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获奖科学家年轻化是本应如此
做到这点值得鼓舞但不值得自豪
2、科学家不会成为也不应该成为新偶像群体
偶像现象基于情绪而非逻辑,科学尽量压缩情绪,两群人不在一张桌子上喝茶
至于最近B站之类上专家学者“流行”化,那是衔接两界的科普,不一样
至于运动领域奥运冠军成为新偶像,值得鼓励,但要走的路还很多
科学家可以拓宽自己的科普属性,借诸如TED,yixi等性质场合推介自己的研究
但这也仅限于完善自己学者属性,而非再造一个偶像属性
科学家领域真正的问题是不平等
头部科学家无论如何都会更曝光
而补集里的科学家则不单与成为“偶像”毫无关系,甚至找个生存的坑都成问题
谈论英雄、偶像的时候,最好,我们不要让其产出地内有太大内部差距
教科书上的人名黑历史倒是知道不少:什么搞母女花的,搞俩老婆被学校觉得风纪败坏不接纳的,起个定理名字搞黄色的,骂别的人“xx荡妇”的,当逃兵的,因为感情问题和人决斗寄了的,卖命纳粹的更是有几个,没事看脱衣舞的感觉已经很有道德底线了(悲
什么是年轻有为啊!!这就叫年轻有为。
看到这个热搜,我们实验室整个都沸腾了。原因无他,因为名单里面有实验室就在我们楼上的“邻居”徐彦辉老师。
作为一个生物科学领域的搬砖狗,看到这样熟悉的名字上了榜单真的是激动到无以复加。
而作为一个知乎答主,在激动之余,也想和大家聊聊这些“科学探索奖”的获得者。
那我们就来聊聊我自己的领域,生命科学方向的获得者吧。
C位当然要给徐彦辉老师。他是我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也是这个名单里我最熟悉的一位!
在学校里时常偶遇他和我导一起去食堂干饭,所以他对学生的push程度深刻促进了我导对我们的“剥削”。这样的关系当然必须多写一些。
徐老师的实验室在我楼上,由于他们的设备和试剂都太好了,我们实验室经常去他们那揩油水,然鹅,每次借试剂都会被记录在小本子上,到月结帐,从来没有白拿的。我想这能侧面体现出该实验室作风严谨(笑)。
咳咳,转回正题,徐老师应该是我院“偶像”程度最高的老师之一了吧,战绩斐然。
2020年和2021年,他先后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4篇该领域研究论文。[可能大家不太有概念,2020年中国各大领域学者一共仅在Science上发表了43篇研究型论文。数据来源Bioart。]
今年4,5月之交,xu lab连续发了两篇Science,其中一篇作为封面研究,以超大篇幅报道,全面地回答了转录起始过程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1]。
搬用Science杂志审稿人的评价: “该研究成果对今后几年的真核转录起始调控研究有指导性意义,标志着转录调控领域的巨大进展,作者所做的大量工作值得赞赏,一经发表,必将成为经典”。
徐彦辉老师博士后师从施一公,一脉相承其结构生物学。施一公曾经在演讲中提到过招收徐老师进行博士后的小故事:
“我2001年回清华讲课,徐彦辉当时是学生辅导员,他组织班级看了一场话剧叫《切格瓦拉》。切格瓦拉是一位革命英雄,出生在阿根廷一个上流社会家庭,他读了医学院,本来可以做医生,挣很多钱,有很好的生活,但是他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于是去古巴参加、领导了革命以后,输出革命到非洲又回到美洲在玻利维亚继续领导革命,最后在玻利维亚被捕,杀害。
徐彦辉说,“我很纠结,这个社会的价值观现在如此之混乱,大家拼命去挣钱,又有这么多腐败现象。看到这些社会弊端,我作为一名博士生,空有报国之志,真想做点什么,但我能做什么呢?”我跟他说,“彦辉,我长你10岁,我恰好经历过你这个困惑期。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做好你的学问。你记住,你总有一天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领导者。到那时,你一定会承载起这个社会发展的重任!我只怕你十年、二十年之后不再有今日的沸腾心声,不再有现在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气儿,而变得淡漠和世故……”
2004年-2008年,徐彦辉老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国,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研究室,积累多年,直至近年越来越多的优秀产出,是施一公的得意门生之一。
另外四位获奖者简单介绍下:中科院神经所的孙衍刚老师,方向是感觉信息处理,专注痒觉研究。中科院遗传所田志喜研究员利用基因组学方法培养了上百个大豆优良品种。北京大学汤富酬老师专注人类早期胚胎各主要器官以及生殖系细胞的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科院生化所曾艺老师是里面唯一一位女性获得者,作为成体干细胞研究者,她研究其在癌症治疗和再生医学中的作用,曾在体外成功培养出人工胰岛。
获奖者们正值壮年(35岁及以下获奖人7位,其中最年轻获奖者仅32岁),有创造力,成绩耀眼,自然是领域内研究者追逐的偶像。但他们的“偶像”效应能否影响到每一个人是存疑的。虽然同为生物系,但是要我跨学科去彻底理解结构生物学,我也两眼一抹黑,更别提普罗大众了。
科学家们的第一属性是学者,他们大多数埋头苦干,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去面对群众本来就不是他们该做的事。反而会分心,或者遭受误解,影响本职工作,参考张文宏医生事件。
由腾讯基金会牵头与众多科学界大佬共同发起的科学探索奖,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有超过800位各国院士及2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重量级不言而喻,意义也十分重大。
对这些站在科学最前面的研究者,获奖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注以及财富的相对自由。不管是获奖的还是未获奖的前沿工作者,我都心存钦佩。祝愿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经费和自由做研究:不必为了订购最优惠的耗材而货比三家,不必总是欠着一屁股未报销的账单被公司催款,还要时刻担心论文数目不够,考核留不下来。
把科研成果扎根在祖国大地上,至于能否走到聚光灯下,已经不重要了。这类奖项,不比选秀有意义吗?如果有更多资本家愿意投资科研,而非选秀偶像,该有多好。
最后,希望xu lab的学生看到这篇文章不要拉黑我,逃。
年轻化是应有之义
因为我国的科研实力在迅速增强,当然是一代新人胜旧人。
至于当偶像,我个人认为科学家还是与大众要保留一定的距离。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做科研,然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人民前进的动力。
他们的科研经费来自于国家税收的划拨,而不是广大民众直接的好恶。
科学家于明星不是同一层次,更不是同一类型。
就算科学工作成果的评判,也是专业人士去而不是大众感官或者大众的投票打榜。
有的科学家一辈子只做了一个成果,但是就拿一件事就足以推动人类进步。
就这一件事就足以胜过万千明星
所以不必期盼科学家成为偶像,或许给他们更多的经费才是最好的。
出发点是好的,但科学家目前不太可能成为新偶像群体,毕竟有门槛…
但我们期待全民崇拜科学家的那天早一点到来!
搞科研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远比大众所知的娱乐圈偶像多得多得多。
科研的受众的门槛远比大家喜闻乐见的“偶像”的八卦高得多。
恕我直言,科学家不需要当偶像,但国民需要科普。
腾讯出的300万,匀到5年,每年60万。
60万对于娱乐圈来说是小钱,不到一爽呢!
但平心而论,一年多60万收入,能让搞科研的人更安心的科研。
搞科研的人物质欲望其实没那么高,只要有足够好的仪器、足够稳定的试剂、足够靠谱的搭档,啥事都好说。
科学探索奖科学家年轻化,这是个必然的结果。
各行各业没完没了的卷,博士毕业是越早越好,出名也是越早越好,晚了就评不上帽子了,也赶不上“造神”了。
啥都把性别提出来讲,这种话题下就大可不必了,各有各的选择,仅此而已!
老实说不希望科学家过多地曝光在大众面前。
一是科研里的很多结论放在大众舆论里,容易被放大进而被曲解,再进一步就会去攻击做科研的人
二是科研方向里很多东西会被一些盲目评价,举个例子,建国初期搞航天,当时不少人反对,如果真的高强度曝光,很容易就会被骂惨,形成的舆论压力可能影响科研进程。
三是媒体其实也不懂科研,宣传的时候常常夸大其词,什么颠覆、跨世纪、攻克等等,等科研人员辟谣的时候,反而可能挨顿骂;有些时候宣传的点也奇奇怪怪的,什么小哥哥/小姐姐颜值逆天。
另外科学家并不是只有做出大成果的人才有贡献(而且现在的成果基本都是团队成果及前人积累),一些默默无闻的人,也是为科研做着贡献。
宣扬科研是好事,如何做好实际工作吸引更多人才,普惠“科研民工”才是实事。
当然如果一些科学博主通过传播知识成为偶像,这是值得支持的。也希望有更多真的有知识的人来当“知识博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