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的 b、d、g 究竟是清音还是浊音?

回答
英语字母 b、d、g 的发音,严格来说,它们是浊辅音。不过,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语音学里的一些细节,并且区分一下它们在单词开头和单词结尾时可能遇到的细微变化。

咱们先来捋一捋“清音”和“浊音”是怎么回事。

清音 vs. 浊音:声音的振动是关键

这个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声带是否在发音时振动。

清音 (Voiceless Consonants): 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空气直接从肺部出来,通过口腔或鼻腔,在某个发音部位(比如嘴唇、牙齿、舌头)受阻碍,然后释放出来,产生声音。你可以把手放在喉咙上,然后发一个“s”的声音,你会感觉不到什么震动。
浊音 (Voiced Consonants): 发音时,声带是振动的。空气通过声带时,声带肌肉收缩,使空气发生规律性的断续,产生周期性的振动,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嗓音”的基础。同样,你把手放在喉咙上,发一个“z”的声音,你会明显感觉到喉咙在震动。

b、d、g 在英语中的“原生”身份

现在我们来看看 b、d、g:

b (如 book, bag): 当你发这个音的时候,把手放在喉咙上,你会感觉到一股明显的振动。这是因为发 /b/ 音时,你的双唇紧闭,空气在口腔里积蓄,然后声带振动,最后双唇突然张开,让气流冲出来。所以,/b/ 是一个浊双唇塞音 (voiced bilabial stop)。
d (如 dog, day): 同样,发 /d/ 音时,你也会感觉到喉咙的振动。发音时,你的舌尖抵住上齿龈(牙齿后面那块有点鼓的地方),声带振动,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出来。所以,/d/ 是一个浊齿龈塞音 (voiced alveolar stop)。
g (如 go, game): 发 /g/ 音时,喉咙同样在振动。发音时,你的舌根抬起,接触到软腭(口腔后面软软的那部分),声带振动,然后舌根突然离开,让气流出来。所以,/g/ 是一个浊软腭塞音 (voiced velar stop)。

所以,从它们最基本、最“纯粹”的发音形式来看,b、d、g 毫无疑问是浊辅音。

但现实情况有时会有点“小复杂”

虽然 b、d、g 本质是浊音,但在实际的英语口语中,它们的发音会受到周围音素的影响,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这叫做同化 (assimilation) 或协和 (coarticulation)。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单词结尾时的表现。

词末的“半清化” (Devoicing/Fortis): 当 b、d、g 出现在单词的末尾,或者后面紧跟着一个清辅音时(比如 /p/, /t/, /k/, /s/, /f/ 等),它们的浊度会显著降低,甚至听起来有点像清辅音。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变成了完全的清音 /p/, /t/, /k/。声带可能还在以一种非常微弱、不稳定的方式振动,或者干脆就不怎么振动了,但口腔的阻碍和释放方式仍然保留了浊辅音的特点。
举个例子:
"bed" 在单独说的时候,最后的 /d/ 是浊的。但是,如果你说 "bedtime",听听那个 /d/,它会比单独的 /d/ 浊度小很多,接近 /t/ 的感觉,但又不是纯粹的 /t/。
"bag" 在词尾,浊度会比在 "baggage" 里要低。
"rob" 同样,词末的 /b/ 浊度会比在 "rubber" 里要低。

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叫做“词末浊辅音的清化” (final devoicing of voiced stops),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词末浊辅音的弱化”或“半清化”。它是一种自然的语音现象,目的是为了让发音更省力、更清晰。

总结一下:

1. 本质上: 英语的 b、d、g 都是浊辅音,因为在发它们的最标准音时,声带会振动。
2. 发音部位: 它们分别是浊双唇塞音 /b/、浊齿龈塞音 /d/ 和浊软腭塞音 /g/。
3. 实际应用: 在单词结尾或被清辅音包围时,它们的浊度会降低,听起来可能像是“半清化”的,但并非完全变成了它们对应的清辅音(p, t, k)。

所以,如果你问它们“究竟是清音还是浊音”,最负责任的答案是:它们是浊辅音,但在特定语境下(尤其是词尾)会呈现出弱化或半清化的现象。 这种细微的变化是英语口语生动性的体现,也是学习者需要注意的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惹。最近正在做一个关于清浊音和送气音的课题,所以手痒答一下咯。

先说结论:

从语音学(phonetics)上说,汉语拼音的bdg是不送气清辅音;英语的ptk和汉语拼音的ptk都是送气清辅音。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的bdg都是浊辅音;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的ptk都应该是不送气清辅音。

从音系学(phonology)上说,汉语普通话的ptk和bdg的区别被分析为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英法德西日等语言的ptk和bdg的区别被分析为清浊对立,其中英德又可认为是fortis(紧?)lenis(松?)的对立

当然有些语言比较腻害,会区分三种(如泰语、韩语)乃至四种塞音(如印地语),但这不在咱们今天的话题里。

它们都可以有音位变体,可能受个人习惯,地域变体和语音环境的影响。比如日语的ptk在词首,法语的ptk在r, l, 半元音之前以及词尾会有送气的现象;汉语普通话的bdg在弱读音节里会有浊化现象,有些人甚至倾向于一直都发浊音(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英语的ptk在词中的非重读音节或者/s/的后面送气很弱,可以视为不送气音;意大利语使用不送气清塞音,但是北部的意大利语听起来比南部送气更强烈。

英语的bdg,一般认为也是不送气清辅音,但是存在非常广泛的个人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别忘了英语是个世界分布最广的语言),所以,实际上可以观测到大量的浊辅音的情况,这是我们认识上的混乱根源之一。这一点下面的分析中也会提到。

语音学侧重对语音的声学层面、接受层面、发音方法层面的分析;音系学侧重于对某具体语言的音位系统的理论归纳,二者使用的术语可能出现交叉的情况,所以这又是造成我们认识上混乱的根源之二。

以下内容是从语音学的角度进行的进一步的分析,不感兴趣可跳过了。

————————————————————————————————————————

从发音的角度来看,辅音发音可以分成三段:成阻,即在气流通路上形成阻碍的阶段;持阻,即该阻碍保持的阶段;除阻:即解除阻碍,气流得以释放。成阻部位(唇、齿龈、硬腭等)和除阻方式(爆破、摩擦、鼻、边、塞擦等)决定了辅音的大部分特点。除此之外,发音器官的微小改动会令辅音产生伴随特征。伴随特征则进一步改变辅音的发音细节。比如声带振动与否决定清浊(元音在正常的语流里都是浊的);气流强弱决定送气与否,此外还可以有喉音化、咽音化、硬腭化、唇音化等等各种细节。还要注意,上述三个阶段不一定都要出现,比如词尾塞音不除阻可以形成入声韵尾。

所以,本题要谈的就是,除阻时采用爆破方式的几个塞音在除阻时的伴随特征的问题。具体来说讲的是清浊送气与否这两个伴随特征。

从听觉(acoustic)的角度解决塞音/b, d, g, p, t, k/的性质问题,必须引入一个概念:浊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以下简称“VOT”。VOT指的是塞音除阻和声带振动之间的那段时间(林焘,王理嘉,1992:86)。需要注意,VOT的长短受语音环境(后续元音、声调、调音位置、etc)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平均VOT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但这不妨碍我们拿它来区分塞音类型。

我们想象一个数轴,规定除阻的时间为原点(0)。左边是负的,右边是正的。

如果VOT= 0,说明塞音除阻的同时声带立即开始震动,意味着元音立刻开始发音,此时发出的就是真正的不送气音。

如果VOT>0,说明塞音除阻之后一段时间声带才开始震动,意味着在发出元音之前,发音器官忙着处理之前因为持阻憋住的气流,此时气流有一段时间的存在感,故而形成“送气”。VOT越长,送气越明显,气流喷出的越猛烈。

如果VOT <0,说明塞音除阻之前一段时间,在持阻阶段声带就开始震动,意味着该塞音发音时声带有震动,则该塞音为浊音。

现在我们清楚了,VOT的正负值决定了塞音的清浊;清辅音(VOT为正)的VOT长短决定了送气程度大小;浊辅音的VOT长短决定它有多么“浊”。

所谓“不送气音”只是个相对说法,实际说话时每个“不送气音”都完全不送气也是挺难为人的。

再啰嗦一句VOT并不是区别清浊音送气音的绝对指标,还有其他因素同样起作用,比如后续元音的起始音高。关于这一点,请参见我的另一个答案,

本答案只关注VOT。

学者们测量过很多语言的平均VOT,我从中引用一些数据。

以上普通话数据来自Chao & Chen(2008),英国英语数据来自Docherty(1992),其他数据来自Lisker & Abramson(1964)。

所以,都是不送气清辅音,普通话的VOT还是比西语长一点;都是送气清辅音,汉语(普通话或者粤语)的VOT还是比英语长一点。这解释了英美人念中国人名时,ptk的发音听着还是有点像bdg。因为他们的VOT太短,在我们听来有点像不送气的。而即使同为浊音,西班牙语也比匈牙利语更“浊”。

值得注意的是,在Lisker和Abramson的的数据中,他们对四位美国英语发音人进行了采样。其中,有2位发音人的bdg的平均VOT小于0(表中带括号的数据),意味着他们念的是浊辅音。另两位发音人的VOT大于0,意味着他们使用的是不送气清辅音,这都是塞音在词首时的数据。Lisker和Abramson对此的解释是,平均VOT小于0的两位,他们的语音样本内部都是高度一致的,说明这种个人倾向是非常稳定的。

所以这印证了我们混乱的印象,英语的bdg的发音的确存在很大的容忍空间,至少从上表可知,平均VOT在-101到27之间都是可以接受的。

小结一下,仅看平均VOT这一个指标。

当你的母语为塞音区分清浊对立的语言(如西班牙语)时,你的耳朵只会在意VOT的正负值,VOT为正,不管多长,它都是一类,即清辅音;反之则为浊辅音;

当你的母语为塞音区分送气与否的语言(如汉语)时,你的耳朵对长的VOT和短的VOT比较敏感,至于VOT短到0还是短成负的,并不重要。VOT够长则你认为是送气清辅音;反之则为不送气清辅音。

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西班牙语时,认为西语的ba和pa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不在意VOT是正是负;相反,西班牙人学汉语也会觉得汉语的ba和pa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不在意VOT有多长。至于英语,因为它的“浊音bdg”容许空间太大了,如果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没有其他语言的学习经验还好,一旦学过类似西班牙语或者法语日语这样有真浊音(VOT<0)的语言,获得了辩听浊音的能力后,就会对它变得敏感起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带点私货: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经过很短的训练,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的双语者(对送气与否不敏感)可以非常轻易的get到汉语的送气塞音和不送气塞音的区别,并且在口语产出中有显著的进步。但是对塞擦音组的习得就不这么乐观了。所以,既然他们能够做得到,咱们反过来练习浊辅音也不是啥难事。所以,冲鸭!

参考文献:

Chao, K. Y., & Chen, L. M. (2008, June). A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voice onset time in stop consonant productions. 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Volume 13, Number 2, June 2008(pp. 215-232).

Docherty, G. J. (1992).The timing of voicing in British English obstruents(No. 9). Walter de Gruyter.

Lisker, L., & Abramson, A. S. (1964). A cross-language study of voicing in initial stops: Acoustical measurements.Word,20(3), 384-422.

林焘, 王理嘉. 语音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user avatar

英语中分别b,p等塞音靠的是

1. 词首、词中主要看送气与否

2. 词末还要靠前面元音的长短来判定,如bed和bet。

speak,star,sky中的p,t,k实现为不送气。如果把词首的s切除掉,英语母语者听到的会是beak,dar,guy,而非peak,tar,kye。

也就是说,英语中的塞音是没有清浊对立的。清不送气和浊音都是b,d,g可能实现的形式。词中的b,d,g更容易实现为浊塞音,词首只有b更容易实现为浊塞音。d和g在词首不太容易实现为浊塞音。

当然,英格兰北部有一块地方的塞音是靠清浊对立来区分的,与荷兰语、西班牙语、法语一致。其他绝大部分地方的英语都是靠送气与否来区分的,与汉语普通话类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语字母 b、d、g 的发音,严格来说,它们是浊辅音。不过,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语音学里的一些细节,并且区分一下它们在单词开头和单词结尾时可能遇到的细微变化。咱们先来捋一捋“清音”和“浊音”是怎么回事。清音 vs. 浊音:声音的振动是关键这个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声带是否在发音时振动。 清音 (V.............
  • 回答
    在中国学生圈子里流传的字母谐音梗,比如B是boy,D是dog,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既有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也反映了文化传播中的一些小细节。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英语母语国家是怎么看,以及有没有类似的用法。中国学生字母谐音梗的由来与特点首先,要明白这种字母谐音梗在中国学生群体.............
  • 回答
    b站网友关于“英国是二战发动国,德国只是被压迫的反抗”的言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解读,在学术界和主流历史认知中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事实的梳理:二战的起因与主要责任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二战爆.............
  • 回答
    潮汕英豪传演员入驻B站,这事儿啊,细品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话题性的。你想啊,《潮汕英豪传》这部作品,对于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对潮汕文化有情怀的人来说,那可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一种时代印记,一种青春回忆。剧里的很多演员,当年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男神女神”。现在他们一个接一个地.............
  • 回答
    唉,看到 iG 这次季中杯小组赛全败出局,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 iG 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 LPL 粉丝的希望和回忆了,当初 S8 的那座全球总决赛奖杯,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次季中杯,说实话,大家对 iG 的期望还是蛮高的。毕竟队伍配置也都不错,上路 TheShy 还是那个让人生畏的“山巅之上”,中.............
  • 回答
    关于英国普罗派乐卫视(Propeller TV)的微博和B站账号停更的原因,确实引起了不少国内观众的关注。我来试着从几个可能性的角度,详细地梳理一下,希望能解答你的疑问。首先,我们得明白普罗派乐卫视这家机构本身。它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以中文内容为主的媒体机构,尤其是在早期,它凭借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对中.............
  • 回答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18351909)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其评价长期存在分歧。B站网友将他称为“英雄”“明君”“正道的光”,这一现象背后既涉及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代观众对殖民主义与国家建设的辩证理解。以下从历史背景、个人作为、争议焦点及B站网友的视角.............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谷歌翻译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从A到B,中间真的绕道C吗?相信大家对谷歌翻译都不陌生,随手一搜,就能把一门语言变成我们能看懂的样子。但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魔法”?尤其是从我们不熟悉的语言A翻译到同样陌生的语言B时,它是不是真的会先“懂”英语,再转译过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谷歌翻译的神秘面纱,深.............
  • 回答
    英语的“单复数”可不是一个小小的语法规则,它背后蕴含着相当实在的意义,深刻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和表达事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把精密的尺子,用来衡量事物的数量,而且这把尺子非常敏感,哪怕多一个或少一个,意思都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最直观的意义在于 数量的区分。 “一”和“多”的明确界定: 这是最.............
  • 回答
    英语中的 /θ/ 和 /ð/ 这两个音,可以说是很多英语学习者,尤其是母语不是英语的朋友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小挑战的地方。别急,这俩音虽然听起来有点相似,但仔细体会一下,它们的发音方法其实很明确,而且一旦掌握了,你的英语听起来会更地道、更标准。咱们先来说说 /θ/ 这个音,它在英语单词里通常是由字.............
  • 回答
    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学习英语的人千差万别,他们的背景、兴趣、目标、甚至学习风格都有很大差异。所以,与其说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不如说有“更有效”、“更适合”的方法。如果非要我来总结,我会说,最有效的英语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其内在动力,并提供一个丰.............
  • 回答
    学习英语,最忌諱的是零敲碎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要說最系統的方法,那無疑是建立一個清晰的學習框架,然後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填充內容,並且在實踐中不斷調整。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持續的投入。一、 定位與目標設定:你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在開始之前,先弄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英語。是為了工作升職?留學.............
  • 回答
    英语是表音文字,这层“表音”的特质确实让很多人认为学习英语应该相对容易,进而可能推断出使用英语的国家文盲率会非常低,甚至不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即使在英语母语国家,文盲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表音文字”并不等同于“完全的拼读对应”。英语在字母和发音之.............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想快速提升英语水平的心情。关于“速成课”和“书”,这里面有一些需要澄清的地方,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速成”往往不太现实,而且“通俗易懂”也因人而异。但别担心,我可以给你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帮助你更有效率地学习,而且这些方法我自己也亲身实践过,确实很有用!在我看来,所谓的“速成课”或者“秘.............
  • 回答
    说起拉丁语的 "vir",它确实在某些语境下可以泛指人类,但要说它像英语的 "man" 那样普遍且无障碍地承担起这个角色,那就不太一样了。这里面的区别,就好比我们说“男士”和“人”之间的细微差别,虽然在某些场合可以互换,但本来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vir" 这个词的核心含义。它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人来中国教英语,却似乎不需要会说汉语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招聘策略。在中国,大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考试、出国留学、或者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学习地道的.............
  • 回答
    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的高等教育费用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经济、社会、历史和制度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1. 经济结构与财政负担 高投入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高成本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科研、师资、基础设施等。英语国家的经济总量庞大,但政府财政需.............
  • 回答
    想迅速提高英语写作,确实得下点功夫,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但别怕,只要方法对,进步会很快。这不像考试,追求的是实际运用,所以得学以致用。首先,明确你的写作目标。 你是想写学术论文?商务邮件?还是写点英文日记、博客?不同的目标,侧重点也不同。假设你想要写得更地道、更有条理,以下是我觉得比较管用的方法:.............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个人觉得吧,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之所以感觉上比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弱,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叠加造成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情况,还有教育体制里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说,英语在中国曾经长期不是主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也是社会交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