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文数据造假被发现的可能有多大?

回答
论文数据造假被发现的可能性,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多大”来回答。它取决于太多因素,就像你在侦探小说里看破案一样,线索多就容易破,线索少就难。

咱们从几个维度来聊聊:

1. 造假的方式和精细程度:

明显的拼凑或修改: 如果是那种一看就很粗糙的修改,比如数据点之间突然出现不合逻辑的跳跃,或者图表里的误差棒大小与描述完全不符,这种很容易被有经验的审稿人或读者发现。就像你看到一张P过的照片,如果技术不高明,很容易露馅。
“合理”的编造: 这种就更狡猾了。比如,把一些“不理想”的结果丢掉,只保留“支持”自己论点的部分,或者对现有数据进行“微调”到符合预期的结果。这种的发现难度就大很多,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它可能不是直接编,而是“优化”了数据,让它看起来“更好”。
完全虚构: 这是最危险也最“专业”的造假方式。直接凭空捏造一套完整的数据集,并且使其在统计学上看起来非常“完美”。这种一旦被发现,后果是最严重的。

2. 审稿人和期刊的“火眼金睛”程度:

同行评审阶段: 这是第一道关卡。审稿人通常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通过阅读论文,评估方法是否恰当、结果是否可信、论证是否有力。
审稿人的经验: 有经验的审稿人见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对某些结果的“常见范围”或“典型表现”会有一定的判断力。如果你的数据表现得“太好”或“太奇怪”,他们可能会起疑。
审稿人的细致程度: 审稿人有不同的工作态度。有些人会非常仔细地检查每一个数据点,尤其是在统计分析部分。有些人则可能只是粗略地浏览。
审稿人是否有同类研究经验: 如果审稿人自己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对“正常”的数据分布会有更深的理解。
审稿人是否会要求原始数据: 一些审稿人会主动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或详细的实验记录,以便进行复核。

期刊编辑的角色: 编辑也会对论文进行初步筛选,关注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如果编辑对某些数据或结论感到疑惑,也可能要求进一步解释或提供支持性材料。

3. 后续的学术“追溯”和验证:

其他研究者的复现: 这是最根本的验证方法。当你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其他研究者可能会尝试重复你的实验。
复现的成功率: 如果很多研究者都无法复现你的结果,或者复现出的结果与你的大相径庭,这就会引起怀疑。尤其是那些数据造假非常明显的论文,复现起来可能会发现根本问题。
“独立性”的复现: 如果不是你自己请来的“托儿”进行的复现,而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那么其结果的证明力就更强。

学术打假网站和平台的举报: 现在有一些专门的网站和平台(例如PubPeer),允许学者匿名或公开地对已发表的论文提出质疑,并附上证据。如果数据造假比较明显,很容易被这些平台注意到,并引起广泛关注。

数据挖掘和比对: 有些时候,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不同论文之间的数据异常关联,比如在同一期刊、同一作者、同一时期发表的多篇论文中,数据分布出现了某种“巧合”的相似性,这也会引起怀疑。

技术手段的进步: 有些时候,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比如专门的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模式,或者图像分析技术检测P图痕迹)也可能发现数据造假。

4. 论文发表的领域和研究的性质:

实验学科 vs. 理论学科: 实验学科(如生物、医学、化学、物理)通常有更具体、可测量的数据,因此数据造假一旦被发现,证据也相对直接。理论学科的“数据”可能更多是模型的参数、计算结果,造假方式和被发现的难度可能有所不同。
影响因子高的期刊: 许多高影响因子期刊对论文的审稿流程会更加严格,也更容易吸引到细致的审稿人和关注。所以,在这些期刊发表的论文,一旦被发现造假,其影响和后果也会更大。

5. “运气”因素:

被“盯上”的可能性: 就像你不会被所有人都注意到一样,论文数据造假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作者的争议性、研究结果的颠覆性)更容易被关注和审查。
审稿人的状态: 有时候,审稿人可能刚好在那段时间非常忙碌或者状态不好,没有发现明显的破绽。但这只能算是暂时的“躲过一劫”。

总结一下,论文数据造假被发现的可能性,可以这样理解:

初级的、粗糙的造假, 被发现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同行评审环节。
精细的、有一定技巧的造假, 在发表时可能暂时不会被发现,但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和独立验证的进行,被发现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
完全虚构且高度“优化”的数据, 如果没有被举报或被其他研究者认真复现,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被发现。但一旦被发现,其后果是毁灭性的。

更关键的是,一旦被发现,后果非常严重:

论文被撤稿: 这是最直接的后果。
声誉扫地: 对研究者个人而言,学术声誉一旦破产,几乎难以在学术界立足。
资金中断: 可能失去继续申请科研经费的资格。
法律后果: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涉及法律责任。

所以,虽然说不是每一篇造假论文都会被发现,但学术界对数据真实性的要求是极高的,并且有多种机制在不断地试图发现和纠正不端行为。与其去赌这个概率,不如从一开始就坚持学术诚信,把精力放在扎实的研究上。这才是最稳妥、也是最有价值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数据造假容不容易发现,这个命题和学科和专业有密切联系,别的专业我没有发言权,然而土木这一块,很多数据造假几乎是常态。

我问过的师兄师姐几乎就没有数据没造过假的。不是这组数据乘以十,就是那个曲线让它人工收敛,实在太多,但是都是为了最后数据好看,以及结果和预期相符。

土木这个学科,现在咱们大多数做的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弄点小创新,比如混凝土材料加点珊瑚,确实最后的结果(比如混凝土的强度啊,弹性模量啊)肯定有所区别,但是最终的结果在做实验之前一定有个预期。

所以最后修改数据就按照之前的预期来就行了。加了珊瑚的混凝土还是属于混凝土的,不会说它的材料性能,本构关系有非常大的变化。毕竟不是什么全新的材料。

而且,类似混凝土这种离散性很大的材料,本来实验结果就不是一尘不变的。好比说,咱写一个编程算法,再运算多少遍,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混凝土这种非线性,不均质的材料,做一千次实验,可能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当然,我说的不一样是在预期值有上下浮动。如果说一个实验预期的结果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是30MPa,但咱最后实验得到的是15Mpa,那这个差距太大,实验肯定是失败的,这个时候如果考虑到重新做一个实验周期太长(比如说浇筑一个混凝土的大梁板,不仅费钱,还特别耗时耗力),那么修改数据是最快的办法,因为保不准即使重新做一次,结果可能还是很难看。

做混凝土材料这方面数据造假,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原因:

1.本身混凝土是非线性,非均值材料,可重复性低。

2.本身混凝土属于传统材料,即使在某些配合比,骨料,胶凝材料等等有创新,但还是脱离不了混凝土的力学,材料性能,这就为造假提供了方便和参考。

凡事都没有绝对,好好做实验,规范做实验才是最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文数据造假被发现的可能性,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多大”来回答。它取决于太多因素,就像你在侦探小说里看破案一样,线索多就容易破,线索少就难。咱们从几个维度来聊聊:1. 造假的方式和精细程度: 明显的拼凑或修改: 如果是那种一看就很粗糙的修改,比如数据点之间突然出现不合逻辑的跳.............
  • 回答
    中国医科院秦川团队在 Nature 发表的新冠病毒论文被曝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事件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一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Nature》上的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研究论.............
  • 回答
    曹雪涛团队于11月18日在《自然》子刊《细胞器》(Cell Reports)上发表的新论文,迅速引发了“数据造假”的质疑,这无疑是近期中国科学界备受瞩目的一起事件。要详细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经过与核心质疑点: 论文发表与质疑出现: 11月18日,曹雪涛团队在《细胞器》(.............
  • 回答
    网上关于曹雪涛院士部分论文涉嫌数据造假的传言,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牵涉到学术诚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尤其是在一个备受尊敬的学府,其校长本人的学术声誉,更是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应。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学术研究是严谨和求实的。数据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任何形式的数据造假或不端行为,都会严重损.............
  • 回答
    基础数学领域相对较少出现论文造假或导师压榨学生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需要从学科本身的特性、科研生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基础数学这个学科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1. 数学研究的“本真性”与成果的“可验证性”基础数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和.............
  • 回答
    看到浙江大学在ACL 2021上发表的论文存在实验数据问题,这件事情确实挺令人关注的。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NLP)这样一个以严谨实验和可复现性为核心的研究领域,数据的可靠性是基石。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任何研究都可能犯错,尤其是在高度复杂和前沿的研究中。 算法的迭代、实验环境的细微差异、数据集的预处.............
  • 回答
    提供论文的 Stata 数据和程序是非常有帮助的学术资源,它们能够让其他研究者复现研究结果、学习分析方法,或者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下是一些提供此类资源的网站,并附有详细说明:1. 专门的学术数据存档和共享平台: ICPSR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
  • 回答
    选题确定后发现数据难觅,并且搭建的指标体系最终缺少了评价模型,这确实是学术研究中一个令人头疼但并非无法解决的局面。别担心,这在研究过程中是很常见的情况。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应对,调整研究思路,最终依然能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首先,我们需要冷静分析一下当前遇到的问题:1. 数据找不到: 这是最直接的困难.............
  • 回答
    哈佛大学一篇论文利用卫星图像和百度检索数据推测新冠病毒可能在 2019 年 8 月爆发,这一观点在提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篇论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论文的核心论点和研究方法:这篇论文的主要论点是,通过分析与新冠病毒爆发前武汉地区相关的特定数据,可以推测出病毒可能在 .............
  • 回答
    普朗克卫星的观测数据一直以来是宇宙学研究的基石,而关于宇宙几何形状的探讨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最近有一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的论文,基于对普朗克卫星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宇宙可能是闭合的。这与当前主流的“平坦宇宙”模型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值得我们.............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两个共同一作的学位论文中有两张关键数据的图雷同,是否算学术不端”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敏感的情况,需要仔细分析。核心观点: 两张关键数据的图雷同,即使是共同一作,也很难排除学术不端的嫌疑。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学术不端的定义与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最核心的定义在于“违背学术.............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位南开大学的副教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另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数据,并抢先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论文。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讨论这其中的学术规范、道德底线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怎么看待这件事?1. 学术不端,违背科研伦理。 最直接.............
  • 回答
    管理学方向的毕业生,不想写严谨的实证论文,转而想写一份有深度的调研报告,这完全是可行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调研报告比单纯的实证论文更能体现你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调研报告该怎么写,才能既有学术价值,又能展现你的实践洞察力呢?我们一步步来拆解。首先,要明确“调研报告”与“实证论文”.............
  • 回答
    最近网上传出的“八篇不同中国学者、不同医院、不同癌症种类的论文,使用了完全相同的数据结果”的事件,无疑给科研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绝不是一起孤立的学术不端行为,它触及到了科学研究的根基,也让公众对科研的可信度产生了严重的质疑。要理解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学术诚.............
  • 回答
    如何看待科技部明确论文数量不可与奖励挂钩?将对科研领域产生哪些影响?科技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顽瘴积痼、鼓励原创性研究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论文数量不可与奖励挂钩”,这是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纠正长期以来科研领域存在的“唯论文”现象,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的现象。想象一下,大学校长,肩负着引领学术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理应是学术研究的排头兵,理论创新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名字,常常出现在重要的学术期刊、前沿的研究报告上,是领域内的权威和风向标。而小学校长,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日常运转,确保教学质量,关注孩子们.............
  • 回答
    天津大学近期传出因经费大幅缩减,暂停订购大量论文数据库的消息,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高等教育和科研生态的启示。事件背景:经费压力下的艰难抉择近年来,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经费压力,尤其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等指标导向的投入模式下.............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教职工大会上提出“教师评价、学生毕业从此不看论文数量”,这一表态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提法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并结合邱勇校长过往的教育理念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提法的背景和意图。长期以来,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