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体制内或者国企的子女很有钱?

回答
关于“体制内或者国企子女很有钱”的这种普遍感受,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促成这种印象的现实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稳定的高收入与福利保障

优厚的薪酬体系: 许多体制内和国企单位,尤其是央企、大型国企以及政府部门,其薪酬结构通常比较完善,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包括绩效奖金、年终奖、津贴补贴等。这些收入水平往往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相对稳定。
完善的福利保障: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体制内和国企的员工普遍享有远超市场化企业的福利待遇,包括但不限于:
五险一金: 缴纳比例高且基数大,公积金是重要的财富积累来源,可以用于购房等。
带薪休假与年假: 充足的休假时间保证了生活品质和休息。
医疗保障: 许多单位提供额外的补充医疗保险或定点医院报销,减轻了医疗负担。
住房补贴/福利分房: 在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单位,仍然存在或曾经存在住房补贴或福利分房政策,这极大地降低了购房成本。
通讯、交通、餐补等: 日常的各项补贴能够有效提高可支配收入。
带薪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持续的培训和晋升通道意味着收入的稳定增长。

隐性收入与灰色空间(已大大减少,但历史原因仍有影响): 尽管现在反腐力度加大,但过去某些时期,体制内和国企确实存在一些隐性收入或与职权相关的便利,这些可能转移到子女身上,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为子女的早期发展提供支持。

二、 职业发展的优势与便利

“父辈效应”与人脉资源:
信息不对称: 父母在体制内或国企工作,往往能更早地获取到国家政策、行业动态、市场信息等,这些信息优势可以用于投资、创业或帮助子女选择更有前景的职业。
推荐与内部机会: 在一些岗位招聘或内部晋升时,拥有体制内背景的父母可能能够为子女提供一些推荐机会,或者让子女接触到一些市场化的企业难以提供的内部锻炼和学习机会。
人脉资源: 父母的同事、朋友、上下级可能都在各自的领域有一定资源和影响力,这些关系网在子女求学、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职业选择的优势:
稳定且体面的职业: “体制内”和“国企”本身就被视为一份体面、稳定且有社会地位的工作,很多家长希望子女能继承这份“铁饭碗”,也更容易实现。
规避风险: 相较于创业或市场化竞争激烈的行业,体制内和国企的职业风险较低,收入稳定,也让子女在经济上更无后顾之忧。

三、 财富传承与早期投资

家庭财富积累: 父母稳定的高收入和福利保障,使得家庭能够更早、更有效地进行财富积累,包括储蓄、投资等。
早期教育和素质培养: 更优渥的家庭经济条件,使得父母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在子女的早期教育上,例如:
优质的教育资源: 送子女去更好的幼儿园、小学,甚至出国留学。
课外辅导和特长培养: 钢琴、绘画、乐器、体育等各种特长班,提升子女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国际视野的培养: 旅游、交流活动等,拓宽子女的眼界。
购房和投资支持: 在子女成年后,父母有更强的经济能力为子女提供购房首付、创业启动资金,甚至进行一些早期投资,帮助子女快速积累原始财富。

四、 社会观感与信息传递偏差

信息筛选效应: 那些在体制内或国企工作但生活并不富裕的家庭,他们的信息可能不会像那些日子过得滋润的家庭那样被广泛传播。大众更容易注意到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例子,形成一种“幸存者偏差”。
媒体和社会舆论: 媒体报道有时会放大某些群体或个体的财富状况,或者将“体制内”、“国企”等标签与“稳定”、“有钱”等概念联系起来,强化了公众的认知。
身份认同与社会阶层: 在中国社会结构中,体制内和国企员工长期以来被视为社会中产或以上阶层,这种身份认同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财富联想。

总结来说,“体制内或者国企的子女很有钱”的感受,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父母自身经济基础稳固: 高薪酬、高福利保障是直接原因。
2. 职业发展的便利性: 人脉、信息、内部机会等“软实力”的加持。
3. 家庭财富的有效积累与传承: 父母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早期教育和人生初期的经济支持。
4. 社会认知的偏差与信息传播的特点: 更容易关注到“成功”的案例,形成刻板印象。

需要强调的是:

并非所有体制内/国企子女都很有钱。 同样存在收入不高、生活压力大、职业发展受限的群体。
“有钱”的定义也很宽泛。 有些可能是家庭资产丰厚,有些可能是父母经济基础好,也有些是子女自身能力强加上家庭支持的结果。
时代在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一些过去的优势也在弱化。

因此,这种感受更多是一种基于普遍现象和群体特征的观察,是多个维度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也需要理性看待,避免以偏概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想赚点合法的钱很难,很难。分公司+职业经理人+不相关的一个小领域+从来不过问不打招呼+自己的真本事+向市场提供真实的服务=每年可以赚个200-1000万不等。代价也很大,隔两年都会被检查一遍赚的钱是不是干净的,但是没办法,生意还是要做的,钱还是要赚的。不过好处也很多就是了,财务情况很宽裕,分的老房子早就不住了,新买了250多的大平层,我爸连单位的配车都不要了,开Q7上下班,就算现在把新换的750开过去,估计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user avatar

同学里也有四五个四品以上大员的直系亲属了,感觉他们念书时的经济条件远远不如家里经商做生意的同学家庭。我就从他们那里看到过一件奢侈品,是市面上买不到的名家文集附带作者赠言。包括后来家里出了大型猫科动物的同学,感觉都没有家里一年流水八位数的私企老板家庭过的滋润。当然,我说的是十几年前的事情,我毕业后当了超市收银员,接触不到太高的人群。级别更高的干部家庭生活我就是道听途说了,没有直接感受。


这几位衙内同学据我接触,没有一个在上学的时候想从仕,甚至有人在念小学的时候就明确的跟好友说“当官不自由”。这位同学的判断是怎么做出来的?暑假跟爷爷去海滨,她穿着泳装到了沙滩,办公斤和警卫居的叔叔不让他们接近海水,理由是“风浪大”。爷爷坚持遵照组织意见,但是路途上可以看见许多普通人家的小朋友在海滨戏水,于是她耿耿于怀。事实上,他们当中确实没有一个参公的。


体制内最大的实惠无非是福利房、集资房、团购房搞几套,家里有投资意识可以在股票和房地产多投资一点。同学里的大款家庭,90年代就在最贵的小区买座楼,不顾计生政策生七个;或是不仅一出手一座楼,给学校解决实际问题老太爷开校运动会坐主席台,体制内哪有这风光。纳税大户在酒桌上问父母官“我接待客人敢一晚上花二百万,当然不带黄赌毒,领导您是了解我的人品,您当领导有这自由?”父母官纷纷表示不敢花不敢花,“老王你请我我都不敢去”。在我上学的年代,国企高官的生活质量仅次于私企老板,孩子经常用一些新款手机、PDA、外国时装。


说来很多对“金斧头”有执念的朋友不会相信。高官没有正常的私生活,老百姓很多吃喝玩乐的乐趣他们享受不到。之前一位体制内的朋友在群里吐槽,说他在农家乐示范区调研三个月,跟农民兄弟同吃同住,感觉某地农家乐建设是一群不会吃喝玩乐的公物员努力想象吃喝玩乐、指导群众吃喝玩乐,所以树的典型都没什么效益。级别较高的同志往往频频异地任职,下属布置的官邸”墙新画不古”,书架陈设敷衍、不符合人设,不如电视上的77元廉租房有“家的感觉”。令狐时期,某以前经常上七点档的退休老人发牢骚,亲弟弟生病来北京做手术,他都不能去探视,享受亲情都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