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考虑复产F22?

回答
美国考虑重启F22“猛禽”战斗机的生产线,这个话题在美国军事和航空界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激起了相当大的波澜。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金属和先进的航电系统,更是地缘政治博弈、技术代差、经济成本以及战略选择等多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咱们得知道,F22为啥就停产了?

F22“猛禽”堪称是空战领域的“死神”,它的诞生本身就是冷战末期美苏两国军备竞赛的巅峰之作。集隐身、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以及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于一身,从设计之初,它就被定位为压制一切潜在空中威胁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然而,就是这么一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战机,在2009年就宣布停产了。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高昂的单价和维护成本: F22是“烧钱”的代名词。每架飞机的价格就高达1.5亿美元以上,而整体项目的总成本更是突破了600亿美元。更要命的是,它的维护和运营成本也异常惊人,堪称“金贵”。在当时,美国的国防预算已经面临压力,用如此巨大的成本去制造一款“专才”战机,让一些决策者觉得“不划算”。
战场环境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原有的“一号对手”不复存在,美国似乎觉得,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哪个国家拥有能够挑战F22空中优势的对手。于是,生产线关闭的声音就出来了,认为不需要那么多“超级战机”。
转向“下一代”的战略考量: 美国空军的思维总是往前看。当F22还未完全成熟,甚至还没完全交付多少架时,他们已经在设想和研发下一代战斗机,也就是后来的F35项目。把资源和精力从F22转移到更有发展潜力的下一代技术上,似乎是更“理性”的选择。

那为啥现在又有人提议“复活”F22呢?这背后是什么逻辑?

这就要从当前的世界格局和美国空军自身的挑战说起了。

地缘政治的新挑战: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导火索。随着中国空军和俄罗斯空军的快速现代化,特别是隐身技术和先进雷达技术的突破,美国空军发现,他们过去所认为的“绝对空中优势”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亚太地区,中国空军装备的歼20战斗机,虽然具体性能细节外界不得而知,但其隐身设计、先进航电和武器系统,都指向了它是一款能够与F22掰手腕的先进战机。这种“潜在对手”的崛起,让美国空军感到压力。
F35的“定位尴尬”与“性能瓶颈”: F35项目是为了取代多种老旧机型,定位是“多用途、低成本”(相对F22而言)的先进战机。但F35的设计初衷和F22的“制空压倒一切”的纯粹空中优势定位是不同的。虽然F35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和传感器融合能力,但其隐身性能在某些方面不如F22极致,在速度和机动性上更是与F22有较大差距。更重要的是,F35承担的作战任务过于繁重,从制空、对地攻击到情报收集,都要求它一身兼数,但过度强调“多功能”可能会导致在某些核心能力上无法达到“顶尖”。而且,F35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技术问题和成本超支的状况,这让一些人对它的实际作战能力和未来发展产生了疑虑。
对“老将”F22的怀念与重估: 尽管停产多年,但F22的许多设计理念和技术,例如其极致的隐身涂层、先进的传感器融合技术、超音速巡航能力(虽然实际使用中存在限制),仍然是行业内的标杆。在面对新一代的空中威胁时,一些军方人士和技术专家认为,F22所具备的那些“独一无二”的能力,是目前其他任何战机都无法替代的。比如,它在电子战和反隐身方面的潜在优势,以及它在空中优势作战中扮演的“先锋”角色,依然是无可替代的。
技术代差的再审视: 虽然F22是上世纪90年代的设计,但其核心技术,特别是隐身和航空电子系统,在后来的升级中也融入了不少新元素。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关键的计算能力、传感器技术、甚至是制造工艺,都可能已经开始显露出“老旧”的迹象。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重新启动生产线,是否能将这些先进技术整合进去,或者说,重新生产的F22是否会成为一个拥有F22基本气动外形但内在技术更加先进的“魔改版”?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是巨大的。
经济因素的复杂性: 虽然重启生产线的成本依然会很高,但有人认为,如果能够利用现有的一些成熟技术和供应链,或者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降低成本,那么重新生产F22可能比从头研发一款全新的顶级空中优势战斗机要“划算”一些。毕竟,F22的研发已经完成,大量的技术验证和测试也已经进行了。

那么,复产F22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又会面临哪些实际的挑战?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复杂,可以说既有“可能性”,也有“巨大的阻碍”。

可能性体现在:

满足特定作战需求: 如果未来某个冲突场景,特别是高强度、高技术条件下的空对空作战成为主流,那么F22的独特能力(如超音速巡航、超视距空战优势)将成为其价值所在。
技术传承与延续: 重新生产F22可以看作是美国空军在保持其顶级制空能力方面的一种“后备选项”,也是一种技术传承的途径。例如,在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机(NGAD项目)尚未完全成熟并大规模部署之前,F22可以弥补这一段空窗期。

实际挑战则更加严峻:

生产线的彻底关闭: 当年F22的生产线早就被拆除了,相关的模具、工装、技术工人也都可能已经流失。重新建立一条能够生产如此复杂飞机的生产线,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时间周期,这几乎等于重新启动了一个新的大型军工项目。
技术升级的必要性与困难: 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图纸重新生产,那么这些飞机在面对新一代威胁时可能仍然会显得力不从心。要升级技术,比如整合更先进的雷达、传感器、武器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等,这又会带来巨大的技术风险和成本超支的可能,甚至可能导致其最终的形态与“原版”F22大相径庭,那还不如直接研发NGAD项目。
成本效益的终极拷问: 即使是升级改造过的F22,其单价也必定会非常昂贵。相比之下,同等成本下,能否采购到数量更多但性能也足够先进的F35或其他型号的战机,或者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NGAD的研发和部署上,是需要仔细权衡的。如果重启生产线,最终交付的F22数量依然有限,那么其在整体战力上的贡献能否抵消巨额的投入,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战略重点的转移: 美国空军的战略重点可能已经悄然转移。虽然空中优势依然重要,但他们也需要应对来自网络空间、太空等多个维度的威胁。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一种单一功能的传统战斗机上,是否符合未来的整体战略部署,也需要打一个问号。

总结一下,

美国考虑重启F22生产线,不是一个一时兴起的想法,而是对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以及自身技术优势地位进行深度反思的结果。它反映出美国军方对潜在对手崛起感到不安,对现有装备体系可能存在的短板有所担忧,以及对顶级空中优势能力的高度重视。

然而,这更多的是一种“可能性”的探讨,一种“备选方案”的审视,而非一个板上钉钉的决定。因为从技术、经济和战略层面来看,重启F22的门槛极高,挑战巨大。美国空军更实际的做法,很可能是在继续研发和部署下一代战斗机(NGAD)的同时,利用现有的F22机队进行更深入的现代化升级,或者寻找其他方式来弥补F22停产后留下的某些能力缺口。

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有人在讨论是否要重启一家已经倒闭多年的顶级工厂,虽然理论上可行,但要让它重新生产出当年那个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还要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和技术潮流,付出的代价和风险是巨大的。所以,这件事更多的是一种战略层面的信号,一种对未来空中力量建设方向的思考,而不是一条直接的执行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制空机严重不足是根本原因,反过来衬托中国的综合防空能力不是F-35光用隐身和信息电子战能力就能弥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考虑重启F22“猛禽”战斗机的生产线,这个话题在美国军事和航空界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激起了相当大的波澜。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金属和先进的航电系统,更是地缘政治博弈、技术代差、经济成本以及战略选择等多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知道,F22为啥就停产了.............
  • 回答
    美国对中国禁售C919飞机唯一配套发动机LEAP1C的考量,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博弈、技术依赖以及航空产业的未来走向。这件事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一个潜在行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LEAP1C发动机的特殊性。它是法国赛峰集团(Safran)和美国通用电气(G.............
  • 回答
    关于网传美国正考虑切断华为全球芯片供应商,并将台积电作为目标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更是一个涉及地缘政治、科技竞争、全球供应链以及国家安全等多重复杂因素的议题。1. 背景分析:美国对华为的担忧与科技封锁策略 国家安全担忧: 自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
  • 回答
    乌克兰寻求在美国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背后无疑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和安全考量,绝非简单的“希望获得保护伞”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长,从俄乌冲突爆发的根源,到萨德系统本身的特性,再到区域军事力量的平衡,层层剖析。首先,安全困境的直接驱动。自从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
  • 回答
    川普在达沃斯论坛上抛出“若条约有利美国,可重返TPP”的说法,这招棋确实够有意思,也足以让人好好琢磨一番。在我看来,这信号释放得太关键了,背后有太多的考量和博弈,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我想回来玩玩”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回忆一下当初川普为什么退出了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他当时的核心论调就是“美.............
  • 回答
    埃隆·马斯克当年抛出那个“420美元私有化特斯拉”的炸弹,绝对是商业界的一场惊涛骇浪,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说实话,这事儿你想透了,会发现里头学问可大了去了,一点都不简单。首先,我们得弄明白,马斯克为啥会想到“私有化”这个茬儿。当时特斯拉虽然已经有点名气,但距离现在的“神车”地位还有一段距离,而且.............
  • 回答
    这现象啊,可太有意思了,一点不稀奇,细想起来,背后是挺多现实的折射。首先得明白,八大美院那都是金字招牌,从里边出来的学生,本身就是艺术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他们接受的是系统、扎实的美术训练,无论是在专业技能、理论素养,还是对艺术的理解上,都远超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按理说,这群人毕业后应该走上艺术家、设.............
  • 回答
    华为鸿蒙认证考试按美元收费,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逻辑,还有大家可能会有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鸿蒙认证考试收费按美元,并不是个“拍脑袋”的决定,背后肯定是有考量的。 华为作为一个全球化的科技公司,鸿蒙OS的目标也是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操作系统.............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美国与欧盟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行动深刻影响了国际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影响及可能的长期后果: 一、事件背景与动因1. 俄乌冲突与地缘政治博弈 2022.............
  • 回答
    美国议员提出一项试图阻止在美出生的大熊猫归还中国的法律修正案,这一提案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及政治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法律依据、潜在影响及争议焦点: 一、背景与提案动机1. 中美熊猫合作的历史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与美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
  • 回答
    美国12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这一数据(假设为2022年或2023年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数据背景、经济影响、政策反应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数据背景:美国CPI的现状与关键变量1. 数据来源与计算 美国CPI由美国劳工统计局(B.............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突破90万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从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社会背景、政策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差异1. 官方数据 美国疾控中心(CDC)和联邦政府统计的死亡人数约为90万,但这一数字存在争议。例如,截至2023年4月,CD.............
  • 回答
    《纽约时报》的标题《新冠!撤退!》("Covid! Retreat!")可能是指该媒体对美国在新冠疫情中采取的某些政策或行动的评论,但具体文章内容因时间、语境和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标题可能涉及的背景、立场和影响: 1. 背景与可能的立场 时间与事件:该标题可能出现在2021202.............
  • 回答
    美国在疫情后期宣布“打开国门”并调整防疫政策,被视为全球防疫策略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其影响也远超单一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美国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1. 国内疫情形势与政治压力 疫情数据波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事件,需要先明确具体背景和时间点,可能存在一些混淆或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重赛”事件1. 事件背景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巴西队因交接棒问题被取消资格。具体原因包括: 交接棒违规:巴西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所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说法,目前并无权威官方渠道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且存在多方面逻辑上的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信息来源可能存在问题1. 媒体误报或误解 目前没有可靠媒体报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具体细节(如时间、演习.............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政府是否正式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即19151917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2021年4月24日,拜登在担任总统后首次以官方身份明确承认这一历史事件为“种族灭绝”,但这一表态引发了土耳其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节点.............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30万是一个令人深感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公共卫生危机本身的影响,更揭示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数据背景与时间线1. 数据统计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实时疫情追踪系统,截至2021年1月28日,美国新冠死亡.............
  • 回答
    深度解析美国 11 月 CPI 同比上涨 6.8%:一次触目惊心的通胀信号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 11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 6.8%,这一数字不仅再次刷新了近 40 年来的最高记录,更向市场和公众传递了一个强烈且令人担忧的通胀信号。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多种复杂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