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普通公民可以出国旅行吗?

回答
苏联时期的普通公民是否可以出国旅行?这个问题,得看你具体问的是哪个时期,以及“普通公民”的定义是什么。总的来说,答案是:不是很容易,而且限制很多,绝对不像现在这样说走就走。

在苏联的大部分时间里,普通人想出国旅行,那绝对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量。苏联政府对公民的出国采取的是一种严格控制的“许可”制度,而不是“权利”。你想出国?得先证明你有充分的理由,并且你的出国不会对国家利益造成任何损害。

咱们一点一点说:

1. 为什么限制出国?

意识形态的“铁幕”: 最根本的原因是冷战时期。苏联政府不希望本国公民轻易接触西方世界,担心他们会被“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侵蚀,从而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开放边境,就等于打开了“思想渗透”的口子。
防止人才外流: 苏联引以为傲的科学技术、艺术文化人才,一旦出国,很难再回来。这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经济原因: 苏联的经济体制与西方不同,国内物资供应常常紧张。允许大量公民出国消费,无疑会加剧国内的经济压力,也可能引发社会不满。
国家安全: 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对立。政府会担心公民在国外被招募为间谍,或者泄露国家机密。
宣传需要: 出国旅行的经历,尤其是看到西方世界的“繁荣”,容易让苏联公民产生对比心理,对国内体制产生质疑。政府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2. 谁有机会出国?

虽然普通人难,但有些人确实有机会出国,但他们不一定算是“普通公民”的典型代表:

官方代表团成员: 这是最常见也最“正常”的出国途径。例如:
外交官和政府官员: 出国执行公务,参加国际会议等。
体育代表团成员: 运动员、教练员、随队官员参加国际比赛。
文化交流团成员: 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等代表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或学术访问。
工会或青年组织代表: 有时也会有代表参加国际性的工会会议或青年节活动。
特批人员: 比如有直系亲属在国外定居,且被认为不会对国家造成影响(比如去探望年迈的父母,但即便如此,审批也非常严格)。
特殊群体: 比如一些从事特定行业的专业人士,如为外国公司工作的苏联雇员,或者在国外有重要项目的科研人员。

3. 出国旅行的流程和审批有多难?

如果你有资格出国(通常是通过单位或组织推荐),那也不是直接买张机票就能走。整个过程极其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

单位推荐和政审: 首先,你的单位需要认为你“思想进步”、“忠诚可靠”,并且有“正当理由”出国。这个推荐本身就经过层层审查。
申请提交: 需要填写大量的表格,详细说明出国的目的、行程、在国外的联系人等。
克格勃(KGB)的审查: 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克格勃会全面调查你的背景,包括你的家庭成员、朋友关系、政治倾向、是否有海外联系,甚至你平时的言行举止都会被纳入考量。一旦被认为有任何“可疑”之处,申请就会被否决。
内务部(MVD)的护照发放: 如果通过了克格勃的审查,还需要向内务部申请护照。这个过程同样受到严格控制。
外汇管制: 即便是批准出国,你也不能随意兑换外汇。通常会给你定额的“旅行费”,而且这些钱可能只允许在特定商店(比如“别尔约兹卡”外汇商店)使用。这和现在我们自由兑换外汇、使用信用卡完全是两码事。
随行人员的限制: 有时候,为了防止“叛逃”,政府会限制你的家人(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在你出国时留在国内,作为一种“人质”。或者,如果你要去一个“不那么友好的”国家,可能还会派一个“陪同人员”盯着你。

4. 特殊时期与晚期苏联

早期(19201930年代): 出国更加困难,主要是因为国家不稳定和革命时期。
斯大林时期: 政治肃反严酷,任何怀疑都会带来灭顶之灾,出国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奢望。
赫鲁晓夫时期(“解冻”时期): 相对来说,对外交流有所增加,出现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少量人员可以出国,但普通公民的限制依然很大。
勃列日涅夫时期: 相对稳定,但意识形态的控制更加僵化,“停滞时期”嘛,出国旅行的限制依然是“常态”。
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开放”): 随着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出国与回国法》的出台,公民出国的限制开始逐步放宽。到了戈尔巴乔夫后期,甚至出现了像“旅游签证”这样我们现在熟悉的概念,但即便如此,与西方相比,手续依然繁琐,限制也多。普通人想要像现在一样去欧洲度假,还是非常罕见的。

总而言之,苏联普通公民出国旅行是一项特权,而非一项权利。 它需要经过多层审批,审查极其严格,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国内,对国外的了解主要来自官方宣传和极少数渠道。那些有机会出国的人,往往是国家代表、精英阶层,或者是通过特殊关系获得批准的少数幸运儿。对于绝大多数苏联人来说,出国就像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17年以前,沙俄治下的俄罗斯人想要出国,只要拿着护照和车票就行了。那时候不存在对签证的要求,所以你可以从圣彼得堡坐火车,然后在巴黎下车。

这种不可思议的自由受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影响。革命与内战期间,大概有350万人离开了沙俄,一部分跑到哈尔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俄。等到1917年布尔什维克掌权后,普通公民想要出国旅行已经基本不可能了。

按要求,普通公民想要出国旅游,要准备两个文件,一是国外护照(我们的身份证相当于他们的国内护照,我们的护照相当于他们的国外护照);二是由内务人民委员部(或者外交部)释放的许可证。

内务人民委员部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哈,它简称内务部,是大清洗期间的绝对执行者。

弄到许可证,就要接受各种调查。如果国外有亲戚,或者阶级成分不好,又或者被认为掌握某些国家机密,内务部可以直接否了公民的申请。

(更新:“国家机密”这块儿就是个口袋罪,比如说对于一个工人,内务部就可以说他“掌握工厂规模产能”什么的,所以基本在这一步,申请都不会被通过)

那么如果我国外没亲戚,我祖宗八辈儿贫农,我只会拧螺丝,我是不是就可以出国了呢?不是的,你还必须准备一些推荐信,内容无外乎“此人忠诚于党和人民,准备一辈子奉献于苏维埃的伟大事业”云云。一般人写推荐信还是不作数的,必须是组织,学术机构啊、退伍军人俱乐部啊、体育协会啊尤佳。此时已经可以排除大部分普通的苏联公民了。

那么好巧不巧,我还就是那种比较稀有的学者、退役军人或者运动员,我跟相关组织关系特好,它们也愿意给我发推荐信,那我是不是就能获得许可证了呢?

嗯,重头戏来了。内务部将对我进行一次单独问询,肉贴肉地检测我的政治素养。

注意,“政治素养”可不是“政治倾向”,不是我表忠心就能混过去的。我将要回答目的地的政党领袖是谁?执政纲领?某次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两国关系?等等。内务部也没别的意思,就是等待我答不上来,然后拒绝我的申请……

(反过来,当内务部要来问询的时候,一般人早就怂了——答不上来我顶多出不了国,万一哪句话讲得不对,内务部觉得我个人反党反人民,给我送走怎么办?)

说来说去,都是脏套路。就像知乎两年前问詹姆斯怎么怎么的,10个问题11个是黑子带节奏的。以至于每次都有人调侃“说吧, 今天是走程序还是直接黑?”。长此以往,哪个精神正常的还关注篮球板块?同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儿,也就不会申请出国旅游了。

总而言之,苏联时代,绝大部分苏联公民都出不了国,每年能出国者,也都是政治上绝对靠得住的,半旅游半宣传,展示苏联优势的一面,又不会被资本主义腐蚀,你可以将它理解为出公差。普通人想要了解国外发生了什么,基本靠电视,高端一点的知识分子则会阅读国内或者国外流传的地下刊物,或者收听国外电台。由于对国外长期缺乏实际认知,加之苏联政府的确太操蛋,以至于到80年代,苏联人民特容易被国外忽悠。

颜革就这样发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时期的普通公民是否可以出国旅行?这个问题,得看你具体问的是哪个时期,以及“普通公民”的定义是什么。总的来说,答案是:不是很容易,而且限制很多,绝对不像现在这样说走就走。在苏联的大部分时间里,普通人想出国旅行,那绝对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量。苏联政府对公民的出.............
  • 回答
    说实话,苏联普通公民想要在自家地盘上“说走就走”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从头到尾,一点一点地给你说清楚。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苏联是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都讲究“计划”和“组织”。这可不是说你掏钱买张票,拎着包就能去想去的地方。你要是想在国.............
  • 回答
    苏南普通选调生和苏南区县国税局,这两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发展路径。如何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职业规划、兴趣偏好以及对工作环境和稳定性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两者,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一、 苏南普通选调生1. 定义与特点: 选调生 是指通过组织部门面向特定高校(通常是重.............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夕,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是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机遇的时代。经济体制的摇摇欲坠,市场经济的萌芽,让许多人开始摸索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甚至抓住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当然,这些“机会”的性质,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生存方式,如今回望,或许带有些许“灰色”的色彩。一、 如何“自保”:在物.............
  • 回答
    普京的这句话,“忘记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Кто забыл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сердца. Кто хочет вернуться в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головы.),是一句非常具有争议性且极具概括.............
  • 回答
    “普京是‘苏联最后的克格勃高级特工,执行着苏联最后无人知晓结局的任务’”——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并非因为它有确凿的历史证据链条,而是它巧妙地捕捉并放大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绪和对权力运作的模糊感知。它是一种高度象征性的解读,将普京的政治生涯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巨变紧密联系起来,并赋予了其一种神秘、宿命.............
  • 回答
    .......
  • 回答
    俄罗斯(普京)有没有可能重建苏联?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并且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并尽量摆脱空泛的推测,回归到现实的考量。首先,“重建苏联”本身就具有模糊性。是指字面上恢复苏联这个政治实体?还是.............
  • 回答
    要详细理解普京在俄乌冲突中对苏联的评价,我们需要从他的政治思想、历史观以及他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解读等多个层面来剖析。普京对苏联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好或坏,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战略考量的混合体。核心观点: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这是普京对苏联最广为人知也最核心的评价。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
  • 回答
    普京是否有能力或意愿在未来复活苏联,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理清“复活苏联”在不同层面的含义,然后结合普京的政治哲学、当前俄罗斯的内外环境,以及历史的惯性来分析。“复活苏联”的多种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谈论的“复活苏联”是指什么? 字面意义上的复活:.............
  • 回答
    假想一个美国的崩溃,对普通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变数的局面。与其说是“获得最大利益”,不如说是如何在剧烈动荡中尽可能地稳固自身、抓住机遇,并避免潜在的风险。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思考,并且保持一种审慎而灵活的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崩溃”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 全球经济重塑: 美元作为.............
  • 回答
    苏联的伟大,的确是一个复杂且饱含争议的话题。它曾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理解为何如今华约国家普遍对俄罗斯——这个苏联主体——抱有敌意,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爱恨情仇”可以概括。历史的沉重遗.............
  • 回答
    要回答苏联如何提高国内人民素质,或者说沙俄时代普通人素质是否不高,我们需要分两部分来看,并且要非常小心地界定“素质”这个词的含义。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下结论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素质”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可能大相径庭。 如果“素质”指的是识字率、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具备某种技能的水平.............
  • 回答
    普京将美国的行为比作苏联的“老路”,这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政治表态,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解读。要理解普京的发言,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普京发言的核心指控与对比:普京的发言并非空穴来风,他通常会指责美国在以下几个方面“走在苏联的老路上”: 扩张主义与地缘政治野心: 苏联.............
  • 回答
    1990年的苏联,风雨飘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带来的却是经济的混乱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普京——那时还只是一个在克格勃工作的普通官员——突然上位,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变得异常曲折和难以预测。首先,得承认,一个在1990年突然从普通官员跃升为苏联.............
  • 回答
    布林肯国务卿的说法,即普京意图重建苏联,并将俄罗斯描述为全球不稳定的根源,这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最引人注目的议题。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剖析“重建苏联”这个概念。苏联解体至今已三十多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
  • 回答
    关于“普京会恢复苏联”的说法,在国内的网民群体中确实存在一定的讨论和观点,而且这种看法并非主流,但也有其出现的土壤。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这种想法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对.............
  • 回答
    苏联时期,中东欧国家,包括匈牙利、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民众普遍存在反苏/反俄情绪,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国家各自的背景以及它们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历史的阴影:长久被支配的记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涉及历史渊源、地缘政治、经济合作及安全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现实关系、战略应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客观、理性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中国与俄罗斯的复杂关系1. 沙俄时期(17世纪19世纪) 领土争端:沙俄在17世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