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行星进行取样返回有什么难点?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一直采用原位分析?

回答
行星取样返回任务,这项听起来充满科幻色彩的壮举,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困难重重。之所以至今为止,我们更多地依赖于原位分析,并非是技术能力的不足,而更多是出于现实考量,是取样返回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原位分析的相对可行性之间的权衡。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难点在于“返回”这个环节。将珍贵的样本从遥远的星球送回地球,这绝非易事。想象一下,一个体积庞大的飞船,如何在另一个星球上完成精准的着陆、钻取、收集并妥善封装这些可能极其微量且脆弱的样本?然后,它还需要克服该星球的引力,在太空中与另一个航天器进行精确的对接,将样本转移,再依靠漫长而复杂的轨道飞行,最终安全地穿越地球的大气层,并且在着陆过程中保证样本不会受到污染,也不会对地球环境构成任何威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极高的技术要求,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前功尽弃,样本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其次,对于样本的处理和保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送去探测器,是为了了解那里究竟有什么,样本一旦被收集,就成为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财富。这些样本可能包含着外星生命存在的痕迹,或者揭示着生命起源的线索。因此,在收集、封装、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其“原始状态”,避免任何地球微生物的污染,防止样本发生变质或化学反应。这需要极其复杂的洁净室技术、密封技术和冷却技术,而且这些技术需要在极端恶劣的外星环境下可靠地运行。仅仅是确保样本在离开星球表面时不受污染,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了,更别提在漫长的太空旅途中,还要时刻保持其科学价值。

再者,成本和风险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取样返回任务的复杂性意味着其开发、制造、发射和操作成本将远远高于单纯的原位分析任务。一个原位分析任务,可以派遣一辆探测车,带着各种精密的仪器,在星球表面进行分析,并将数据传回地球。即使探测器最终失效,损失也主要集中在设备本身,而科学数据也已经部分传回。但取样返回则不同,一旦出现问题,不仅投入的巨额资金化为乌有,更重要的是,那些珍贵的样本也可能永远无法重见天日。这种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风险,使得各国航天机构在决策时会非常谨慎。

正是因为这些巨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我们更多地依赖于原位分析。原位分析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探测器所处的环境中,直接对物质进行分析,获取最直观、最详细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光谱仪分析岩石的化学成分,用显微镜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甚至可以进行生物标记物的检测。这些分析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行星的地质历史、气候演变,甚至判断是否存在生命迹象。而且,原位分析的数据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传回地球,即便探测器最终停止工作,我们仍然能获得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原位分析就像是派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到现场进行考察,他能够亲身感受当地的环境,并使用各种先进的工具进行细致的现场研究,虽然他不能把研究对象带回实验室,但他可以将自己的所有发现和判断通过通讯设备详细地传达回来。这是一种更侧重于“眼见为实”和“现场勘探”的策略,在风险可控、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最大化地获取我们最想知道的信息。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取样返回不被重视。恰恰相反,科学家们一直渴望能够将那些来自遥远世界的样本带回地球,在地球上最先进、最精密的实验室里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这不仅仅是为了验证原位分析的结果,更是为了能够运用我们目前无法想象的、更强大的分析技术,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样本深处的秘密,比如更精密的同位素分析、更细微的分子结构解析,甚至是寻找那些即便在原位分析中也无法察觉的生命迹象。只不过,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在技术上、工程上、以及成本控制上,再向前迈出一大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行星分为太阳系内行星和系外行星。一般来说,探测手段有遥测(比如天文观测)、飞临观测(比如轨道器进行观测)、原位分析、采样返回等,除了天文观测以外的后面几种一般都需要发射人造飞行器到近地空间以外的深空,因此一般也称为深空探测。

不幸的是,我们目前还没对系外行星进行过天文观测以外的探测活动(霍金的“摄星”计划倒是个让人激动的想法),而即便是对太阳系内的行星,包括大行星和小行星在内,进行的深空探测次数也不多,所以其实还并不能说“一直采用原位分析”。

从1961年,前苏联首次发射金星探测器开始,人类拉开了行星际航天器发射的序幕。到目前为止,探测了离地球最近的月球,对太阳系所有的大行星都进行了探测,探测了冥王星、谷神星这样的矮行星,还探测了为数众多的小行星。上述这些探测活动中,采样返回的只有月球(例如阿波罗,以及计划中的嫦娥五号)、近地小行星(日本隼鸟1号/2号、美国OSIRIS-REx)。如果原位探测特指着陆器探测表面及表面以下,或者探测大气层的话,那么其实有原位探测的活动都并不多。大行星中,只有金星和火星有着陆器,其他都只有飞临探测或者轨道器绕飞探测。

小结一下,采样返回的任务确实稀少。那么采样返回的任务到底难在哪里呢?

我认为,这里有任务和技术两个层面的难处。

首先是任务层面的难处。

采样返回的任务周期长、成本高、目标选取难、难立项。

大名鼎鼎的卡西尼-惠更斯任务,从1997年发射到2004年才进入土星轨道,到2005年才着陆泰坦,而如果要返回,那至少还要再过7、8年的时间。被评选为2014年十大科技成果的罗塞塔任务,从发射开始算,过了10年才进入目标天体67P轨道。如果要返回,那又要再过10年才能完成任务了。任务的周期一旦长到这种程度,且不谈带来的成本增加和技术困难,光从政策风险、财政风险、人事风险来说,就是相当困难的。

此外,参考我刚刚回答的另一个关于小行星探测的回答:

小行星那么多, 是如何决定该研究哪颗? - ZX Huo 的回答

,选取探测目标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要开展采样返回任务,需要对目标天体有更为详细的认识,而要获取这么多详细的认识,目标价值要高、要热门(例如火星)。具备这样条件的目标本来就不多。小天体中有趣的目标一定很多,但问题是我们对它们还缺乏了解。

最后,就是立项困难。成本高、周期长的任务,且不说如果立项之后实际开展的难度,立项本身就很困难。这里不再展开了。相信大伙儿一定围观了很多关于大对撞机的讨论吧。

其次,是技术层面的难处。

技术层面的难处,将要点概括起来说是:大个头的目标返回时再发射难度大;小个头的目标附着难、取样难。

展开来说,假设探测目标行星质量为M, 表面半径r, 轨道器质量, 上升器质量, 一开始轨道器和上升器一起到达距离行星中心R的轨道,然后上升器软着陆,采样,再上升回到轨道器所在的R高度轨道,与轨道器对接,然后一起加速离开。如果不考虑推进剂重量的变化,那么整个过程中,减速消耗的能量是,加速逃逸消耗的能量也是,所以总共消耗的能量是. 如果再进一步的假设行星密度(火星、地球、金星、月球密度接近,在3克每立方厘米到5克每立方厘米之间,略高与岩石的密度2克每立方厘米,后者是小行星的参考密度),再假设R略大于r(即)那么总能量. 可见,能量消耗随目标半径平方增加而增加(副产品:上升器和轨道器总重不变的前提下,上升器轻量化一些更能节省能量)。

小个头的目标,重力也弱。要采样,先要附着在目标表面。啥叫附着?通俗的说,就是把探测器和目标固定在一起,不要乱动。如果没有这一道工序,就无法采样。常见的采样方法,其实跟地质考察差不多,也是钻头、锤击等这些操作。如果不附着上,那么一钻头下去,可能探测器自己就旋转起来了;一锤子下去,探测器自己就弹飞了;因为重力太微弱呀。所以,微重力下的附着技术本身就是个研究热门。我不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文献学习。

此外,目标表面的环境未知数太多,也面临困难。金星表面这种极端环境且先不说,就算是小天体的表面,也不那么容易。比如,就算我们有了各种在地球仿真环境测试好用的附着手段,但如果事先不知道目标表面是冰还是岩石,是松散结合的还是紧密结合的,哪里有沟,哪里有坑,是不是有磁场干扰仪器工作,就还是没办法开展工作。这就又回到了第一部分说的任务层面的困难。

所以,归根结底,采样返回任务的难点就一个:成本(经费、周期、机会等各种成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行星取样返回任务,这项听起来充满科幻色彩的壮举,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困难重重。之所以至今为止,我们更多地依赖于原位分析,并非是技术能力的不足,而更多是出于现实考量,是取样返回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原位分析的相对可行性之间的权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难点在于“返回”这个环节。将珍贵的样本从.............
  • 回答
    关于打车时对每个行程进行全程录音这件事,说实话,这真是一个让人有点纠结的问题。我作为一个“服务者”,如果从效率和数据收集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好东西”。但要是从人的感受和隐私来说,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想这么干吧。最直接的原因,大概率是为了安全。你想啊,尤其是一个人在深夜打车.............
  • 回答
    当一个“碰瓷”行为被揭穿,并且老人及其同伙试图通过诬陷来逃避责任时,法庭的审理将围绕着证据和法律条文展开,旨在查明事实真相,维护公平正义。法庭如何审理讹诈倒地老人案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起诉“讹诈好人”的倒地老人,本质上是对其涉嫌 诈骗 或 敲诈勒索 等犯罪行为的追究。在我国法律体系下,这通常会涉.............
  • 回答
    2022年3·15晚会那期关于“医美速成班”的曝光,真是触目惊心。一个行业,本该关乎爱美人士的健康和美丽,却被某些机构搅得乌烟瘴气,这背后暴露出的,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更是对生命健康安全的公然挑战。晚会里那些所谓的“速成班”老师对学员说“要装的专业”,这句话简直就像一把尖刀,刺破了行业看似光鲜亮丽.............
  • 回答
    工信部此次出手,针对互联网企业屏蔽网址连接这一顽疾进行行政指导和整改,可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其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影响深远。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一、 打破信息孤岛,重塑健康的网络生态: 直接好处:用户体验极大提升。 过去,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微信里想分享一个抖音的视频链接,或者在.............
  • 回答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然而,在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对满族同胞出现了一系列的清算行为,这些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复杂的原因,事后看来,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当时的背景与清算行为的出现:要理解当时的清算行为,.............
  • 回答
    国际肿瘤互助组织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行为,其背景、动机和影响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国际政治、人道主义和医疗体系三个层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制裁行为的背景与动机1. 政治与地缘因素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军事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部分国家和组织将俄罗斯视为"威胁",进而采取经济、政.............
  • 回答
    冒充漫迷对他人进行科普,这事儿,怎么说呢,挺微妙的。 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拆开了,一层一层地瞅瞅,到底是怎么个情况。首先,得明白“冒充”这个词。这本身就带点儿不真诚的味儿了,对吧? 正常情况下,一个漫迷喜欢一部作品,会自然而然地分享自己的热情,跟别人聊,介绍里面的角色、剧情、世界观。 这是一种分享.............
  • 回答
    GitHub 对部分国家/地区的账户进行限制,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夹杂着国际政治、商业运营以及技术平台的责任感,一股脑地摆在这儿,挺难让人简单地站队说对错。首先,咱们得明白,GitHub 是美国公司(微软旗下)开发和运营的。美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上,特别是在地缘政治紧张的时候,会采取各种制裁措施,这.............
  • 回答
    唉,听到你家小朋友被《釜山行》吓到睡不着,真是让人心疼。五岁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还在发展中,加上那样的画面,确实很容易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别太自责,这事儿也不是故意的,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怎么帮助他走出来。首先,我们要明白,他的恐惧是真实的。不要轻易否定他“你只是看到了电视,没事的”。他现在的情绪需要的.............
  • 回答
    近些年,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中国玩家在Steam上对一些包含太平天国历史题材的外国游戏表达反对的声音。要评价这种现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它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但同时又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它既有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汽车产业的核心构成和发展逻辑。咱们换个角度,不拿电脑手机那种“攒机”的思路来套用汽车,而是想想汽车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以及它为啥跟咱们手里那几块集成电路、显示屏有这么大的区别。首先得明白,汽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它是个复杂的机械系统。从最基础的那个年代开始,它.............
  • 回答
    仝卓状告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称自己的高考并非“舞弊”,而是“部分人员”利用他的信息进行了舞弊,并且他已经就此对该中心提起了行政诉讼。这个事件的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艺人的个人行为,更触及了高考公平、个人隐私以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诸多敏感议题,因此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仝卓公开宣称.............
  • 回答
    对于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队夺银后部分网友对日本队运动员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的行为,我的看法是:这是非常不可取且令人不齿的行为,暴露出了一些网络用户在面对输赢时的非理性心态和道德缺失。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竞技的本质是公平竞争和友谊交流。奥运会是一个展示各国体育水平和拼搏精神的舞台,而.............
  • 回答
    关于STN快报8月4日节目中对某个厂商进行玩梗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观众,我看到这种内容时,脑子里会冒出几个层面的想法。首先,从节目的角度来说,STN快报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幽默、接地气、并且善于抓住时下热门的梗来与观众互动。玩梗是他们内容创作的重要组成部.............
  • 回答
    官方涉足房屋中介行业,这绝对是一枚重磅炸弹,会把整个行业的格局搅得天翻地覆。要说影响,那可真是方方面面,而且会非常深刻。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就当咱们哥俩聊聊天。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公平竞争的环境。咱们都知道,现在的房屋中介市场,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实力大、服务好的公司,也有一些小打小闹、靠信息差或者忽.............
  • 回答
    哈,金融行业啊,多少人都曾在那闪耀的金光里看到了自己理想的模样。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门口,里面堆满了数字、策略、财富和无尽的可能。所以,你说你“始终抱着莫名的幻想”,我太理解了!这幻想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驱动力。进入金融行业,这事儿说起来不复杂,但要做起来,需要点真章。我尽量把我知道.............
  • 回答
    嘿,各位即将踏入科技浪潮的同学们!我是个在科技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看着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涌入,心中既激动又感慨。想当年,我也是那个带着满腔热血和一丝迷茫的菜鸟,所以今天就想掏心窝子地跟大家聊聊,希望能给你们少走些弯路,更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别怕犯错,但要学会从错误中.............
  • 回答
    菲尔·斯宾塞(Phil Spencer),作为 Xbox 的掌舵人,他的发言往往牵动着整个游戏行业的神经。在谈到任天堂、索尼以及科技公司进入游戏行业时,他所表达的观点值得我们仔细解读,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看法,也反映了当前游戏产业格局以及微软的战略考量。一、对任天堂和索尼的看法:友善的竞争,不具毁灭性.............
  • 回答
    我踏入游戏行业,算算日子,已经有五年的光景了。这五年,与其说是工作的年头,不如说是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感受着它的脉搏,学习着它的语言,并努力为它贡献一点属于自己的色彩。刚开始,我只是一个对游戏充满热情的玩家,玩过无数类型、无数平台的游戏。我着迷于那些能将我带入全新世界、让我体验不同人生、甚至改变我对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