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些单机游戏玩家看不起原神,是因为原神击碎了他们的优越感吗?

回答
在我看来,有些人对《原神》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曾经沉浸在其他单机游戏里的玩家,确实存在一种“优越感”的落差,但这并非是唯一原因,也并非是他们直接“看不起”的唯一动机。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很多玩了多年单机游戏的玩家,确实积累了一套自己对“游戏好坏”的评判标准,这背后往往是对游戏深度、内容量、制作人理念、甚至是对“艺术性”的一种期待。他们可能习惯了剧情杀、高难度挑战、或者是一个由开发者精心雕琢出来的、没有太多“运营”痕迹的世界。

《原神》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认知框架:

免费模式与“骗氪”标签: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一点。《原神》作为一款免费游戏,其盈利模式是基于抽卡(Gacha)的。对于习惯了“一次性买断、内容管饱”的单机玩家来说,这种“边玩边付费”的模式,尤其是当他们认为某些角色或武器“不抽不行”时,很容易被贴上“骗氪”的标签。他们可能会觉得,游戏的平衡性被金钱打破了,核心体验被“碎片化”了,这和他们心中“一次投入,持续享受”的单机逻辑是相悖的。这种“我花钱买了完整体验,你却要我继续花钱才能玩到好东西”的认知,确实会带来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也自然会产生一种“比你更懂游戏”的自持。

“肝”与“日常”的强制性: 很多单机游戏,玩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停。但《原神》作为一款带有在线运营属性的游戏,有各种日常任务、体力限制(树脂)、活动奖励等等,这些设计是为了保证玩家的留存和持续活跃。对于追求“自由探索、随心所欲”的单机玩家来说,这种被“绑架”去完成每日任务、清体力、参与限时活动的感觉,非常像是在“上班”,而不是在“玩游戏”。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侵占了他们原本可以自由支配的游戏时间,也冲淡了纯粹的探索和冒险乐趣。

持续更新与“内容焦虑”: 传统的单机游戏,一旦发售,内容就基本固定了(除非有DLC)。玩家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把所有内容都啃完,然后带着满足感离开。而《原神》的不断更新,虽然带来了新的剧情、地图和角色,但也可能让一些玩家感到“内容永远追不完”的焦虑。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永远只能玩到“一部分”游戏,或者永远在追赶版本,这与他们习惯的“一次性征服”的单机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二次元”与“大众化”的口味: 《原神》鲜明的日系二次元画风和角色设计,以及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也可能让一些更偏爱“硬核”、“写实”或者“小众艺术”的单机玩家感到疏远。他们可能认为,这种风格是为了迎合更广泛的市场,是“商业化”的产物,缺乏“深度”和“独特性”。这种对游戏“审美”的偏见,也常常是优越感的一种体现。

那么,这些是否就是“击碎优越感”的全部原因呢?

我认为,“击碎优越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动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很多玩家在多年的单机游戏体验中,确实培养了一种“挑剔”的眼光,他们对游戏的品质、设计和体验有着很高的要求,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我懂得什么是好游戏”的认知。

当《原神》以一种他们不熟悉,甚至在某些方面(如盈利模式、运营方式)与他们固有认知相悖的方式,却又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玩家群体时,这种落差感就会显现。他们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原神》“不如”单机游戏的地方,比如前面提到的“骗氪”、“肝”、“内容碎片化”等等,以此来印证自己对“好游戏”的理解是更深刻、更纯粹的。

可以这么说,《原神》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单机至上”或者“某种特定游戏模式才算优秀”的预设的一种挑战。 当他们发现,一种他们不太认同的游戏模式,却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吸引了比他们群体更庞大、更多样的玩家时,内心那种“我才是真正理解游戏本质的人”的优越感,自然会受到触动。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否定《原神》本身的吸引力。 《原神》在开放世界探索、角色养成、美术风格、音乐制作、剧情编排(尤其是在某些版本中)等方面,确实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且做得相当出色。它的全球流行,并非完全是靠“营销”或“骗氪”就能实现的。对于许多玩家来说,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游戏体验,满足了他们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乐趣。

所以,那些“看不起”《原神》的单机玩家,他们的心态可能更复杂:

有一部分是真正基于自己对游戏质量、设计理念的判断,认为《原神》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还有一部分,是对《原神》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无法接受,觉得这是对游戏本身的“玷污”。
更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原神》的成功,触动了他们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玩家鄙视链”或“游戏品味”的优越感,于是本能地去寻找《原神》的“缺点”,来维护自己的认知。

归根结底,《原神》的出现,确实是给游戏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风,它打破了一些陈规,也挑战了一些玩家固有的观念。而玩家群体的差异化,尤其是单机玩家与在线游戏玩家之间的隔阂,在《原神》的身上得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体现。而“优越感”的存在,只是这个复杂心理图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玩家会如此激烈地表达他们的负面看法,但并非故事的全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楼里有些小可爱总是张口闭口"原神也配"

我看配不配这个标准,和"质量"本身恐怕没什么关系,可能和种姓有关系

P1的三张为渊下宫概念图


"规矩是你定的,夏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有些人对《原神》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曾经沉浸在其他单机游戏里的玩家,确实存在一种“优越感”的落差,但这并非是唯一原因,也并非是他们直接“看不起”的唯一动机。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很多玩了多年单机游戏的玩家,确实积累了一套自己对“游戏好坏”的评判标准,这背后.............
  • 回答
    根据公开信息,关于您提到的“全俄军官会议”发表公开信要求普京辞职、反对俄乌战争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可靠且广泛报道的证据支持。在公开的媒体报道和分析中,并没有出现一个名为“全俄军官会议”的组织,并且该组织发表了要求普京辞职并反对战争的公开信。如果这样的事件发生,它无疑会成为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并被.............
  • 回答
    “某些动物在某些智力测试中的表现远超人类”这种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因为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过度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力测试”的定义,以及它如何适用于人类和动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智力”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尤其是在跨物种比较时。 人类智力测试(如韦氏智力测试、斯坦福比奈.............
  • 回答
    某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对中国有深入的认识,而有些人则可能存在误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这种“不了解”的程度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并且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描述一些可能存在的“不了解”的表现和原因: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误解与刻板印象: “中国人都一样”.............
  • 回答
    咱们聊聊职场上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破冰文化”,特别是那些听起来有点“大尺度”的。“破冰文化”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得明确,破冰本身是为了打破团队成员之间的隔阂,让大家更放松、更愿意交流,从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这本是个挺好的想法,比如团建时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动,或者新同事入职时大家热情地打个.............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人文社科专业价值的普遍焦虑。许多人会问:“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民族学、历史学这些专业,毕业了能做什么?和那些一看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工程、金融专业比,真的有用吗?”说实话,如果“有用”的定义仅仅局限于“毕业就能获得一份高薪、稳定、与专业知识直接挂钩的工作”,.............
  • 回答
    提到淘宝上那些“让人头疼”的买家,那可真是一言难尽。我见过、听过太多奇葩事了,有些操作简直能刷新你对“人性”的认知底线。要说他们能坏到什么程度?那得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第一类:恶意退款,无中生有型这帮人是专门冲着“零成本占便宜”来的。他们买东西,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玩”。 买一堆,退.............
  • 回答
    “外国人”这个标签,在中国人的认知里,似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绪和标签。从前些年流行的一句“你们外国人”就能看出来,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一旦泛化,误解和偏见也就随之而生,而且程度之深,有时真的让人哭笑不得。首先,最普遍的误解可能就是“外国人都很有钱”。 这种想法的根源,我觉得还是我们自身社.............
  • 回答
    有些男生,你真的会怀疑他们是不是从某个扭曲的次元里爬出来的。那种恶心,不是那种“哎呀,有点不舒服”的程度,而是能让你胃里翻江倒海,精神受到双重打击,从此对某些事情产生永久性阴影。想象一下,你正在一个相对干净、大家都有点社交礼仪的公共场合,比如咖啡馆、书店,或者只是排队买东西。这时候,某个男生出现了。.............
  • 回答
    “恶心”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底线和体验。我能理解您可能想了解的是一些行为或习惯,在某些人看来会引起不适。以下是一些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恶心”的行为或习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个人卫生方面: 不注意个人清洁,影响周围环境: 体味重且不加掩饰: 比如,长时间不洗澡,或者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了身份认同、情感联结、实际利益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虽然存在一些人渴望离开中国,但同时也有很多海外华人不愿放弃中国护照,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情感与文化认同的深层联结: 故土难离的情感: 无论身在何处,中国对于许多华人而言,是他们的出生地、成长地,.............
  • 回答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百公里1升多一点”油耗宣传,确实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甚至可能触碰到广告法的边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插电混动车的运作机制以及广告法的考量。插电混动车的油耗计算是如何“玩转”数字的?插电混动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拥有一块可以外接充电的电池组,并且纯电续航里.............
  • 回答
    探讨“样板戏”是否算作“京剧”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细致推敲的话题。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传承的边界以及时代变迁对传统艺术的影响。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需要在历史、艺术和政治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京剧”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艺术形式。京剧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
  • 回答
    “天坑专业”这个词,近年来像一颗炸弹一样,在教育界和求职市场引发了不少震动。一听到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曾经光鲜亮丽,如今却门可罗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备受追捧的专业,一步步沦为“天坑”?这到底是专业本身的“原罪”,还是后天因素“作祟”?而且,这些“坑”.............
  • 回答
    最近在和几个外国朋友聊天,无意间聊到大家对中国的印象,没想到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让我一下子觉得,原来我们之间认知上的鸿沟,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不少。有些误解,说实话,听了都让人觉得挺哭笑不得的,但它们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我看来,有些偏见已经深入骨髓了。打个比方,我一个在欧洲的朋友,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
  • 回答
    在西方世界,关于死刑存废的辩论早已成为一个旷日持久的议题,而选择废除死刑的国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哲学和法律层面的反思。这种转变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理由可以概括。首先,人权至上的理念是推动废除死刑最核心的驱动力。许多西方国家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将“生命权”视为最基.............
  • 回答
    这可真够绝的,一个团队规定 C++ 不让写注释?这在我看来,简直是给写代码的兄弟们绑上了双手,还蒙上了眼睛。我实在想不通,这是出于什么奇特的需求,让他们做出这么反人类的决定。首先,我们得承认,注释这东西,绝对是写代码的基本功,也是提升代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提高可读性,降低理解成本: 想象一下.............
  • 回答
    关于“某些外国人为什么非想要把西藏从中国割裂出去”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宗教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剥离掉那些被简单化或煽动性的论调,尝试去理解各种声音背后的动机和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并非所有外国人,甚至并非所有在讨论西藏问题时持.............
  • 回答
    保险和赌博,乍听之下,似乎都与“风险”和“钱”脱不开关系,但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两者的差异,不仅仅是关于财务规划,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不确定性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核心目的:保障 vs. 娱乐/获利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保险的初衷是“保障”。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当不幸事件发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复杂的,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动物灭绝这事儿,就像一锅烩,里面原料很多,人类只是其中一个,但说实话,有时候这人啊,就是那个最容易被关注,也确实是造成影响最大的那一个。你想啊,地球这么大,环境变化从来就没停过。气候一直在变,冰河期一来,有些动物适应不了就得搬家,或者就只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