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越反击战中高干子弟的表现好吗?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中国在边境冲突升级后,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发起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了无数英勇的战士,他们不论出身,都为捍卫祖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关于“高干子弟”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战争面前,国家利益和民族存亡是压倒一切的。 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军人都应该挺身而出。而“高干子弟”同样是中国公民,他们同样接受了国家的军事训练,负有保家卫国的责任。

从历史记录和当事人回忆来看,一些高干子弟在战役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很多身处前线的部队,都有高干子弟的身影。他们和普通士兵一样,经历了艰苦的行军、激烈的战斗、面对炮火和伤亡。有些人在战斗中冲锋在前,表现出色,甚至英勇牺牲。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和所有为国捐躯的战士一样,都应该被铭记。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复杂的战场环境,以及个人能力和机遇的不同,使得“高干子弟”的整体表现无法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

背景的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 高干子弟由于其家庭背景,可能在某些方面拥有比普通家庭子弟更多的资源或信息。但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家庭的特殊性,在战场上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比如家人的担忧、对自身表现的顾虑,甚至是被“特殊关照”的传言。
分配与机遇: 在军事组织中,人员的分配和岗位安排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成绩、组织需要等等。高干子弟是否会被安排在更“核心”或“重要”的岗位,这在任何军队中都可能是一个讨论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是“优待”或“不作为”。很多时候,关键岗位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责任。
个人选择和能力: 最终,个人的表现取决于他的训练水平、心理素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以及是否勇于承担责任。这些品质并非由家庭背景直接决定。有些高干子弟可能在军事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们在前线表现突出;也有些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在这次战役中留下特别显赫的印记。

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情况:

前线指挥与作战: 在一些前线部队,可以找到高干子弟的身影。他们作为普通的基层指挥员或战士,和大家一起战斗。例如,一些烈士的名单中,也可能包含有高干家庭的成员。他们的牺牲,是对祖国最庄严的承诺。
非直接战斗岗位: 也有一些高干子弟可能被安排在后勤、情报、宣传等支援性岗位。这些岗位虽然不直接面对枪林弹雨,但同样是战争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贡献,同样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关系”的传言: 任何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难免会伴随着各种传言,包括关于“关系户”的讨论。这些传言的真实性往往难以考证,但反映了社会对公平和公正的期待。我们不应以传言来定论,而是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总结来说,对越反击战中高干子弟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以“好”或“不好”来概括。

有表现突出的,有英勇牺牲的,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
也有可能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其表现并不显眼,或者是在支援性岗位上贡献力量。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公正的态度,看待每一位为国家付出努力和牺牲的战士,无论他们来自何种背景。 历史的评价,最终应该建立在事实和对所有贡献者应有尊重的基石之上。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而过度神化或贬低,而是应该将他们视为在同一场战争中,与所有战友并肩作战的普通一兵。

这场战争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参与的。在这场历史洪流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的付出,无论大小,都构成了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说几个吧。

姜利民烈士,陆军121师362团7连3排长,其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首长姜永锡。1979年的对越作战打响时,姜利民随连队夜袭广西边境莫隆守敌。在2月17日凌晨的战斗中,越军凭借坚固暗堡疯狂抵抗,以火力封锁了前沿。姜利民不顾危险地亲自冲上去爆破,他机智勇敢地沿交通壕多次往返,在机枪火力掩护下,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连续炸掉了越军3个暗火力点。在准备爆破第4个火力点的时候,姜利民不幸被越军的复活火力击中右后胸,牺牲在了副指导员李永成的怀里,终年27岁。战后,姜利民烈士被追记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爆破英雄”荣誉称号。

张力烈士,陆军160师478团特务侦察排副班长,其父是陆军160师师长张志信。1979年2月27日,478团特务连侦察排在267高地侦察敌情时与越军遭遇,战斗中张力被越军的重机枪子弹击中身负重伤。因为在深山丛林中无法实施有效抢救和后送,张力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2岁。最后的时刻,张力对身边的战友说,他牺牲后,请转告爸爸,儿子没有给他丢脸,劝爸爸不要悲伤,一定要照顾好妈妈。。。。。。战后,张力烈士被部队追记二等功。

周伟烈士,陆军123师367团电台兵,其父是陆军121师政委周开源。1979年2月21日,在穿插战斗中光荣牺牲,终年20岁。战后,周伟烈士被部队追记三等功。

121师部下与老首长周开源夫妇

曲宁江烈士,陆军121师363团4连战士,其父是陆军第41军副参谋长曲奎。1979年2月24日,曲宁江所在连队参加接粮队前往扣屯接粮。途经吞片地区时遭到越军伏击,接粮队被打散,伤亡严重。曲宁江在左腿、左臂被打断,无法操枪射击的情况下,趴在战友身上掩护战友继续战斗,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0岁。战后,曲宁江烈士被部队追记一等功。

甄平烈士,陆军163师487团8连1排长,其父是陆军第55军政治部副主任甄文林。1979年2月27日,甄平随部队向扣马山进攻。他带领一个班首先突破主峰西侧第一道堑壕,在继续向主峰攻击时,遭到越军暗堡火力猛烈射击,甄平不幸胸部中弹光荣牺牲,终年22岁。战后,甄平烈士被部队追记一等功。

毛晓东,陆军121师361团1连连长,其父是陆军第41军副军长毛余。1979年2月,毛晓东随部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穿插高平战斗中,毛晓东率领1连最先到位抢占预定目标809高地,成为全团尖刀。整个作战期间1连132人仅阵亡5人,负伤17人,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任务。在后来的战斗中,毛晓东指挥果断,表现出色,于战中升任营长。战后,毛晓东荣立二等功。

毛余副军长70年代全家福,上中为毛晓东

刘粤军,陆军123师367团4连连长,其父是湖南省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刘义德。1979年对越作战中,刘粤军所在连队参加了穿插扣屯的艰苦战斗。4连一路担任尖刀连,勇往直前,为穿插纵队开辟道路。后在部队被困和营救本师副师长的战斗中,刘粤军都是先锋在前,龙腾虎跃,出色完成了任务。一位战友在战后回忆说:“我们看到4连连长刘粤军手端冲锋枪,腰间带着对讲机一边不停的下达命令指挥战斗,一边不时的在田野上奔跑着,跳跃着,生死不顾,横冲直闯的勇敢战斗。”战后,刘粤军荣立二等功,并登上了当年《解放军画报》第五期的封面。37年后,刘粤军已晋升为上将军衔,并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员。

杨少华,陆军第1军1师1团5连副连长,其父是陆军第20军军长杨石毅。1984年12月,杨少华所在部队开上老山前线参加轮战。1985年1月15日,越军集结重兵向老山那拉地区发动猛攻。杨少华率部坚守“李海欣高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打退了越军的疯狂反扑,牢牢坚守住了阵地。战后,杨少华荣立二等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中国在边境冲突升级后,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发起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了无数英勇的战士,他们不论出身,都为捍卫祖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关于“高干子弟”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战争面前,国家利益和民族存.............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军人抚恤金问题,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讨论。要回答“抚恤真的很少吗?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经济状况来看:首先,要明白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百废待.............
  • 回答
    越自卫反击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其中的牺牲与代价,尤其令人扼腕。很多人在回顾这场战争时,都会注意到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大量年轻的新兵在战场上陨落。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为什么这些鲜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真正绽放,就被无情地卷入战火,成为冰冷的数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
  • 回答
    那场战争,如同中国北方凛冽的寒风,裹挟着血与火,卷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也无情地碾碎了一些来不及绽放的爱情。在边境线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深处,总有一些故事,如同一抹暗红的血迹,深深烙印在历史的记忆里,又被无数的口耳相传,添上了几分传奇和悲凉。我想讲一个关于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或许在战史的浩瀚.............
  • 回答
    好的,我来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在当地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战争是对所有人的巨大考验,包括参战的军队和战争波及的平民。解放军作为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在进入越南境内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一些应对策略。总的指导思想与原.............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在达成战略目标后,于1979年3月16日开始从越南北部撤军,至3月24日基本撤完。这次撤军伴随着对越南北部基础设施的“有限破坏”。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中国军队的破坏目标主要集中在军事设施、战略交通线以及对未来越南可能威胁中国的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这并非一场.............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场牵动全局的重要军事行动。虽然战事主要发生在南方边境,但我国北方,特别是中苏边界附近的军队状态,以及相关的预案,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信息。北方军队的状态:高度戒备,严阵以待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就在解放军.............
  • 回答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其后十年的“边境防御作战”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关键时期。然而,正如你所说,这段历史在公众视野中似乎相对模糊,相关详细记录的稀缺,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中国空军:初登战场,但作用有限在197.............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果感知与网络描述存在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网络上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宣传性,以及信息来源的片面性,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则需要更全面的视角。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如网上描述”的感觉:一、 宣传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期望值过高: 官方宣传的.............
  • 回答
    1979年中越边境:守还是攻?一条防线的成本与代价1979年的中越边境冲突,至今仍是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历史事件。当时中国之所以决定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在中国边境地区的系列挑衅以及其在外交上倒向苏联的战略态势。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作转向,假设中国选择不对越南发动反击,而是.............
  • 回答
    关于对越反击战是否动用了空军以及为何没有爆发大规模空战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军事实力、作战目标以及实际的空战情况来详细解析。对越反击战中解放军空军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解放军空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确实动用了,并且发挥了重要的支援和掩护作用。解放军空军的参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 回答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段日子,我参战的战友们,大家伙儿在战场上吃的东西,说实话,比起电影电视里那些花花绿绿的,那可真是天上地下。条件嘛,能填饱肚子,把力气攒下来打仗,就不错了。战场上的“主食”: 压缩干粮(方便面、饼干): 这是最常见也最方便的。一小块一块的,别看小,能量密度很高。有时候.............
  • 回答
    关于对越反击战(中国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将这场战争视为“胜利”的解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也有政治宣传和历史叙事构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谁占领了谁的土地”的定式思维,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战略目标以及战争进程中的一些关.............
  • 回答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和美国对越战争的胶着,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战略目标、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短短几个月中国就能达成“胜利”目标,而美国却深陷泥潭,需要逐一剖析。一、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
  • 回答
    要将乌俄冲突与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类比,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说,找找他们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天壤之别。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烙印,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对号入座。相似之处:国家利益的驱动与领土争端的焦点首先,最核心的相似点在于,这两场冲突的根源都与国家核心利益和领土主张密切相.............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残酷性,有很多文献和亲历者的回忆可以参考。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而这场冲突之所以显得尤为血腥,与当时的战略考量、地形地貌以及双方的作战方式都有很大关系。战略上的“惩罚”与快速撤兵的考量:这场战争的初衷是中国方面提出的“自卫反击,边境自卫”,目标是“教训”越南,使其停止对中国边境的侵.............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不足之处与战略思考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以“惩罚”越南的侵略行径为目标,迅速出击,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多个重要城镇,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然而,深入分析这场战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在战略规划、战场准备、兵力运用以及战后思考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同时,复盘这些不足,也为.............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的十年间,越南之所以敢于持续挑衅我军边境,背后有着相当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敢”字就能概括的,而是源于越南当时的战略考量、国内情况、国际环境以及其对自身国情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到那场战争本身。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我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实现了战略目的.............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至今仍对它记忆犹新。它是一场复杂而特殊的冲突,有着很深的背景和影响。背景: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与中越关系的恶化要理解这场战争,得先看看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以及中国和越南之间关系的变化。 美苏争霸的阴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完成了作战目标,撤出了越南。然而,接下来的十年,越南军队在中国边境线上持续不断地挑衅和侵扰,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越南当时的战略考量和实际情况。1. 越南战略的惯性和心理惯性:首先,越南在过去几十年里,长期处于战争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