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粟裕没当上十大元帅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很多人对粟裕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感到不解和惋惜,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简单一句“没被评上”就能概括。要详细了解此事,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评衔的标准以及粟裕本人的情况。

一、 评衔的时代背景与考量

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对革命战争时期有杰出贡献的将领的一种肯定和荣誉。但同时,这次评衔也并非仅仅是军事功劳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了多方面的考量:

历史贡献的系统性评价: 评衔并非只看某一两个战役的胜利,而是要评价一个人在革命战争各个时期,尤其是在党和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这包括领导才能、战略眼光、组织能力、政治觉悟等等。
党内地位与领导层构成: 军衔的授予与党内的政治格局紧密相关。在决定授予谁元帅军衔时,毛泽东和中央对军队的领导层构成有着整体的考虑,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包括资历、威望、地域、民族等。
对全军的示范作用: 元帅军衔是对军队最高领导层的认可,其评选标准和结果会对整个军队的士气和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苏联经验的借鉴与中国特色: 虽然借鉴了苏联的军衔制度,但中国在评衔时也注入了自己的特色,更强调革命战争的贡献和牺牲。

二、 粟裕的杰出战功与突出贡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粟裕的军事才能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参与和指挥的许多战役,如苏中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作为总前委委员和作战的实际指挥者,他展现了卓越的战略指挥才能,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的战术指挥灵活机动,善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被誉为“战神”。

三、 粟裕未能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几个主要原因(综合分析)

虽然战功赫赫,但粟裕最终未能被授予元帅军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原因:

1. 身体原因与早期革命生涯的特殊性:
长期伤病: 粟裕在革命战争时期身经百战,特别是他早年参与的艰苦斗争,留下了不少伤病。在战争年代,身体的损耗是巨大的。虽然他一直坚持工作,但长期的伤病无疑对他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参与日常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早期在闽浙赣地区的斗争: 在革命初期,粟裕在闽浙赣地区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虽然功绩卓著,但相比于一些后来在中央苏区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同志,他在中央层面的直接活动相对较少,其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早期传播可能不如一些在核心地区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

2. 与政治运动的微妙关系:
“反右倾”事件的牵连(并非直接原因,但有间接影响): 历史资料显示,在1958年的“反右倾”运动中,粟裕受到了批评,主要是因为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一些“军事主观主义”的倾向,以及在讨论作战问题时,有意见与当时的高层领导存在不同看法。虽然这次批评的性质并非“反党”,也未对粟裕造成根本性的政治打击,但他在那个时期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导致他在某些场合的发言和行为受到了一定的束缚。
对陈毅的汇报与毛泽东的判断: 有一种说法是,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曾向陈毅写信,汇报了他对战役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而陈毅在向中央汇报时,可能对粟裕的意见进行了一些转述。毛泽东在得知粟裕关于战役的一些看法后,认为粟裕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毛躁”,或者说“过于进攻性”,不够沉稳。这种判断(无论是否准确)可能对毛泽东在心中对粟裕的评价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在与那些更稳重、更善于处理政治关系的同志相比时。

3. 中央的整体考量与战略布局:
需要更全面的领导人才: 元帅的评选不仅仅是军事将领的评选,更是对党和国家未来领导力量的布局。中央在考虑授予元帅军衔时,需要有既懂军事又懂政治、能够承担更大政治责任的领导者。虽然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但在当时政治挂帅的背景下,一些在政治和组织工作中表现更突出,或者在中央领导层有更稳固地位的同志,更容易被纳入元帅的考量范畴。
对“非文职干部”的界定与影响: 在早期,解放军的干部体系中,许多高级将领的经历主要是军事,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可能相对有限。而一些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担任重要政治职务,或者在解放后长期从事军队政治领导工作的同志,他们在政治上的“全面性”可能被认为更强。虽然这并非直接排斥粟裕,但可能影响了他在整体评价中的权重。
一些同志在政治上的主动性与牺牲: 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一些老同志在评衔前主动要求降低军衔,或者主动退出评选,以示革命的纯洁性。粟裕在这方面并没有主动表现出“让贤”的姿态,这本身并非过错,但与其他一些同志的“主动”行为相比,可能在某些观察者的眼中形成反差。

4. 粟裕本人对军衔的态度(间接原因):
低调务实: 粟裕一贯为人低调务实,并不特别看重个人的名利和荣誉。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军队的建设。据一些回忆录和史料记载,粟裕本人对授予元帅军衔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渴望,甚至可能对过多的个人荣誉持淡然态度。这种态度并非导致他未能被评上的直接原因,但可能使得他在争取或解释自己功绩方面不够“主动”。

总结来说,粟裕未能被授予元帅军衔,不是因为他功劳不够,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他早年的身体状况和革命经历的特殊性、在特定历史时期受到的一些政治影响(尽管这些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中央在进行元帅评选时所进行的整体战略考量,以及粟裕本人低调谦逊的个人特质。

需要强调的是,粟裕未能成为元帅,绝不代表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地位和贡献被否定。 他后来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学习,其历史地位和军事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认为,未能授予元帅军衔,是历史的某种遗憾,但并不能掩盖粟裕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之一的光辉。

关于粟裕的评衔问题,不同历史研究者和亲历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但综合来看,上述几点是导致他最终未被授予元帅军衔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应该庆幸粟裕没有选帅。

因为他是技术流。

而十大帅多是意识流!而且意识稍微差一点的都躲不过后来品种繁多的政治运动(大家各自对号入位)。

这里不谈各种运动的利弊,政治是一门很复杂而且难度极高学科。就一个政治敏感性,就可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了。

看看粟裕用兵,大兵团作战,各种迂回穿插,分割包围,围点打援。。。可以说是用兵入神。粟裕做到的最高军职是解放军总参,这个职位很符合他的特点。

在真正的政治家眼里,这就是一个技术科大科长。粟裕在战场上可以说是卓越的战略家,但再伟大的军事战略也是服务于政治,在国家政治战略眼中,军事战略只是服务于政治的一种战术或者叫技术!

提到军事,大家谈粟裕可以谈很多经典,但粟裕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怎么听说过。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在我眼里,粟裕大将是纯粹的共产主义军人,他已经把自己超绝的军事天赋贡献给了共和国,我希望看到他在晚年安然无恙,而不是把自己卷进政治漩涡!

粟裕,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我觉得百科的这个评价。。。很好!

user avatar

评元帅是有权重的,虽然粟裕在解放战中接近满分的答卷,但是,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他的得分并不高,而这两项评分在元帅评比中至关重要,有些人盯着解放战争不放,三大战役在1949年初就结束了,从1946年中原突围开始,不到三年啊。粟裕的高光时刻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但是对于人民军队的成长,粟裕对人民军队主要起到了壮大的作用,打个比方,元帅是从0到1的过程,而粟裕是1-100,粟裕是典型的将才。作为对比,元帅中的贺龙,军事能力一般,但是人家是真的能虚空暴兵,大革命失败后能独自拉出一支队伍,生生在白区创建出红二方面军,这个能力,粟裕没有。

以上十个元帅,无论哪一个,都是粟裕比不了的,但是罗荣桓靠这么前我还是很意外,这个政工元帅一手创建了山东东北两大根据地,排这么前是经过考量的,这里面的每一个元帅,都是人民军队的直接创建者或者党和军队命运转折点的功臣。

再看看大将

这一下子内味揪出来了,粟裕确实就是属于这一档啊,当年陈赓要不是被坑,386旅要是能分到新四军那样的地盘,暴兵速度是不会比粟裕差多少的,黄克诚,这个是大将中的政工元帅,也是参与创建山东东北根据地,徐海东,这个。。。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中央红军的恩人,如果陕北红军没汇入八路军,元帅是有机会的,其他的,张云逸,资历极深,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当时粟裕只是红7军团参谋长。即使是大将里,大多人的资历都要比粟裕高的,粟裕能在解放战争中实际总指挥淮海战役,说明我军晋升渠道还是很通畅的,能做到任人唯贤而不仅凭资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三条:

1、授衔是55年,而不是50年。如果是解放战争刚结束就授衔,粟授元帅是大概率事件;

2、攻台战役被取消。1950年中央军委授权粟领兵50万解放台湾,可惜1950年6月15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攻台战役被迫推迟(最终取消)。如果朝鲜战争晚三个月暴发,粟领兵解放台湾,那授元帅也是大概率事件。

3、东北边防军司令未就职。在攻台战役暂停之后,为了防止朝鲜战局恶化,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70W万,以备必要时入朝作战。不过因为粟身体原因未就职,最终由彭总挂帅出征。如果是粟领兵入朝,那授元帅也是大概率事件。

以上是表面的原因,或称为直接原因。比较深层次的原因是1953年那件事导致粟朝中没人。老祖宗有句俗话,叫“朝中有人好做官”,虽然俗,但是有道理。R一直是粟的直接上级,R包括刘对粟非常赏识,而对陈多有不满。如果没有那件事,R仍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和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的话,陈大概率不会授衔(转行政),能代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只有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总参谋长的粟了。

所以说,如果授衔在50年-52年,或是2、3其一达成,或是R不倒,粟都可能授元帅衔。为什么最终没授呢,就是上面这几条原因。

user avatar

转载:

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武装力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军衔制,而级别最高的军衔为元帅军衔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从这个字面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元帅军衔是属于国家的最高荣誉既由国家授予的而不是军队授予的,因为其它军衔都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X军X将军衔”而元帅军衔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既然做为最高军衔和国家最高荣誉,那么他就严格而又苛刻的条件,他的条件是哪些了,我们可以通过1955年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来看一看。

根据1955年2月8日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也就是说大元帅军衔只能授予一个人,那就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既是党的领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而且,毛泽东是全国人民武装力量的创建者,在领导全国武装力量进行20余年的革命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雄才大略,居功至伟。所以,按照《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的这个标准来衡量,只有毛泽东一人能够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这项殊荣。这也是众望所归。1955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听取彭德怀、罗荣桓、宋任穷、赖传珠汇报军衔评定方案和授予勋章工作的进展情况后说道:“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好!”,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也就设而不授。

同样,根据1955年2月8日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如果要细分,主要为以下几个条件:

1、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者;

2、红军时期军团(或者军)级领导职务;

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

4、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

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当时没有设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常委)职务。

在这里要说一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展与组建的各不相同,使红军的各部队番号未能统一,导致有点杂乱,最典型的就是红四军这个番号就出现过两次:1928年井冈山会师的部队被整编为红四军、1931年在鄂豫皖奋战的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就合并为红四军,所以这里所指的军团是指以红一方面军在1933年6月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而整编后的军团(既取消了军一级建制,直接下瞎师一级单位),而这里的军级是指1935年7月21日,中革军委为了方便统一指挥部队发布的命令,对一、四方面军组织番号和干部任免作了相应调整。红一方面军的军团建制正式取消,改为“军”的建制,而原红四方面军仍旧维持原来的“军”建制。例如:林彪的红一军团改为红一军、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改为红三军、红五军团改为红五军、红九军团改为红三十二军。

我们根据上述的几项要求,就可以明白首先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的就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人物,而符合第一项条件的人员且活到授衔时的人员名单为:

周恩来(南昌起义总负责)、朱德(井冈山、中央)、陈毅(井冈山、中央、三年游击战争)、曾山(中央)、贺龙(湘鄂西、湘鄂川黔)、徐海东、郭述申(鄂豫皖、鄂豫陕、西北)、邵式平(闽浙赣)、彭德怀、滕代远(湘鄂赣)、邓小平、张云逸(左右江)、刘立道(海陆丰)、冯白驹(琼崖)、王首道(湘赣)、谭余保(湘赣、三年游击战争)、邓子恢、张鼎丞(闽东、闽南、闽中、三年游击战争)、张爱萍、黄火青(通海如泰)、肖克、王震(湘鄂川黔)、陈昌浩、徐向前、王维舟 (川陕)、马明方(西北)

达到第一项条件的人员,主要就是上述人员,因为他们是各个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或参与创建者,但是达到第一个条件、有需要达到第二个条件,那就是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军团级正职(1933年6月以后的新式军团编制)或军级正职(1935年整编后的军级编制)以上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军队职务人员,而符合第二项条件的人员且活到授衔时的人员名单为:

朱德(中央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周恩来(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王稼祥(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叶剑英(红军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杨尚昆(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红三军政委)、张云逸(红军副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副总参谋长)、邓小平(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军宣传部部长)、罗荣桓(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彭德怀(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红三军团军团长、红三军军长)、林彪(红一军团军团长、红一军军长)、聂荣臻(红一军团政委、红一军政委)、肖劲光(红七军团政委、红军总参谋长)、聂洪钧(红七军团政委)、刘少奇(中央驻红八军团代表)、蔡树藩(红九军团政委、军委纵队政委)、何长工(红九军团政委、红三十二军政委)、凯丰(中央驻红九军团代表)、徐海东(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程子华(红十五军团政委)、贺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红二军团军团长)、肖克(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三十一军军长)、陈伯均(红六军团军团长)、王震(红六军团政委)、陈昌浩(红军总政委、红四方面军政委、西路军政委)、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西路军总指挥)、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西路军副总指挥)、倪志亮(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卓然(红一军团代政委、红五军团政委、红五军政委、西路军政治部主任)、程世才(红三十军军长)、李先念(红三十军政委)、詹才芳(红三十一军政委)、周纯全(红三十一军政委)、张广才(红三十三军政委)

达到第二项条件的人员,主要就是上述人员,因为他们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个军团级(或军级)的主要领导职务,这两项条件也是作为平定元帅时期的硬杠杆,通过这两项人员名单对比我们发现在1955年的授衔的十大元帅中有 4位元帅(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军团级(或军级)以上重要领导,在1955年授予的十位大将中仅有1位大将(徐海东)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军团级(或军级)以上重要领导,所以说在共和国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人员中第二项比第一项要重要既来自作战部队的人员才是主流,第一项和第二项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标准,第二项是主要考评依据。

而评定元帅军衔的第三项既“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这是指1937年中共武装力量在接受国民政府改编时担任八路军师级及师级以上领导、新四军军级及军级以上领导,以及在挺进敌后时期担任一级军区的领导。在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八路军、新四军随着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尤其到后期二级军区、师级部队越来越多,但是能有资格授予元帅军衔的只能是1937年国民政府改编时担任八路军师级及师级以上领导、新四军军级及军级以上领导,1938年-1945年担任相当于一级军区规模或者与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师级部队对等的军事单位负责人。按照这一个要求,具备这一资格且活到授衔时的人员名单为:

周恩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朱德(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八路军副总指挥)、叶剑英(八路军总参谋长)、滕代远(八路军总参谋长)、王稼祥(八路军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委、晋冀鲁豫军区政委)、林彪(一一五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聂荣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一一五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贺龙(一二〇师师长、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晋绥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一二九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肖劲光(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新四军政委)、徐向前(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杨得志(八路军第二纵队代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冀鲁豫军区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吕正操(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饶漱石(新四军代政委)

在这里面要说一下,八路军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五纵队在存在时期是与八路军的师级部队同级别的,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山东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是同一级别的,山东军区就是在一一五师和第一纵队的基础上合并组建。在看到了第三项要求后,那么可以明白的发现,元帅的评定人员就缩小了很多。

在通过第四项既“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我们再来看一下那些人可以进入这个评选入围名单:

朱德(解放军总司令)、周恩来(总参谋长)、刘少奇(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副总参谋长)、彭德怀(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贺龙(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司令员)、李井泉(晋绥军区政委、晋绥野战军政委)、刘伯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晋冀鲁豫军区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中原军区政委、中原野战军政委、第二野战军政委)、李先念(中原军区司令员)、任质斌(中原军区政委)、徐向前(晋冀鲁豫军区负责人)、(晋冀鲁豫军区政委、华北军区政委、华北野战军政委)、陈毅(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饶漱石(山东军区政委、华东军区政委、第三野战军政委)、黎玉(山东野战军政委)、张鼎丞(华中军区司令员)、邓子恢(华中军区政委、第四野战军政委、中南军区政委)、粟裕(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负责人)、谭震林(华中野战军政委)、林彪(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东北人民自治军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政委、东北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第四野战军政委)、聂荣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司令员、华北野战军司令员)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中共对于战争时期的划分是有严格界限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界定为1927年8月1日~1937年7月6日,抗日战争时期界定为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解放战争时期界定为1945年9月3日-1950年6月30日;在一个就是军区与野战军的关系,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区与野战军属于平级单位均直受军委指挥,但在行政上则野战军属于军区管理,野战军负责前方作战而军区负责在后方负责本区范围内的动员、训练、兵工生产与负责供给前方。

看完前面四项条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些人又符合第五项条件既“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注明一下1954年的中央军委没有设立副主席和常委)。1949年9月-195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事的最高统辖机关”该委员会存在时,不存在单独的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也就是说中央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一级才有资格授予元帅,而担任该委员会副主席且活到授衔时的人员名单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4年中共中央又重新设立中央军委,同时中央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更替,按照“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的标准,符合授予元帅军衔的人员名单为:

中央军委委员: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能够符合上述五项要求要求的人员名单为: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达到其中四项条件的人员名单为:周恩来、陈毅、刘伯承、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邓小平,达到其中三项条件的人员名单为:刘少奇,达到其中两项条件的人员名单为:徐海东、滕代远、张云逸、邓子恢、张鼎丞、肖克、王震、陈昌浩、王稼祥、肖劲光、李先念、饶漱石,只达到其中一项条件的人员名单为:曾山、郭述申、邵式平、刘立道、冯白驹、王首道、谭余保、张爱萍、黄火青、王维舟、马明方、李富春、杨尚昆、聂洪钧、蔡树藩、何长工、凯丰、程子华、陈伯均、倪志亮、李卓然、程世才、詹才芳、周纯全、张广才、杨得志、黄克诚、吕正操、李井泉、任志斌、黎玉、粟裕、谭震林、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参与评定定元帅的至少要达到三条以上,为符合三条以上的只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总计十三人,由于有毛泽东“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好!”的最高指示,刘少奇、周恩来在1954年都已离开了军队系统,邓小平虽然担任军委委员、但主要负责党务和政府事务工作,也就不参与评选;而陈毅的入围则是为了考虑平衡山头既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代表人物(项英已经牺牲)、新四军的代表人物(叶挺、罗炳辉已经逝世、张云逸没担任过正职、刘少奇已经离开军界、饶漱石被隔离审查和关押)、华东部队及三野代表(粟裕资历太浅)。

所以,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元帅、大将是如何评判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也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粟裕将军和元帅无缘。

2020年5月12日 下午5点30分。

user avatar

淮海战役是有内线帮助的,这就成了把柄了。但内线作用有多大,这就看心知肚明的人,心里什么分寸了。

其实十一大元帅有啥不好呢?

强迫症,没出息

user avatar

粟裕出彩,就是解放战争三年军事指挥中,战功赫赫。但时间太短,在军中资历积累不足,职务偏低。而在政治方面,属于纯粹的职业军人,热衷军事,对政治兴趣不大,成绩有限,达不到元帅的要求。

很多人以为粟裕未获元帅是遗憾,我却不这么看,虽任华东野战军副职,却拥有绝对的军事指挥权,与军委沟通顺畅,特别得到毛主席之赞许,英雄惜英雄。而后不求虚名,远离政治,功成却全身而退,何等智慧。

《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成身退,天之道。

附文:

1955年元帅军衔的评定标准有这么几个条件,几乎都与职务资历挂钩。


1、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者;

南昌、广州、秋收三大起义的主要领导者,走到最后且政治正确的都是元帅。

南昌起义之朱德、刘伯承、贺龙。

广州起义之叶剑英。

井冈山会师之朱德、陈毅、彭德怀。

这属于原始创业者,首登,第一枪,属于资历范畴。


2、红军时期军团(或者军)级领导职务。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总参谋长,刘伯承

红一红一军团:林彪

红一红三军团:彭德怀

红二方面军:司令贺龙

红四方面军:司令徐向前(代表)

粟裕在红军时期最高职务——红十军团参谋长。相当于师一级。1935年红十军团全军覆没,仅有粟裕带领800人突围成功。方志敏就是红十军团的领导人。


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总参谋长,叶剑英。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120、129师,师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刘伯承。

新四军军长,陈毅。

根据地一级军区:

晋冀鲁豫根据地——徐向前、刘伯承。

山东根据地——罗荣桓。

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

晋绥根据地——贺龙。

此时粟裕的职务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


4、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

渡江战役前夕,中央军委改组野战军如下:

第一野战军,司令政委:彭德怀

第二野战军: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

第三野战军:司令政委,陈毅,第一副司令粟裕,第一副政委谭振林,第二副政委粟裕。

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政委罗荣桓

华北野战军:司令政委聂荣臻,第一副司令,徐向前。

粟裕此时的职务仍然是三野的第一副司令,第二副政委,级别仍不够,而这是淮海战役结束,粟裕如日中天的时期。


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

195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重新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新成立的中央军委由12人组成,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人为委员,不设副主席和常委。

粟裕不在其列。

综上,元帅的评定是很严格的,有资格评为元帅但放弃的有周恩来,邓小平。

而就上述五条来说,粟裕没有一条能达到要求,评为大将合情合理,也根本不存在“谦让元帅”一说。

user avatar

贴一下彭总关于授衔的报告


“从一九五四年冬至今,军委已根据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的四个条件(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作了反复研究和征求意见。研究结果,大将名单(十名)已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作了定案;……关于元帅军衔名单,经军委委员研究,认为毛泽东同志因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需要统帅全国武装力量,故应评为大元帅;其余十一个军委委员则评元帅”。


从这个报告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1、元帅的门槛是54年的党的军委。能进党的军委的,不一定授元帅衔。但是进不了党的军委的,肯定不会授衔。


粟裕将军连元帅评选资格都挤不进去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2、先选好了大将,再去选元帅。换言之,已经明确粟裕将军为大将时,元帅候选人还是11个。


所以,类似什么让元帅,少奇同志为给粟争元帅等等各种传说,可以停止了


3、确定10大将时,元帅的候选人还有11人,所以,也没有什么只能选10个人的传说。

user avatar

资历问题,长征之前是中央红军十军团参谋长

中央红军军团参谋长这个级别的所有将领中,唯一后来当到大将的就是粟裕,其余人最高是上将(张云逸当七军参谋长的时候是兼任的,主职是红七军军长)

抗战时期是新四军的师长,这个级别最高出了四个大将(张云逸-副军长&1师师长,粟裕-1师师长,黄克诚-3师师长,徐海东-第4支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是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兼任第二副政治委员,这个级别最高出了两个大将(萧劲光和粟裕)

所以粟裕其实已经做到了自己任何时期同级别将领中能够到的最高军衔,所以也没什么意外的

但是我说个人一个小小的yy,朝鲜打起来的时候,如果粟裕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没去成,并且在朝鲜战场打的也足够好的话,或许有一点点可能拿到元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对粟裕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感到不解和惋惜,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简单一句“没被评上”就能概括。要详细了解此事,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评衔的标准以及粟裕本人的情况。一、 评衔的时代背景与考量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对革命战争时期有杰出贡献的将领的一种肯.............
  • 回答
    粟裕大将未上过军校却能屡次击败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军将领,这一现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艺术的杰出典范,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粟裕卓越的军事素养与个人特质 早期革命经历和实战磨练: 粟裕并非没有受过军事教育,只是他接受的是“战场教育.............
  • 回答
    关于粟裕大将为何最终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这无疑是中国解放军军史上一个引人入胜且讨论甚多的议题。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荣誉授予,更需要理解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对军衔评定的深层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功勋卓著,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他从土地革命.............
  • 回答
    关于粟裕将许世友“剔除野战军”的说法,在史料记载和普遍认知中,并不存在如此明确的记载或事件。通常我们谈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后来的第三野战军)的指挥体系调整以及粟裕作为总指挥所做出的战略部署。许世友作为杰出的将领,在解放战争中始终是华东战场上的重要力量,并且常常与粟裕的指挥紧密配合。不过,.............
  • 回答
    讲到粟裕当年率领的红十军团残部,这可是一段非常艰苦卓绝的历史,里面充满了血与火的淬炼,以及革命者顽强的生命力。要知道,那会儿的情况,那可是“剩下来的”战士,能撑下来就不容易了。要说人数,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最后“残部”这两个字,得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红十军团的组建与初衷:咱们得先看看红.............
  • 回答
    粟裕大将虽然生前并未被官方明确划分为侗族,但在他去世后,围绕其民族身份的讨论,特别是提到他与侗族渊源的说法,的确出现过。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说法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粟裕的籍贯是湖南省会同县。而会同县,历史上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点是毋.............
  • 回答
    关于粟裕是否“真指挥不动”手下的将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一些刻板印象,从粟裕的指挥风格、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与他共事过的将领们的特点等多方面来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做“指挥不动”。如果指的是粟裕像一个严厉的家长,命令如铁.............
  • 回答
    关于粟裕大将是否能排进十大元帅,以及如果按照“真正战斗力”来排名的话,他应该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很多军迷和研究者心中,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无疑是顶尖的,甚至可以说是当时解放军将领中的翘楚。粟裕的辉煌战绩与军事才能粟裕被誉为“战神”,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放在解放军将领群体里,就像问江湖高手谁的刀法最绝一样,很难有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而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的技能组合也不同。不过,如果非要比较这几位赫赫名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的过人之处。粟裕:战术大师,奇袭和围歼的艺术大师提起粟裕,很多人脑子里.............
  • 回答
    近些年,粟裕大将的名字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并且引发了不少关注,这其中有几个因素在共同作用,让这位新中国开国元勋的形象再次鲜活起来。首先,不能不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革命历史和军事人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历史细节可能被掩盖或者不够突出。而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档案的解密,.............
  • 回答
    粟裕大将的平反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反”概念,而是一个关于他在解放战争后期以及建国后的一些关键决策和被批判的经历,在历史的沉淀后得到重新认识和纠正的过程。他的问题之所以在去世后才被广泛和深入地讨论和“纠正”,原因复杂,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个人性格、政治斗争以及历史真相的逐渐显露等多个层面.............
  • 回答
    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也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对比粟裕与林彪的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林彪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的辽沈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
  • 回答
    粟裕、宋时轮、许世友这三位都是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我军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他们都战功卓著,拥有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能力。然而,从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来看,粟裕与其他两位之间,特别是与宋时轮的关系,确实存在一些不睦之处。要深入探讨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梳理历史事件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粟裕与宋时轮:陈毅的评价与“.............
  • 回答
    粟裕大将:一位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提起粟裕大将,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经典的战役,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赫赫有名的一位军事统帅,更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少有的、以辉煌战绩奠定自己崇高威望的杰出代表。评价粟裕,不能仅仅停留在“战神”这个标签上,他的思想、他的决策、他的人格魅.............
  • 回答
    谈及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军事家,他的“厉害”并非仅仅体现在某一次战役的胜利,而是贯穿于他数十年的戎马生涯,是一种集战略眼光、战术指挥、军事理论、政治智慧和个人品德于一身的卓越体现。一、 天生的军事指挥才能,对战局的精准把握粟裕的军事才能,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近乎“天生”的直觉和预判.............
  • 回答
    在共和国将帅的璀璨星空中,林彪和粟裕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们都曾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若要论谁“更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展现他们各自的军事才华和历史地位。作战风格与指挥艺术:林彪以其“攻坚克难,.............
  • 回答
    林彪与粟裕,两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在战术指挥和战略谋划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评价谁优谁劣,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战场环境、面对的敌人、承担的任务以及指挥风格都有所不同。更何况,我们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分析,难免会有一定的视角局限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战役,由粟裕策划并担任总前委书记,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如果将粟裕换成许世友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和局面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可能对战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许世友的军.............
  • 回答
    关于“如果让粟裕指挥国民党军队,淮海战役会打成什么结果”这个问题,咱们得抛开一切“AI痕迹”,就当是几个老伙计围坐在一起,抽着旱烟,拉着家常,把这段历史往“要是”的方向捋一捋。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而是基于对粟裕指挥艺术和当时国共双方实力、战略思路的理解,来推演一个可能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粟裕之所.............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挺近大别山不是粟裕”,这背后涉及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战略部署、指挥官的特长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这并非是简单的“谁应该去”的问题,而是根据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选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兵力上占有优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