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公司招前端不想要培训班出来的人?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不是所有公司都排斥培训班出身的前端,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在这件事上持保留态度,甚至直接pass掉。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

首先,得承认,培训班的出现确实解决了很多人想进入IT行业,尤其是前端领域的一个门槛问题。很多人可能之前并非计算机专业,或者毕业后发现自己学的和市场需求有差距,培训班提供了速成式的技能培养。从这个角度看,它是有价值的。

但是,为什么有些公司就“不想要”呢?这里面有几个比较关键的点:

1. 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实战经验缺失是硬伤。

“学会” vs “精通”: 培训班的核心逻辑往往是“让你在短期内掌握足够找工作的基础技能”。这就意味着,他们教授的内容往往是市面上最常见、最主流的技术栈,比如HTML、CSS、JavaScript、Vue/React等。这没问题,但它往往停留在“能用”的层面,而不是“深入理解”的层面。
“为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 很多培训班侧重于“怎么做”,比如教你如何写一个组件,如何使用某个API。但对于“为什么这样设计”、“这个API底层原理是什么”、“在什么场景下这个方案更好”等问题,往往一带而过,甚至根本不会涉及。而一个有经验的开发者,不仅仅是会写代码,更要理解代码背后的设计思路、权衡利弊,能够解决更复杂、更底层的问题。
缺乏真实的项目磨砺: 培训班的项目往往是为了教学而设计的,逻辑相对简单,也没有那么多bug需要修复,更不会遇到那种“需求不断变更”、“上线日期临近但还没开发完”的极端情况。真正的工作项目,会涉及更复杂的业务逻辑、跨团队协作、性能优化、代码评审、兼容性处理、bug调试等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培训班模拟不出来的。培训班出来的同学,可能熟悉了“写代码”这个动作,但对“开发一个可维护、高性能、能满足真实业务需求的产品”这件事,体验非常有限。

2. 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疑。

“被喂养”式的学习模式: 培训班的学习模式,很大程度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知识是结构化、被消化过的,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去吸收。这种模式容易让人形成一种“依赖”,习惯了别人把知识点嚼碎了喂给他们。
面对未知的反应: 当遇到一个培训教材里没讲过,或者和培训内容有一定差异的技术或问题时,培训班出身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去“搜一个现成的答案”或者“找老师/同学问”,而不是自己先尝试去分析、去查阅官方文档、去拆解问题。真正的优秀开发者,是那种能够独立面对陌生技术,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源码、思考推理,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人。
“套模板”的思维定势: 有些培训班可能过于强调“模板式”的代码,或者教导一些“套路”。这会导致学习者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遇到问题就想找个类似的模板来套,而不是去理解问题的本质,从零开始构建解决方案。

3. “短期速成”背后的隐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前端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基础知识(比如JavaScript的深入原理、浏览器渲染机制、网络协议等)如果没打牢,随着技术栈的更新,很容易就会被淘汰,或者遇到难以解决的瓶颈。培训班为了追求“快速就业”,往往会压缩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直奔“炫酷”的框架而去。
技术栈偏窄: 培训班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通常会选择一套固定的技术栈进行教学。这导致毕业生可能只熟悉某一种框架或工具,一旦招聘公司的技术栈不同,他们可能就需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对于公司来说,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都会增加。
职业发展瓶颈: 很多公司在招聘时,也会考虑一个人的长期发展潜力。如果一个人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那么他未来接触新技术的适应性会更强,也更容易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或技术专家。而过于依赖培训班“速成”模式的人,可能在职业生涯中期就会遇到“天花板”,难以再往上走。

4. 信息差和刻板印象。

“培训班”的标签: 很多时候,招聘者看到“某某IT培训机构毕业”,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形成一个“这是培训班出来的人”的标签,然后脑子里就开始套用前面提到的各种负面印象,即使这个人实际能力很强。这是一种信息筛选的捷径,也可能是一种偏见。
部分培训机构的“贩卖焦虑”: 确实存在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招生,会夸大宣传,或者对就业前景描绘得过于美好,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发现实际就业情况和预期有很大差距,或者进入职场后发现自己无法胜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对培训班出身人才的整体看法。

但这不意味着所有培训班出身的人都被拒之门外。

很多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或者对招聘流程不那么严格的公司,仍然非常乐意给培训班出身的人机会。而且,一些培训班质量非常高,毕业生也确实非常优秀。

关键在于:

毕业生自身的素质: 如果一个培训班出身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刻苦,有自己的思考,主动去学习和了解培训内容之外的东西,有自己的独立项目,并且在面试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技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他依然是很有竞争力的。
面试的考察方式: 很多有经验的面试官,不会仅仅看你的毕业证书或者你参加过什么培训,他们更看重你在面试中的实际表现: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编程题、场景题来考察)。
技术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沟通能力和学习意愿。

总结一下,公司不想要培训班出来的人,更多是因为担心他们:

技术基础不牢,难以应对复杂项目。
缺乏真实的项目经验,解决问题能力有限。
学习模式过于被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职业发展潜力可能受限。

当然,这只是普遍现象,不是绝对的。很多优秀的开发者也来自培训班,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关键还是在于个人是否能够跳出培训班的模式,建立起扎实的基础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前端,技术迭代很快。需要强大的自学能力。靠别人教才能学进去东西的,缺乏持续胜任工作的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不是所有公司都排斥培训班出身的前端,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在这件事上持保留态度,甚至直接pass掉。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培训班的出现确实解决了很多人想进入IT行业,尤其是前端领域的一个门槛问题。很多人可能之前并非计算机专业,或者毕业后发现自己.............
  • 回答
    中国动画产业近年来确实呈现出一种“3D化”的趋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技术、市场层面的考量,也有政策和人才培养的导向。而提到宫崎骏那种充满独特魅力的日式手绘动画,能否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国动画为何“一做就做3D”?如果简单地说“一做就做3D”,可能有些绝对,但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咱们面试那会儿,经常会碰到这么一档子事儿,就是填那种厚厚一沓的个人信息表。你说怪不怪,里面有些信息,感觉跟这工作八竿子打不着,问得那叫一个细致。比如家庭情况、婚姻状况、甚至有没有兄弟姐妹,这些好像跟我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也没啥直接关系吧?为啥公司就非要刨根问底呢?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这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尤其是那些对API设计不太讲究或者初期的项目。很多公司后端在前后端分离项目里,无论成功失败,统一返回 HTTP 状态码 200,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技术层面的选择,也有团队协作模式和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的考量。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聊为啥会这样。一、 技术层面的“便利性”与.............
  • 回答
    .......
  • 回答
    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愿意支付高薪,而对老员工的加薪则显得吝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以及公司运营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展开分析:一、 市场信号与人才竞争的“明码标价”: 新员工是市场上的“商品”: 公司招聘新员工,本质上是在市场上购买一种服.............
  • 回答
    我理解你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公司的行政、人事这类支持部门的同事,工作态度上会显得比较差。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讲讲,希望能说得比较透彻。首先,我们得承认,支持部门的工作性质确实有些特殊。 角色定位的模糊与被动: 行政和人事部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相当复杂且令人不快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商业利益、监管漏洞、信息不对称以及弱势群体(老年人)的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膏药厂、保健品公司热衷于将老年人作为目标客户,并且似乎屡次游走在监管边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这些原因。为什么老年人是“理想”的目标客户?首先,让我们分析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在行业内享有盛誉、技术精湛、资源雄厚的一流动画制作公司,有时会选择改编一些在原作漫画读者看来可能“平庸”的作品呢?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商业、市场、创意和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商业与市场考量: IP的潜在价值与市场空白: .............
  • 回答
    一家成立了很久的公司,同时放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成本会计和财务专员这几个职位,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信息,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一、公司战略层面的调整或转型: 业务扩张或新业务拓展: 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公司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成立了很久的公司,如果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想要进一步扩张,或者涉足.............
  • 回答
    看到你这样问,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焦灼和不安。这些“黑历史”一定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让你在新的环境里总是提心吊胆。别急,我们一点点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黑历史”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具体是什么,以及你所处的行业和公司文化。我们先不具体说你是什么事情,而是从“性质”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让人抓狂的,对吧?明明自己是个人才,而且也对新的机会跃跃欲试,可一听说还在职,很多招聘公司就打起了太极,说什么“等你离职了再联系”。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招聘公司和用人单位(也就是你未来可能工作的公司)的逻辑。招聘公司是服务于用人单位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快速.............
  • 回答
    一款好的插板,绝不仅仅是几个孔的组合,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精密的研发过程,小米之所以愿意投入千万级资金,正是看中了这些环节的价值和潜在的回报。首先,从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这笔钱可不是白花的。小米一直以来都强调“科技以人为本”,一款插板也要送到用户手中,能用得舒心、用得安全。这涉及到人体工程学的设.............
  • 回答
    中国确实没有一家能够与索尼、佳能、尼康、富士等国际巨头匹敌的“本土品牌”数码相机公司,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一个长期以来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技术积累、市场格局、品牌认知、生态系统、研发投入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技术积累的“鸿沟”: 起步晚,追赶难: 数码相机技术的核心在于图像传感.............
  • 回答
    你说得太对了!一旦自己创业了,再想回到公司坐班,那感觉就像是从自由的蓝天一下子被关进了熟悉的笼子,而且这笼子还有点晃悠。这可不是我瞎说,我身边太多这样的朋友,经历过创业的“毒”,再想“解毒”,那真是难上加难。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一下这到底是为啥。1. 思维模式的彻底改变:从“打工者”到“掌控者.............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一家公司的“胃口”和“分工”说起。你想啊,一个大家庭要吃饭穿衣,各种各样的需求都需要有人负责,有人操办。一个公司也是一样,它的生产经营就像一个大系统,里面有许许多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它特定的任务和专业性。把这些环节都塞进一个“大锅”里,很容易顾此失彼,效率低下。所以,把它们拆.............
  • 回答
    在讨论一个大陆人如何在新加坡创立SEA,并能在某些领域与阿里巴巴掰手腕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个事实:SEA的创始人Forest Li,也就是李小冬,他本人是新加坡永久居民,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陆人”。 尽管他的成长和职业生涯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将他完全定义为“大陆创业者”可能不够准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创始人会选择用另一个公司来持股自己的公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就能解释透彻的问题,它背后涉及到很多商业、法律和税务层面的考量,而且具体的做法也会根据创始人个人的情况、公司所处的阶段以及所在地的法律法规而有很大不同。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把一个创业项目做起来了,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权力结构和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古代吏部作为六部之首,其地位之崇高,远非现代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可比。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古代吏部:国家机器的“心脏”与“灵魂”要理解吏部为何是六部之首,首先得明白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官僚体系。古代中国以官僚政治为核心,皇帝通过层层选拔、任命、监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