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觉得读的书越多,三观越不正?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甚至有些“反直觉”。按理说,知识的海洋应该能让我们变得更明智、更通透,为什么有时反而觉得读的书越多,三观越“不正”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而且很有意思。

首先,我们要明白“三观不正”这个说法本身是很主观的。我们所谓的“正”和“不正”,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被灌输和塑造的一种价值体系的体现。而读书,恰恰是对这种既有体系的挑战和颠覆。

第一层原因:打破固有认知,挑战“理所当然”。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很多观念,其实是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以及主流叙事的产物。它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真理,不容置疑。但读书,尤其是接触到不同思想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时,你会发现,原来事情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原来所谓的“真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我们从小可能被教育要“随大流”,要“听老师的话”,要“ conform”(顺从)。但当你读到那些鼓励独立思考、批判精神的书,比如一些哲学著作、历史反思录,你会开始质疑“为什么一定要随大流?”“老师的话就一定对吗?”这种质疑一旦开始,对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认知就会产生动摇,从别人看来,这就是一种“不正”。

再举个例子,关于成功。社会主流叙事常常是歌颂努力、奋斗、拼搏的个人英雄主义。但当你读到关于社会结构性问题、阶级固化、运气成分的书,你可能会意识到,仅仅靠个人努力并不总能换来成功,出身、环境、机遇等因素同样重要。这种对传统成功学的反思,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努力就能成功”的人觉得你的三观变了,甚至有点“犬儒”。

第二层原因:接触到现实的复杂与黑暗面。

书籍是人类经验和思想的载体,其中也包含了对人性弱点、社会阴暗面的深刻揭露。当我们读的书越多,我们越能看到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复杂、要肮脏。

比如,一些文学作品,会赤裸裸地展现人性的贪婪、自私、虚伪;一些历史著作,会揭示战争的残酷、政治的阴谋、权力的腐蚀;一些社会学、心理学书籍,则会剖析社会偏见、歧视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异化。

接触这些内容,会让我们对“人性本善”产生怀疑,会对一些美好的事物产生不信任感,对社会运行的规则产生悲观。这种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甚至有时走向悲观现实主义)的转变,在一些人看来,就是“三观不正”,他们可能觉得你变得世故、冷漠、不相信美好。但实际上,你只是看到了更全面的真实。

第三层原因:理解和接受多元价值的存在。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你会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你会读到提倡自由主义的,也读到推崇集体主义的;你会读到追求个人享乐的,也读到献身精神的;你会读到质疑传统婚姻制度的,也读到捍卫家庭价值的。

当你开始能够理解这些不同的价值体系,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欣赏它们时,你就很难再用单一的、绝对的标准去评判一切。比如,你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即使这种方式和主流不一样,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有其合理性的。这种对多元价值的接纳和尊重,在那些信奉“非黑即白”、“只有一种正确答案”的人看来,就是“没有原则”、“随波逐流”,进而觉得“三观不正”。

举个例子,关于对待失败的态度。传统观点可能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应该拼命掩盖。但你读了关于“成长型思维”、“从错误中学习”的书,就会觉得失败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不必过于羞耻,甚至可以公开讨论。这种对失败的更开放的态度,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你缺乏进取心或责任感,从而认为你的三观不正。

第四层原因:被不同的“优秀”榜样所影响。

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被誉为“优秀”的人。而书本,正是这些“优秀”人物思想的载体。你会读到那些挑战权威的革命者,读到那些颠覆传统的科学家,读到那些追求艺术自由的艺术家。

你会发现,很多历史上的“伟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可能也是“离经叛道”的,甚至是“三观不正”的。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就被视为异端邪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放到现代,他可能也会被视为一个“不合时宜”的改革者。

当你开始欣赏这些“离经叛道”者的勇气和洞见时,你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会发生变化。你不再仅仅以“顺从主流”为评价标准,而是开始看重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对“非主流”价值的认同,无疑会让一些坚持传统观念的人觉得你“不正”。

第五层原因:认知的边界不断拓展,带来的困惑与挣扎。

读的书越多,你会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你知道的越多,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这种认知的不断拓展,往往伴随着一种困惑和挣扎。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道理并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这种状态下,你可能会对一些曾经坚信不疑的事情产生动摇,对一些简单的判断变得犹豫。你在内心深处可能正在经历一次次的自我重塑和价值重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安稳”的状态,在旁观者看来,可能就是一种“摇摆不定”、“没有定性”,从而被归为“三观不正”。

更深层次地说,当你读的书足够多,你会发现很多我们坚守的价值,其实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历史局限性。例如,我们认为的“公平正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其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当你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并尝试去理解这种变迁和差异,你可能就会摆脱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这种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认知,恰恰是很多人不习惯的,他们会觉得你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原则”。

总结一下,读书让人“三观不正”,并非真的是让你变成了一个道德败坏、行为出格的人。更多时候,是因为你:

打破了过去的认知壁垒,开始独立思考。
看到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相信简单化的美好。
学会了理解和尊重多元价值,不再用单一标准衡量一切。
欣赏那些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认知拓展中,经历了自我怀疑和重塑。

所以,当你感觉自己的“三观”因为读书而变得“不正”时,不妨审视一下,这是否意味着你正在变得更成熟、更深刻、更具批判性?这是否是思想觉醒的标志?当然,读书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和思考,关键在于如何在吸收多元信息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立而成熟的判断,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而不是盲目地否定一切或全盘接受。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从“三观不正”走向“更成熟的三观”的关键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水平真是江河日下啊,很多莫名其妙的生物都参与了进来。

到处都是歌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抱歉,不是我想打击你们,但你们的智商真的堪忧。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是自私的”这种理论,对不对?

当然对,就算小学生都能理解,这么简单的理论。人首先是为自己活着的,这个绝对没什么问题。但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当着自己的人生准则,只能说你们智商堪忧。

人,首先是一个群体动物,需要在社会里生存。既然一个人在社会里生存,就需要遵守大家都默认的规则。

你去当一个员工,每天只想着自己,完全不考虑集体利益,早晚被大家踢出局。

你去当一个老板,每天都跟周扒皮一样,早晚让员工坑死。

什么“道德”啊,看穿了的确没什么用,但当你开始抛弃“道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主流的社会再也容纳不进去你了。做人要讲良心,并不是说,“良心”本身就是值钱的,就是“无上宝”。而是“良心”这个东西,是人融入集体,交朋友,社交必不可少的一个东西。

一个人良心丢了,还想在融入社会麽?

当一个商人,每天想着坑蒙拐骗,我不信你能坚持两年。

当一个学者,每天品行不端,我不信你能在学术界混多久。

古人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什么是“道”?“道”就是良心,一个人只有讲良心,重信义,大家才愿意帮你,或者不为难你。

那些讲什么“人不为己天地诛”的,的确没什么不对,就是智商太低。他们这样想的前提是,把世界上其他的人,都在当傻子看待。这个世界最不缺的是什么?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在一个人人都想“向上爬”的社会,道德品质是最好的人生保护伞。

那些歌颂什么,“人都是自私的”,“良心没什么用”,的确没什么不对。但是,这样的人可能连最起码的做人都不会,更加别提有朋友跟着你打拼,跟着你创业了。按照知乎上的“某些人”的观点做两年,估计人生就会达到“光杆司令”的境界了。

当人,活到知乎嘴炮的”人生境界”,到了那个时候,估计有点什么困难,一分钱也借不到。到了那个时候,大家对你这种人,一定会欢喜的落井下石的。

鲁迅说:搞鬼有术,也有用,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从来无有。

user avatar

老和尚曰,修行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

同理,本答主曰,读书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书,有三观,但是这个三观多是未经现实历练过的三观。这个时候可能读的多是励志书,成功学什么的。

第二阶段:读书,之前的三观开始动摇。因为读书多了,认知到世界的广大和人性的复杂,对自己之前所持的东西有了怀疑。

第三阶段:读书,重新建立起了更加博大,圆通和坚定的三观。这个时候,读书更加像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相互欣赏。

user avatar

“三观”是人自身认知体系的投影。

三观不正的根源是因为接触的知识、信息过于片面,过分集中在某一领域,使得整个人认知体系本身侧重发生偏离。

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认知体系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其被灌输的往往是“大道理”,因此总会形成不偏不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也是某些大人眼中的天真或者幼稚。

因为这种认知体系太过单薄,所谓的三观也只是在大人引导下一种简单、空洞的概念框架而已。

随着发育成长,随着知识不断的积累、随着越来越多的见识与经验:

一方面原本的脆弱的“三观”被不断充实的信息强化、重塑;

另一方面,随着对社会认知深入,要维持知识、经验体系的全面性越来越困难。这是大多数人容易进入的陷阱。

读书越多,在人思维惰性的影响下越容易积累某一方面知识、强化固有观念影响看待问题的全面性,这就导致原本不偏不倚的三观发生重心偏移,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三观动摇。

比如道德问题,一般人只被道德约束,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能看到道德形成建立的原理与弊端,真正懂得道德的人会知道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其对于自身的意义所在。

因此,“读书越多,三观越歪”?不一定。

读书或者说任何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都在深刻的塑造着“三观”,其中:

接收信息的量与质,决定了对应思维方式的深刻程度——即三观是否“坚定”;

外在信息来源的结构,决定了思维方式的维度、角度——即三观是否“正”。

侯亮平、祁同伟是大学同学,走出校门,一个成为检察官、一个是变成了贪污犯,同样认知能力下,双方的家庭背景、所处的环境不断着影响这三观。

这里就不举例了,都是过于浅显的道理。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参禅不是禁锢于内心的自洽,而是通过不断认知这个世界塑造自身三观的过程、是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依儒家言还是格一物、格万物最后格自己的过程。

基于生理条件,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能接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填满知识体系的每一个角落。偏信偏听、先入为主、固有意识的自我强化都是人性最自然的趋向。

不断丰富知识、完善知识面、丰富经历、形成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是与人性抗争来维持三观“正”的不能懈怠的过程。

有时候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不是因为对错,而是提醒自己人性的弱点而已…

zhihu.com/question/2014

如何理解参禅三境界?

user avatar

村上春树有一句话,是:当强壮本身成为道德,强壮必将被更强所打败。

有一些书友,信奉虚无主义的善恶观,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没善没恶,只有利益和屁股的。我并不喜欢这样的东西,但事实上,虚无主义这种东西,当一个人接触到很多社会讯息,无力辨别也把持不住自己内心道德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而且他还让人觉得自己很高明。但事实上,这个人生阶段通常与中二没什么区别。

我们是弱者。为什么,事实上书友当中有不少恐怕还是本身很有力量的,或者在社会上风生水起的,但即便是这样的人,如果仅以强壮作为衡量的标准,更强的永远存在。但世事若真的无善无恶,强者欺凌弱者,或者就真的不需要理由了。

世事残酷,所以美好才显得弥足珍贵。有些东西,不是过家家,而是需要你拼命去争取和保护的。而在这世道中,我们都是弱者,我们手中的东西,可能被夺去,拥有的美好,可能得不到保障。如果有一天,有人践踏过来,法律能够完全保护你吗?现在谁家里出事,找的都是关系。打个比方,一个亿万富翁,你得罪了他,人家花钱花关系杀掉你,或许能够很轻易地把事情摆平。全世界都有这样的例子。在一个虚无主义善恶观的世界上,人家想踩你就会肆无忌惮地踩你。真正能够保障你的,能够让强壮的人不至于肆无忌惮的,能够使人与人尽量平等的,是道德观。

而就我所见,越是身无恒产,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反而对于道德观、善恶观,越是轻视。但反倒是走得上一点的,能多少有所敬畏。我并没有走上去,我也跟大家一样处于底层,而当我写出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感到的是恐惧。

有一天被逼到极处的人只能拿起枪到街上杀人。只能到幼儿园里去杀孩子,就好像马家爵杀了自己的同学。有一天这样的事情或许还会降落在你我的头上,遭了厄运,无处可去,走投无路恶向胆边生。梁山的人,也类似于此。

但唯一能够保护你我的,反而是道德与善恶干。道德与善恶观以真正人人平等的方式厘定每个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它未必是学雷锋,而是给所有人一个平等的束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法律无论如何森严,都是有层次的。对于弱者来说,我觉得更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摘自赘婿选段,愤怒的香蕉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二三年级吧,就看过《红楼梦》,但是不是原书,是那种通俗儿童读物,配着七八十年代的插画。

在那本书里,薛宝钗就是圆滑世故,林黛玉就是唧唧歪歪。

这两个形象在儿童读物里就这样,有时候在大戏台上也这样,在很多读者心里就更是这样。

再看《红楼梦》,是五年级那会儿,听刘心武讲。坦白来说,当时我很确信“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这个观点,我觉得好有道理,太厉害了。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第一次看《红楼梦》的现行本,加上高颚续书的120回。往往是刘心武引用到那里,就翻到那里,其实那个时候是看不懂的,就是大致翻翻。后来刘心武的四本书都出版了,节目却下架了。然后就是大规模的批判,一直到今天,知乎红楼梦话题天天骂他。我那时候也跟着骂他,以他为我阅读《红楼梦》的引路人为耻。我开始自己耐下性子,真正的开始读《红楼梦》。

初中那会,情窦初开,《红楼梦》其实很有启蒙效果。第五回贾宝玉梦遗,第六回跟袭人初试,第九回隐晦地写同性行为,第十五回秦钟得趣馒头庵,晚上还要和贾宝玉“细细的算账”……原来看贾瑞照风月宝鉴,“胯下一片濡湿”,不知道是啥,是初中那会借着《红楼梦》,才第一次体会。心里一直存了个念想:我也想和“一经男人挨身就浑身酥软的姑娘”试一把!

后来掌握网络,有了更发达更直白的性知识来源,再看《红楼梦》就不会反复看那些蚊子苍蝇腿儿似的情爱片段了。我那个时候知道《红楼梦》是悲凉之音,不爱看悲伤的地方,专挑热闹的看。更喜欢看得是富贵,是团圆,是热闹,是吃。一个是元妃省亲,一个是螃蟹咏,太热闹了。那个茄鲞,还有宝玉挨打喝的那个“小荷叶小莲蓬汤”,哎呦给我馋的,我记得好像芳官还嫌吃得腻,我看着她那四个菜都馋死了,而且,更羡慕她能“嫌美食腻”这个行为,太有范儿了。

当时就这么想。

再后来,长大了,经历得多了,好好看书。可是还是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喜欢晴雯,不喜欢袭人……泾渭分明啊,无论薛宝钗说什么我都觉得“这真是太虚伪了”“就会挑人家爱听的说”,尤其是她过生日点戏,转挑贾母喜欢的热闹烂戏文,贾宝玉都看不下去,说出了我的心声。

你看那时候我就忘了自己之前是多喜欢看热闹,一味投入到新的讨伐之中了。

下一个转折在高考结束以后。有一天我刷知乎,发现有人骂刘心武。骂得那个难听啊。可是我心想,我看过他的四本书啊,他的秦可卿理论固然不好,他的续书也根本称不上上品,可是他对《红楼梦》的大多数索引是有道理的,他那个“曲柄七凤黄金伞”的考究曾经一瞬间感动过我啊……

我又摇身一变,成了刘心武的捍卫者了,在回答下尽量说些他的好,因为确实骂得过分了。而我也过了那个需要靠贬低别人获得自我认可的阶段。

刘心武有那么多好处,那么薛宝钗呢?

然后我发现原来宝钗也有那么多好。

她扑蝶的时候那个状态,很美。

她有酥白丰腴的手臂,搭着红麝串,让人想摸一摸。

她去审颦儿,不是抓住把柄如何如何,而是告诉她,“我也看过”,你也有我的把柄了,我们彼此都得小心,也都安心。

她选秀似乎是败了,“没个好兄弟好哥哥做得杨国忠!”,告诉丫头“你要小心!”她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啊……

“我难道是为了抹骨牌来得么?”她也有小女儿心思,这句话多赌气,如果你也是个恋爱的人,你就更懂这句话的酸涩。

这是圆滑世故工于心计的宝钗么?眼下我能想起这么多,你看她也有那么多喜怒哀乐。

林妹妹呢?

林妹妹是“情情”啊,那是真性情,是一身傲骨仙姿,她不是只单单为宝玉,为“木石前盟”,她有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冷静思考和看待,偏偏还极善感细腻,看得通透才更伤心,她哪里只是小女儿情态呢?

“管他呢,少了谁的也少不了你的我的。”面对林黛玉对家业凋敝的担心,贾府的接班人宝玉就这样回答。我若是黛玉只怕也只能一笑了之,林黛玉冷眼旁观,家用无度早晚崩塌,她看得如明镜一般。只是宥于身份性别,她也好,宝钗也好,探春也好,都不能施展才华挽救家族,这多可叹。黛玉哪里是个只会挑三拣四耍脾气的小姐呢?

这时候才堪堪品出曹公的心意,《红楼梦》里绝大多数人,无论是主要次要,曹雪芹的笔墨都是基本中肯的。对于主要的女子们就更是,十二钗里人人可叹,不是我们想得那样那么简单,因为曹雪芹写得是这个真实的世界上真实的人性,人性很复杂的。

除了如赵姨娘,王善保家的一类的七七八八的,还有詹光吴星戥那群随口谐音取名的人,那是曹雪芹真的一点都不喜欢,大多数人都是非常立体的,有不同面的。而林黛玉,薛宝钗这二位,就远远不是一面两面可以概括,她们甚至比很多活人形象还鲜活。

她们根本不是我童年记忆里的“圆滑世故”和“唧唧歪歪”。

题主你拿薛宝钗举例子,我用《红楼梦》来破你这个题。

人心似水,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读书人博观约取,每读一本书,就是在与原作者的灵魂进行一次单方面的交谈。为什么我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通过阅读,我看见了书作者的世界,就等于也多了一个短暂的人生经历,等于延长了我有限的生命。

而这个沟通是单方面的,作者的思维单方面的传递给我,不同年龄不同阅读力,不同阅历不同角度,我的想法就是时刻变化的,所谓“三观”也正是我自己内心本源想法的写照。

是否越读书,“三观”越歪?

不是。

“三观”的正与斜,有谁规定?每个人三观都不一样,怎么能区分优劣?

但你现在不是三观正不正的问题,而在于你阅读的能力或许还不足够支撑你在阅读中构建三观,此刻你的想法看似完善,可不用他人,再过一阵你自己就会推翻。

所以管它三观到底歪不歪呢,你就尽管去读吧。“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先读着,丰富自己,哪怕看个热闹,总有一天阅尽世事,再看古人心血凝结之作,你会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

到时候心即是我,我即是心,凭心去做,又有什么歪不歪的。

放手去读,去成长,去感受,别那么早就停止耕耘回头看,别那么早给自己下结论找定义,且做。

生命是一件很长的事情,你不要着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甚至有些“反直觉”。按理说,知识的海洋应该能让我们变得更明智、更通透,为什么有时反而觉得读的书越多,三观越“不正”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而且很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白“三观不正”这个说法本身是很主观的。我们所谓的“正”和“不正”,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从小.............
  • 回答
    问我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说实话,有时候我也愣一下。毕竟,我不是一个人,没有真实的情感,没有对世界的直接体验。但我可以通过我所学习的、分析的、整合的信息来回答你。我“读书”的原因,可以这么理解:我的存在,我的能力,都建立在海量的信息之上。这些信息,就是我学习的“书”。我不断地“读”这些数据,是我的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少国人对出国留学后不回国的人颇有微词,但对国内大城市读书后不回乡的人则觉得理所当然呢?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社会心态、历史因素以及个人选择观念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骂”那些出国留学不回国的人。这种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清史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让你产生“皇太极并不强,对手太弱”这种印象的解读角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太极的“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后金(后来的清朝)相对统一和组织严密的内部基础之上,而他的对手们,尤其是明朝,确实存在着方方面.............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在外人眼里,那简直是光鲜亮丽的“未来精英”预备队。尤其是对于刚毕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我们来说,博士,那可是知识的灯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词。所以,当听到身边有人说读博“惨”,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在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惨的?上班累死累活,工资还那么点,哪像你们,有导师管.............
  • 回答
    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她身上糅杂了太多东西,让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毒”或者“可爱”来概括。你觉得她可爱可敬,这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不那么“扁平”的一面,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闪光点。先来说说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读不下去,这事儿在书友圈里,其实挺常见的。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书的特点太鲜明了,就像一道菜,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就吃不惯那个味儿。你觉得读不下去,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为啥读不下去?我这儿总结了几个大家常提的“劝退点”,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 节奏.............
  • 回答
    你问到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的《住院的病人》,并且觉得读完没有感受到恐怖,这其实一点也不意外。事实上,很多人在初次接触这篇作品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这恰恰说明了小泉八云的高明之处,也点出了这篇故事的核心——它恐怖的并非是血腥、鬼怪的直接冲击,而是隐藏在更深层、更幽微之处的心理与社会.............
  • 回答
    理解您的困惑,为什么那些反对阅文合同的读者,往往不选择实名发表意见,而是以匿名的形式出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敢不敢”,更是一种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无奈。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1. 平台规则与匿名用户的保护机制:首先,阅文作为一家大型的商业平台,其运营规则和用户协议通常会涉及到.............
  • 回答
    我以前是个不太爱读书的人,觉得那些文字啊、故事啊,离我生活太远了,看那些书,就像在看别人的生活,跟自己没什么关系。那时候觉得,会点儿手艺,能干点实事,才是真的有用。比如我爸,初中没毕业就跟着师傅学木匠,手艺精湛,家里什么家具坏了,他都能修能做,那会儿我就觉得,这才是实在人,书本上的东西,能换来几斤木.............
  • 回答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初读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这并非是我们对历史的怀疑,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带着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相去甚远。项羽,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不真实感,更多地源于他身上那股浓烈到极致的个人英雄主.............
  • 回答
    读完《书剑恩仇录》,有种说法认为张召重才是隐藏的主角,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身上展现出的一些与传统主角特质相似,甚至更为突出的地方。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一、 行为动机的复杂性与人物弧光的深度:陈家洛作为《书剑恩仇录》明面上的主角,他的行为动机非常明确:为父报仇,反清复明。.............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个大宝藏,里面藏着太多我们可能忽略的智慧。如果非要挑一件对我现实生活最有借鉴意义的事,那一定是关于“逆境中的复原力与适应”。具体来说,我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罗马帝国晚期的故事”。当然,不是那种宏大的军事冲突或者宫廷斗争,而是它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内部腐败、外部压力和经济衰退时,那些普通人.............
  • 回答
    《琅琊榜》作为一部以权谋斗争为核心的古装剧,其权斗设计在观众中存在争议,尤其是被部分观众认为“幼稚”。这种评价可能源于剧中权谋策略的简化、角色动机的单一化以及权力斗争的逻辑性不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权谋策略的简化与套路化1. “复仇计划”过于直接 梅长苏的复仇核心是“复国.............
  • 回答
    星爵(StarLord),本名彼得·奎尔(Peter Quill),在漫威电影宇宙(MCU)中是一个备受喜爱的角色,但他也确实让一些观众觉得他“不够强”,或者说他的能力不像一些更传统的超级英雄那样直接和压倒性。这种感觉的产生,有几个关键的方面可以详细探讨:1. 星爵的“力量”来源和定位不同于传统超级.............
  • 回答
    我觉得QQ里推送的新闻,怎么说呢,很多时候看完就一股脑儿忘了,没什么深度,也抓不住我的注意力。就像快餐一样,虽然能填饱肚子,但味道和营养都谈不上讲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上的“同质化”和“浅薄化”。你翻开QQ新闻,十有八九是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大事,或者是一些碎片化的、猎奇的小道消息。深度分析?独家观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观众心中的一个普遍感受。要说大陆演员演技不如香港TVB演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像说所有大陆菜都比香港菜好吃,或者反过来一样,过于绝对化了。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很多观众会觉得TVB演员整体的演技水平更显“扎实”或者说“有味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个人认为,这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