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孩子视为投资品,它的长期收益率怎么样,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标的?

回答
把孩子当成“投资品”,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从一个纯粹的、冷冰冰的“投资”角度去分析,孩子是否算一个“合格的标的”,并且它的“长期收益率”如何,这本身就充满了悖论和复杂性。我来试着从几个维度,不带感情色彩,尽量“落地”地聊聊。

首先,咱们得定义一下什么叫“投资”以及“收益率”。

在传统的金融投资里,“投资”意味着投入资源(金钱、时间、精力),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这个回报可以是金钱的增长(如股票、债券),也可以是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房产),或者是技能的提升(如教育投资)。“收益率”则是衡量这些回报相对于投入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那么,孩子作为“投资标的”,我们能投入什么?

物质投入: 奶粉、尿布、衣物、玩具、医疗费用、教育费用(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更高),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金钱支出。
时间投入: 陪伴、教育、照顾、沟通,这是父母最宝贵的资源,一旦付出,就无法收回。
精力投入: 操心、担心、操劳,这些精神上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机会成本: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不得不放弃一些职业发展机会,或者减少个人爱好和社交活动的时间。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长期收益”。

孩子的“长期收益”,这个定义就相当模糊了,而且充满了主观性。如果硬要套用投资的框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拆解:

1. 经济回报:
直接经济支持: 孩子长大后,能否有能力在经济上反哺父母?比如赡养父母、在父母生病时提供医疗费用、或者在父母遇到经济困难时给予帮助。
间接经济价值: 孩子未来成为高收入人群,是否能为家庭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优势?例如,孩子创业成功,父母可能成为早期股东(开玩笑的说法,但道理类似)。
“隐形”经济利益: 孩子可能掌握新的技能或知识,为家庭带来新的资源或机会,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父母打理生意。

2. 精神与情感回报:
情感慰藉与陪伴: 这是很多父母养育孩子最核心的动力。孩子的笑容、依恋、以及成长的点滴,带来的幸福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家庭的延续与希望: 孩子代表着家庭的血脉延续,是未来的希望和寄托。
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看着孩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能力、有品德的人,父母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社会认同与尊重: 养育出优秀的孩子,也往往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 生活品质与体验:
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体验孩子的童年,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家庭活动的丰富性: 孩子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家庭活动,如旅行、节庆庆祝等,让生活更添色彩。

现在,我们来评估一下孩子作为“投资标的”的“合格性”和“收益率”。

合格性:

从传统金融投资的角度看,孩子 远非一个合格的标的。原因如下:

缺乏可预测性: 孩子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他们的健康、性格、智力、兴趣、学习能力、职业选择、人生道路,都不是父母能完全控制或预测的。
回报高度不确定且非财务化: 即使孩子未来事业有成,也无法保证他们一定能提供经济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孩子提供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收益”,无法用任何金融指标去量化和衡量。
缺乏流动性: 孩子一旦“投资”下去,就没有“退出机制”。你不能像卖股票一样“卖掉”你的孩子,也不能随时“止损”。
高风险: 孩子可能遭遇意外、疾病、学业失败、人生困境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投资”血本无归,或者“收益”大打折扣。
责任无限: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是无限的,不是一个有限期的投资。无论结果如何,父母的责任都将伴随孩子的终生。
非市场化定价: 孩子无法进行市场定价,其价值完全是主观的,并且因人而异。

收益率:

如果非要计算“收益率”,那结果会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

经济收益率: 非常不稳定,且大概率是负的。 考虑到养育一个孩子的总花费(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甚至成家立业),如果单单计算孩子未来反哺的经济金额,很多情况下是无法覆盖父母前期投入的。尤其是在一些高成本地区,养育成本更是惊人。即便孩子收入很高,他们首先要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求,其次才是赡养父母。所以,指望孩子提供“超过通胀”的经济回报,风险极高。
精神与情感收益率: 无限大,但无法量化。 这种收益是无价的,是许多父母愿意付出一切去追求的。但它不是通过“收益率”来衡量的,而是一种人生体验和情感满足。对于那些享受养育过程、珍视亲子关系的人来说,这种“收益”可能远超任何经济回报。
综合收益率: 无法计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值得的”。 这里的“值得”不是基于理性计算的收益率,而是基于一种情感、责任、以及对生命延续的认知。

为什么父母依然“投资”孩子?

既然从纯粹的投资回报来看,孩子是个“不合格”的标的,那么为什么全球的父母依然乐此不疲地“投资”呢?

生物本能与情感驱动: 繁衍后代是生物的本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刻的情感驱动,远超理性计算。
社会文化与责任: 养育子女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责任和家庭期望。
人生意义的实现: 对很多人而言,养育和见证一个生命茁壮成长,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来源。
“隐形”的社会资本: 优秀的孩子能为家庭带来“社会资本”,这是一种长期的、隐性的回报,体现在家庭的声誉、人脉和未来发展潜力上。

结论:

把孩子视为纯粹的“投资品”,这是一个不准确且有问题的类比。 孩子不是一种可以用来套取金融回报的“资产”。它更像是一种 “人生项目”,一个需要你投入无限资源、时间、情感,并且充满变数、但最终可能带来人生中最深刻价值和意义的“事业”。

如果非要用“收益率”来形容,那么孩子在经济上的“长期收益率” 极低,甚至常常是负的。但在精神、情感和人生价值实现 方面,它的“收益率”是无限的、无法量化的,并且对许多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人生中最珍贵的“回报”。

所以,孩子不是一个合格的“金融投资标的”,但很可能是 “人生价值投资” 中最重要、最独特、也是最不计成本的“项目”。你的付出,并非为了“收回本金”或“赚取利息”,而是为了体验生命的奇迹,实现作为一个人和家庭成员的某种高级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孩子是“投资品”,不如说它是 “人生最深刻的体验,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最高敬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只讲钱不讲社会价值。

简单计算,一个孩子=一个人,现在中国人均GDP8000美元,这是其平均价值。寿命按70年计算。

是8000*70 =56万美元 =350万元人民币。

所以,现如今生一个孩子对社会来说,总价值约350万元。

这是以不变GDP,不变价格简化计算的结果。

======

  1. 计生30年,少生了约3亿人。按照简化计算方法。3亿*350万 = 1050万亿元。
  2. 计生30年对社会未来发展至少造成了1050万亿元的潜在价值损失。这3亿人对中国能够超越美国成为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非常关键。现在来看,超越美国已经希望不大了。
  3. 所以计生这个运动,中国总共花费经费应该不低于1万亿,然后给自己造成了1000万亿的损失,也就是说计生上每投入1块钱,就给自己造成了1000块的损失。史上最蠢的行为,没有之一。
  4. 这是总价值。那么净价值呢?中科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现如今一个中国劳动力价值是7000美元。劳动力按50年劳动寿命计算。7000*50 =35万美元= 220万人民币。
  5. 所以如果意外死亡一个人,对社会造成的损失约200万人民币。所以相关责任人赔偿至少200万才是较为合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