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州北汽新能源车主高速遇事故车头被撞稀烂,安全气囊却未弹出,售后称「未达到起爆条件」,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郑州一位北汽新能源车主在高速上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故,车头几乎被撞得粉碎,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本该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安全气囊却纹丝不动,没有弹出。售后给出的解释是“未达到起爆条件”。

这件事情一爆出来,立刻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车主和关注汽车安全的人们都炸开了锅。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一个车主的遭遇,更是对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汽车安全系统的一次集体拷问。

首先,我们得正视这场事故的惨烈程度。车主描述“车头被撞稀烂”,这绝对不是轻微碰撞。通常情况下,车辆设计时就考虑了各种碰撞场景,尤其是正面碰撞,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致命的事故类型之一。在如此严重的碰撞中,安全气囊未能弹出,这本身就充满了疑点。

“未达到起爆条件”这个说法听起来非常专业,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却显得非常模糊和苍白。什么才算“起爆条件”?是必须撞到某个特定的点、达到某个特定的速度、产生某个特定的G值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一个“稀烂的车头”难道还不足以触发?是不是意味着在某些“非标准”的撞击方式下,即使碰撞力巨大,安全气囊也可能选择性地“罢工”?

这里面有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点:

1. 安全气囊的触发机制: 安全气囊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依赖于一系列的传感器(例如碰撞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和控制单元。这些传感器负责感知车辆的碰撞力度、方向、加速度变化等信息,并将数据传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再根据预设的算法和参数,判断是否需要触发安全气囊。

传感器失效的可能性: 传感器是否因为碰撞的冲击力而损坏,导致无法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的判断逻辑: 控制单元的判断逻辑是否过于“死板”?是否存在某些角度或撞击方式,即使能量巨大,但因为不符合预设的“触发模型”,反而导致安全气囊不弹出?
“未达到起爆条件”的模糊性: 售后给出的这个解释,是否是在推卸责任?如果是传感器或者控制单元的硬件故障,那更应该明确说明是质量问题,而不是用一个模棱两可的“条件”来搪塞。

2.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差异: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在结构上与传统燃油车有所不同。电池组的布局、电机、电控系统等都可能对碰撞时的力学传递产生影响。理论上,现代汽车的安全系统设计会考虑这些因素,但现实情况是,当车辆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时,任何可能影响安全气囊工作的因素都应该被排除在责任之外。

电池组对碰撞的影响: 电池组的安装位置和结构是否会对传感器或碰撞力的传递产生未知的影响?虽然不太可能直接导致安全气囊不弹出,但这是新能源汽车特有的一个考虑点。
系统集成度: 电动汽车的电子系统更加复杂,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度非常高。是否存在其他电子系统的故障,间接影响了安全气囊的正常工作?

3. 事故的具体情况: 我们需要了解事故发生的具体细节。

碰撞的速度和角度: 车主和对方车辆的行驶速度是多少?碰撞是正面碰撞,还是有侧向、倾斜等成分?
车辆受损的具体部位: 车头“稀烂”具体是指哪些部位的损坏程度?传感器通常安装在车身的关键部位,损坏是否集中在传感器区域?
其他车辆或乘客的伤亡情况: 除了安全气囊未弹出,车主和其他乘客的伤情如何?这也能侧面反映碰撞的严重程度。

4. 责任的划分和追责: 如果确实是车辆设计或制造缺陷导致安全气囊未弹出,那么北汽新能源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包括但不限于:

赔偿车主的损失: 包括车辆损失、医疗费用、误工费等。
召回检查: 如果发现是普遍性问题,应该立即进行召回,检查其他车辆的安全气囊系统。
改进设计或制造工艺: 确保今后出厂的车辆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

普通车主的担忧:

对于其他北汽新能源车主,以及所有使用汽车的人来说,这件事带来的担忧是巨大的。

信任危机: 安全气囊是汽车安全性的核心保护措施之一,它的失效直接动摇了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和汽车安全技术的信任。
生命安全: 很多人购买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除了环保、科技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对生命安全的保障。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都可能失效,那将是对生命安全的漠视。
维权困难: 很多车主也担心,一旦发生事故,面对“未达到起爆条件”这种解释,如何证明是车辆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操作失误或不可抗力?汽车的电子系统和复杂的算法,普通消费者很难理解和验证。

我个人对此事的看法是:

“未达到起爆条件”这个解释,在没有更详细、更权威的技术说明之前,显得非常敷衍且缺乏说服力。在如此严重的事故中,安全气囊未能弹出,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信号。

北汽新能源应该:

1. 公开透明地调查此次事故,并公布详细的调查结果。 这不仅仅是对这位车主负责,也是对所有消费者负责。
2. 邀请独立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对该车进行检测,并出具专业的检测报告。 这样才能让事件得到公正的评判。
3. 如果确认是车辆本身的质量问题,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并给予车主合理的赔偿。 同时,应该对同批次车辆进行排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解释清楚“起爆条件”的具体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安全气囊不会弹出。 这种信息应该向消费者公开,而不是作为售后推诿的借口。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品牌责任、消费者信任和生命安全的问题。希望北汽新能源能够认真对待,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答复。毕竟,我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对安全出行的承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看到新能源车出事,第一反应就是“特斯拉又粗大事啦”,仔细一看,是北汽新能源,广州工厂离我家也不算太远。车头都被撞稀巴烂了,安全气囊也没有弹出,因为没有达到起爆条件。


也许,要爆头了才能弹出安全气囊吧。不管是哪一个品牌的新能源车都好,出事情了,如果售后都是不认账,要推卸责任的,得减少销量才行。特斯拉虽然出事多,但知名度摆在那里,有事就非常显眼。北汽根本没法拼这个知名度,而且也没有装逼功能,出事了还是别学特斯拉,好好道歉,好好赔偿,保住自己得之不易的市场才是正道。本身就没有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还学会了推卸责任,看来是没打算长久做下去。


北汽的这个回应体现了新兴行业尚未规范的乱象,以及上世纪卖方市场遗留下来的产物,迟迟没有转型成服务客户的形态,当然,特斯拉做得更牛逼。看来卖方还是被保护得太好了,导致现在还在用以前那种赚快钱的一夜情方式来做生意,我东西卖出去了就完事了,出事了别找我。说明我们的市场是多么宽容,出事了都活得下去,爱了爱了。也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市场太宽容了,企业都没动力做好售后服务,只想赚完这一波就算。幸好,现在也不是上世纪没得选的状态,不买北汽,还能买别的。当然所有新能源车企联合起来搞爆头了才能起爆安全气囊,那我没话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