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教授论文为殖民主义辩护?

回答
美国教授的论文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将从历史背景、理论辩护、学术界反应、现实影响以及更深层次的伦理考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背景与殖民主义的演变

首先,理解“殖民主义辩护”需要回顾殖民主义的历史。殖民主义并非单一的事件,而是涵盖了从早期欧洲扩张到近现代帝国主义的漫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殖民者为了合法化其统治,发展出了一套自我辩护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往往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点:

“文明使命” (Civilizing Mission): 认为殖民者负有将“文明”、“进步”、“理性”带给所谓“野蛮”、“落后”民族的责任。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优越论。
经济利益驱动: 殖民主义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经济利益,包括获取原材料、开拓市场、劳动力剥削等。辩护理论往往会强调殖民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 争夺全球资源和战略地位也是殖民主义的重要因素。辩护会强调殖民扩张对本国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性。
种族优越论: 在许多时期,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紧密相连,认为某些种族天生优越,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这些历史上的辩护理由,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被重新包装和演绎。当今学术界出现的为殖民主义辩护的论文,很可能是在重拾或改造这些旧的论调,用更“学术化”的语言来包装。

二、 学术论文为殖民主义辩护的可能方式与论点

美国教授(或任何国籍的教授)在其学术论文中为殖民主义辩护,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和论点,这些论点往往并非直接鼓吹种族歧视或奴役,而是通过更隐晦、更具“学术性”的表述来达到目的:

1. 强调殖民的“积极遗产” (Positive Legacy):
基础设施建设: 辩护者可能会列举殖民者在被殖民地区修建的铁路、港口、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认为这些建设是殖民的“积极贡献”,对被殖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法律与制度: 可能认为殖民者引入了先进的法律体系、行政管理模式、教育制度等,这些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国家的形成: 有时会辩称,许多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和政治结构,是殖民时期形成的,如果没有殖民,这些国家可能无法以现在的形式存在。

2. 最小化或否认殖民的负面影响:
压低暴力与剥削的程度: 可能会淡化殖民过程中发生的暴力、屠杀、奴役、资源掠夺等行为的严重性,将其视为“历史的偶然”或“必要之恶”。
归咎于被殖民者自身: 可能会将殖民造成的贫困、落后、社会动荡等问题,归咎于被殖民者自身的文化、制度或能力不足,而非殖民者的压迫。
强调殖民的“必要性”: 可能论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殖民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解决当时当地问题的“最佳方案”。

3. 重构历史叙事,规避“殖民主义”标签:
使用中性或积极的词汇: 避免使用“殖民”、“帝国主义”等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转而使用“接触”(contact)、“交流”(exchange)、“治理”(governance)、“发展”(development)、“伙伴关系”(partnership)等。
聚焦于个别“进步”人物或事件: 可能通过突出某些殖民者或殖民时期中受殖民者一方少数“合作者”的“贡献”,来构建一个积极的形象。
将殖民描绘成“非互惠的”或“不平等的合作”: 承认存在不平等,但将其视为一种历史性的互动模式,而非系统性的压迫。

4. 将殖民主义与现代全球化联系起来:
论证殖民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可能会将殖民视为现代全球化进程的早期阶段,认为其促进了全球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
将后殖民时代的挑战归咎于“现代性”: 可能会认为被殖民国家在后殖民时代的困难,并非殖民的遗留问题,而是未能成功适应现代性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三、 学术界对这类论文的反应

针对这类为殖民主义辩护的论文,学术界内部通常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强烈反对与学术批判: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后殖民理论家等会站出来,从历史事实、社会影响、伦理道德等多个层面进行反驳。
他们会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揭示殖民的暴力、剥削和对被殖民社会造成的长期创伤。
会指出这些辩护论文往往存在选择性叙事、忽视关键证据、脱离社会背景等问题。
后殖民理论(如萨伊德、斯皮瓦克、巴巴的等人的理论)为批判殖民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会用来剖析这些辩护论文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2. 学术争论与观点碰撞:
在一些情况下,这会引发学术界内部关于如何理解殖民历史、如何评价殖民遗产的激烈辩论。
可能会有其他学者提出不同于辩护者观点的“修正性”或“平衡性”解读,但这些解读也可能存在争议。

3. 对论文作者和期刊的质疑:
如果这类论文被有声望的学术期刊发表,可能会引起对该期刊学术水准和编辑导向的质疑。
对作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动机和学术诚信也会产生怀疑。

四、 为什么会有教授为殖民主义辩护?

这个问题涉及多方面原因:

1. 学术研究的多元性与争议性: 学术研究允许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多视角的解读,即使是极具争议的观点,只要有学术论证,也可能进入学术讨论的范畴。
2. 历史修正主义思潮: 在某些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甚至是“洗白”某些历史行为的倾向。
3. 知识分子的保守倾向: 有些知识分子可能倾向于维护现有秩序或某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对挑战现有权力结构和历史叙事的观点持抵制态度。
4. 意识形态的影响: 学术研究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意识形态的渗透可能影响到研究的切入点和结论。
5. 对“进步”和“现代化”的狭隘理解: 一些学者可能过于强调技术、经济和制度层面的“进步”,而忽视了殖民对人类尊严、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正义造成的巨大伤害。
6. 研究领域和专业局限: 某些学者可能专注于某个狭窄的领域,例如仅研究殖民时期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对该时期更广泛的社会和人道主义问题缺乏关注。
7. 受“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影响: 即使在今天,某些学术研究可能仍然潜意识地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认为西方文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五、 辩护殖民主义的深层次伦理问题

为殖民主义辩护,无论其论证多么“学术化”,都触及了深刻的伦理问题:

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这种辩护无形中忽视、淡化甚至否定了被殖民者承受的苦难和创伤,是对其历史经历的漠视,甚至是一种“数字抹杀”。
对历史真相的扭曲: 这种辩护往往涉及选择性叙事和对事实的歪曲,不利于我们形成对历史的全面和客观认识。
对不公正的容忍: 辩护殖民主义的言论,可能无形中为过去的 and 现在的种族主义、歧视和不平等辩护,对社会公正造成负面影响。
阻碍和解与修复: 正视和承认殖民主义的罪恶是实现和解与修复的前提。为殖民主义辩护,则会阻碍这一进程。

总结

美国教授为殖民主义辩护的论文,是学术界和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

1. 保持批判性思维: 不被华丽的学术辞藻所迷惑,深入分析其论证逻辑和潜在的意识形态。
2. 重视历史证据与受害者视角: 坚持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并充分倾听和理解被殖民者的声音和经历。
3. 认识到殖民主义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承认殖民主义确实在某些方面留下了“遗产”,但这并不等于其行为是正当的或值得辩护。关键在于区分“影响”与“合法性”。
4. 捍卫历史正义与伦理原则: 学术研究不应成为为压迫和剥削行为辩护的工具,而应致力于揭示真相、促进理解和维护公平正义。

当看到这类论文时,我们应持谨慎态度,并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公众讨论,对其进行辨析和批判,以确保历史的真相不被掩盖,并为构建一个更公平公正的世界贡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纯看这个教授,他肯定是为白人意识形态服务的,怎么批判都不为过。

但是,我想强调西方语境下的殖民与中国语境下的殖民有区别,当然了,这是题外话。为什么来这一句,看见了排名第一的回答,他是真的不知道殖民主义。


我觉得回答者自己没有搞明白殖民的意思,所以,我想说他理解错了。

我直接引用姚大力老师几段文字:

中国语境中的“殖民主义”,往往与“资本主义”体系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辞海》“殖民主义”条把它界定为:“资本主义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从“殖民主义”一词要晚至十九世纪才见于使用的事实来看,这样的界定似乎不无道理。据此,清朝的统治既无涉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与“资本主义”无缘(最多有一点“资本主义萌芽”),说它是“殖民主义”,若不是存心搅乱,还能是别的什么吗?

不过,“殖民主义”系由“殖民地”一词派生而来。后者的词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的colōnia,指罗马公民在敌对的或被征服的国家的共同定居地,在那里他们保留着各自的罗马公民身份,被授予土地,并多以退役老兵的资历充任镇守该地的主要军事力量(此据《牛津英语词典》“殖民地”条)。在此意义上,“殖民主义”被西方学术界倒溯地理解为就是支配殖民地的制度体系,而“殖民化”即通过人口的集体移居而创建殖民地的活动或过程。但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殖民化的历史内容还不止是殖民帝国的兴衰和对外国的政治支配,而是一个“世界由以被发现、被开发和被人居住的庞大进程”。因此“殖民化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历史”,以至于法国百科全书派要说:“全部地球都是作为殖民地而被人住满的。”(G.内德尔、P.柯尔梯思:《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29页)


可是上述那种宽泛的界定严重忽略了与殖民化不可分离地相随相伴的一个重大特性。在新土地上形成移民共同体的过程,必然地意味着对原先早已存在于那里的各种世居共同体的“拆散(un-forming)或重塑(re-forming)”。因此“殖民主义可以被界定为对其他人群的土地和财产的征服与控制”。它远不止表现为欧洲列强自十五世纪以来在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扩张活动,而是一种反复发生和广泛分布的人类历史的特征(A.卢姆芭:《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第8页)。

  

荣格尔·奥斯特哈迈尔(Jürgen Osterhammel)因此把历史上的殖民化分为六种主要表现形式:全部人群或社会的整体性迁移(因为没有扩张的政治中心留在迁移者的身后,所以这一形式不会产生殖民地);数量众多的个体迁移,并不自行创建新殖民地,而是以某种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聚居圈的形式参与到当地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之中(如海外的“唐人街”);边境殖民化,即在定居地区的外围地带把某一“边疆”推进到“蛮荒之地”;海外移居殖民化,包括“纽英伦类型”、“非洲类型”和“加勒比类型”;建立帝国的征服形式;建设海上网络的形式。


通过上述类型学的结构分析,作者指出,我们不宜将殖民地和殖民化过于紧密地等同视之。在两者间关系的一端,是不建立殖民地的殖民化。而在另一端形成的则是没有殖民化的殖民地,亦即起源于军事征服、而非起源于殖民化(即人口的集体移居)的殖民地(见《殖民主义:一个理论上的概述》,S.L.傅理彻英译本,第4页至第10页)。按照这样的理解,“殖民主义”的涵义便大大冲破了它在中国语境中的范围限制:它可以被追溯到资本主义之前的各时代;它不再仅仅被赋予对外政策的特性;它也不再与集体移民活动完全挂钩。


中国历史上的汉语人群向淮水以南地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在此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未产生殖民地的殖民化过程。而元朝或清朝对包括汉族在内的诸多民族地区的统治,虽然不涉及巨大数量的集体移民活动,但按照“殖民化最主要的涵义”即“某个人群统治各其他人群”(柯珀尔书第27页)的界定,便也带有殖民帝国的性格。由于这种“殖民主义”发生在一国之内,所以又被称为“内殖民”。M.赫克托出版于1998年的那本讨论英国与其“凯尔特边地”(即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之间关系的名著,即以“内殖民主义:不列颠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凯尔特边地,1536-1966”作为书名。

……


上文对“殖民主义”和“殖民化”的去污名化分析,绝不是要为任何形式的殖民体制进行正当性辩护。它只想说明以下两点。首先,像其他许多同样残暴、同样不人道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夺方式一样,殖民行为是存在于各个民族、各社会阶段中的一种常态。第二,与资本的原始积累几乎同时发生的现代殖民主义之所以尤其显得丑恶和令人无法接受,是由于一种日益兴起的新思潮,即民族主义思潮对它开展的充满正义感的批判,终于使它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历史合法性,正如民主一旦成为世界潮流,独裁就变得愈益丑陋一样。


最后,重申一下本人的观点,这个问题里的美国教授绝对是别有用心,但,排名第一的答主说的话,我不敢苟同。


卧槽,有些人阅读理解不过关,我来帮你们语文老师补课吧!把上面一篇文章节选的内容的几个要点提取出来:

1.中西方对于“殖民主义”理解不同。(个人觉得是因为不同的文化和历史造就的)

2.文章提到的对于“殖民主义”的不同理解,我理解一种是广义的,一种是狭义的。我们中国的理解更多的是狭义上的,西方学术界是广义的。这样看,中国古代存在“广义的殖民”的行为,不存在“狭义的殖民”的行为。(主要就是取这个意思,以此反驳排名第一的人,他说中国古代没有“殖民”,这话对一半,错一半。关键在于怎么定义了)

3.有趣的是这种广义的殖民的定义来自于“后殖民主义”的书籍(A.卢姆芭:《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希望评论区里的朋友不要看见一个名字就来批判,最好查一查“后殖民主义”是干嘛的再说话。

4.不管哪一种“殖民主义”都是需要批判的。

补充几句我的话,整个西方学术圈(比如历史、文艺理论等等)都受到“后殖民主义”影响,真的去给“殖民主义”翻案,估计在西方学术界也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题目中的教授,我觉得正经西方学术界,也不会被人看得起的,我们更不用看得了。

user avatar

我关注这个话题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似乎没人回答。


由于中国哪怕过去也不是完全的殖民地,加上建国以后彻底驱逐了西方势力,加上旁边有个香港,导致某些人甚至连什么叫殖民主义都不知道。


举个例子,很多民族主义分子在谈论殖民主义的时候洋洋得意的说“中国这么大领土难道是充话费送的”?亦或者类似于折叠区里面说的“那中原王朝征服南方少数民族算殖民吧”这种说法凸显了中国关于文史类教育的匮乏-------21世纪了,居然都不知道什么叫殖民主义。


领土的吞并不叫殖民主义,明白吗?打个比方,大英帝国如果当年殖民印度的时候不是选择殖民,而是选择吞并,你知道吗?我不但不会反对,反而觉得英国人还不错,而是他选择了殖民,这就意味着在政治上印度人和英国人根本是不平等的。


所以在《尼赫鲁自传》里面提到了一个故事,说尼赫鲁的一个亲戚,他的女儿长得像白种人,于是被英国士兵抓住,疑心他是偷的英国人的婴儿,几乎将他枪毙,而在中国“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印度上演,什么公园的椅子专属于白人不属于印度人之类的规定在印度到处都是,尼赫鲁详细的记录了这一些东西。

这名教授的这种论点在我看来一点都不新鲜,殖民主义论调在国外早被政治正确压的抬不起头,这是好事,但是他提出的几个要点从根本上就是不成立的,因为很简单,如果你那么在意的话,当年为什么不直接去吞并呢?为什么非要搞殖民主义呢?是因为这些白人既想扩大自己的统治,同时又种族歧视当地人。


这名教授深谙政治正确之道,所提出了“殖民主义可以为殖民地女性带来更多权利”,哈,真是合上了这几天西方搞的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就跟国外一帮人论证慈禧如何如何好,因为她是女权主义者一样。


尽管如此,苏丹娜教授之所以被激怒是因为在殖民地生活的人是深深地知道殖民主义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殖民主义必然催化种族歧视,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一张椅子只有白人能坐而印度人不能坐,怎么可能指望印度人心服口服?尼赫鲁在自传里面说的很清楚,他之所以投身这场运动,就是因为民族独立,不是因为尼赫鲁政治狂热,他和他的家人都在殖民主义中受害,他是亲身体验者。


而在整个印度历史上就能看出来殖民主义的危害,1943年爆发了大饥荒,实际上在英国人入侵印度后,印度一直大饥荒不断,而独立以后的印度,尽管依然很贫穷,尽管营养不良,却再也没发生过一次大规模饥荒,莫非印度人变异了不成?以东印度公司当年在印度的殖民为例,一般来说正常农民缴税,留下一部分收入糊口,在出现饥荒的时候,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通常会进行税收的减免,甚至进行赈灾,这点无论是莫卧儿帝国还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是如此,而东印度公司哪管你那一套?反而把税增加到60%用以弥补征税人口的减少。孟加拉大饥荒杀死的人比希特勒灭绝的犹太人还要多的多。


东印度公司接手印度后,为了赚更多的钱,强迫印度人种植靛蓝、罂粟等经济作物,而到了饥荒年月,这些东西能变成粮食吗?不能,农作物的单一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并不仅仅只发生在印度。


而为什么英国人敢于这么干呢?正如同丘吉尔敢于这么说:

“我讨厌印度人。他们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繁殖起来象兔子。” -- 温斯顿·丘吉尔


这就是殖民主义---殖民地人可以被饿死,但是不能耽误宗主国赚钱。

这名教授认为二战之后各地民族主义精英动员文盲人口对抗欧洲殖民者的理性政治,摧毁了当地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多元宪政体制,这句话不能说错,但是得有一个前提,如何定义人的问题,只有白种人才是人,有色人种,能叫人吗?


在被中国人所厌恶的日本人跑到东南亚,打跑了当地的英国殖民者,中国人讶异为什么东南亚人不讨厌日本人,道理很简单:对于东南亚人来说,日本人再坏,比英国人好上天了。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印度独立运动的时候,二战时期,连印度民族主义者钱德拉·鲍斯_百度百科都跑到东南亚,寻求日本人帮忙。

关于钱德拉鲍斯看这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教授的论文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将从历史背景、理论辩护、学术界反应、现实影响以及更深层次的伦理考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与殖民主义的演变首先,理解“殖民主义辩护”需要回顾殖民主义的历史。殖民主义并非单一的事件,而是涵盖了从早.............
  • 回答
    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多篇论文被指控抄袭,这在中国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学术诚信的严肃性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事件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源通常是一位或多位敏锐的学者或学术打假人士,通过仔细比对复旦大学相关实验室发表的论文与美国教授(具体是谁,论文发表在哪些.............
  • 回答
    对于美国教授刊文“新冠疫情证明美国不怕死人,比中国强大得多”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的观点,其背后可能包含复杂的动机和论证逻辑。一、 观点本身及其解读的争议性 “不怕死人”的解读: 字面解读的危险性: 如果仅仅从字.............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文化和语言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以下将详细分析此事,并探讨其中涉及的关键点:事件概述: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大致是这样的:一位美国教授(名字未公开,但据称在南加州大学)在上课时,为了表达某个词语,使用了中文的“内个”(Nè ge)。他这样做可能是出于语言习惯,或者是在尝试用.............
  • 回答
    关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成正东教授被捕,并在关押五个月后确诊新冠,最终被校方解职切割的事件,这背后牵扯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探讨。首先,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次突如其来的、且充满了未知因素的逮捕。成正东教授,作为一名学者,其学术背景和在德州.............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教授关于呼吁美国民众警惕特朗普的言论。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斯奈德教授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的声音往往能引起不少关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奈德教授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东欧史专家,尤其是对2.............
  • 回答
    关于某些教授在美国修理工年赚1530万美元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但需要非常详细地解读和补充很多重要的信息,才能全面理解这个现象。它既不是一个普遍情况,也不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我们来详细分解一下: 1.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真的可以年赚1530万美元吗?是的,确实存在一部分美国修理工能够.............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教授陈平被困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情况,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信息模糊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事件背景与信息核实1. 陈平教授的身份 陈平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系教授,长期从事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等领域研究,曾参与多项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其学术背景和专业领.............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唏嘘。涉及到悉尼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Williamson,还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这本来是学术界响当当的名字,但牵扯出来的学术不端事件,却像一盆冷水泼下来,让人不禁思考学术诚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简单来说,这事儿的核心是 Williamson 教授在他申请 NSF 的研究.............
  • 回答
    王冬龄的超级狂草,这可不是寻常的笔墨游戏,那是一场与宣纸和墨汁进行的搏斗,也是一位艺术家对文字、情感和生命力进行的极致表达。提起王冬龄,如果你对中国当代书法界稍有了解,一定绕不开他那如同疾风骤雨般的超级狂草。这四个字,不仅仅是风格的标签,更像是一种力量的概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波。首先,我们得说说这“.............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六万亿美元预算方案,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全面推动美国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保健这三大关键领域的现代化和发展。这笔数目不菲的资金,无疑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其影响深远,值得我们细致地审视。基础设施建设:重塑美国经济的基石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
  • 回答
    2017年11月5日,美国得克萨斯州萨瑟兰泉(Sutherland Springs)第一浸信会教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枪击案,至少造成26人死亡,其中包括多名儿童。这起事件是美国现代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教堂枪击案之一,再次将美国社会关于枪支管制、宗教场所安全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事件经.............
  • 回答
    2017年11月5日(美国时间),美国德克萨斯州萨瑟兰斯普林斯第一浸信会教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造成26人死亡(包括袭击者本人),另有20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再次将美国国内枪支暴力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的发生经过:当天上午,阳光明媚,教堂里挤满了正在进行礼拜的教友。袭击者凯.............
  • 回答
    骆家辉先生作为前美国驻华大使,在国会骚乱事件后抛出“轮到美国被‘教育’了,中国正嘲笑我们”的论调,这番话无疑是颇具深意且极具冲击力的。要理解其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首先,骆家辉先生的身份赋予了他的话语特殊的权重。他曾长期在中国工作,熟悉中国的政治运作和社会心态。他的言论不只是一个普通美国公民.............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蓝翔”那熟悉的广告词,还有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挖掘机、烹饪视频,再结合中美在职业教育上的实际情况,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话题。简单来说,中西方在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至于去美国开“蓝翔技校”会不会赚钱,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
  • 回答
    郑渊洁之女郑亚飞被六所美国名校同时录取的消息,无疑在教育界、特别是关注素质教育的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实践首先,郑渊洁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童话作家,其家庭教育理念一直备受关注。他曾多次公开表示不赞成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推.............
  • 回答
    新东方,这盘“洋棋”怎么下?新东方,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如雷贯耳。曾经以“改变命运”的口号,在中国大地掀起留学热潮,也为无数家庭铺就了通往国际的道路。然而,随着国内“双减”政策的落地,曾经辉煌的教培行业一夜之间进入了寒冬。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东方选择将目光投向海外,在美国开设中文线上课程,这无疑是一次.............
  • 回答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关于“当前美国数学教育存在种族歧视,加剧社会不平等,应根据学生族裔等背景进行调整”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NCTM的立场和论证基础:首先,需要明确NCTM作为美国数学教育领域的权威机构,其提出这样的论点.............
  • 回答
    教育部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到两项艺术特长,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提议,它将艺术教育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似乎是“锦上添花”的学科,或者仅仅是少数有天赋孩子的专属领域。然而,此次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艺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塑造的重要.............
  • 回答
    “油画侠”公开表示,他所教授的油画技法不比列宾美术学院差,这个说法一出来,便在艺术圈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不能光听表面文章。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油画侠”是谁,以及他的教学体系是怎样的。如果“油画侠”本身是一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