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看这个教授,他肯定是为白人意识形态服务的,怎么批判都不为过。
但是,我想强调西方语境下的殖民与中国语境下的殖民有区别,当然了,这是题外话。为什么来这一句,看见了排名第一的回答,他是真的不知道殖民主义。
我觉得回答者自己没有搞明白殖民的意思,所以,我想说他理解错了。
我直接引用姚大力老师几段文字:
中国语境中的“殖民主义”,往往与“资本主义”体系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辞海》“殖民主义”条把它界定为:“资本主义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从“殖民主义”一词要晚至十九世纪才见于使用的事实来看,这样的界定似乎不无道理。据此,清朝的统治既无涉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与“资本主义”无缘(最多有一点“资本主义萌芽”),说它是“殖民主义”,若不是存心搅乱,还能是别的什么吗?
不过,“殖民主义”系由“殖民地”一词派生而来。后者的词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的colōnia,指罗马公民在敌对的或被征服的国家的共同定居地,在那里他们保留着各自的罗马公民身份,被授予土地,并多以退役老兵的资历充任镇守该地的主要军事力量(此据《牛津英语词典》“殖民地”条)。在此意义上,“殖民主义”被西方学术界倒溯地理解为就是支配殖民地的制度体系,而“殖民化”即通过人口的集体移居而创建殖民地的活动或过程。但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殖民化的历史内容还不止是殖民帝国的兴衰和对外国的政治支配,而是一个“世界由以被发现、被开发和被人居住的庞大进程”。因此“殖民化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历史”,以至于法国百科全书派要说:“全部地球都是作为殖民地而被人住满的。”(G.内德尔、P.柯尔梯思:《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29页)
可是上述那种宽泛的界定严重忽略了与殖民化不可分离地相随相伴的一个重大特性。在新土地上形成移民共同体的过程,必然地意味着对原先早已存在于那里的各种世居共同体的“拆散(un-forming)或重塑(re-forming)”。因此“殖民主义可以被界定为对其他人群的土地和财产的征服与控制”。它远不止表现为欧洲列强自十五世纪以来在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扩张活动,而是一种反复发生和广泛分布的人类历史的特征(A.卢姆芭:《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第8页)。
荣格尔·奥斯特哈迈尔(Jürgen Osterhammel)因此把历史上的殖民化分为六种主要表现形式:全部人群或社会的整体性迁移(因为没有扩张的政治中心留在迁移者的身后,所以这一形式不会产生殖民地);数量众多的个体迁移,并不自行创建新殖民地,而是以某种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聚居圈的形式参与到当地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之中(如海外的“唐人街”);边境殖民化,即在定居地区的外围地带把某一“边疆”推进到“蛮荒之地”;海外移居殖民化,包括“纽英伦类型”、“非洲类型”和“加勒比类型”;建立帝国的征服形式;建设海上网络的形式。
通过上述类型学的结构分析,作者指出,我们不宜将殖民地和殖民化过于紧密地等同视之。在两者间关系的一端,是不建立殖民地的殖民化。而在另一端形成的则是没有殖民化的殖民地,亦即起源于军事征服、而非起源于殖民化(即人口的集体移居)的殖民地(见《殖民主义:一个理论上的概述》,S.L.傅理彻英译本,第4页至第10页)。按照这样的理解,“殖民主义”的涵义便大大冲破了它在中国语境中的范围限制:它可以被追溯到资本主义之前的各时代;它不再仅仅被赋予对外政策的特性;它也不再与集体移民活动完全挂钩。
中国历史上的汉语人群向淮水以南地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在此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未产生殖民地的殖民化过程。而元朝或清朝对包括汉族在内的诸多民族地区的统治,虽然不涉及巨大数量的集体移民活动,但按照“殖民化最主要的涵义”即“某个人群统治各其他人群”(柯珀尔书第27页)的界定,便也带有殖民帝国的性格。由于这种“殖民主义”发生在一国之内,所以又被称为“内殖民”。M.赫克托出版于1998年的那本讨论英国与其“凯尔特边地”(即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之间关系的名著,即以“内殖民主义:不列颠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凯尔特边地,1536-1966”作为书名。
……
上文对“殖民主义”和“殖民化”的去污名化分析,绝不是要为任何形式的殖民体制进行正当性辩护。它只想说明以下两点。首先,像其他许多同样残暴、同样不人道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夺方式一样,殖民行为是存在于各个民族、各社会阶段中的一种常态。第二,与资本的原始积累几乎同时发生的现代殖民主义之所以尤其显得丑恶和令人无法接受,是由于一种日益兴起的新思潮,即民族主义思潮对它开展的充满正义感的批判,终于使它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历史合法性,正如民主一旦成为世界潮流,独裁就变得愈益丑陋一样。
最后,重申一下本人的观点,这个问题里的美国教授绝对是别有用心,但,排名第一的答主说的话,我不敢苟同。
卧槽,有些人阅读理解不过关,我来帮你们语文老师补课吧!把上面一篇文章节选的内容的几个要点提取出来:
1.中西方对于“殖民主义”理解不同。(个人觉得是因为不同的文化和历史造就的)
2.文章提到的对于“殖民主义”的不同理解,我理解一种是广义的,一种是狭义的。我们中国的理解更多的是狭义上的,西方学术界是广义的。这样看,中国古代存在“广义的殖民”的行为,不存在“狭义的殖民”的行为。(主要就是取这个意思,以此反驳排名第一的人,他说中国古代没有“殖民”,这话对一半,错一半。关键在于怎么定义了)
3.有趣的是这种广义的殖民的定义来自于“后殖民主义”的书籍(A.卢姆芭:《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希望评论区里的朋友不要看见一个名字就来批判,最好查一查“后殖民主义”是干嘛的再说话。
4.不管哪一种“殖民主义”都是需要批判的。
补充几句我的话,整个西方学术圈(比如历史、文艺理论等等)都受到“后殖民主义”影响,真的去给“殖民主义”翻案,估计在西方学术界也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题目中的教授,我觉得正经西方学术界,也不会被人看得起的,我们更不用看得了。
我关注这个话题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似乎没人回答。
由于中国哪怕过去也不是完全的殖民地,加上建国以后彻底驱逐了西方势力,加上旁边有个香港,导致某些人甚至连什么叫殖民主义都不知道。
举个例子,很多民族主义分子在谈论殖民主义的时候洋洋得意的说“中国这么大领土难道是充话费送的”?亦或者类似于折叠区里面说的“那中原王朝征服南方少数民族算殖民吧”这种说法凸显了中国关于文史类教育的匮乏-------21世纪了,居然都不知道什么叫殖民主义。
领土的吞并不叫殖民主义,明白吗?打个比方,大英帝国如果当年殖民印度的时候不是选择殖民,而是选择吞并,你知道吗?我不但不会反对,反而觉得英国人还不错,而是他选择了殖民,这就意味着在政治上印度人和英国人根本是不平等的。
所以在《尼赫鲁自传》里面提到了一个故事,说尼赫鲁的一个亲戚,他的女儿长得像白种人,于是被英国士兵抓住,疑心他是偷的英国人的婴儿,几乎将他枪毙,而在中国“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印度上演,什么公园的椅子专属于白人不属于印度人之类的规定在印度到处都是,尼赫鲁详细的记录了这一些东西。
这名教授的这种论点在我看来一点都不新鲜,殖民主义论调在国外早被政治正确压的抬不起头,这是好事,但是他提出的几个要点从根本上就是不成立的,因为很简单,如果你那么在意的话,当年为什么不直接去吞并呢?为什么非要搞殖民主义呢?是因为这些白人既想扩大自己的统治,同时又种族歧视当地人。
这名教授深谙政治正确之道,所提出了“殖民主义可以为殖民地女性带来更多权利”,哈,真是合上了这几天西方搞的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就跟国外一帮人论证慈禧如何如何好,因为她是女权主义者一样。
尽管如此,苏丹娜教授之所以被激怒是因为在殖民地生活的人是深深地知道殖民主义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殖民主义必然催化种族歧视,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一张椅子只有白人能坐而印度人不能坐,怎么可能指望印度人心服口服?尼赫鲁在自传里面说的很清楚,他之所以投身这场运动,就是因为民族独立,不是因为尼赫鲁政治狂热,他和他的家人都在殖民主义中受害,他是亲身体验者。
而在整个印度历史上就能看出来殖民主义的危害,1943年爆发了大饥荒,实际上在英国人入侵印度后,印度一直大饥荒不断,而独立以后的印度,尽管依然很贫穷,尽管营养不良,却再也没发生过一次大规模饥荒,莫非印度人变异了不成?以东印度公司当年在印度的殖民为例,一般来说正常农民缴税,留下一部分收入糊口,在出现饥荒的时候,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通常会进行税收的减免,甚至进行赈灾,这点无论是莫卧儿帝国还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是如此,而东印度公司哪管你那一套?反而把税增加到60%用以弥补征税人口的减少。孟加拉大饥荒杀死的人比希特勒灭绝的犹太人还要多的多。
东印度公司接手印度后,为了赚更多的钱,强迫印度人种植靛蓝、罂粟等经济作物,而到了饥荒年月,这些东西能变成粮食吗?不能,农作物的单一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并不仅仅只发生在印度。
而为什么英国人敢于这么干呢?正如同丘吉尔敢于这么说:
“我讨厌印度人。他们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繁殖起来象兔子。” -- 温斯顿·丘吉尔
这就是殖民主义---殖民地人可以被饿死,但是不能耽误宗主国赚钱。
这名教授认为二战之后各地民族主义精英动员文盲人口对抗欧洲殖民者的理性政治,摧毁了当地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多元宪政体制,这句话不能说错,但是得有一个前提,如何定义人的问题,只有白种人才是人,有色人种,能叫人吗?
在被中国人所厌恶的日本人跑到东南亚,打跑了当地的英国殖民者,中国人讶异为什么东南亚人不讨厌日本人,道理很简单:对于东南亚人来说,日本人再坏,比英国人好上天了。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印度独立运动的时候,二战时期,连印度民族主义者钱德拉·鲍斯_百度百科都跑到东南亚,寻求日本人帮忙。
关于钱德拉鲍斯看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