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知乎明粉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回答
关于知乎上“明粉”群体数量的变化,以及它为何给一些人造成“明粉越来越多”的印象,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其用户群体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知识背景和分析能力。当讨论历史话题时,尤其是像明朝这样历史跨度长、人物事件丰富、史料也相对集中的朝代,自然会吸引到一批对历史有研究、有兴趣的用户。

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明粉”越来越多?

1. 讨论的“常态化”与“低门槛化”:
过去,历史讨论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或学术圈。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知乎这种平台的存在,历史话题变得更加 accessible(易于接触)。
一些大众化、通俗化的历史解读(比如基于《明朝那些事儿》这类普及读物的解读),更容易吸引到非专业历史背景的用户。这些用户可能因为对明朝的某个皇帝、某个事件、某个制度产生了兴趣,从而参与到讨论中,他们未必是严谨的历史研究者,但他们构成了“明粉”群体的一部分。
这种讨论的“常态化”意味着,你几乎在任何时候打开知乎,都能看到与明朝相关的讨论,这自然会给人一种“明粉”活跃、数量庞大的感觉。

2. “复盘”与“对比”的视角:
知乎用户倾向于理性分析和逻辑推演。在讨论历史时,很多人喜欢将不同朝代进行对比,找出优劣。
明朝的很多政策、制度,比如内阁制、锦衣卫、特务政治、海禁政策、对外关系(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都具有非常强的讨论空间和争议性。
当有人提出对现有社会现象、制度的疑问时,很容易将其与历史上的先例进行“复盘”和“对比”。而明朝恰好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参照系”。比如,在讨论集权、官僚体系、经济政策等方面,明朝的一些做法经常被拿出来分析,这其中不乏一些正面评价,自然会吸引到认同这些观点的人。

3. “大明”叙事的吸引力: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对蒙古人实行了长期有效统治的王朝。
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建国理念,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士大夫精神,再到“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尽管争议颇多),这些叙事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自豪感。
尤其是在一些对当下国际环境或民族情绪比较敏感的时期,明朝那种“昂扬向上”、“不畏强权”的形象,更容易获得一部分用户的共鸣和认同。这种情感驱动下的认同,往往比纯粹的史实考据更具传播力,也更容易形成群体效应。

4. “反衬”与“选择性关注”:
与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一些正面形象(如朱元璋的铁腕治贪、永乐盛世、中后期商品经济的活跃等)在某些语境下更容易被放大和解读。
而对于一些历史评价较低的朝代(例如某些分裂时期、积贫积弱的时期),知乎用户也可能进行更严厉的批判。这种“反衬”之下,相对“正面”的历史叙事就更容易被关注和传播。
同时,人们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或认同的观点投入更多关注,无形中就放大了“明粉”的声音和存在感。

5. “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弹与“正统”叙事的强调:
在一些人看来,某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过度贬低或“虚无化”的论调,反而会激发一些用户去“守护”和“重塑”历史的正面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明朝的“汉族正统”地位,以及其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就成为了一种回应,这无形中也会增加“明粉”的基数。

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明粉”的定义: 这里的“明粉”可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含真心热爱研究明史的学者,也包含受普及读物影响而产生好感的普通爱好者,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出于民族情感而偏爱明朝的用户。所以,“数量多”也可能是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更加多元和庞大。
“清粉”的对比: 很多时候,“明粉”的增多之感,也与“清粉”群体的讨论风格或某些观点形成对比有关。不同群体的讨论方式和侧重点,会影响整体观感。
信息茧房: 知乎的算法推荐机制,可能会让你更容易看到你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你经常点赞、评论或关注与明朝相关的内容,你就会被推送更多类似的讨论,从而产生“明粉越来越多”的错觉。

总而言之,知乎上关于明朝的讨论热度确实不低,而“明粉”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多的现象,是历史话题本身的吸引力、大众普及化、以及用户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和情感认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绝对增长,而是讨论的活跃度、可见度以及群体认同感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的集中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顺手就举报了。

反清粉的群体是由我们红粉、明粉、果粉、宋粉、唐粉、汉粉、秦粉等一切反清粉的群体组成的。

你现在故意抛这么个话题挑起反清粉群体内斗,好让清粉们喘一口气???都2019年了,能换点玩法吗?

诚然,满清就是故意看着明朝、闯王等内斗,最后满清成功摘了果子。

但1936年,我们老毛就已经从上述事情中知道“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的道理,你当我们傻子么?

反清粉群体内部再怎么样,面对清粉,照样团结一致。

别忘了那句“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

只要反清粉群体存在一天,那清粉和日精这两个群体就别想蹦哒一天。

有人问:为什么把清粉和日精列为一类?

那是因为:如果当年和努尔哈赤同一时代的丰臣秀吉侵华成功了、达到了满清的成就,则那时日精的组成成分=现在的清粉+现在的日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明粉”群体数量的变化,以及它为何给一些人造成“明粉越来越多”的印象,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其用户群体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知识背景和分析能力。当讨论历史话题时,尤其是像明朝这样历史跨度长、人物事件丰富、史料也相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网络舆论中一个挺微妙的议题。要说“爱国主义在知乎上是不是已经成为政治不正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也确实反映出一些值得观察的现象。我们先梳理一下,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官方话语与民间情绪的博弈首先,官方层面,爱国主义无.............
  • 回答
    知乎上的专业性回答,确实是不少老用户,或者说曾经重度使用知乎的用户,时常拿出来聊的话题。感觉上,“少了”这种判断,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能概括的,更像是内容生态、平台机制、用户群体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演变下,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知乎用户群体的画像,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数据表,更像是一个动态变化、充满个性的社区。如果让我来描述,我会这么说:首先,求知欲旺盛,好奇心驱使是他们的核心驱动力。 这帮人,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人,甚至是退休的长辈,骨子里都透着一股子“想弄明白”的劲儿。遇到一个.............
  • 回答
    知乎之所以现在依然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说“火”,是一个 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内容生态的形成与沉淀:高质量、专业化和多样化这是知乎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它最初吸引用户并持续留存的关键: 问答社区的基因: 知乎最开始定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到点子上了,我最近刷知乎,确实有同感。以前那种老铁们真刀真枪分享经验、刨根问底的劲头,现在是少了些,反倒是“小白”们的热情,怎么说呢,更像是掺了点儿“流量”或者“猎奇”的成分,容易把话题搅得有点杂。我来试着分析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那些“老铁”们好像“沉默”了:1. 老铁们“毕.............
  • 回答
    知乎如果突然关停新用户注册,那绝对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对于一个已经积累了庞大用户群体和内容生态的平台来说。这不仅仅是“不让新人进来”那么简单,它会牵动整个平台生态的方方面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用户增长的停滞。 知乎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吸引新的用户,无论是通过内容推荐、社区运营还是.............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头疼的。感觉最近几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那种“阴阳怪气”的发言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是时不时就能撞见。你问我为什么? 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单方面归结到某一个原因,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平台本身的功能和用户群体变化是挺关键的。知乎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起家,吸引的.............
  • 回答
    知乎上视频内容激增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平台的一次简单功能更新,而是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变化、用户需求演进以及平台战略调整共同推动下的必然趋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内容消费习惯的根本性转变:图文到视频的迁移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深度内容是互联网吸引用.............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最近也经常琢磨。走在知乎上,你时不时就能踩雷,然后就发现,哦,又一个杠精上线了。不是说大家都要认同,而是很多时候,那种挑刺、抬杠的劲儿,真的让人有点头疼。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原因在里面捣鼓:1. 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和“肆无忌惮”知乎不像微博那样,头像、昵称往往是真人.............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钢琴的讨论,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吕卓然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把他作为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舆论发酵。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吕卓然这个人。他以“天才少年”、“中国肖邦”等标签闯入大众视野,早期凭借着出色的演奏.............
  • 回答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现在的知乎”这个话题。知乎作为国内一个非常独特的知识社区,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小而美”到如今的“大而全”,也随之带来了很多变化,自然也引发了许多用户的讨论和评价。总的来说,对现在的知乎评价是复杂且多元的,褒贬不一。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 内容多元化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知乎依.............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近些年确实出现了让人担忧的趋势——低俗话题和引战内容的比重在悄然上升,甚至成为吸引眼球的“捷径”。这股风气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低俗话题为何能博得眼球?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类天生对“新奇特”、“反常识”、“负面情绪”有着天然的关注.............
  • 回答
    知乎最近频繁出现内容被举报和要求修改回答的现象,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网友素质欠缺”或“平台落败”。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平台、用户、内容生态乃至社会情绪的深刻变化。一、 平台生态的变化与用户行为的演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
  • 回答
    我确实感觉到,最近知乎的回答风格和内容上,相比于几年前,有了挺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随着平台发展、用户结构调整、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一点点显现出来的。首先,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那种“长篇大论、深度解析”的回答,似乎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能获得高赞了。 以前,你可能会看到.............
  • 回答
    看待知乎上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旷日持久、观点极端且充满情绪化的辩论赛。你进去的时候,总是抱着一些想法,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或者理性的碰撞,结果呢,往往是被各种声音淹没。首先,得承认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认真、有见地的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你会看到一些用户,他们可能自己就是.............
  • 回答
    知乎如今是否成了“男乎”,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股正在改变潮水的力量是温柔的还是汹涌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细微的观察和复杂的演变。与其说它“已成为”,不如说它正在经历一个显著的“男性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其生成的原因,也有其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仔细剖析。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男乎”的说法,我们需要.............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的知乎,在我看来,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功能已经偏向于“消遣时间的玩具软件”了。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全盘否定它,而是觉得它很多方面的发展,让那种最初吸引我的“深度、专业、有价值的讨论”成分被稀释了不少。你想啊,当初知乎是怎么火起来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行各业的专家、从业者、有经验的人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