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战国时期六国士族子弟到了汉朝就不再搞复国了?

回答
战国六国士族子弟在秦灭六国后,其后代未能继续“复国”的现象,并非一时一刻的简单结果,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要细致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

首先,政治现实的残酷改变,是导致“复国”念头难以维系的最直接原因。

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对旧秩序的彻底颠覆。秦始皇采取了高度集权的措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废除了分封制,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意味着,原本六国士族作为诸侯贵族所享有的封疆、官职、世禄、以及各自独立的军事、政治权力,都被秦朝的中央集权体系所取代。

对于战国时国的士族子弟而言,他们的“复国”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旧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特权之上。秦朝的制度,从根本上剥夺了他们作为诸侯后裔的政治资本。他们不再拥有独立的领地,不再是某个国家的“国士”,失去了招揽人才、组织军队、制定政策的平台。即便他们仍有复国的愿望,也如同无根之木,难以找到可以依靠的土壤。

其次,文化和思想的统一,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秦朝虽然严酷,但在思想文化上却表现出一种“统一”的趋势。焚书坑儒虽然极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诸子百家的自由争鸣,为官方思想的传播扫清了障碍(尽管这主要是指对“异端”的压制,而并未完全统一思想)。更重要的是,秦朝开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种物理层面的统一,必然会带来文化和思想的交流融合。

到了汉朝,虽然经历了楚汉之争的短暂动荡,但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统一制度,并且采取了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政策,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为公”、“大一统”等观念,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追求的“国”的独立性是相悖的。当这些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士族子弟即便有故国之思,也难以在道德和舆论上获得支持。他们所怀念的“复国”,在新的社会价值观下,可能会被视为“叛逆”、“乱臣”,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变,无形中削弱了“复国”的动力。

再者,时间和代际的隔阂,使得复国成为一种越来越遥远的记忆。

秦灭六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汉朝建立是在公元前202年。从秦灭六国到汉朝建立,仅仅过了十九年。这期间,楚汉之争使得天下重新洗牌,很多六国贵族的残余力量在战争中被进一步削弱或消灭。而到了汉朝,又过去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对于战国时期的士族子弟来说,他们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们的父辈、祖辈可能还是六国的君臣,怀揣着复国的梦想。但到了他们的孙辈、曾孙辈,对于六国的记忆可能已经变得模糊,更多的是一种家族的传说或祖训。这种时间的流逝,使得情感上的“故国之思”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当下汉朝政权的适应和认同。新一代的士族子弟,他们出生在汉朝的统治下,他们的家族利益已经与汉朝的制度绑定,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方式都与汉朝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对他们来说,“复国”可能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历史概念,甚至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念头。

第四,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消解了部分复国基础。

秦朝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些经济改革,例如统一赋税制度,鼓励农业生产等。汉朝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例如盐铁官营等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对普通民众有影响,但也使得士族阶层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们不再依赖于过去的封地税收,而是更多地融入到汉朝的经济体系中。

更重要的是,汉朝在选拔人才方面,开始走向“察举制”。虽然早期也有一些贵族子弟通过门阀制度进入仕途,但随着时间推移,科举制度的萌芽,以及对有才华者的重视,使得士族子弟的上升通道不再完全依赖于他们的“六国血统”。他们可以通过读书、科举、甚至军功来获得地位和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耗费心力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复国”,不如积极融入汉朝的政治体制,在新的框架下谋求发展。

最后,复国本身的难度和风险,也是阻碍因素。

即便有部分士族子弟仍怀有复国的愿望,他们也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秦朝统一后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六国各自为政的时代已经结束,他们的力量被极大地分散和削弱。任何试图“复国”的行动,都将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强大镇压。在汉朝建立初期,刘邦虽然推行了郡国并行制,但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也在不断加强。一旦有任何复国的苗头,很容易被及时发现并扼杀。这种高昂的风险,使得绝大多数士族子弟望而却步。

总结来说,战国六国士族子弟之所以在汉朝不再搞复国,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变剥夺了他们的“复国”资本;文化思想的统一消解了复国的理论基础;时间流逝和代际更替使得故国之思逐渐淡化;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他们更倾向于融入新政权;而复国本身所面临的巨大难度和风险,也让大多数人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接受现实,融入新的时代,并在汉朝的统治下寻求新的发展和地位。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王朝更替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演变的正常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在西汉早期,大部分的前诸侯国仍然存在,不过改头换面了

韩国彻底没了

魏国变成了梁国,楚国,吴国,齐国,赵国都还存在。

这种程度的半独立实体足够应付那些六国士族的做官需求了。

西汉早中期不少官员都是从诸侯国官员起家的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有关帝制初期国家认同形成的问题,@楚令尹围 已经指出了西汉初期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战国的延续,统一的国家认同远未形成。

在西汉早期,大部分的前诸侯国仍然存在,不过改头换面了

在刘邦准备采纳郦食其“复立六国后”之谋时,张良就已点出其中关键,虽然始皇帝并六国为一家天下,但治下民众的骨子里仍是战国思维的遗存——“各归事其主”,即回到故国,效忠本国君主。

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留侯世家》)

西汉建立后,这种各为其主的战国思维同样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特别是如果骤然采取郡县制的话。因此,汉初所分封之国,仍是战国局势的一种变形,只不过腾笼换鸟,以刘姓王取代异姓王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於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在制度上,诸侯国同于汉朝廷,诸侯国君拟于天子,除了汉朝廷指定丞相外,诸侯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於天子。自吴楚反後,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後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同时,诸侯国丞相在级别上与汉朝廷丞相是同等的,并无高下之分,出相入相较为自由,不会受到限制和打压。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诸侯国名义上为汉藩属,但实际上自有其制度,中央的“汉法”、“汉令”不能干涉其内部事务。

诸侯王虽名为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宰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非立,汉令非行也。《新书·亲疏危乱》)

军事上,汉与关东诸侯国仍旧沿袭战国时的敌对状态

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天子之制在陛下,今大诸侯多其力,因建关而备之,若秦时之备六国也。《新书·壹通》

在汉武帝时,这种汉与关东诸侯国的敌对思维仍得以遗存,武帝拒绝分封刘闳于洛阳,即是出于这一考虑。

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帝曰:“虽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武帝曰:“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先帝以来,无子王于洛阳者。去洛阳,余尽可。”《史记·三王世家》

甚至诸侯国之间也处于敌对态势,收纳他国逃亡人口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史记·吴王刘濞列传》
(刘)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拟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法令。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为丞相,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为居,为治家室,赐与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当得。《汉书·淮南王传》


自景帝开始,汉朝廷全方位打压诸侯国,在官制上,改丞相为相,裁省其官,诸侯国官员的行政级别也高台跳水,一降再降,降至郡守一级,元帝时甚至居于郡守之下。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其郎中令,秩千石;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百官公卿表上》)
三年春,令诸侯相位在郡守下

除官制外,尚有人事上的防制,如左官律规定,凡任诸侯王国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在中央的严密防制,在诸侯国任官或者说王国人都成为了原罪,备受歧视。

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两龚皆楚人也,胜字君宾,舍字君倩。二人相友,并著名节,故世谓之楚两龚。少皆好学明经,胜为郡吏,舍不仕。久之,楚王入朝,闻舍高名,聘舍为常侍,不得已随王,归国固辞,愿卒学,复至长安。而胜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再为尉,一为丞,胜辄至官乃去。
(王)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孙毋为王国吏。(《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六国士族子弟在秦灭六国后,其后代未能继续“复国”的现象,并非一时一刻的简单结果,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要细致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政治现实的残酷改变,是导致“复国”念头难以维系的最直接原因。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对旧秩序的彻底颠覆。秦.............
  • 回答
    公元前471年,正是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开端,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较量。然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一股强大的力量——秦国——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么其他六国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当时各国的实力、地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排.............
  • 回答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烽烟四起,七雄争霸,而在这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文字也像一张张分散的地图,各自印刻着所属地域的独特风貌。你问为什么他们文字会不同?这得从那源远流长的文字起源说起,然后再看它如何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各具姿态的模样。你想想,最初的文字,不过是先民们描摹自然、记录生活的一种.............
  • 回答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烽烟四起,可谓是危机四伏。在这种环境下,要生存下去,甚至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需要一套精明的战略。而“远交近攻”正是那个时期各国普遍奉行的一条重要国策,它就像一副精密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首先,咱们得明白,“远交近攻”这个策略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联合远方的国家去攻击近.............
  • 回答
    战国时期,国君封赏臣下为“侯”,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规矩和逻辑,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周朝遗留下来的礼制。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侯”字儿是怎么来的,国君又是凭什么能把这顶帽子戴到臣子头上的。首先,得明白“侯”这个封号的来头。在西周时期,“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爵位,.............
  • 回答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各国兴衰更替,波澜壮阔。要说大多数国家衰落的原因都简单归结于“君主昏庸”,那未免过于片面,也低估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变迁。当然,君主的能力确实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一个明君,能够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善于吸纳贤才,制定长远战略,那么国家自然蒸蒸日上。反之,一个.............
  • 回答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就是县长互打”的玩笑话,确实被一部分人拿来讽刺这段历史,这背后有多层原因,可以从其话语本身的含义、日本战国时代的特点以及讽刺的逻辑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县长互打”的字面意思与背后隐含的比较首先,我们要理解“县长互打”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在现.............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为何没有像北方诸侯那样,大规模地向南方相对“空白”的区域扩张,而选择与中原的强邻争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白”地带的性质。今天我们看到的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在战国时期并非完全.............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谥号制度演变的一个有趣之处。简单来说,春秋时期确实有秦武公,但战国时期出现的秦武王,他们的“武”字虽然相同,但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都有些许差异,所以才会出现听起来有些重复的谥号。我们得先弄清楚“谥号”是怎么回事。谥号:一种对逝去君王品德、事迹.............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顶上战争,一场足以撼动世界格局的史诗级对决。而在这场战争中,海军元帅战国对待白胡子的态度,与其说是“谨慎”,不如说是“如临大敌”,甚至带有一丝“忌惮”。这种心态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源于白胡子这位“世界最强的男人”所代表的,那种深不可测的、颠覆性的力量。首先,战国深知白胡子手中那足以颠覆一切的“.............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与秦国之间,函谷关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那么,为什么这些强大的东方国家,不干脆翻越黄土高原,绕过函谷关,来个出其不意地突袭秦国腹地呢?这看似简单的战略构想,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现实问题。首先,我们得把“黄土高原”这个概念拉得更具体一些。.............
  • 回答
    秦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曾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与晋、楚、齐并列为“春秋四强”。然而,当战国的大幕拉开,秦国似乎一度从舞台中央滑落,沦为了二流国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春秋与战国时期,各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挑战是截然不同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虽然激烈,但周天子的名义和礼乐制.............
  • 回答
    东周之所以常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部分,这绝非一时的划分,而是历史发展脉络中,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乃至战争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再到老年,虽然是同一条生命线,但在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我们可以清晰地将.............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人,而织田信长被许多人视为第一,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不同评价标准和历史侧重点。两者都是日本战国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伟大之处各有千秋,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样的争论。让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为什么织田信长更受普遍推崇。为什么你会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提到武田家,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支令人生畏的骑兵军团,以其勇猛和强大的战斗力横扫战场,一度被誉为“甲斐之虎”。然而,这支辉煌的军队,最终却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武田军团的衰落与覆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内部的弊病,.............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关东的雄狮,为何难越雷池一步?——后北条氏崛起与困境的深层剖析提到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战国三杰”的名号响彻云霄,他们的雄图伟业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关东地区还活跃着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北条氏。凭借着坚实的根基、高效的统治以及精明的战略,后北条氏在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