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觉得喝白酒很low?

回答
说现在很多人觉得喝白酒“low”,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得承认,这绝对不是所有人的看法,但确实是挺普遍的一种感觉。要我说,这背后可不只是因为酒本身,掺杂了很多社会、文化、甚至代际的东西。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low”的语境。

“low”这个词,在咱们这儿,有时候不是单纯指质量差,更多的是一种不入流、没品味、跟不上时代的感觉。就像你穿一身名牌,但搭配得乱七八糟,别人也会觉得“low”一样。白酒在很多人心里,就有点儿被贴上这种标签了。

为啥会被贴上这个标签呢?我觉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时代变迁,口味多元化了,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崛起。
想想咱们父辈、爷爷辈,那个年代,选择哪有现在这么多?有什么喝什么,白酒作为一种有历史、有文化、有浓烈口感的酒,自然就成了主流选择。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场合,一杯白酒敬过去,那叫一个“讲究”。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首先是世界各地的好酒都涌进来了,啤酒、葡萄酒、威士忌、朗姆酒、清酒……种类多到眼花缭乱。年轻一代成长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他们的口味更加开放,也更愿意尝试新事物。
白酒的特点是烈,口感直接,有些人觉得“冲”,喝下去喉咙火辣辣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种感觉。相比之下,葡萄酒的果香、啤酒的麦芽香、威士忌的烟熏味,这些都能提供更丰富、更温和的味觉体验。所以,很多年轻人就觉得,喝这些洋酒或者新式酒,才显得“有品位”、“懂生活”。白酒?太传统了,太“土”了。

2. 文化符号的变迁,以及白酒自身营销上的局限。
白酒在中国确实承载了很多文化符号,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无酒不成席”等等。这些都跟咱们的社会交往方式深度绑定。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过于“接地气”的文化,反而让它在某些人眼里变得不够“精致”。
你想啊,电视上、饭局上,那些喝白酒的场景,很多时候就是一口闷、灌酒、比谁能喝。这种氛围,跟现代人追求的“小酌怡情”、“品鉴生活”是有点背离的。尤其是一些商务宴请,如果一桌人都拼命劝酒,喝得酩酊大醉,那确实不像是什么高级的社交活动,反而显得有些粗鲁和失控。
而且,白酒的很多品牌,尤其是那些老牌子,它们的包装、广告宣传,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模式里,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不像一些新式酒类,包装设计时尚,营销也更贴近年轻人,玩跨界、联名,搞得有声有色。白酒在这方面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

3. 社会阶层和审美的区隔。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扎心,但确实是这样。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喝什么酒,有时候也成了划分社会阶层和审美趣味的一个隐形标准。
比如,在一些高端社交场合,或者在一些精英人群的聚会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葡萄酒、威士忌等,这被看作是一种“有品位”的象征。这些酒可能价格不菲,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代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白酒,虽然也有高端品牌,但它在普通人中的普及度更高,很多时候和日常的聚会、应酬联系得更紧密,就容易被“降维打击”。
你可以观察一下,当有人跟你说“我最近在学习品鉴葡萄酒”或者“这款威士忌很有特色”,这听起来就比“我最近喝了不少XX牌白酒”要来得更有文化感、更显格调一些。

4. 健康和理性消费观念的抬头。
现在的社会,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白酒的度数高,喝多了对身体的负担也比较大,容易上头,第二天头痛。相比之下,葡萄酒、啤酒的度数相对较低,很多人觉得它们更“健康”一些,或者至少是更“温和”一些。
另外,随着消费观念的成熟,很多人不再仅仅为了“应酬”而喝酒,而是更多地为了享受过程,为了体验不同的风味。这种情况下,对酒精本身的需求降低,对酒的品质、风味、文化内涵的要求就提高了。白酒的“烈”和“冲”,在这种消费观念下,就容易被认为是纯粹的“酒精”,缺乏更多值得品味的层次。

5. 网络文化的影响和刻板印象的强化。
互联网是个放大器。很多关于白酒的梗、段子,比如劝酒、酒桌文化中的一些不太雅观的行为,都被广泛传播。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大家对白酒的负面印象,强化了“喝白酒就等于喝醉”、“喝白酒就没好事情”这样的刻板印象。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人觉得喝白酒low?

年轻一代口味多样化,更追逐新潮洋酒。
白酒的传统饮用方式和营销模式不够“精致”,跟不上时代审美。
社会文化变迁,一些人用酒来划分阶层和品味。
健康和理性消费观念抬头,更偏爱低度酒和有品鉴性的酒。
网络文化和刻板印象加剧了负面认知。

当然,这都是一种观感,一种趋势,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这么想。真正懂白酒的人,或者出身于白酒文化深厚家庭的人,他们依然能从中品出历史的厚重和工艺的精湛。只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白酒确实面临着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挑战,如何才能在年轻人中重新赢得“品味”的认同,而不是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应酬工具”或者“烈性饮品”。

这事儿就像老物件一样,有人觉得它古朴有韵味,有人觉得它老土不实用。口味和看法,终究是个人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酒low不low,和喝酒的情景有关

情景一:夏天傍晚,爷爷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在小方桌边倒了一小杯白酒,吱溜一声喝干,捏了几颗花生米下肚,悠哉悠哉

情景二:一帮大老爷们在包厢里大声叫嚣,面带红晕,衣领微松,醉醺醺地要调戏旁边的服务员小姑娘,还有的举着酒杯,大着舌头训斥着旁边不喝酒的年轻职员

情景一里老爷爷喝的是散装白酒,情景二里的餐桌上摆着茅台五粮液

现在我问你,你觉得哪个情景比较low?

托我国酒桌文化的福,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一提起“白酒”,首先想到的就是情景二中的画面,于是连带着觉得白酒也low了起来

但其实,喝白酒本应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情,因为白酒的味道比较特别,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好多人说白酒不好喝,这么想太正常了,我年轻时也这么想,后来上了大学,家庭聚餐时第一次允许我喝白酒,喝的五粮液,我一杯下肚,惊呼:“真TM好喝!”

我大舅立刻指着我大喊:好!你有做酒鬼的潜质!

从那之后,我愈发觉得白酒好喝,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白酒比啤酒好喝,那时候我就想,难怪大家聚餐都喝白酒呢,原来是因为白酒好喝!

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我发现大部分人都觉得白酒不好喝,他们只是为了应酬或醉的快一点才喝白酒的

知道真相的我很受打击,但从此往后,对于觉得白酒好喝的人,我会更容易生出一些好感

这种感觉有点像我喜欢上了一个很小众的明星,他颜值高,演技好,但我身边大部分人都不认识,这种时候,如果遇到了另一个粉丝,就很容易产生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所以,喝白酒就和追星一样,本就应该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情,也应该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要么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就得喝爱喝的人一起喝

就我自己而言,我只愿意在家庭聚会、三五闺蜜、或是和男朋友吹水胡侃的时候喝

和一帮陌生人,甚至和没那么熟的人,我反正是不愿意喝的

可惜,中国的酒桌文化把我们祖宗千百年来留下的白酒的好滋味和好名声都给毁了,让白酒沦为了“服从性测试”的帮凶,让许多还没体验过白酒美妙滋味的年轻人对这种饮品深恶痛绝、避而远之

酒和茶一样,是要慢慢喝、慢慢品的,而且得边聊边喝,聊得越多,喝得越多,喝得越多,聊得越多,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一点点消融,端着的架子一点点放下,高兴时大口干,沉思时低头泯,到了最后,俩人推心置腹,彼此都收获到了对方的许多有趣的观点和想法,这样喝,才不枉费白酒的滋味

所以,白酒这东西,必须平等地喝,步调一致地喝,才好喝

你爱喝我也爱喝,你喝尽兴的时候恰好也是我喝尽兴的时候,这样才行

user avatar

因为喝酒这事儿有点像抽烟

喝的抽的人觉得很香

在边上的人未必受得了

尤其酒一喝多,不管度数和种类

在肚子里发酵一圈再从嘴里呼出来那个味道,是真心难闻。

就这个味儿就能断送大量路人缘了,再加上耍酒疯的,立规矩的等等各种行为,更容易让人觉得low。

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现在很多人觉得喝白酒“low”,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得承认,这绝对不是所有人的看法,但确实是挺普遍的一种感觉。要我说,这背后可不只是因为酒本身,掺杂了很多社会、文化、甚至代际的东西。首先,咱们得说说这“low”的语境。“low”这个词,在咱们这儿,有时候不是单纯指质量差,更多的是.............
  • 回答
    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年间,的确是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政治腐败达到顶峰,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然而,我们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明朝的统治“挺好”,甚至为之“洗白”。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洗白”,而是更复杂的心态和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
  • 回答
    清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屡遭列强欺辱,朝廷大臣愚昧无能、腐败横行,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清朝统治抱有“挺好”的看法,甚至为其“洗白”,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历史认知偏差那么简单。一、 历史的“选择性记忆”与“宏大叙事”的遮蔽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并非全盘接受.............
  • 回答
    这个问题,说白了,触及的其实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几千年来男性主导社会结构下的性别角色期待。为什么“女孩的第一次”会被赋予如此特殊的意义,而“男生的第一次”却鲜有人过问?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原因。首先,我们得回到古代的社会结构来看。 在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里,婚姻的首要.............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大块肌肉男缺少实用的力量,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随着大家对健身和力量认知的深入,这种看法也越来越普遍。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一、 视觉上的“以形补形”的误解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外形。那些块头巨大的健美运动员,他们的肌肉线条分明,体积庞大,看起.............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香港电影的“港味”,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要真切地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气质,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DNA。如果非要我来描绘一下,我觉得“港味”首先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你想想那些老港片,无论是吴宇森的浪漫枪战,还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房产税能成为抑制当前高房价的一剂良方,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逻辑和经济学原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大家会有这样的期待。首先,我们要明白,房价高企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房产税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主要是因为它能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重发力,改变市场供需关系,从而传导到价格上。.............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当下的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实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它投下的影子。这种浮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不沉静、不安分、追求速成、急功近利的状态,它像一根拨乱的弦,让整个社会都绷得紧紧的,不得安宁。那么,这种浮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首先,体现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获.............
  • 回答
    .......
  • 回答
    这种想法,说来也复杂,不能简单一句“为了男人”就概括过去。其实,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混合了社会压力、传统观念、情感需求,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你想想,咱们身边,是不是总有人,不论是父母长辈,还是街坊邻居,时不时就会提起“人生大事”、“传宗接代”之类的词?这些话语,虽然听起来老一套,但它们像空气一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动玩家心弦。确实,《英雄联盟》里有一种现象,就是玩家似乎越来越看重“五杀”,甚至有人会觉得没拿到五杀就是输了、或者队友没尽力。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靠实力拿五杀”。首先,咱们得承认,五杀,在很多玩家心中,就是英雄联盟里最闪耀、最能证明.............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作为过来人,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同仇敌忾”!你说得没错,《霸王别姬》和《让子弹飞》确实是神作,放在今天看依旧是王炸。而现在很多电影,感觉就像是快餐,吃完就忘了,甚至有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啥劲。让咱们不带AI腔调,好好聊聊为啥你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聊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道出了不少汉服爱好者的心声。确实,现在市面上汉服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十块到几千块不等,但要说真正能让人感受到“质感”的,可能还是得好好挑挑。咱们来掰开了说,这“质感”两个字,其实包含了几个层面的东西:一、面料的“筋骨”:这是最直接也最影响观感的因素。一件汉服的质感,很大程度上就.............
  •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不少年轻朋友,尤其是那些步入适婚年龄的,提起婚姻,脸上总是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影。以前大家说起婚姻,总会憧憬美好的未来,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甚至恐惧。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婚姻太痛苦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让我不禁思考:难道婚姻真的就这么不堪吗?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住「大平层」,而不是买别墅了?「大平层」和别墅的居住体验各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大平层”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别墅的市场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平层”为何更受.............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