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粟裕为什么落选元帅?

回答
关于粟裕大将为何最终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这无疑是中国解放军军史上一个引人入胜且讨论甚多的议题。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荣誉授予,更需要理解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对军衔评定的深层考量。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功勋卓著,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他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投身革命,历经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战争,几乎指挥了所有关键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后来的第三野战军)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关键节点,其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许多人,包括一些老帅,都曾公开或私下表示过,粟裕在战功和能力上完全够得上元帅的资格。

那么,为何最终是“大将”而不是“元帅”?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

一、 政治考量与建国后的职务安排:

这是讨论粟裕落选元帅时最常被提及也最重要的一点。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的领导层面临着职务的重新划分和确定。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是华东战场上的绝对主帅,战功赫赫,但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但与直接指挥作战的野战军司令员有所不同。

当时,解放军最高领导层已经有了几位位高权重的老帅,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他们的资历、在党内的地位以及在革命战争中的贡献,使得他们成为了元帅的当然人选。而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粟裕更多的是承担战略规划、后勤保障、军队建设等宏观层面的职责,虽然同样重要,但在当时的军衔评定体系中,指挥一线作战的将领往往更容易被推崇为最高军衔。

更关键的是,在“元帅”这一最高军衔的设立之初,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性。在解放军高层领导中,已经有了一批声望极高、功勋卓著的老革命家。在这个基础上,再授予一位“元帅”,可能在政治平衡和人事安排上需要更审慎的考量。总参谋长这个位置,虽然重要,但与前线的最高指挥官相比,在荣誉授予上或许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异。

二、 军衔评定标准的复杂性与历史惯性:

解放军的军衔评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衡量战功大小。在1955年授予元帅、大将、上将等军衔时,解放军参考了苏联的军衔制度,但同时也结合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和政治特点。

资历与党内地位: 尽管粟裕的军事才能和战功不输任何人,但在党内的资历和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上,与一些老帅相比,可能稍显年轻或在某些革命早期阶段的代表性不够突出。元帅的授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早期革命领导集体的一种肯定。
“战功”的解读: “战功”的评定并非仅仅看战役的胜负或歼敌数量,还包含战略层面的贡献、对整个革命进程的影响等。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指挥的战役无疑是决定性的,但他的一些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过争议(尽管这些争议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多被正面肯定)。
苏联的影响: 当时苏联军事顾问团也参与了军衔评定的讨论。虽然粟裕的能力得到了苏联军事专家的认可,但在苏联的军衔体系中,高级别的军衔授予也同样伴随着政治和领导层考量。

三、 对“大将”军衔的设置与定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设立了“大将”军衔,这是仅次于元帅的最高军衔。共有10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公略、程潜、张云逸、罗瑞卿、高岗、林彪、刘伯承、贺龙等,此处列举部分作为例子,黄公略在授衔前已牺牲,程潜起义,这里重点说健在的)。这个军衔的设立本身就说明了,并非所有战功卓著、能力超群的将领都能成为元帅。

“大将”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体现对在军事指挥上具有卓越贡献、但可能在政治地位或综合影响上与元帅稍有差距的将领的肯定。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是对他杰出军事才能和辉煌战功的最高褒奖,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时候,大将的地位和责任并不亚于元帅,只是在军衔体系中的一个分级。

四、 一些个人原因或历史事件的推测(需要谨慎对待):

关于粟裕落选元帅,也流传着一些与个人经历相关的推测。

“功归于党”的理念: 革命年代强调集体领导和个人服从组织,粟裕本人也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功归于党的革命品格。他本人对军衔的看重程度,可能也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
政治上的起伏: 尽管粟裕在军事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解放军高层的政治风云变幻中,他也曾经历过一些不顺。例如,他后来因为“反冒进”等问题受到了批评,虽然这些问题后来得到纠正,但这些事件在当时对他的职务安排和荣誉授予是否产生了一定影响,是无法完全排除的。不过,这些影响是否足以直接导致他落选元帅,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证据。

总结来说,粟裕最终未能被授予元帅军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建国后的职务安排(担任总参谋长)、与现有元帅群体的政治和资历考量、解放军军衔评定体系的复杂性(包括对“战功”的解读和“大将”军衔的设置),以及可能存在的政治背景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重要的是要强调,这绝不意味着粟裕的功勋和军事才能不如元帅。大将军衔是对他军事贡献的最高肯定。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评论家都认为,如果仅以军事指挥能力和战功来衡量,粟裕完全有资格成为元帅之一。但历史和政治的复杂性,决定了军衔的授予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政治、组织和历史评价的综合性问题。粟裕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的军衔,是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不朽的印记,也是对他卓越军事才能的最高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原因:中央军委授元帅衔时定的大原则是必须为现任军委委员

(纠正一个错误认识,55年授衔并没有十大元帅的硬性名额限制。195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洽局会议批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中初定元帅名单是11人。)


首先搞清楚 55 年授衔历史经过。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军委座谈框定了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范围,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


195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的决议,重新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下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即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担负对整个军事工作的领导。主席是毛泽东,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人,未设副主席职务。按照军委座谈会确定的原则,刘少奇、周恩来、粟裕不是军委委员,当然也就不在元帅人选之列。因此,彭、罗提交的报告中,刘少奇、周恩来、粟裕没有被纳入元帅的初步名单中,注意,邓小平名列其中。另外,在报告中没有明确大元帅军衔是授予军委主席毛泽东,但这是无悬念的。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按照这一规定,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完全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但毛泽东自己放弃了。当时毛泽东对彭德怀和罗荣桓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除了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朱德等10人,如果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包括授予粟裕等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亦符合基本规定。人们也会提出授予刘少奇、周恩来、粟裕等元帅军衔的议论,甚至在提交元帅名单到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审议时,与会者也有可能提出这种看法,但中共中央军委、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在研究元帅人选时没有做出过授予他们元帅军衔的初步决定,也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没有见到这方面的提议。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的大原则被中共中央采纳后,直到9月授衔时也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微调。


从中央军委座谈会到正式授衔不到一年的时间,元帅人数不是增,而是减的问题。按照中央军委座谈会的意见,元帅本应是11人,到正式授衔前半个月,11个元帅变成了10个元帅,邓小平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坚持,则共和国元帅就不是10个元帅,而是9个元帅了。


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洽局会议批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因此,彭德怀要罗荣桓、宋任穷等代为起草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呈请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函稿。9月3日,罗荣桓等将起草的函稿呈周恩来并刘少奇审查修改,并提出由国务院秘书处转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罗荣桓等在该函稿中明确提到:“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直到9月3日还是准备授予11位元帅,邓小平还在元帅名单之中。但此后不久,元帅名单又有了新变化。


在决定实行军衔制时,中共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陈毅和邓小平,除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与军事工作直接有关外,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给他们授军衔也可以不授。


9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9月11日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因周恩来在北戴河,9月9日和11日的这两次书记处会议,他都没有参加。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谈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军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故9月11日晚的这次会议,即举行授衔、授勋仪式前的半个月,中央才最后敲定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帅军衔。大致可以判定,在这两次会议上,中央决定邓小平不授元帅军衔。同时,对是否授予陈毅元帅军衔也出现了不同意见。因此,才有了周恩来9月11日主张陈毅还是授衔的电话。也就是说到9月中旬10个元帅才最后确定下来。


9月16日,国务院第十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授予解放军有功人员勋章的第一批名单等问题时,主持会议的陈云解释说: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役,现在转业了,没有授予军衔。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也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考虑可以授予,但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书长,搞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好。毛主席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可授大元帅衔,但经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虑,还是不授了,将来需要,什么时候授都可以。同一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了周恩来的建议,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同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发布授衔命令。9月27日,在中南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刘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衔、授勋典礼)


再回到粟裕为什么没有授元帅的问题上,或者说1954928日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中粟裕为什么没有当选委员?(为什么是重新?区别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见山海关党建 - 党史博览)这才涉及到资历战功等原因。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各人当时的职务

二、各人党内军内资历

三、各人的军事业绩

四、军内各个派系的平衡

五、领袖人物对各人的评价

第一点,粟裕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和国军当时的参谋总长和我军现在的总参谋长地位不一样,战争年代直接指挥部队的方面大将(当时的各路野战军和一级军区的军政主官)更为重要,这点在49年10月19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名单中可以充分体现。(当时拟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和在任的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则不是中革军委委员)


第二点,粟裕不是人民军队的创始人、缔造者或各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南昌起义时只是警卫班长);也不是土地革命时期军委、各方面军主要领导人(红军时期长期担任副师职军政干部);抗日战争时期也不是军委主要领导人,八路军总部、新四军总部、八路军师级以上领导人(只是新四军八个师中的一个师长);只有解放战争时期是五大野战军之一的方面大员。党内军内资历均无法和十元帅相比。(从粟裕和元帅各个时期的的职位比较,粟裕不可能当元帅zt - 中国历史这个帖子的职务不太完善,也不重党内职务,仅供参考)


第三点,军事业绩这点上是比大多数元帅强的,林彪也服。遗憾的是没有参加抗美援朝,对台作战也无疾而终。


第四点,是作用最大的原因,第一、二、三点更多的体现在排名坐次上。军内大的派系基本上是红军时期的三个方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加上陕北方面;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五个野战军,这几大派系直接影响到了元帅和大将的授予与否。粟裕红军时期资历浅,代表不了所在的一方面军山头;抗战中只是新四军八个师中的一个师长,代表不了新四军山头;而解放战争中华野的代表是陈毅,故而山头平衡上粟裕也排除在外。详细参见共军「山头」众多,源远流长,而且经历了那么多次整风、肃反,为何叛逃的比例极低,军事上又配合的极好?


第五点,呃…….


综上,54年军委名单的11人即后来的十大元帅哪一个都动不得,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参考:人数最后一刻才敲定 共和国十大元帅授衔内幕--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

山海关党建 - 党史博览

user avatar

刘少奇主推粟裕,说了一条原则:在政府任职的不能评帅,实际上是打算把华野的陈毅排出去,这样,粟裕作为华野方面的代表,是很有可能评上元帅的。当时,周恩来不在北京,听说之后连夜打电话支持陈毅为帅,毕竟陈毅是周恩来的人。由于总理的强烈要求,加上粟裕自己退让,最后华野山头为帅的是陈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粟裕大将为何最终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这无疑是中国解放军军史上一个引人入胜且讨论甚多的议题。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荣誉授予,更需要理解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对军衔评定的深层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功勋卓著,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他从土地革命.............
  • 回答
    近些年,粟裕大将的名字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并且引发了不少关注,这其中有几个因素在共同作用,让这位新中国开国元勋的形象再次鲜活起来。首先,不能不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革命历史和军事人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历史细节可能被掩盖或者不够突出。而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档案的解密,.............
  • 回答
    粟裕大将的平反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反”概念,而是一个关于他在解放战争后期以及建国后的一些关键决策和被批判的经历,在历史的沉淀后得到重新认识和纠正的过程。他的问题之所以在去世后才被广泛和深入地讨论和“纠正”,原因复杂,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个人性格、政治斗争以及历史真相的逐渐显露等多个层面.............
  • 回答
    粟裕、宋时轮、许世友这三位都是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我军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他们都战功卓著,拥有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能力。然而,从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来看,粟裕与其他两位之间,特别是与宋时轮的关系,确实存在一些不睦之处。要深入探讨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梳理历史事件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粟裕与宋时轮:陈毅的评价与“.............
  • 回答
    粟裕大将未上过军校却能屡次击败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军将领,这一现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艺术的杰出典范,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粟裕卓越的军事素养与个人特质 早期革命经历和实战磨练: 粟裕并非没有受过军事教育,只是他接受的是“战场教育.............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挺近大别山不是粟裕”,这背后涉及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战略部署、指挥官的特长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这并非是简单的“谁应该去”的问题,而是根据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选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兵力上占有优势.............
  • 回答
    关于粟裕将许世友“剔除野战军”的说法,在史料记载和普遍认知中,并不存在如此明确的记载或事件。通常我们谈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后来的第三野战军)的指挥体系调整以及粟裕作为总指挥所做出的战略部署。许世友作为杰出的将领,在解放战争中始终是华东战场上的重要力量,并且常常与粟裕的指挥紧密配合。不过,.............
  • 回答
    关于“一、二野、四野正职负责战役指挥,唯独三野副职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说法,以及为何形成这种“体系”的问题,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前提: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战役规模的扩大.............
  • 回答
    粟裕大将虽然生前并未被官方明确划分为侗族,但在他去世后,围绕其民族身份的讨论,特别是提到他与侗族渊源的说法,的确出现过。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说法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粟裕的籍贯是湖南省会同县。而会同县,历史上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点是毋.............
  • 回答
    很多人对粟裕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感到不解和惋惜,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简单一句“没被评上”就能概括。要详细了解此事,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评衔的标准以及粟裕本人的情况。一、 评衔的时代背景与考量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对革命战争时期有杰出贡献的将领的一种肯.............
  • 回答
    关于“如果让粟裕指挥国民党军队,淮海战役会打成什么结果”这个问题,咱们得抛开一切“AI痕迹”,就当是几个老伙计围坐在一起,抽着旱烟,拉着家常,把这段历史往“要是”的方向捋一捋。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而是基于对粟裕指挥艺术和当时国共双方实力、战略思路的理解,来推演一个可能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粟裕之所.............
  • 回答
    毛泽东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让粟裕跃进江南,尽管都属于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但其战略目的并非完全相同,而且导致刘邓接受而粟裕拒绝的原因也极为复杂,涉及到当时我军的战略形势、兵力对比、地理环境、以及解放军内部的决策机制和思想差异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 一、 战略目的的异同: 相同之处: 打破国民.............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中野华野配合作战”是指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中野)和第三野战军(华野)联合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其中最著名也最能体现这种配合作战的,当属 淮海战役。你提出的问题:“中野华野配合作战时,为何是刘邓指挥陈粟?”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在淮海战役等中野华野的配合作战中,指挥体系并非是“刘邓.............
  • 回答
    这些名字,乍听之下,似乎散落在历史的地图上,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拨开历史的尘埃,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一条关于民族迁徙、文化交融、宗教传播以及丝绸之路辉煌的回响。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名称的归属: 释迦(Shaka):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在历史上,“塞种”(Sa.............
  • 回答
    讲到粟裕当年率领的红十军团残部,这可是一段非常艰苦卓绝的历史,里面充满了血与火的淬炼,以及革命者顽强的生命力。要知道,那会儿的情况,那可是“剩下来的”战士,能撑下来就不容易了。要说人数,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最后“残部”这两个字,得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红十军团的组建与初衷:咱们得先看看红.............
  • 回答
    关于粟裕是否“真指挥不动”手下的将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一些刻板印象,从粟裕的指挥风格、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与他共事过的将领们的特点等多方面来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做“指挥不动”。如果指的是粟裕像一个严厉的家长,命令如铁.............
  • 回答
    关于粟裕大将是否能排进十大元帅,以及如果按照“真正战斗力”来排名的话,他应该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很多军迷和研究者心中,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无疑是顶尖的,甚至可以说是当时解放军将领中的翘楚。粟裕的辉煌战绩与军事才能粟裕被誉为“战神”,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放在解放军将领群体里,就像问江湖高手谁的刀法最绝一样,很难有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而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的技能组合也不同。不过,如果非要比较这几位赫赫名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的过人之处。粟裕:战术大师,奇袭和围歼的艺术大师提起粟裕,很多人脑子里.............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