。

我是 @GeekOn 智能家居老司机,数码领域万金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Netflix 和爱奇艺,这两个名字在中国观众眼中或许都与“追剧”和“会员”紧密相连。但它们的经营状况却像是两条平行线,一条稳步向前,一条则在亏损泥潭中苦苦挣扎。为什么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爱奇艺,没能复制 Netflix 的成功,反而走上了另一条路?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市场环境、商.............
  • 回答
    Netflix 能够用大数据“打造”出一部部热门剧集,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套系统性的、贯穿内容生产全流程的策略,大数据是其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其精明的侦探, Netflix 通过海量的数据来洞察用户的喜好,并据此进行大胆的创作和投资。一、 精准的“观众画像”:比观众自己还了解他们N.............
  • 回答
    Netflix 为什么绕开中国市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愿”或“不敢”,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牵扯到商业策略、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甚至文化鸿沟。如果把它比作一场大型的博弈,Netflix 就像是一个谨慎的棋手,一直在权衡利弊,而最终的选择,或许对双方而言,都算是一种“战略性放弃”。首先.............
  • 回答
    《纸牌屋》的成功确实与大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它是“唯一原因”或者“大数据是其他剧集没大热的根本原因”,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Netflix 尝试用大数据分析来指导内容创作,这是一种战略,但内容创作的成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数据只是其中一个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环节。我们先来梳理.............
  • 回答
    如果 Netflix 要进军中国武侠剧市场,并且打算翻拍一部已有的作品,我一定会向他们大力推荐《天龙八部》。这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背后有很多考量,而且我认为《天龙八部》的潜力,如果操作得当,绝对能让 Netflix 在全球市场引起轰动。首先,让我们聊聊《天龙八部》本身。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的集大成.............
  • 回答
    关于Netflix是否会以及何时在中国大陆开设官方网站,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牵动了无数影迷和行业人士的心弦,但答案却一直扑朔迷离,充满了猜测和不确定性。过往的尝试与目前的现状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早些年,Netflix曾经非常积极地试图进入中国市场。2014年左右,有媒体报道称Netflix的高管曾到访中国.............
  • 回答
    网飞(Netflix)之所以至今没有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市场,这背后绝非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失误,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博弈的结果。如果把这个问题摊开来讲,会发现这是一个牵扯到政治、文化、技术、法律以及市场适应性等多方面挑战的系统工程。首先,中国大陆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是绕不过去的核心壁垒。网飞赖以成功的.............
  • 回答
    Netflix的护城河和优酷、爱奇艺、腾讯的差异,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分析角度。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四家公司在流媒体时代的竞争力和各自的优势所在。Netflix的护城河:Netflix的“护城河”并非单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优势组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1.............
  • 回答
    要理解 Netflix 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剥离那些华丽的辞藻,直观地审视它在激烈的娱乐市场中如何脱颖而出。与其说它是一家“内容公司”或“技术公司”,不如说 Netflix 的真正力量在于它对深度用户洞察与强大内容生态的持续整合与迭代能力。1. 极致的用户体验与个性化推荐:数据驱动的秘密花园这是 .............
  • 回答
    Netflix 在韩国五年来投资超过 7700 亿韩元(约合 41 亿人民币),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它不仅仅是资本的注入,更意味着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和战略布局。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笔巨额投资的含义:1. 对韩国内容产业的巨额推动和赋能: 高质量内容的制作: 这笔资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为.............
  • 回答
    国内流媒体平台与 Netflix 的差距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容层面的,也有商业模式、技术应用、用户体验以及国际化战略等方面的差异。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差距:一、 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原创性差距: 原创内容投资与生产能力: 这是最核心的差距。Netflix 在原创剧集、电影、纪录片和脱口秀上的投入是巨大.............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