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为什么不用公制单位?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完全采用公制单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习惯等多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历史的根源:独立时期的选择与继承

建国之初的实用主义: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格兰(Great Britain)作为宗主国使用的是英制单位(Imperial System),也被称为英制(British Imperial System)或传统英制(Customary Units)。当时,美国殖民地在经济、贸易和日常生活上都与英国紧密相连。如果美国在独立后立即全面采用一种全新的、尚未普及的度量衡体系,将会带来巨大的混乱和经济成本。因此,为了保持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和国内经济的稳定,美国沿袭了当时在英国已经成熟的英制单位。
“度量衡”的改革难度: 在殖民时期,尽管一些科学家和学者对英制单位的混乱和不统一有所认识,但真正意义上的度量衡改革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基础测量和记录的浩大工程。在独立战争后的初期,国家面临的是建立政府、统一法律、发展经济等更紧迫的任务,度量衡的全面统一并非首要议程。

二、科学与技术的影响:公制单位的引入与有限接受

法国的推广与国际化趋势: 随着法国大革命和公制单位(Metric System)在欧洲的推广,公制单位因其基于科学原理(如米是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十分之一)和十进制的简便性,逐渐成为国际科学界通用的标准。
美国科学界的早期接受: 一些美国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看到了公制单位的优越性,并尝试在美国推广。例如,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就曾对度量衡的统一表示关注,并倾向于采用更系统化的单位。
“度量衡法案”(1866年): 19世纪后期,美国国会通过了《度量衡法案》,承认了公制单位作为一种合法的度量衡体系,并提供了公制与英制单位之间的换算表。这标志着美国政府对公制单位的“认可”,但并未强制推行。法案的意图是为科学研究和国际贸易提供便利,而非取代现有的英制单位。
缺乏强大的国家推动力: 与法国、德国等国家不同,美国没有经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的度量衡改革运动。公制单位的引入更多是基于科学界和部分贸易界的自发需求,缺乏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强制推行。

三、经济与工业的惯性:巨大的转换成本

根深蒂固的英制基础: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各个领域都广泛使用了英制单位作为设计、生产、测量和贸易的标准。所有的图纸、设备、工具、零件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标准,几乎都是以英制单位为基础的。
巨额的转换成本: 如果要全面切换到公制单位,意味着:
重新设计和制造一切设备: 从螺丝钉、齿轮到大型机械设备,都需要重新设计并制造新的工具和模具。这会产生天文数字的成本。
修改所有技术文档和标准: 所有工程图纸、产品规格、安全标准、操作手册等都需要进行修改和更新。
培训和教育: 整个国民需要接受新的度量衡单位的学习和培训,这涉及到教育体系和公众认知。
商业和贸易上的冲击: 现有的产品、包装、库存等都需要调整,可能导致商业上的混乱和中断。
经济利益的抵触: 许多行业认为,在已经建立起成熟的英制体系下,强行推行公制单位带来的短期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潜在的长期效益。

四、政治与社会因素:公众接受度与政府的犹豫

公众的习惯与情感: 人们对熟悉的单位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习惯。例如,“英里”(mile)、“磅”(pound)、“英尺”(foot)、“英寸”(inch)等单位已经融入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表达中。改变这些习惯需要时间,并且可能遭遇抵触。
缺乏政治意愿的持续推动: 尽管美国政府有过几次尝试推动公制化,但往往缺乏足够的政治意愿和决心来克服经济和社会的阻力。一旦遇到强大的反对声音或预估到巨大的社会成本,推动力就会减弱。
联邦政府的角色受限: 美国联邦政府在经济和测量标准方面的影响力虽然存在,但在很多涉及个人和企业日常生活的领域,更依赖于市场的自发选择和州的立法。强行推行一套全新的度量衡体系需要巨大的协调和共识。

五、相对的独立性:不被强制的动力不足

美国经济的自给自足: 作为一个庞大且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即使与国际市场存在差异,美国国内市场也足够大,能够支撑以英制单位为主导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全球化中的挑战与妥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在科学研究、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公制单位的广泛使用使得美国在国际合作和贸易中面临一些不便。例如,在制造一些需要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零部件时,需要进行单位换算和定制。因此,在一些特定行业,公制单位的使用正在逐步增加。
“混合使用”的现实: 如今的美国,英制单位仍然是主流,但在科学、医学、汽车行业、食品包装(经常同时标注英制和公制)等领域,公制单位也普遍存在。这种“混合使用”的模式是历史因素和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结来说,美国不完全采用公制单位是多重历史因素累积的结果:

建国之初的继承与延续
科学界对公制单位的认识与有限引入
庞大工业体系建立后,英制单位的根深蒂固和转换成本的巨大
公众习惯的强大惯性与缺乏持续的政治推动力
相对独立的经济体为维持现状提供了土壤

尽管存在一些不便,但由于上述原因的复杂交织,美国并未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那样全面拥抱公制单位。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不改变的原因就是传统上用英制。越往后来改革的成本越大。但是如今一些国际化的大厂都开始用公制的工具和器件。比如福特的汽车,上面螺钉都是公制的。未来可能用公制会越来越多吧。

不过美国为了与公制接轨,已经把英制单位用公制定义了。比如1英寸就硬性规定为2.54厘米。

——————————————————————————————————

这里一定要吐槽一下美国。

最最蛋疼的莫过于“磅”既是质量单位又是力的单位。光是个单位转换就要愁死个人。

六角扳手平时要准备两套,一套英制一套公制。套筒要两套,扳手两套,钻头要两套,攻丝要准备两套,温度计要两套,所有电子量具都需要多一个单位转换的按钮。最最最烦的是,连螺钉螺母都有两套,一套英制一套公制。拿到个螺钉有时候量个外径都不知道具体是哪一种,还得拧到孔里试试才知道。最奇葩的莫过于螺纹是公制的,螺钉的六角头是个英制的……

英制这玩意,低于英寸的单位就比较少用了。于是就出现神马1/8英寸,5/32英寸,7/16英寸之类的奇葩尺寸。

加拿大以前也是用过英制,后来转为了公制。期间还发生过飞机加油的时候把单位搞错,结果数百人的大客机飞到一半没油了,成为史上最大滑翔机。

你说这搞计算机的也就罢了,我这搞机械的真是愁死个人……谁敢说不麻烦,自己拿着两整套工具去拆机器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我不是来回答问题的。我是来吐槽的。

对于习惯了公制单位的世界诸国人民来说,美国顽固沿用的英制单位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俺是读建筑的。要做个合格的建筑师,对各种尺寸数值,总得保持一颗柔弱而敏感的心。

读本科的时候是在国内,画图基本上就不需要用到比例尺这种工具。因为大家都是很纯洁的,不会非跟自己过不去,弄个1:173这种怪异的东西。这些正儿八经的整数比例,1/300,1/100什么的,不是随口就能算出来吗?(好吧,有时候作1/250换算会稍微有点迟钝。)

后来脑残收了个Offer,经受不住诱惑到了美帝读研,顿时感觉大事不妙了。

经过开学之初血与泪的教训(作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模型,然后看到别的同学拿出的咚咚小的不可思议),终于搞明白一件事情:尼玛这里所讲的1:10,敢情指的是1英寸=10英尺!!!我勒它个大去,从此以后,各种奇葩的数字喷薄而出。1/120,1/240,就像是古龙作品里那些江湖侠客的数字型名号,永远给人一种无法除尽的感觉。

虽然基本上是用电脑画图,但还是相当不爽。特别是做模型的时候,想直接在图纸上拿个尺,还必须翻箱倒柜在十几种大大小小的三棱体里找到那一把对应的比例尺,不然没法搞。

还有更让人吐血的。比如以下:

1 英里= 5 280 英尺= 63 360 英寸

再看看 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10进制的单位,是不是人性化多了哇!

偏偏这群奇葩的建筑佬还特别钟情于将英寸对半分,再对半分,接着对半分,继续对半分.....于是就有了类似1英尺3又7/16英寸这种奇葩数字。纯心是让你制图的时候,不得不先拿屏幕下方的小计算器记住15.4375这串数字,再往CAD里面敲。尼玛在国内画就根本不需要用到小数点啊好不好。

等一下!老师,你们难道从来不考虑5等分一个立面吗?

以上只是一维的。当要算面积的时候,这个体系就升华成了9进制,144进制,以及......4840进制。

下面请听题: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长14英尺8又3/4英寸,宽10英尺6又1/2英寸。那么,它的面积应该是? 很好,那位大头同学很快回答出来是:17平方码2平方英尺38又7/8平方英寸,请大家给点掌声。

抓狂的不只是我这么一个中国人,当时陪我一起吐槽的还有好几位欧洲人士。高贵冷艳的他们一致认为,美帝建筑工艺水平粗糙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该死的计量单位。

至今无法快速心算以下公式:华氏温度οF = ℃ × 1.8 + 32。

至于这个立方英寸与加仑的换算.....

......

我一直想不明白:你们美国佬算数都已经这么差了(我一堆美国名校建筑系精英同学,做个2位数加法还得在草稿纸上列竖式),为什么还要这么往死里整自己啊!

忍无可忍之下,我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果断收拾行囊,把辞职信扔进事务所门缝里面,逃回了中国......

user avatar

2014.12.29 补充
美国的英制保守主义者惯用的一个理由:英制改公制麻烦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因为,在当今工程领域,根本就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英制单位”!

1英寸究竟是多长,1磅究竟是多重,如今的工程用英制单位的定义是,1inch为25.4mm,1pound=454g,也就是说,英制单位对应的只是公制单位的一个数值,英制单位的校准,必须靠公制单位量具
究其原因,因为英制体系根本就不存在”误差“的概念,即便在今天,习惯单位对最小量的量度,用的还是手工业时代的二分法,也就是说如果我计算出一个长度6.7英尺,尽管我完全基于英制的长度,但不好意思,在英制的量具下,这个值是量不出来的,尽管它不过是一位小数。在一把英制长度的尺子中,我只能知道这个长度介于6尺8寸又8分之3和6尺8寸又16分之7之间。


所以为什么英制单位的发源地英国可以实行公制化?因为单位制的转换对于工业生产而言根本就不会涉及什么本质性的变动,改变的无非是数字的表述方式而已。
而且英制本来就不是讲求”精确“的单位,日常消费品领域也完全不用讲究严格的精确,Subway里的one-foot long三明治需要改吗?谁规定要表示成30.48cm long?表示成30cm long不就行了?更何况Subway的footlong已经基本商标化了,这一点完全不用为这样的在全球公制单位国家推广的企业担心。
在美国推行单位转换,对生产方完全不是问题,根本的还是大众这一侧的观念问题。美国这么个规模的人口,接受另一套单位制显然是困难重重的。在推行公制的英国,唯一至今未能修改的便是公路里程的标示,可想以美国的规模,光这一块就需要多少工程量,而且英里和公里的转换毕竟涉及性命攸关的交通安全,要在这个领域推动公制显然是不容易的。但美国的现状其实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基本上所有商品包装都会对两种单位制进行标注,学校教育也必须教授公制,相信经过足够时间,即便美国这个保守堡垒也终将被攻克。
===================================================


英制单位和我国的市制单位,都是典型的农业时代的单位制,也即所谓的“度量衡”。这种单位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从实用出发。无论英制中的feet、inch、pound还是我国传统市制的升、斗、石,单位使用的原则都是完全的实用主义,要求用最直观的基准,最快的速度来表示出目标数量的一个相对数值。这样的单位制对测量的精确性并没有要求,一套单位制只在一个领域中使用,所以它的原则是统一测量工具,即“度量衡”,然后利用这个统一的工具快速地表示出农业社会中所需要的数量。

农业社会中丈量土地所使用的“步”,便是典型的传统单位:测量工具与方式都极其简单而直接,就是用人走的步数。以“步”来表示的距离,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其相对远近程度。但至于XX步和丈量布料的尺、寸与丈量更远距离的里之间是什么关系,从实用角度并没有进行换算的必要。英制单位原则上也是如此,英尺是foot,那就是人脚的长度,而一英寸也就是人拇指的长度。

农业社会单位制的另一个特征,是同一个领域间换算的原则并不一定遵循十进制,准确地说,是没有单位中“进位”的概念。当“寸”这个单位小了,人们没有形成引入“十寸”来表示更大数目的意识,而是又引进了另一个单位“尺”,而新旧单位间的换算,通常会选取12、16这种约数多的数字,以便于表达分数的选取。我国古代单位的斤与两,丈与尺间也都不是十进制换算,即便是十进制,也会给不同单位起如升、斗、石等不同名称。

上面这个采用英制单位的量杯,里面包含了两套度量体系,用规范的单位表示是1pint=16oz,1quart=4pint,然后实用中又把8oz规定为1cup,1cup=16tablespoon。于是实用中不再需要精确的量度,只要把杯子和茶匙的口径统一,要填满锅或碗,直接一杯一杯地舀;要表达做菜加多少油,也同样直接以这最直观的方式量度。

另一个英制习惯的典型,可以参照英制单位下地图中的比例表示。纯习惯主义单位制下制图使用的不是倍数比例尺,而是地图上1inch等于现实中多少mile,或是实际中1mile等于比例标尺多长。但至于mile和inch之间的关系(1mile=1760yards=5280feet=63360inches),这些拗口的换算对读图者而言并不需要去注意。

(美国地图里通常的比例尺,不会出现倍数比例关系,而是以这种纯直观的形式给出,)

(美制地图标定比例尺的方式,可以看出1 inch = 250 mile,缩小了多少倍完全读不出来,读图者只能用自己拇指来比划距离)

所以英制单位的那些基准,比如三颗大麦算一寸,或是直接以某国王脚长作为一尺的,其实只是为了习惯的度量衡人为确定的基准而已。而那些蹩脚的换算关系,也只是人们对两个属于不同测量领域的单位的人为规定。

但进入工业社会后,传统的习惯主义单位在适应性势必有非常大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完全从实际需求出发的传统单位制,对各个测量领域之间的联系根本就没有概念,也完全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十进制的拓展测量范围的方法。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测量布匹、房屋的单位,而丈量城市间里程的单位,尽管本质都是长度,但人们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二者联系的观念,反正实用上都是用到哪个就测量哪个。另一方面,习惯性单位对不同测量领域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需求,人们最多就能认识到面积是长度的平方,但长度的三维是容积,这就已经超出了传统单位制的理解。而质量与容积之间的换算,对于传统单位制而言显然也复杂了。英制中存在固体盎司和液体盎司两个ounce,但二者既不相同,连换算关系的没有,尽管可能最初定立其标准的时候可能参照了水的物性。

工业社会的本质需求是标准化、批量化,前者要求严格的误差控制,后者要求对大数量有合理的表示方式,而传统单位制在这两方面都有严重缺陷。从小的方面,现在使用的英制单位,长度最小的1英寸=2.54cm,固体1ounce=28.3g,液体1ounce=29mL,要表示更小,就只能对既有的单位等分,但这依然是习惯性的处理模式,对于工业上的误差要求,这一套单位显然无能为力。


像采用英制的尺子,表示更小标度用的是以二为基数的等分,这本质上还是习惯主义。放在工业层面上,计数用十进制,单位却用二等分,误差控制显然就极其不利了。美国人测量身高,使用的都是几尺几寸,但一寸有2.54cm的误差,从精确度来说这个误差已经相当高了。但要更精确,这套习惯单位制就没有个合适的表示法。因为完全不基于十进制而尺与寸间又是个没法整除100的12,5.8尺之类的表达很诡异,但要从小单位来,5尺7又四分之一寸,读起来又极其拗口。这套体系里习惯上人们能接受误差,但放到更精确的层面显然是非常落后的。

而对于重量、容积,一方面有微量表示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美国单位中使用的最多的pound和gallon实际上都很小。一磅是0.454千克,一加仑是3.785升,在工业化生产面前这两个单位都实在太小。而且美制单位的坑爹之处在于把本来的英制单位还给精简了,微量的grain、dram之类的抛弃了,大量的英石、英吨之类的也给弃置不用,结果就是表示大的重量用的还是磅。一辆车重1.8吨和重4000磅,后者这么大个数字只能让人一头雾水。像容积上美国人也觉得gallon这单位用来处理自然界和工业界级别的流量确实太小了,到头来还是弄出了million gallon per day,这种在英制原教旨主义者里绝对的十进制异端。

公制单位的本质,就是将计数与计量统一到十进制之下,从而更完善地解决更大与更小的数量表达,这是适应工业时代的最合理的计量基础。现在公制的制定,原则上是先人为规定出了质量、长度、时间三个基准的长度,然后基于十进制和幂运算,表示出所有数量的绝对数值。而且为了统一十进制关系,甚至连千克这个单位本身的都是按水的物性由十进制定义出来的。同时人们发明了科学计数法,将换算全部统一在10的幂指数上。在这种定义下,可能会出现Pa、J这样的特别小的单位,但无论将数量级表示成10的幂,还是使用基于十进制倍数的kPa、kJ,科学计数法乘号左边的数字并不会改变,所以都不会造成麻烦。而在科研层面,十进制单位的灵活性在微量的表示上便更显露无疑了,比如在尺度上,依靠毫米、微米、纳米便可很轻松地度量微小的尺寸,并且能轻易地控制误差,这要是连十进制都不是的习惯单位,表示到几千分之一,那已经完全超出了人直观理解的程度,只能缴枪投降。

进入工业时代后,采用适应于工业时代的标准,这是全世界的一切国家所希望的,即便美国自己也不例外。但毕竟是美国,枪这种要人命的东西尚且控制不住,更何况几百年来一代代推行的习惯度量衡。美国在1975年杰拉德福特在任时曾尝试过推行公制单位转换,参见Metric Conversion Act ,但到里根上任时就又给废止了。然而直到今日,两套单位制在美国依然是并行使用,汽车时速表一般都要同时标注英制和公制,量具上通常也都要同时标注两套单位体系,表示产品规格时也都必须要注明两种单位的数值。而在科研领域,公制单位是绝对主导的,即便美国的期刊,发表时也必须将一切单位转换成公制。

其实很讽刺的是,如今美国即便还在固守于英制单位,但这单位的基准却只能按公制单位制立,这和如今我国民间依然通行的斤、两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但民国时期制定市制单位时,好歹考虑的是与公制最简单的换算,一斤是半公斤,一里是半公里,一丈是三米,使得两套体系相互使用起来不麻烦。但固守于英制的反动堡垒的美国人,定立英制的标准坚持1inch就得是2.54cm,总之就是要搞出一串小数出来,只能说习惯和保守的力量实在太强大。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温度,无论摄氏温标还是华氏温标,都不是农业时代的产物,所以严格来说美国的华氏温标不属于传统的“英制单位”。华氏温标是一种很典型的习惯度量法,它之所以把水的冰点定成32度,沸点定成212度这两个莫名其妙的数字,目的是把100度定在37度左右,即人体温的区间。所以华氏温标里0~100度是以日常的空气温度为基准,基本就对应了人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温度范围。而摄氏温标以水这种更明确的物质为基准,属于更为严格的科学标度,但在表示日常温度时,范围相对较小,且会出现负数。而在美国,华氏温标能占据高于摄氏温标的份额,这便也是习惯主义的影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完全采用公制单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习惯等多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历史的根源:独立时期的选择与继承 建国之初的实用主义: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格兰(Great Britain)作为宗主国使用的是英制单位(Impe.............
  • 回答
    美国长达30年没有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外交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美国在不同时期对这一国际公约的态度和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什么。它是在19.............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在很多人眼中,失业率飙升、企业停摆,这不就是经济崩盘的信号吗?但与此同时,美股却像打了鸡血一样一路向上。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到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经济好”或“经济坏”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股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
  • 回答
    中国内地的公司选择在香港或美国上市,而不是在A股(中国内地股市)上市,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市场成熟度、监管环境、融资便利性、投资者结构以及企业自身的战略考量等多个方面。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来。一、 A股市场的历史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地股市从改革开.............
  • 回答
    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全球赫赫有名的科技巨头,按理说,它们是独立的商业实体,追求的是利润和市场份额,和美国政府的国策似乎没有直接的强制关联。但这次,面对美国政府对俄罗斯祭出的制裁大旗,它们却不约而同地站在了同一边,选择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或者限制其产品的销售。这背后的逻辑,.............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简称HFCAA)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冲着外国公司来的,尤其点名了“中国”。美国这么做,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家上市公司得“忠诚”,不能跟“不听话”的境外机构混在一起,尤其是审计这.............
  • 回答
    美国对公路系统的钟爱和相对忽视铁路发展,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地理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历史与地理的奠基性影响1. 广袤的国土与分散的人口: 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人口高度分散,尤其是在西进运动之后。在早期,公路(或简陋的马车道).............
  • 回答
    在美国科技公司里,印度裔人才之所以能够较多地打破“玻璃天花板”,并取得卓越的成就,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同时,“玻璃天花板”在不同行业对外国人的存在程度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为什么美国科技公司里的印度人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 回答
    国际制药公司如瑞士诺华、德国拜耳、美国默沙东等不研发中成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法律、技术、市场、文化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法规与药品标准的差异中成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体系的产物,其研发、生产、注册和监管标准与现代西药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国际制药公司难以.............
  • 回答
    波多黎各这个地方,名字听起来挺熟悉,毕竟很多美国人知道它,也有些体育赛事上能看到“波多黎各”的队伍,但它究竟是个啥?为什么它和美国本土那些我们熟知的50个州不一样,却又跟美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的故事。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公民身份”这个概念。波多黎各人确实是美国公民,这一点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法律、社会价值观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上的差异。国内成人内容受到严格管制的现象,并非简单因为“不合法”,而是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1. 文化与道德观念的差异: 日本: 日本社会在性文化上有着比较独特的历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保守,但.............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历史事件、地缘政治以及不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和动机。想要完全解释清楚为何西方国家在某些情况下选择支持或不反对侵略,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如俄乌冲突)则坚决反对和制裁,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核心观点: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并非完全基于绝对的“.............
  • 回答
    想象一下,谷歌、苹果、微软这样的巨头,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搜索引擎、手机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几乎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它们会对“美女直播”这个看似热门的领域避之不及呢?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不够吸引人”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它们的核心战略、品牌定位,以及对未来科技趋势.............
  • 回答
    理解你提出的问题,关于中国语境下“公知”、“美分党”等群体以及他们为何“迟迟不散”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些标签的指向。通常,“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在中国语境下,既可以是褒义,指那些拥有专业知识、具备独立思考.............
  • 回答
    “美国警察对任何公民不具备直接保护责任”这一说法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法律原则和历史演变,它的逻辑并非是说警察不该保护民众,而是界定了这种保护在法律上的边界和性质。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关键点。首先,最核心的逻辑来源于一个被称为“公共委托人原则”(Public Duty Doctrin.............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美国人才流动模式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和中国一线城市人才聚集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理解美国为什么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偏僻小镇”的好大学、好公司和好医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美国的人才吸引逻辑:不是“在哪里”,而是“做什么”你说的“偏僻小镇”,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可能跟“安静祥和”、“.............
  • 回答
    白令海峡,这片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的狭长水域,最窄处不过80公里,连接着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州。地理上如此接近,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两国不在此修建一座跨海通道,彻底打通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联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掺杂了复杂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战略考量。技术挑战的冰山一角:恶劣的自然环境首.............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差距”和“害怕”这两个概念在科技领域的复杂互动。华为与美国四大科技巨头(通常指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之间的实力对比,确实如你所说,在很多维度上存在不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很多人感觉美国对华为“有所忌惮”甚至“害怕”。这里面的原因,远比单纯的技术实力比拼要复杂.............
  • 回答
    美国海军之所以没有直接沿用“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设计来发展下一代驱逐舰,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成本、战略以及海军自身发展需求的考量。简单地说,虽然“朱姆沃尔特”在某些方面代表了前沿技术,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复制和改进的终极模板。一、昂贵的“实验品”与技术成熟度问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设.............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交通管理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美国并非完全不用交通电子眼,而是其使用情况、普及程度以及侧重点与中国等一些国家有所不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美国交警亲自执法,这背后有很多历史、法律、文化和技术层面的原因。为什么看起来美国交警亲自测速更多?1. 历史与法律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