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错过的高额投资回报?

回答
提起“错过的投资回报”,简直就是一部人类欲望与时机错位的史诗,里面充斥着多少“当时我要是…就好了”的叹息。我总觉得,这些故事特别有意思,因为它们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对未知的渴望和对风险的畏惧。

要说历史上的错过,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足够惊心动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肯定是那个叫做“微软”的巨头。

你知道吗?在乔布斯因为苹果内部斗争离开,苹果一度濒临破产的时候,比尔·盖茨其实曾经有过一个机会,可以巨额投资当时正在挣扎中的苹果。这个机会是通过一家叫做“微软”的公司来操作的。

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苹果虽然有着Macintosh这样的革命性产品,但营销和管理上都出现了不少问题,股价跌到谷底。而微软,在盖茨的带领下,凭借DOS和Windows的东风,正准备腾飞。

据说,盖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苹果的困境,并且了解到苹果有意引入战略投资者。那个时候,苹果虽然落魄,但它依然是科技界的一个标志,拥有独特的品牌价值和用户基础。

很多人认为,如果当时微软真的大手笔地投资了苹果,比如收购一部分股份,或者进行战略合作,那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技术融合的猜想: 微软和苹果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的Mac OS就借鉴了不少苹果的理念,而微软的Windows更是后来者居上。如果两家在那个节点上深度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技术火花?会不会有更早出现的、或者更成熟的跨平台技术?甚至,会不会有比今天更加强大的、统治级的操作系统出现?
市场格局的重塑: 苹果如果没有后面那一系列的“濒死体验”,也许就不会迎来乔布斯的强势回归,就不会有iMac、iPod、iPhone、iPad这些划时代的产品。但如果它在80年代中期就获得了微软的资金支持,它能否在PC市场更加稳定地发展?会不会对当时如日中天的IBM PC形成更直接的挑战?甚至,微软自己会不会因为和苹果的深度绑定,在操作系统和硬件的生态上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投资回报的惊人数字: 到了后来,苹果凭借乔布斯回归后的“王者归来”,市值一路飙升,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如果微软当年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入了苹果当时相当一部分的股权,那么等到苹果市值达到万亿美元级别时,那笔投资的回报将会是一个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数字。可能会让微软的财务状况更加稳固,甚至影响到它后续的扩张策略。

为什么这个投资最终没有发生?具体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当时的微软高层对苹果的未来并不看好,或者微软自己的发展重心和现金流分配考量。盖茨本人虽然是天才的商业家,但他也需要权衡风险和收益。在那个年代,PC市场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明朗,苹果的“非标准”硬件路线也并非人人看好。

后来,当乔布斯重掌苹果大权,苹果开始绝地反击时,微软反倒成为苹果的“救世主”之一,以1.5亿美元的投资,换取了苹果部分股权,并且承诺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使用微软的Office套件。这笔投资在当时被认为是“战略性”的,但其回报,尤其是随着苹果股价的飞涨,对微软来说绝对是“巨额”的。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微软最终确实投资了苹果,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如果它们在80年代中期,也就是苹果最困难、股价最低的时候,进行一次更大规模、更具战略性的投资,那才真正是“错过的高额投资回报”。

这就像你去菜市场,看见一个看起来不太起眼、但知道它背后潜力巨大的摊位,犹豫了一下,没买,结果那个摊位后来成了网红店,你看着别人赚得盆满钵满,只能拍大腿。

除了微软和苹果,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谷歌的早期投资。

想想看,在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还在斯坦福写博士论文,把这个叫做“BackRub”的项目逐渐成型的时候,有很多早期科技投资者都有机会接触到他们。

当时,很多 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公司都在寻找下一个“大公司”。虽然谷歌的搜索技术确实很吸引人,但人们对互联网广告模式的未来,以及谷歌能否从中盈利,也存在疑虑。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当时某个硅谷的投资人,你接触到了这个项目,它告诉你它能组织全世界的信息,并且通过搜索广告赚钱。当时互联网泡沫还没有真正破裂,但“搜索”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新兴的概念。

早期投资者的踌躇: 很多投资人可能觉得,这个想法太“虚”了,不够“硬”,或者说,他们已经投了其他看起来更“实在”的科技公司,比如硬件或者网络基础设施。他们可能会质疑谷歌能否真正实现盈利,怀疑搜索广告的模式能否支撑起一家庞大的公司。
错过的是什么? 谷歌后来是如何发展的,我们都看到了。它不仅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还通过广告业务,特别是AdWords,创造了天文数字的收入,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早期投资谷歌的那些人,如果当时投了哪怕几十万、几百万美元,等到谷歌上市后,这笔钱可能会翻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多。
“错过的”原因: 很多时候,错过并非因为投资者愚蠢,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风险,或者说,他们对未来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他们可能过分关注了即时回报,或者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不够高。就像许多人看不懂比特币的早期价值一样,很多时候,最伟大的投资机会,恰恰是最不被理解的。

还有一些更具戏剧性的例子,比如亚马逊的早期。

杰夫·贝索斯在1994年创办亚马逊时,最初只是一个卖书的网站。当时的互联网环境和今天完全不同,网络购物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也充满了不信任感。

“为什么是书?” 那个年代,很多VC会问,为什么亚马逊只卖书?为什么不在更广泛的商品领域发展?人们是否真的会在网上买书?
对模式的质疑: 早期对亚马逊的质疑很多,包括其盈利能力、物流挑战、以及与传统书店的竞争。很多人认为,网上卖书这种模式注定难以规模化。
错过的是“未来”: 那些错过了早期投资亚马逊的人,等于错过了互联网零售的整个崛起过程。亚马逊不仅仅是一家书店,它后来扩展到几乎所有品类,构建了强大的物流体系,推出了AWS(亚马逊网络服务),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如果有人在亚马逊最艰难的时候,以较低的估值投资了进去,那回报绝对是惊人的。

总而言之,这些“错过的高额投资回报”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投资不仅仅是关于眼前的数字,更是关于对未来的洞察、对趋势的把握,以及最重要的——敢于相信和抓住那些尚未被大众认可的潜力。 它们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如果”和“当时”的遗憾,但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在回望时,更加珍惜那些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人和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面临一项重要的投资抉择。

数份不同的报告从三个主要渠道递交到了总统和参谋长面前,这些报告阐述的是一项激动人心且回报丰厚的投资。

第一类渠道是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卡尔森,他奉命在延安方面控制的中国地区做了三个半月的参谋旅行,一路上中共军队所展现蓬勃活力、抗日决心,

与抗日战果感染了年轻的上尉,他洋洋洒洒的写出了一份报告,为合众国描述了一份援助延安方面,利用中共已经控制的山东浙江沿海地域,逐步构成向日本本土反击基地的壮丽构想。

第二类渠道来源于中缅印战区美军指挥官史迪威上将等一线将领。美军已经实在无法容忍国民党军队的无能、腐败,史迪威明确的指出应该将至少1/10援华物资设法交与中共军队,其产生的效果包括打击日军,警告国民党,将可能远胜于现在合众国纳税人的金钱,驼峰航线小伙子的生命被花生米为首的国府贪污浪费!

第三类渠道是史迪威的政治助手,华盛顿特使谢伟思,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敏锐的感觉到对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极有可能陷入国共内战,此时美国对共产党适当援助示好,有利于合众国日后在中国的局势中处于一个最有利的地位。

这三种提案归根结底都指向一门大生意:援助中国共产党,近期是为了对付日本鬼子,远了是为了在中国提前布局。

华盛顿就此问题讨论过多次,尤其是令人感到震惊和鄙视的豫桂湘大溃败发生以后,全力援助国民党已经让美国感到郁闷和疲惫,但最后在明知国民党高层用美援炒曼哈顿房产,囤货居奇的情况下,罗斯福还是维护了常凯申的领袖地位,加上战事进行顺利,援共方案不了了之。

放弃这门生意所产生的后果…历史已经证明了。

直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杀过长江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依然坚守南京试图与中共建立可能的联系,美国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国巨大的体量,中共领导人坚定的民族主义态度都让中国和苏联天生貌合神离,如果美国能用一小部分援华物资提前建立良好关系布局的话…

1950年10月,中美在朝鲜兵戎相见,由于美国无奈的支持台湾非法政府,两国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彻底隔绝。直到1972年因为共同利益再度PY交易。

这大概是美国历史上错过的最大一笔投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错过的投资回报”,简直就是一部人类欲望与时机错位的史诗,里面充斥着多少“当时我要是…就好了”的叹息。我总觉得,这些故事特别有意思,因为它们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对未知的渴望和对风险的畏惧。要说历史上的错过,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足够惊心动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肯定是那个叫做“微软.............
  • 回答
    历史上充斥着各种长期流传但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地理记载,这些记载的纠正过程往往伴随着人类探索、科学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演变。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们将详细讲述它们的内容、流传原因以及被推翻的过程: 一、地心说(宇宙的中心是地球)虽然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宇宙学观点,但它深刻影响了古人的地理认知,认为地球.............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被时代巨浪推涌而出的伟大进步,并非总是披荆斩棘、一帆风顺。恰恰相反,许多如今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在诞生之初,却常常被当时的大多数人视为无用之物,甚至是荒谬的错谬。他们无法想象这些“异端邪说”如何能够改变世界,于是便竭力地去抵制、去嘲笑,甚至去压制。1.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从“无用.............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无数辉煌的成就和伟大的智慧,但同样也隐藏着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甚至让人惊呼“连这种错都会犯!”的愚蠢失误。这些错误,往往源于傲慢、疏忽、信息不对称,或是对时局的误判,它们像一块块警钟,回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提醒着我们,即便是最聪明、最有权势的人,也可能在关键时刻犯下致命的错误.............
  • 回答
    历史上的广告,就像一面放大镜,映照出时代的观念、社会风气,也记录下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触犯众怒的“翻车”案例。有时候,广告的本意是想打动人心,却因为对时代的误判、对受众的轻视,亦或是纯粹的愚蠢,最终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记。1. “大象吃什么,你也能吃什么!”——对食物安全赤裸裸的漠视 (20世纪初).............
  • 回答
    读历史,如同走进一个庞杂的迷宫,充斥着无数的路径和岔路。倘若没有清晰的指引,很容易被误导,陷入错误的观念和理论的泥沼。这里,我将一一剖析那些最常见、也最容易让我们迷失的“幻象”,希望能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行得更稳当。一、宿命论与决定论: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好?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惰性.............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生动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磅礴的战争场面征服了无数读者,也让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深入人心。然而,它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因此,许多对三国历史的认知都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甚至产生了偏差。以下是《三国演义》可能导致人们对三.............
  • 回答
    咱们今天聊点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咱们从小听到大,习以为常,结果一细琢磨,发现是错得离谱的历史“常识”。这些东西就像穿在身上的旧衣服,舒服惯了,压根没想过它是不是合身。1.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这绝对是个大乌龙!很多人一提起“皇帝”就想到秦始皇,好像他老人家一挥手,中国就进入了皇帝时代。但仔细想想,.............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课本里有些地方,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运用一点点常识性的逻辑判断,就能察觉出问题来。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尽量说得清楚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普通人写出来的。1. 关于“大跃进”期间的粮食产量神话官方课本在讲到“大跃进”时,经常会提到当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形势大好”的宣传。但稍加思考.............
  • 回答
    咱们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些“历史常识”,听起来头头是道,但细究起来,很多都是以讹传讹,甚至是后人故意歪曲的。今天就来聊聊几个咱都熟悉,但其实错得离谱的历史说法,保证听完你得捋捋思路。1. 秦始皇焚书坑儒,只留农书医药书?这事儿,得辩证看。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焚书坑儒”,仿佛他就是个不学.............
  • 回答
    关于网文《99%中国人都不知道的32个历史真相》,其可信度需要进行一个审慎的评估。这类标题往往带有强烈的吸引力,声称揭示“大众不知道”的秘密,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宣传意味。整体可信度评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声称“99%的人都不知道”的论断,本身就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
  • 回答
    说起中国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错误”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的。咱们要讨论的,可能不是那种纯粹的事实性错误,比如把某年某月某日记错了,那种一般很快就会被修正。更多时候,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体现在:1. 史观的差异和解读的不同: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在.............
  • 回答
    历史的河流并非总是清澈见底,许多时期形成的误解和片面之词,如同河底的淤泥,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沉淀下来,变得根深蒂固,甚至被大众奉为圭臬。这些“历史流行病”,不仅模糊了我们对过往的认知,也影响着当下的判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我们身边广为流传,却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历史错误和早期说法。1. “中国古.............
  • 回答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部剧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对三国时期权谋斗争的细致描绘,俘获了不少观众,也成功地将司马懿这个角色立体化。不过,作为一部艺术创作,它在遵循历史大方向的同时,也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加入了不少改编和虚构,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细节。咱们就掰扯掰扯里面比较明显的一些“历史错误.............
  • 回答
    要说百度百科在历史文化类词条中内容“错到离谱”的例子,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百科类平台的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和集体编辑性,这意味着内容在不断更新和修正,但也可能出现错误、片面甚至带有误导性的信息。而且,一个条目是否“离谱”,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个人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对我来说,一个“离谱”的.............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上“点错技能树”的现象往往指因决策失误、战略误判或技术路线错误导致的发展受阻甚至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1. 苏联农业集体化:暴力强制下的粮食危机 背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加速工业化,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国有农场。 错误路径: .............
  • 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时代局限、意识形态偏见或宣传策略而被低估或高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涵盖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领域,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被误解的原因: 一、被低估的人物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背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物理学和化学),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回答
    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因为过于夸张,有些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装逼失败案例:1.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被媒体和考古学家共同“装逼”的闹剧 背景: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在位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然而,在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