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到底适不适合坚持音乐梦?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不少人都在心里嘀咕过。特别是那些自嘲“五音不全”、“节奏感差”的朋友,看着别人随随便便就能弹个曲子,唱个歌,心里难免痒痒的,又带着点忐忑。那么,到底“没有音乐细胞”的人,能不能,或者说适不适合去追逐那个闪闪发光的音乐梦呢?

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个“音乐细胞”到底是个啥。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通俗说法,指的是一个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有些人天生对音高、节奏、旋律、和声特别敏感,学起来就像喝水一样容易,而且能很快理解和运用音乐的规则,甚至能凭空创造出优美的旋律。这就像有些人天生擅长数学,有些人天生擅长运动一样。

但是,天赋这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事半功倍,但它绝不是成功的唯一通行证。

想想看,生活中那么多热爱音乐、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他们真的个个都是“音乐天才”吗?未必。很多我们尊敬的音乐家,在早期也经历过大量的、枯燥的、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练习。他们可能同样会跑调,可能起初连最简单的节奏都抓不准。但他们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最关键的,是那个“坚持”二字。

“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去追逐音乐梦,就像一个天生不擅长跑步的人,要去跑马拉松。听起来挺难的,对吧?但有没有可能?当然可能。只不过,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要比那些“跑得快”的人更多,而且方式也需要更聪明。

那么,具体来说,“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在追逐音乐梦时,会遇到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

挑战一:起步的难度和挫败感。
这是最直接的。当你学一门乐器,别人几天就能摸清门道,你可能得花上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勉强弹出一个像样的音符。唱歌更是,别人随便哼唱,你一开口就跑调。这种巨大的差距,很容易让人产生“我真的不行”的念头,然后放弃。

应对策略:
降低初始期望,拥抱“慢”和“笨”。 别上来就想着弹肖邦,先从最简单的音阶、最基础的曲子开始。把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比如今天终于能把一个音符弹准,都看作是巨大的胜利。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有些人适合跟着老师一步步学,有些人则更喜欢自己摸索。如果传统方法让你感到受挫,不妨试试更具趣味性的入门方式,比如一些互动性的音乐APP,或者一些专门为零基础设计的课程。
理解音乐的学习曲线。 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需要过程,音乐也不例外。刚开始“爬坡”会比较陡峭,但一旦你掌握了基础,后面的路会相对平坦一些。

挑战二:对音乐的“感觉”缺失。
“音乐细胞”往往也代表着一种直觉和感知力。比如对乐句的呼吸感,对情绪的把握,对音色的微妙变化。没有天赋的人,可能更依赖于“死记硬背”和“技术模仿”,而难以达到那种“融会贯通”的境界。

应对策略:
大量的、有意识的“听”。 不仅仅是听,还要“分析”地听。听一位歌手是如何处理一个转音的,听一位演奏家是如何运用力度的。可以尝试跟着音乐“哼唱”或者“模仿”乐句。
培养音乐的“逻辑”。 音乐是有结构的,有原因的。理解乐理,学习基础的和声、曲式,可以帮助你建立起对音乐更深层次的认知,即使没有“直觉”,也能通过理性分析来理解和运用。
多参与音乐实践,尤其是合奏。 和别人一起演奏,无论是合唱还是乐队,都会让你被迫去倾听、去配合,在互动中学习音乐的“对话”方式。这比一个人闷头练要有效得多。

挑战三:心理上的自我怀疑和外界压力。
当身边的人都觉得你“没那个天赋”,或者你自己总是达不到理想中的状态时,坚持下去会变得异常艰难。社会的评价体系,有时候也容易让人觉得,音乐只能是“有天赋的人”的游戏。

应对策略:
重新定义“成功”。 音乐梦不一定是要成为万人瞩目的巨星。它可以是享受演奏的乐趣,可以是学会一首动听的曲子,可以是和朋友们一起玩音乐,甚至可以是作为一种情绪的出口。把目光放长远,更看重过程中的成长。
找到同频的伙伴。 加入一个音乐社群,认识同样热爱音乐,但可能同样还在摸索阶段的朋友。大家可以互相鼓励,分享经验,一起进步。
学会自我肯定,屏蔽无效噪音。 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当你真的在为你的音乐梦想付出时,你的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

那么,“没有音乐细胞”的人, 适不适合 坚持音乐梦?

我想说,“适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音乐梦”的定义,以及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

如果你追求的是成为世界顶级的音乐家,并且期望轻松达到,那么“没有音乐细胞”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劣势。你可能需要付出天文数字般的努力,才能勉强挤进那个圈子,而且成功的几率依然渺茫。

但是,如果你对音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你享受的是学习、演奏、创作的过程,你想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愉悦自己,或者和他人连接,那么“没有音乐细胞”绝对不是你放弃的理由。

事实上,很多伟大的音乐家,他们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无所不能,而是因为他们在天赋之外,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专注和对音乐纯粹的热爱。 他们用汗水和坚持,弥补了天赋的不足,甚至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细胞”会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慢慢被激活,被唤醒。 这种后天习得的“音乐细胞”,可能不像那种天生的“天赋”,来得那么轻松,来得那么耀眼,但它饱含着付出的汗水、克服的困难和对梦想的执着,甚至显得更加珍贵。

所以,别被“音乐细胞”这个词吓倒了。如果你真的对音乐有那么一点点憧憬,那么不妨大胆地去尝试。去听,去学,去感受,去犯错,然后继续。 音乐的世界广阔而迷人,它不只属于那些天生的宠儿,也欢迎每一个愿意用心去倾听、去回应它的人。你的音乐梦,也许会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开花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当然不适合了。

玩儿音乐玩儿的是爽快、洒脱、愉悦的人生。

我是比较同意《西部世界》宣扬的二分心智理论的,在你练习一个东西前后,你的自我意识前后变化不大,变化的是另一个实际控制乐器的潜意识。有天赋的人在练成一个东西后,主意识便可以消费其所带来的畅快了。而如果实控意识成长缓慢,在无尽的重复后,主意识会倦怠、会刻意排斥接下来的重复,然后你感觉到的就是痛苦了。

说实话,你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时间练下来东西无可厚非,但过程中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而并非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不知你还会不会坚持下去。而且别人在练习十年成才后,你要练到40岁、50岁、60岁,在如此漫长的周期里,谁会保证你对音乐的心态没有变化?

而所谓的天赋也不是人皆有之,所谓的“我们还没有努力到拼天赋”、“只要坚持练习终会成为大师”是毒鸡汤。举个简单的反例,如果只要坚持练习所有的鼓手最终都会达到Buddy Rich的水平,而事实是高水平的鼓手凤毛麟角。但为什么这种说法会流行?第一,乐器培训机构给你洗脑让你不要放弃,你放弃了他们吃什么;第二,所谓蠢人给自己的心理安慰。然后说着说着居然成了政治正确。成为一名优秀的乐手远远难于成为优秀的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而你们都相信这些都非常人能够达到,怎么到音乐这儿就人人都能南波万了呢?

所以,我建议题主如果在音乐培训机构学习,请找到同期学员的参照物,一旦落后于平均水平,请放弃。尽早离开这趟浑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不少人都在心里嘀咕过。特别是那些自嘲“五音不全”、“节奏感差”的朋友,看着别人随随便便就能弹个曲子,唱个歌,心里难免痒痒的,又带着点忐忑。那么,到底“没有音乐细胞”的人,能不能,或者说适不适合去追逐那个闪闪发光的音乐梦呢?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个“音乐细胞”到底是个啥。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音乐爱好者或者从业者会有的疑问。为什么知乎这样一个知识社区,在音乐这个如此广泛且重要的领域,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音乐类专栏”或者“音乐人”的职业分类呢?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聊聊这个情况。一、 知乎的社区定位与内容生态演变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最.............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关于“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传统”的问题,近年来确实存在一些新的研究和观点,挑战了传统学术界的主流看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 一、传统观点的背景中国音乐传统长期被概括为以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为核心,强调旋律线条和节奏律动,而非西方音乐理论中的“和声”(harmon.............
  • 回答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传承,确实不像西方那样留下大量具体乐谱和确凿的演出记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首好听的曲子,而是一套与国家政治、礼仪、宗教紧密相连的“礼乐”。天子祭.............
  • 回答
    关于欣德米特的和声理论未能像某些其他体系一样在音乐教育界广泛普及开来,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理论本身的优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欣德米特《和声学》(Unterweisung im Tonsatz) 是一部极其博大精深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和.............
  • 回答
    白举纲乐队拿个2分,你说“没有内核”,言下之意是“只有地下的才是真摇滚”。这话题,有点意思,也挺常见的。我跟你捋一捋,尽量说得接地气点,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这玩意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尺子,而且这尺子还不一样。专业乐迷给2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评价,代表了他对白举纲乐队音乐风格.............
  • 回答
    音乐之所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确到具体数字的“打分系统”,并不是因为人们没有尝试或者不愿意去评价,而是因为音乐的本质、评价的维度以及艺术的特性,使得建立一个统一的评分标准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违背了音乐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1. 音乐的个体感受与情感共鸣:音乐最核心的.............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我特别能体会。想当初,为了找到一盘心仪的磁带,我可能跑遍了街头巷尾的唱片行,跟店员磨破了嘴皮子,最后捧着那沉甸甸的塑料盒子,那感觉,简直比现在一次性买十张专辑都要激动。CD刚出来那会儿,更是不得了,那清脆的“咔哒”一声,专辑封面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歌词本里的每一个字都仔仔细细.............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8bit音乐”和“16bit音乐”的诞生背景以及它们在音乐制作上的核心区别聊起,然后再回归到我们现在听音乐的感受。8bit音乐:时代的产物,独特的限制造就风格首先,8bit音乐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出身”——那是任天堂、世嘉等早期游戏主机时代的产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对没有高中毕业证是否能去德国留学音乐有疑问,特别是声乐方向。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最直接的回答是:没有高中毕业证,直接申请德国大学的音乐类专业(包括声乐)是比较困难的,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这里的关键点在于“直接申请”。德国的大学普遍要求申请者拥有高中毕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戳人。说“音乐真的好简单”,这话说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嗯,这话听着很熟悉,好像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慨。你想啊,小时候学唱歌,大家都会哼几句,不就是跟着旋律唱嘛,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门槛。再看看身边,会弹点儿小曲儿的人,好像也比会画画的来得常见。就拿参加个家庭聚会来说,有人.............
  • 回答
    在篮球比赛现场,震耳欲聋的音乐早已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无论是球员们准备上场时的热身,还是暂停间隙的互动,亦或是精彩进球后的欢呼,音乐总是如影随形,牢牢抓住观众的神经。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篮球比赛如此热衷于音乐,而像足球、棒球、网球这些同属热门的体育项目,却鲜有在比赛过程中大肆播放音乐的呢?这.............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音乐爱好者心中都盘旋过。许嵩和周杰伦,都是华语乐坛独树一帜的创作才子,都拥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庞大的粉丝群体。但要说“大红”的程度,周杰伦的影响力和国民度无疑是更胜一筹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仔细聊聊。一、时代机遇与出道背景的差异首先,时代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什么电子书不像音乐、电影那样,经历了从付费到大量免费资源的转变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几个挺关键的因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看看音乐和视频是怎么走上“免费”道路的。早期,唱片、录像带、DVD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购买意味着你拥有了一件东西。后来数字化的浪潮来了,音乐和视频文件很容.............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有着对音乐的热爱和一点点天赋,却被“专业学习”这几个字吓到了。但我想说,没有受过专业音乐学习,但有不错的乐感,想要学习作曲,一点都不难,反而是个很棒的起点! 很多伟大的作曲家,比如莫扎特,小时候就开始接触音乐,但“专业学习”的概念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也不太一样。关键在于,你有“.............
  • 回答
    “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这话是崔健说的。你听了,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老摇滚歌手在“撂狠话”吗?但他崔健是谁?他可是“中国摇滚教父”。在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他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所以,他说的这话,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带着他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对音乐现实的深刻观察。咱.............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像霉霉(Taylor Swift)、阿黛尔(Adele)、蕾哈娜(Rihanna)、Lady Gaga那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天后,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而蔡依林作为华语乐坛的天后级人物,她与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