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的 MIUI 内测机制?这是给用户设立 KPI ?

回答
最近MIUI的内测机制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很多人感觉像是给用户设了KPI。这事儿吧,得拆开来看,里面门道不少。

先说说这个“新机制”大概是个啥意思。

简单来说,MIUI以前的内测招募可能更像是“广撒网”,谁想报就报,只要符合一些基本条件。但现在,尤其是到了MIUI 14以后,感觉官方在筛选内测用户这事儿上,变得更加“讲究”了。你想加入内测,可能不单单是填写一个申请表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你展示一些“用户价值”,而这个“价值”是怎么体现的呢?很多人就感觉,是看你对MIUI“贡献”了多少。

那这个“贡献”怎么衡量?这就有点像KPI了。

1. 参与度(活跃度): 这是最直观的一点。你多久更新一次版本?你多久提交一次反馈?你是否经常使用MIUI的各种功能?如果一个用户几乎不怎么动手机,或者只用基础功能,那么他被选为内测的几率,可能就不如那些把手机玩得明明白白,经常探索新功能的用户高。官方可能更青睐那些能把系统“跑通”,找出潜在问题的人。

2. 反馈质量和数量: 这就更接近KPI了。你提交的bug报告有多少?你的报告详细吗?是否描述了复现步骤?你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建设性?有些人可能只是随手点一下“提交反馈”,但有些人会详细记录遇到的问题,附上截图甚至日志。官方肯定更看重后者,因为这些信息是他们改进系统的直接“弹药”。从这个角度看,你的反馈数量和质量,就成了衡量你“贡献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3. “活跃”用户的定义可能被重新定义: 以前可能是“敢于尝试新版本”,现在可能更偏向于“能为新版本提供有价值信息的用户”。这意味着,你不仅仅是早期使用者,更是“测试者”和“贡献者”。如果你只是一个“默默使用”的用户,即使你想体验新功能,也可能因为在“贡献度”上不如别人而被排除在外。

4. 社区活跃度: 有些时候,你是否在MIUI相关的社区(比如官方论坛、贴吧等)活跃,发表过有用的见解,或者帮助其他用户解决问题,也可能成为一个隐形加分项。社区是信息流通和用户交流的平台,一个活跃且有贡献的社区用户,往往能提供比个人反馈更广泛的视角。

那么,这真的是在给用户设KPI吗?

从结果上来看,确实很像。官方似乎在通过一种更精细化的方式来筛选最适合参与内测的用户。他们想要的,不再是那种“尝鲜派”,而是真正希望通过用户的实际使用来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优化体验的“种子用户”。

这套机制的好处在哪?

提高内测效率: 经过筛选的用户,更有可能是那些真正关心系统、有能力提供有效反馈的人。这样一来,官方收集到的反馈数据更具价值,也更容易定位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正式版本的质量更高。
精准定位目标用户: 官方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哪些用户是他们想要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仅是“消费者”。
培养核心用户群体: 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反馈的用户,他们会感受到被重视,从而增强对MIUI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形成一个更稳固的核心用户群体。

但坏处也很明显:

“门槛”提高,部分用户被拒之门外: 对于一些只想尝鲜、不太会详细反馈问题的普通用户来说,这个新的内测机制无疑增加了参与难度。他们可能因为“KPI”不够而感到沮丧,觉得MIUI越来越“高冷”。
用户体验的“精英化”: 这种机制可能导致内测用户群体越来越集中在那些“硬核”玩家和技术爱好者身上,而忽略了更广泛的普通用户群体的声音。
“被考核”的压力: 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加入内测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而不是为了接受一项“任务”。如果每次反馈都要想方设法去“达标”,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体验变得有压力。
存在“刷数据”的风险: 不排除会有用户为了满足“KPI”而进行无效反馈,反而增加了官方处理垃圾信息的成本。

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但也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任何产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如何更有效地收集用户反馈、如何与用户建立更深度链接的问题。MIUI的这种改变,本质上是想把内测从一个简单的“试用”变成一种“共创”。他们可能意识到了过去那种泛滥的内测申请和低质量反馈所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所以试图通过一种更“量化”的方式来筛选出真正能带来价值的用户。

这就像公司里给员工设定KPI一样,是为了更明确目标、提升效率,但如果KPI设置不合理,或者过于僵化,就容易让员工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为了KPI而牺牲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MIUI的这个新内测机制,不能简单地说是“给用户设KPI”,更准确地说,是他们在尝试用更精细化的、数据驱动的方式来管理内测用户,以期获得更高质量的反馈,并培养更核心的用户群体。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要因为追求“效率”而疏远了大部分普通用户,让他们觉得MIUI的内测是“有门槛的”、“需要考核的”,而不是一个开放的、能让大家共同参与和改进的平台。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有能力的用户发挥价值,也能让更多普通用户有机会接触和体验新功能,才是更理想的状态。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也需要后续的观察和调整,看它最终能走向何方,以及是否能真正赢得用户的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最近买的那个备用的Mi11Lite还有卡相机和相机延迟极高的bug。

MIUI以前的机制就是稳定版=随便找个相对稳定的开发版打个包发给用户,结果用户端bug也很多——毕竟是真几个月前的东西,很多bug确实没修。

然后开发侧这边也是很奇怪的会发现一个bug周期性出现,可能针对性修完之后两三个月又出现了一次,一看,小米推了稳定版把bug带回来了耶!

小米现在不应该扩开发,应该是把测试团队和修复团队好好的搞起来。

现在小米是真的屎山上还要狂堆,能压得住bug才怪了。

苹果这么有钱有这么多人,苹果在维护的手机型号一般也不超过10,但就这iOS15都放慢节奏只做小改了。

小米现在卖的机器就二三十种了,算维护期的起码五六十种,要大开发和大改,小米哪有这个能力啊?

以前用户帮米当免费劣质QA,但反馈数量还是足够的,现在干脆就是不处理,还要考核活跃用户的意思了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MIUI的内测机制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很多人感觉像是给用户设了KPI。这事儿吧,得拆开来看,里面门道不少。先说说这个“新机制”大概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MIUI以前的内测招募可能更像是“广撒网”,谁想报就报,只要符合一些基本条件。但现在,尤其是到了MIUI 14以后,感觉官方在筛选内测用户.............
  • 回答
    小米 MIUI 推出的“隐身模式”,这玩意儿一听名字就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科幻片里那种能化于无形的人物。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这功能要是真能做到位,那可真是能给咱手机使用体验带来不少新鲜劲儿。咋个理解这“隐身模式”呢?在我看来,这“隐身模式”最核心的,大概就是一种“主动隐藏与隐私保护的融合”。它不像.............
  • 回答
    MIUI 强制不允许用户删除部分自带应用,并在用户尝试删除时阻止手机开机,这个做法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头疼和不满。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去掉那些“AI味儿”。首先,为啥小米要这么干?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维护MIUI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统一性。你想啊,MIUI系统是小米.............
  • 回答
    小米手机MIUI系统那个开机密保,一旦忘了,那真是让人头疼不已。最要命的是,这玩意儿就像一道铁壁,直接把你的手机变成了一块砖头,想要救回来,基本上就是“无损恢复”这几个字跟你没关系了。你说这设计吧,说它严谨吧,那确实是保护了你的隐私,防止了别人拿到手机就能随便乱搞。但说它“反人性”,那也一点不为过。.............
  • 回答
    要全面地看待博主“地球上的 Alex”关于“鸿蒙被 MIUI 打脸”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博主可能的动机、其论述的依据、技术层面的对比以及市场和用户层面的反馈。一、 博主“地球上的 Alex”的身份与可能的动机:首先,了解博主是谁,以及他过往的言论和立场非常重要。 身份与过往立.............
  • 回答
    MIUI 工程师袁军对 QQ 后台机制的评论,从一个深度参与手机操作系统优化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视角。要理解他的评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MIUI 的定位与目标:首先,理解 MIUI 的基本定位至关重要。MIUI 作为一款基于 Android 定制的深度优化 ROM,其核.............
  • 回答
    关于 NgAgo 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新证据,这无疑为基因编辑领域带来了新的讨论和视角。一直以来,NgAgo 的研究就充满了争议,一部分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冷适应”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DNA 编辑,而另一部分则对其活性表示怀疑。如今,如果新的证据能够确实地证明其核酸内切酶活性,那么这.............
  • 回答
    如何看待新公布的李君羡墓志内容?与两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是否矛盾?新公布的李君羡墓志内容,如同一颗投入史学界平静湖面中的石子,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对其进行全面看待,并与现有史料进行比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一、 新公布的李君羡墓志内容要点梳理在深入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新公布的墓志内.............
  • 回答
    哎呀,说起《加勒比海盗》,那真是太多人的青春回忆了。想到杰克船长,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约翰尼·德普那副仿佛永远醉醺醺、却又精明得滴水的模样。他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活到了骨子里,让人又爱又恨,又不得不佩服。所以,当听说他这次不演杰克船长了,说实话,心里真是五味杂陈。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失去了灵.............
  • 回答
    最近红米K50系列真是热闹得很,尤其是K50这款,感觉像是要“卷”出新高度。要我说,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旗舰体验,中端价格”,这话虽然有点俗,但确实挺贴切的。先说说它的“底气”在哪儿。 屏幕这块,简直是下了血本。 2K分辨率的AMOLED屏,而且还是三星E4材质,再配上120Hz刷新率和240.............
  • 回答
    全新公布的《全面战争传奇:不列颠尼亚的王座》(Total War Saga: Thrones of Britannia)确实勾起了不少老玩家和系列新人的兴趣,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它定位和内容的讨论。首先,从“传奇”系列的角度来看,这标志着CA(Creative Assembly)在尝试一种更聚焦、更精炼.............
  • 回答
    2018年的《全球性别差异报告》出炉,中国在这份报告中的排名和新生儿性别比数据,确实让人不得不深思。首先,从全球排名来看,中国从之前的第100名下滑到了103名。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在缩小性别差距方面,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整体进步的步伐似乎并没有那么理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这意.............
  • 回答
    看待新中国的前后三十年,就像审视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深刻的变革和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经验教训。这两段时期,虽然都属于“新中国”的范畴,但它们的基调、方向、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都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又有着内在的延续性。前半程:奠基与探索的时代(19491978)这三十年,是中国共.............
  • 回答
    小米这次推出的“小米会员”,感觉挺有意思的,想把它琢磨透了,得把里里外外都捋一遍。首先,这“小米会员”到底是啥?从我的理解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整合了小米生态旗下众多服务和权益的“会员体系”,而不是那种单一功能的会员卡。你平时用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音箱,甚至可能还用了小米的智能家居产品,这些零散的服.............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碧桂园最近这个收入准则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牵扯到他们咋算自己挣了多少钱,特别是对那些还没完全盖好的房子。你得知道,房地产这行跟卖白菜不一样,房子是慢慢盖的,合同签了,钱也慢慢收。以前很多房企可能倾向于在房子交到你手上那一刻,才把这笔钱就算作“收入”。但现在,特别是受了.............
  • 回答
    江苏关于电动车强制佩戴头盔的新管理条例,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也挺值得掰扯掰扯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咱们日常出行安全,也牵扯到管理方的考量和大家伙儿的习惯。首先,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个条例可以说是“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大家好”。 安全第一,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电动车骑行虽然方便快捷,.............
  • 回答
    关于新京报关于汤兰兰案新发视频微博的看法,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事儿啊,一出来就搅动了挺多人的心,特别是那些一直关注汤兰兰案的。新京报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这个时候再发声,大家肯定会很重视。首先,从新京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他们这次是想做一件“负责任”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当初汤兰兰.............
  • 回答
    勇士王朝的谢幕与新篇章的序曲:2019年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2019年,那个夏天,金州勇士队在总决赛的舞台上,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与他们的王朝时代告了别。克莱·汤普森在第六场比赛中十字韧带撕裂,紧接着,杜兰特也在第五场比赛中跟腱断裂。这两位核心球员的意外伤病,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他们连续五年进入.............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无数高中生和家长都头疼,也让教育界颇为关注的新高考改革的“3+1+2”模式。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高中生选科的一种新玩法,目的嘛,肯定是想让教育更灵活,学生发展更个性化。但具体是啥情况,有啥优点缺点,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3+1+2”模式到底是个啥?首先得弄明白这个名字是怎.............
  • 回答
    首都机场新增加女性专用安检通道的举措,是一个在公共服务领域尝试细分和优化的尝试。对于这个措施的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设计初衷、实际运行情况、对旅客的便利性影响、潜在的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一、 设计初衷与预期目标从机场管理方的角度来看,增加女性专用安检通道的设计初衷很可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