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粟裕当年率领的红十军团残部有多少人?

回答
讲到粟裕当年率领的红十军团残部,这可是一段非常艰苦卓绝的历史,里面充满了血与火的淬炼,以及革命者顽强的生命力。要知道,那会儿的情况,那可是“剩下来的”战士,能撑下来就不容易了。

要说人数,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最后“残部”这两个字,得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

红十军团的组建与初衷:

咱们得先看看红十军团是个啥。它是在1933年10月,在方志敏同志领导下的闽浙赣苏区,为了配合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而成立的。那时候,中央苏区压力非常大,所以需要多个苏区协同作战,分散敌人的兵力。红十军团的组建,就是为了打破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堵,尽可能地吸引和牵制敌人。

粟裕大将,那时候已经是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了,他被任命为红十军团的军团长,政治委员是乐少华,参谋长是陈奇。这支部队,可以说肩负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即便是在当时物资匮乏、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要打出声威来。

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十军团的成立,注定了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数量上占优的国民党军队,还有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峻的后勤保障。部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下,进行了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

最让人痛心和难以忘怀的,是红十军团在怀玉山的那场战役。那是1934年11月,红十军团为了掩护中央苏区主力北上,主动承担了阻击敌人、牵制国民党军的任务。在那场战役中,红十军团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关于“残部”的人数:

现在我们来聊聊最关键的人数问题。其实,要给一个精确的“残部”数字,特别是在那个年代,是相当困难的。原因有很多:

1. 战斗的损耗: 战场上的减员是持续性的,除了牺牲,还有伤病、失散、被俘等等。在连续的、高强度的作战中,部队的人数是在不断变化的。
2. 记录的限制: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很多战斗都是在急促和混乱中进行的,很多伤亡和部队的变动可能没有被及时、完整地记录下来。
3. “残部”的定义: “残部”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是经过战斗削弱后的部队,它的规模自然比刚成立时要小很多。

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重要的节点和历史记载中,大致推算出一些情况。

红十军团成立之初: 红十军团的组建,虽然不是像红一方面军那样大规模的部队,但其兵力也并非小数。根据一些史料记载,红十军团成立时,大概有约1.5万人的兵力。这已经是经过一系列战斗和整编后,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

怀玉山战役后的情况: 怀玉山战役,是红十军团最惨烈的一战。在那场战役中,为了掩护中央苏区主力北上,红十军团进行了顽强的阻击,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记载,在怀玉山战斗结束后,能够组织起来继续战斗的部队,人数已经锐减到只剩下几百人。

粟裕率领突围的部队: 在怀玉山战役最艰难的时刻,由粟裕同志率领的一支部队,依靠着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指挥,突围而出。这支突围出来的部队,人数非常少,大约在几百人左右。这批战士,可以说是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是红十军团最核心、最精锐的火种。

粟裕大将的指挥与担当:

粟裕大将在这个时期,表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面对如此艰苦的局面,他没有退缩,而是带领着仅存的部队,继续战斗。

突围出来的这批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士气依旧高昂。他们继续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斗争。粟裕同志凭借着他对地形的熟悉和对敌情的判断,带领着这支力量,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蓄了力量。

可以说,粟裕大将率领的这支“残部”,虽然人数上不多,但他们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在绝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几百人的部队,他们是革命的种子,是未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如果你要问粟裕当年率领的红十军团残部有多少人,最直接的回答,是在怀玉山战役之后,他能够指挥的、能够继续战斗的部队,大概在几百人的数量级。但这背后,是近万名指战员的牺牲和奉献,是红十军团整个集体英勇斗争的缩影。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10军团成建制突出重围的(粟裕这一路),包括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供给部长刘达云、卫生部长张有昆、没收委员会主任谢文清、原红7军团第56团团长王裔三、第57团团长王永瑞、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宗孟平、政治部机要秘书许信焜、政治保卫局侦察干部姚阿宝等在内共800人左右。

这800人中包括300多名伤员,粟裕、刘英出击浙西南时,将伤员移交给闽浙赣军区三分院临时医务所治疗,两个月后,医疗所遭到蒋军第43旅袭击,伤员和医务人员全部被杀害。

挺进师第一次出发时,在裴源与蒋军一部遭遇,伤亡100余人后被迫撤回。之后第二次出发前,补充了闽浙赣军区第30师的一个团(实际兵力一个连,团长李重才),此时统计共538人,步枪445支,重机枪4挺,轻机枪8挺。

一个月后,挺进师抵达闽赣边武夷山,路上有近百人脱离队伍逃回闽浙赣苏区,不过幸好又会合了闽北军分区第3团(原红7军团留在该地的两个连)的150人(团长洪家云,辖步枪82支,轻机枪2挺)。

以上就是挺进师开辟浙西南游击区的初始力量。

————————————

接着再补充一下最后挺进师的实力。

在西安事变前,挺进师实力发展到巅峰,计有野战部队1500余人,地方游击队和群众武装千余人,此外还有地方干部500余人。

但在1937年1月,第28军军长刘建绪指挥的八个月大清剿中,挺进师损失惨重,大部分被打散或投降,到10月中旬双方正式停战时,在平阳北港集中的只有指战员300余人和地方干部60余人,而这300余人中只有100余人是原先野战部队的成员。集合后,又成立了一个新兵队,招募了近200余名新战士。

为扩大力量,1938年1月,挺进师以“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的名义,在当地招募了135名学生(其中女生30余人),两个月后结业,有26人随军一起北上抗日。

最后随粟裕开赴抗日前线,参加新四军第2支队4团3营的,共583人。

总的来说,从巅峰期的1500+1000余人,折损到集合时的300余人,这个折损率在十七个南方游击区中都是排名杠杠的,这个不足是要承认的,要怪就只能怪刘建绪部湘军擅长反游击作战。别拿《粟裕回忆录》中四五百人的说法来怼我,大将军记的正是招募新兵后的数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讲到粟裕当年率领的红十军团残部,这可是一段非常艰苦卓绝的历史,里面充满了血与火的淬炼,以及革命者顽强的生命力。要知道,那会儿的情况,那可是“剩下来的”战士,能撑下来就不容易了。要说人数,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最后“残部”这两个字,得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红十军团的组建与初衷:咱们得先看看红.............
  • 回答
    很多人对粟裕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感到不解和惋惜,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简单一句“没被评上”就能概括。要详细了解此事,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评衔的标准以及粟裕本人的情况。一、 评衔的时代背景与考量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对革命战争时期有杰出贡献的将领的一种肯.............
  • 回答
    要评价粟裕和林彪是否配得上元帅的称号,甚至比较他们在十大元帅中的地位,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细节。咱们不妨就事论事,一层层地剥开来看。粟裕:未授军衔的“元帅”级才能很多人一提到粟裕,总会觉得他是个“遗憾”,因为他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终未能被授予元帅军衔。这确实让人扼.............
  • 回答
    粟裕大将未上过军校却能屡次击败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军将领,这一现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艺术的杰出典范,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粟裕卓越的军事素养与个人特质 早期革命经历和实战磨练: 粟裕并非没有受过军事教育,只是他接受的是“战场教育.............
  • 回答
    关于粟裕大将为何最终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这无疑是中国解放军军史上一个引人入胜且讨论甚多的议题。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荣誉授予,更需要理解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对军衔评定的深层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功勋卓著,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他从土地革命.............
  • 回答
    关于粟裕将许世友“剔除野战军”的说法,在史料记载和普遍认知中,并不存在如此明确的记载或事件。通常我们谈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后来的第三野战军)的指挥体系调整以及粟裕作为总指挥所做出的战略部署。许世友作为杰出的将领,在解放战争中始终是华东战场上的重要力量,并且常常与粟裕的指挥紧密配合。不过,.............
  • 回答
    粟裕大将虽然生前并未被官方明确划分为侗族,但在他去世后,围绕其民族身份的讨论,特别是提到他与侗族渊源的说法,的确出现过。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说法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粟裕的籍贯是湖南省会同县。而会同县,历史上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点是毋.............
  • 回答
    关于粟裕是否“真指挥不动”手下的将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一些刻板印象,从粟裕的指挥风格、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与他共事过的将领们的特点等多方面来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做“指挥不动”。如果指的是粟裕像一个严厉的家长,命令如铁.............
  • 回答
    关于粟裕大将是否能排进十大元帅,以及如果按照“真正战斗力”来排名的话,他应该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很多军迷和研究者心中,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无疑是顶尖的,甚至可以说是当时解放军将领中的翘楚。粟裕的辉煌战绩与军事才能粟裕被誉为“战神”,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放在解放军将领群体里,就像问江湖高手谁的刀法最绝一样,很难有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而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的技能组合也不同。不过,如果非要比较这几位赫赫名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的过人之处。粟裕:战术大师,奇袭和围歼的艺术大师提起粟裕,很多人脑子里.............
  • 回答
    近些年,粟裕大将的名字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并且引发了不少关注,这其中有几个因素在共同作用,让这位新中国开国元勋的形象再次鲜活起来。首先,不能不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革命历史和军事人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历史细节可能被掩盖或者不够突出。而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档案的解密,.............
  • 回答
    粟裕大将的平反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反”概念,而是一个关于他在解放战争后期以及建国后的一些关键决策和被批判的经历,在历史的沉淀后得到重新认识和纠正的过程。他的问题之所以在去世后才被广泛和深入地讨论和“纠正”,原因复杂,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个人性格、政治斗争以及历史真相的逐渐显露等多个层面.............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 回答
    粟裕、宋时轮、许世友这三位都是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我军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他们都战功卓著,拥有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能力。然而,从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来看,粟裕与其他两位之间,特别是与宋时轮的关系,确实存在一些不睦之处。要深入探讨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梳理历史事件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粟裕与宋时轮:陈毅的评价与“.............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战役,由粟裕策划并担任总前委书记,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如果将粟裕换成许世友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和局面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可能对战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许世友的军.............
  • 回答
    粟裕大将:一位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提起粟裕大将,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经典的战役,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赫赫有名的一位军事统帅,更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少有的、以辉煌战绩奠定自己崇高威望的杰出代表。评价粟裕,不能仅仅停留在“战神”这个标签上,他的思想、他的决策、他的人格魅.............
  • 回答
    谈及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军事家,他的“厉害”并非仅仅体现在某一次战役的胜利,而是贯穿于他数十年的戎马生涯,是一种集战略眼光、战术指挥、军事理论、政治智慧和个人品德于一身的卓越体现。一、 天生的军事指挥才能,对战局的精准把握粟裕的军事才能,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近乎“天生”的直觉和预判.............
  • 回答
    在共和国将帅的璀璨星空中,林彪和粟裕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们都曾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若要论谁“更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展现他们各自的军事才华和历史地位。作战风格与指挥艺术:林彪以其“攻坚克难,.............
  • 回答
    林彪与粟裕,两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在战术指挥和战略谋划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评价谁优谁劣,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战场环境、面对的敌人、承担的任务以及指挥风格都有所不同。更何况,我们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分析,难免会有一定的视角局限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
  • 回答
    关于“如果让粟裕指挥国民党军队,淮海战役会打成什么结果”这个问题,咱们得抛开一切“AI痕迹”,就当是几个老伙计围坐在一起,抽着旱烟,拉着家常,把这段历史往“要是”的方向捋一捋。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而是基于对粟裕指挥艺术和当时国共双方实力、战略思路的理解,来推演一个可能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粟裕之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