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疗基金现在还能再买进去吗?

回答
最近不少朋友在问关于医疗基金的投资问题,问现在还能不能买?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你自己的情况、市场的整体环境以及你对医疗行业的判断来聊。我试着从几个角度帮你分析分析,希望能说得透彻点,也尽量不那么“官方”的腔调。

首先,咱们得明确,医疗基金“还能不能买”这个问题,其实是问:

1. 现在买,未来会不会涨? 这是最直接的问题,关乎收益。
2. 现在买,风险大不大? 毕竟投资有风险,得知道“坑”在哪里。
3. 现在买,是不是一个好时机? 意思是,对比过去和未来,现在买是划算还是被套?

咱们先来掰扯掰扯“医疗基金”这个概念。

你说的“医疗基金”,通常指的是投资于医疗健康行业的股票型基金,也包括一部分混合型基金,它们的持仓里大部分是医药生物、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保健品等相关公司的股票。这个行业有个特点,就是它跟经济周期关联度相对较低,甚至在某些时期是“逆周期”的。为啥?因为人生老病死,看病吃药是刚需,不管经济好坏,大家都得吃药、看医生。这就给医疗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防御性。

那么,现在还能不能买?咱们分几个层面来看:

一、从行业本身的长期逻辑来看:

医疗健康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用“不可逆”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这背后有几个驱动因素:

人口老龄化: 这是全球性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药品的需求、保健品的需求都在持续增长。你想想,你身边是不是有很多长辈需要看病、买药?
健康意识提升: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了,体检、保健品、基因检测、健康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新的增长点。
技术进步和创新: 医药研发、基因测序、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等等,这些创新不断催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想想那些研发出新药的公司,一旦成功,增长空间是巨大的。
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包括中国,都在加大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鼓励创新,提高医保覆盖率。虽然政策变化会有影响,但整体方向是支持行业发展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医疗健康是一个有强大内在增长动力的行业,长期来说,它是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二、从近期市场表现和估值来看:

这就比较微妙了,也可能是你问“现在还能不能买”的重点。

前几年的辉煌: 你可能也注意到,过去几年,医疗基金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很多基金净值翻了几倍,吸引了大量资金。那会儿真是“全民炒医药”的节奏。
近期的调整: 然而,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医疗基金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调整,有些基金甚至跌去了不少。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估值回归: 前期的上涨太快,很多优质公司的估值被推得有点高,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也出现了一些估值“合理化”的过程。
集采等政策影响: 国家对药品价格的“集中采购”(集采)等政策,对一些仿制药企业和部分创新药企业造成了短期内的业绩压力,也影响了市场情绪。
行业内部分化: 不是所有医疗细分领域都表现得一样好。有些领域可能因为政策或竞争而承压,而另一些领域(比如创新药、医疗器械的细分龙头、以及一些医疗服务)可能依然有很好的发展。
市场整体环境: 宏观经济的波动、流动性变化等也会影响股市整体表现,医疗基金自然也受到影响。

所以,站在当下,你会发现很多医疗基金的净值相比高点已经下来不少了。这就有意思了:

对于之前高位进场的投资者来说: 这段调整无疑是痛苦的,可能会想“我还能不能继续加仓?”或者“是不是该割肉止损了?”
对于现在想进场的投资者来说: 看到净值下来了,可能会觉得“是不是机会来了?”或者“是不是还有继续下跌的空间?”

三、那么,现在还能不能买?我的看法是:

你可以买,但绝对不是盲目地、无脑地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这个时间点,相比于前几年的“狂欢”,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冷静、更分化的阶段。你要想清楚几个问题:

1. 你买的是哪种医疗基金?
基金经理的风格: 是价值投资还是成长投资?是偏向大型蓝筹还是中小盘创新?是全市场覆盖还是聚焦特定细分?不同的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投资理念和能力圈。
基金的持仓: 这是最关键的!你得看看这个基金主要投资了哪些细分领域和具体公司。是还在炒概念的,还是真正有核心技术、有盈利能力、有确定性增长的公司?比如,是那种被集采打得七荤八素的仿制药,还是那些在创新药研发上有突破、或者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有壁垒的公司?
基金的历史业绩(但不要只看短期): 看看它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长期是否跑赢了沪深300或者同类平均。但记住,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

2. 你对医疗行业的判断是什么?
你是否看好医疗行业未来的长期发展?你是否认为那些正在经历调整的公司,其核心价值是否被低估了?
你是否关注到行业中的哪些新趋势?比如,生命科学工具、第三方检测、AI辅助诊疗、康复医疗等领域,可能还有新的机会。

3. 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是什么?
医疗基金的波动性可能比一些低风险产品要大。你是否能承受短期的下跌?
你是想短期博弈还是长期持有?医疗行业的很多机会是需要时间来兑现的。

具体来说,现在如果你想买医疗基金,我建议你这样做:

深入研究具体基金: 不要只看名字“医疗基金”。打开基金的季报、年报,看看它的十大重仓股是谁,是哪些领域的公司。研究一下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有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关注细分赛道: 医疗行业很大,里面的机会也很多。比如:
创新药: 如果公司有自主研发能力,有突破性产品管线,即使短期受集采影响,长期价值依然可期。
医疗器械: 特别是那些在高端领域能够进口替代的公司,或者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公司。
医疗服务: 如眼科医院、牙科诊所、康复医院等,属于消费升级和刚需的结合体。
生命科学服务/CRO/CDMO: 为药企提供研发生产外包服务的公司,随着新药研发投入增加而受益。
疫苗、体外诊断等: 这些也都是跟大健康紧密相关的领域。
分批买入,做好均衡: 如果你确实看好医疗行业,但又担心现在是不是高点,可以考虑分批买入的策略。比如,你可以设定一个总的投资额,然后分几次买入,这样可以平滑成本,降低一次性买在最高点的风险。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如果你对医疗基金感兴趣,也可以考虑将一部分资金配置到其他看好的行业,或者选择一些均衡配置的基金,不至于太过集中。
关注基金经理的“能力圈”: 有些基金经理可能更擅长发掘中小市值成长股,有些则擅长管理大型消费蓝筹。了解基金经理的特点,看他是否和市场走势相匹配。

总结一下,现在买医疗基金是否可行,关键在于“买什么”以及“怎么买”。

如果你对医疗行业的长期趋势有信心,并且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具体的基金和它所投资的公司,能够接受短期的市场波动,那么现在有选择性地、有策略地买入,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因为很多优质资产可能已经被市场“错杀”或估值回归到了更理性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医疗基金去年赚了很多钱,想趁着市场回调再进去“捞一把”,或者对行业、基金经理、持仓公司一无所知,那最好还是谨慎一些,或者先做足功课。

市场总是波动的,没有哪个时间点是完美的“进场点”,但对于有逻辑支撑的行业,耐心和研究往往是最好的投资伴侣。希望这些啰嗦的话,能给你一些启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靠着医疗实现了72%+收益的我,劝你不要在这个时间接我的盘。

01

当下医疗行业的估值实在是太高了。

最近医疗行业涨势惊人,估值已经非常高的情况下,上涨却从未停滞。

(医药行业)

买吧总感觉心里慌慌的,不买吧又觉得错过了一个赚钱的绝佳时机。

我打开自己2018年抄底的医药基金账户一看,不知不觉之间收益竟然已经72%+了。

一般来说,我们判断行业基金买卖时机就是看估值。

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就能赚钱。

给大家举一个我亲自实操的例子。

2018年年末,当时大盘持续下跌,市场的估值已经来到了极低的位置,熊市特征非常明显。

当时创业板跌得很猛,于是我果断入手抄底了创业板的基金。

之后就没管,连账户都基本没看过。

结果等到今年年初科技股大热,市场连续几天成交额破万亿,融资融券余额也大幅上升,市场估值来到历史高位的时候(如下图),我分两批卖了。

操作截图如下:

买卖操作记录如下:

75%收益卖出

70%收益第二次止盈

医药行业的估值,已经处于高估,而且已经高估了很久,现在更是高估到天上了!

医药100指数的PE百分位98%+,比历史上98%的时候都贵。

全指医药的PE百分位也同样达到惊人的98%+,比历史上98%的时间都贵。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我们现在肯定是不能买了。


02

医药涨的如此凶猛,最主要的原因有2个


(1)最大的原因还是疫情

疫情下,医药股的情绪就起来了。

A股本身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比如奥巴马当选, 奥马电器涨停。

特朗普当选,川大智胜大涨

疫情来了,医药基金不涨,就看不起我大A股了。

这几天,疫情在北京又紧张起来了……

目前北京进出港航班大面积取消,昨天北京首都机场+大兴合计取消850多架次,

取消量超过总航班量的一半。


所有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学生继续停课,社畜转回线上办公,高速封路暂停出入,

连出城都需提供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的报告。


疫情肆虐下,估计医药还要牛一阵子。


(2)医药的业绩确定性更高

消费与医药,作为人类刚需。

业绩最有确定性,受疫情的影响也最小。

医药行业对研发、创新等具有较高行业壁垒,相比其它行业具有天然的护城河优势,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净利润。

医药行业在A股十个行业中,长期收益仅次于必需消费,15年涨幅达到10倍,出了非常多的大牛股,典型的恒瑞医药、片仔癀、爱尔眼科……

收益真的是非常的漂亮,非常的赚钱

2020Q1,医药生物上市公司总营收3841亿元,同比增速下滑7.8%。

这个数据放在平时十分糟糕。

但现在就是个比烂的时候,疫情影响下,

多数行业都基本面稀烂,没有业绩增长。

医药的表现远远高于整体工业制造业(同比下降10.2%)的水平。

真没什么好投的板块,还是继续喝酒吃药吧。

医药跑赢了沪深300指数24.51%,在28个子行业中排名第1。

另外,医药个别细分领域,确实有业绩支撑。比如医疗器械,一季度利润逆势增长18.64%。

所以,今年医疗器械涨的最猛。

医疗行业的走势我们可以参考sars的经验,


在疫情全面爆发期,医药上涨,

疫情影响慢慢消退后,医药又开始下跌。

今年医药的走势,也很有可能重复这个趋势。

疫情如果一直没结束,总是抽风反复的话,医药可能还要继续涨,傲视群雄。

等疫情结束了,医药可能要回调,回归正常。

那么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呢?

这没人能知道。

短期想上车博一把,就是赌疫情还会持续。

我个人比较保守,不太敢赌,胆子一直小,从来都没胆量追高。如果之前没有持有医药的话,这个时间段我是万万不敢上车的。

现在已经赚到不错收益的情况下,我手里的医药股也不准备卖,这个时候情绪大于估值。

大半个月就20个点,我还准备再贪婪一点,再拿拿,再看看形势。


03

医药本身是个好行业,非常值得长期持有


我们所投资的行业,从商业模式和盈利特征来看,其实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像“树”,主要指一些持续增长的行业

站在当下时点往后看3年、5年、10年,这种行业的盈利收入有着持续的确定性增长,就像一棵树,今年1米、明年2米、后年3米,不断往上长。

第二种像“粮”,主要指一些周期性的行业。

有的行业,并不能一直稳定地赚钱,这些行业的盈利会呈周期性变化。在有的时间段,这些行业的盈利会很好,估值会很高;而在另一些时间段,这些行业的盈利会比较差,估值则会很低。

种树和种粮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种粮要春播秋收;而种树,你需要跟它一起成长。投资“树”这种类型的行业,赚了40%、50%跑了,那么后面的10倍、20倍、100倍跟你就没关系了。

而投资“粮”这种类型的行业,你要春播秋收,市场到了泡沫状态的时候,你赚了50%+、60%+还不撤,股价又会跌回来。

所以,种粮就要春播秋收;而种树,你要跟它一起成长!!!

医药、消费行业就是典型的“树”型行业。

投资大消费(医药类似)行业,我们赚取的利润其实可以拆解成一个公式:赚钱=业绩增长+估值+分红

我们以数据较全的国证1000消费为例。

2011年,A股刚经历完一轮暴跌,我们选取从该年年底(能取到的最长时间)到2020年5月31日的区间来做一个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Wind)

1000消费含分红的全收益指数上涨了222%,不含分红的指数上涨了180.90%。

市盈率估值从29.73倍上涨到31.07倍,涨幅为4.51%。

简单计算可知,

估值贡献4.51%;

分红贡献的收益=222%-180.9%=41.1%;

业绩增长贡献180.9%-4.51%=176.39%。

换句话说,在这8年多的时间中,1000消费指数的涨幅中,业绩增长、分红和估值分别贡献了涨幅的79.5%、18.5%和2%。

所以,投资消费指数主要赚取的是业绩增长和分红的钱,消费(医药)行业就是典型的“树”型行业。

我们其实可以继续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目前1000消费的中位数估值水平在26倍左右,我们假设未来5年它就围绕26倍的估值上下波动,业绩每年能增长20%。

如果市场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那么你不就稳稳地赚了20%业绩增长的钱吗?

万一市场有系统性风险,估值跌50%,但业绩增长了176%,我们还赚了126%。

投资消费/医药这种树型行业最大的好处就是:

只要它的估值不是在最泡沫的阶段,大多数时候你都可以放心地跟它一起增长!!

04

医药指数的分类


在配置医药行业的时候,市场上主要是三类医药行业指数基金。

聚焦于医药大盘股的300医药

覆盖全部医药行业股票的全指医药

以医药大盘股为主,但是等权重配置的医药100

如果你认为医药行业会龙头股赢家通吃,行业利润最后会集中在数家医药龙头股上,那么300医药就比较合适,因为是从沪深300中挑选大盘股。

追踪300医药的指数基金,目前主要是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512010),以及其场外联接基金001344

我们都知道,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如果你认为过于集中在某些股票上容易遭遇黑天鹅,这种思路选择医药100就更合适,因为是等权重配置,任何一个股票都不会持有太多。

追踪医药100的指数基金,目前主要是两只:一只是国联安的000059,一只是天弘基金的001550

另外医药行业指数也是有缺点的。
如果把医药行业的子行业再细分,可分为化学药、仿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医疗服务等子行业。

大部分子行业的收益其实都不错,但仿制药和中医药,这两个子行业的收益却比较差。如果医药行业指数基金能剔除掉这些质量差的子行业,那么收益便会提高一大截。

基金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开发了两个新指数:医药50指数中证创新药指数。


医药50指数是医药行业的策略类指数,从医药行业中,挑选收入、ROE、毛利率等综合排名最高的50只龙头公司。

因为对盈利能力有一些要求, 所以可过滤掉一些盈利能力下滑的公司,比如一些搞仿制药的公司。


创新药是医药行业的子行业,创新药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从长远看,创新药也是推动医药行业进步的主力。

总体来说,医药50指数更稳定一些,覆盖的子行业更多,更适合普通投资者,创新药行业指数则波动更大,风险相对高一点。


目前市场上追踪这两个医药指数的基金都刚成立,
医药50对应的是富国的515950富国中证医药50ETF

创新药指数基金则是银华基金的159992银华中证创新药产业ETF

美股医药行业,同样是长期收益不错的行业。

1989-2014年,标普500指数涨幅465%,同期标普医疗保健涨幅高达969%,而在过去的2018年标普医疗保健板块同时也体现出其防御能力,全球各大指数泥沙俱下的背景下,标普500医疗保健等权和标普全球1200医疗保健却都获得正收益。


国内目前能买到的美股医药行业指数基金不多,目前规模大于1亿的,主要是广发全球医疗保健000369。
这只指数基金投资的是全世界的医药行业大盘股,不完全是美股的医药龙头,也有欧洲、日本等市场的医药龙头股,但主力是美股的医药行业。

最后,为了方便大家投资,这里特意整理如下表格供大家查询参考。

05

最后再叨叨一点马后炮经验。

错过医疗的朋友,也别懊悔,这次一定要吸取教训,抓住下次机会。

股市缺钱,不缺机会。

股票和基金,一定要在市场很冷清、很熊的时候买。

然后像守寡一样守着。

等市热起来,咱们就开始收割利润了。

医药是2018年市场跌到惨不忍睹的时候买的,现在收益72%

永动机-高收益组合,是前面跌下来,定投买的,

2900点以上,我就没定投买了,现在就在等着收割利润。

3个月时间总收益16%,如果继续涨,还可能继续收割。

我看很多朋友,2600点的时候,犹犹豫豫,不敢买,不敢投,

即便我实盘真金白银投的时候,很多人也是怀怀疑疑。

等到市场涨起来了,然后再拍着大腿后悔。

这次的医药,就当是经验和教训吧。

走过一轮涨跌,就会慢慢明白基金赚钱的门道。

等到下次市场再跌下来,一定要敢于买入。

等再反弹的时候,咱们就坐等着收割利润。


基金实际上非常简单,99%的人投基金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不懂,看完下面这些攻略,将帮你远离亏损,赚10%-15%收益。

基金全攻略:

1、基金全攻略:一篇文章帮大家讲透基金,不仅有理论还有我的实战结果

2、基金如何选:帮大家彻底搞懂怎么选出优质基金

3、基金怎么买:90%的人不懂,基金买入时机极其重要,这篇文章帮你彻底搞懂

4、基金怎么卖:手把手教你基金怎么卖,才能赚100%收益。

下面是重磅:

5、基金干货书籍:我给大家整理了10几本经典书籍,帮你功力会再上一个台阶

6、基金20强名单:公认优秀的基金名单,业绩可以超过80%的基金


我现在基金持仓200多万,盈利40万左右,一路走来,我非常知道朋友们的迷茫。

以我的真实经验,大家不要到处问来问去,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相信我,耐心的花1个小时,认真学学上面几篇完整攻略,基金就能基本学懂。

然后大家可以看我公号的实盘,实盘完全按攻略在操作,实盘能让理论全部落地。最好大家拿一点点钱,参考攻略或实盘实践一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经过一轮涨跌,你真正赚到钱,你就完完全全搞懂基金了。

这是最快最捷径的一条路,也我真金白银实战的经验

知乎是非常好的学习平台,我在知乎6年,真心学到很多。我也会努力分享干货,让更多后来者受益。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一定知无不言!

作者:米多多,投资摸爬滚打10几年,赚过大钱,也亏过大钱,终有所悟。目前基金持仓300多万,计划未来10年达到1000万,财务自由退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不少朋友在问关于医疗基金的投资问题,问现在还能不能买?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你自己的情况、市场的整体环境以及你对医疗行业的判断来聊。我试着从几个角度帮你分析分析,希望能说得透彻点,也尽量不那么“官方”的腔调。首先,咱们得明确,医疗基金“还能不能买”这个问题,其实是问:1. .............
  • 回答
    互联网浪潮下的坚守与跃升:基层医生在数字时代的新机遇近期一份调查报告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高达七成的基层医生表示“不后悔现在的职业选择”。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肯定,是对他们辛勤付出和价值认同的回响。然而,在互联网经济汹涌澎湃的当下,基层医生的职业发展之路,是否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契机?答案是肯定的。数字.............
  • 回答
    医疗基金亏损15%这一现象看似与“医疗行业很稳”的传统认知相矛盾,但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其成因及未来走势。以下从行业背景、亏损原因、未来恢复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医疗基金的性质与运行机制医疗基金通常指医保基金(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如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
  • 回答
    医疗基金回本后是否继续持有或清仓,需要结合行业基本面、市场环境、基金特性以及个人投资策略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医疗基金回本的可能原因1. 短期市场调整 医疗行业受政策、经济周期、技术变革等影响较大,可能因市场波动出现短期回调。例如,2023年医保控费政策、医药集采降价等事件可能导致.............
  • 回答
    哎,看到医疗基金又跌了,我这心也是七上八下的。10%的亏损,说实话,看着确实挺肉疼的,尤其是在咱们都指望着它能稳健增值的时候。怎么回事儿呢?这医疗行业,虽然长远看是个朝阳产业,但它也有自己的周期性和波动性。最近这段时间,可能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你想啊,疫情过后,大家对医疗的需求可能会有结构性的变化,.............
  • 回答
    2022年葛兰的医疗基金能否“翻身”,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是从行业趋势、基金策略、市场环境及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的详细解读: 一、2022年医疗行业整体趋势1. 疫情后复苏与结构性变化 疫情冲击后的恢复:2022年全球医疗行业逐步从疫情初期的低迷中恢复,但复苏节奏因地区差异而异。中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在职业选择上会遇到的纠结。两者都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内非常顶尖的选择,但方向和侧重点却大相径庭。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一下,看看哪个更适合你。TOP10公募基金医疗研究员这个选择,通俗点说,就是你将在资本市场里,用数据和信息去“预判”和“分析”医疗健康行业的未来。 你的核.............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切中了当下很多投资者的心。消费和医疗,这两个听起来就稳扎稳打的行业,确实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它们估值都不低的时候,是不是还能放心大胆地往里投,就成了需要好好捋一捋的事儿。咱们先分别拆开来看看,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分析。消费行业: 细水长流的“刚需”与“升级”消费,这个词听起.............
  • 回答
    中国近年来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三年内追回医保基金超340亿元,这一成果背后涉及复杂的制度安排、技术手段和多方协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医保基金的"救命钱"属性医保基金是覆盖全国14亿人口的公共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基本医疗费用,包括住院费用、门诊报销、药品和诊疗服务等。其资.............
  • 回答
    坚守在大地上的白衣天使:一位女村医的23载春秋与基层医疗的未来图景当城市里充斥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琳琅满目的专科医院,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隐匿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的基层医疗工作者?云南这位23年如一日,背着药箱穿梭于田间地头的女村医,她的故事,无疑是对“医者仁心”最生动的注解,也映照出基层医疗未来发展.............
  • 回答
    关于国家医保局披露的“新冠病毒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这一信息,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一笔账单,背后牵扯到多层面的公共政策、经济运行和民生保障。1. 资金构成与分担机制的细节: “医保基金”的角色: 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医保基金是如何承担这部分费用的。中国现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葛兰和中欧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这档子事儿,以及支付宝榜单的动态,里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的地方。葛兰的招牌跌近四成,基民却越跌越补,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首先,看到“葛兰招牌‘中欧医疗健康混合C’跌幅近四成”这个数据,心里肯定咯噔一下。近四成啊,这可不是小数目,对于很多把辛苦钱交给基.............
  • 回答
    经济形势不好时,国家大量投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优先用于改善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但常见的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经济规律的考量,也有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的.............
  • 回答
    蓝基因医学考研这事儿,问到点子上了!现在医学考研内卷得厉害,很多同学都在找“靠谱”的门路,蓝基因医学也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点。咱们就来聊聊它到底怎么样,尽量说得具体点,也别整得跟机器一样,咱们用大白话聊。首先,蓝基因医学是什么路子?你得先明白,蓝基因医学不是一个大学或者一个独立的考研机构,它更像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在就医过程中可能会有的感受。你说的“效果普遍不如”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背后可能藏着几个不同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感冒本身是一种病毒感染,目前并没有特效药能够直接杀死引起感冒的病毒。医生能做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帮助身体自己去对抗病毒,.............
  • 回答
    在咱们这人人都有个小病小灾的,谁还没经历过几个半夜急诊或者手忙脚乱救人的时候?所以说,那些整天围着病床转的医生护士是咱的恩人,但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得多少懂点儿“自救”和“互助”的常识跟技能,不然真遇上事儿了,干着急没辙,那可太让人憋屈了。今天咱就掰扯掰扯,有哪些我们非专业人士,也得往心里记点儿,手上.............
  • 回答
    互联网基因检测和三甲医院的基因检测,虽然都涉及基因分析,但它们在服务模式、检测目的、技术深度、解读严谨性、后续服务以及价格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简单来说,一个更偏向于大众化、消费级市场,另一个则更侧重于医学诊断和临床应用。下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详细聊聊这其中的区别:一、 核心目的与定位的差异 .............
  • 回答
    说到相信现代医学,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和最终信任的过程。细想起来,这种信任的根基其实挺扎实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证据和可重复性。现代医学,尤其是医院里的那些“西医”,它们走的都是一套严谨的科学研究路径。这不像有些领域,观点来来去去,变化莫测。在医学领.............
  • 回答
    韩启德、饶毅、王立铭这三位在中国科学界和医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联手发起的“科学与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举措。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而这次的联袂,更像是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响亮的信号:科学与医学的普及和传播,到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系统性推动的时刻.............
  • 回答
    北医三院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国家卫健委回应“基本符合规范,如有违法违规绝不护短”,这件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为普通老百姓,听到这样的消息,尤其是发生在顶尖的医院里,难免会有一些担忧和疑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卫健委的回应是“基本符合规范”,并且强调“绝不护短”。这释放了一个信号:相关部门在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