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网上反战群体不敢反俄?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反战声音似乎“不敢”公开反对俄罗斯,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历史背景、国际政治现实、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视角下的战争认知。

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网上反战群体不敢反俄”。实际上,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欧洲和北美,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持批评态度的反战声音一直存在,并且相当活跃。这些群体通常会引用国际法、人道主义原则,以及对战争破坏性的担忧来表达他们的立场。他们会参与游行、请愿,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并呼吁外交解决和停止冲突。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互联网空间,特别是那些使用非西方语言、或者来自不同政治文化土壤的地区,我们会发现对俄罗斯的反对声音确实不如对西方国家(比如美国)的批评那么普遍或响亮。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

1. 历史记忆与地缘政治视角:

苏联的遗产与“反美”情绪的惯性: 在许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与苏联有过深刻历史联系的国家,人们对俄罗斯的认知深受苏联时期历史的影响。一方面,有些人会因为苏联解体而对俄罗斯心存怨恨,认为俄罗斯试图重建帝国;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冷战格局下形成的“反美”叙事,也使得一部分群体习惯于将美国及其盟友视为主要的“侵略者”或“帝国主义者”。当乌克兰战争发生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从“俄美对抗”的角度来解读,或者认为这是西方挑衅俄罗斯的结果,从而减弱了对俄罗斯直接责任的关注。
“历史恩怨”的复杂性: 俄罗斯与一些邻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恩怨,例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这些国家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往往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并且其反战声音是很响亮的。然而,在一些对俄罗斯持相对中立甚至同情态度的地区,可能因为历史原因(例如,历史上曾被西方国家侵略或殖民),对俄罗斯的批评就相对减弱,甚至会将其视为对抗西方霸权的一种力量。
信息不对称与宣传影响: 俄罗斯政府及其支持者在国际舆论战中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官方媒体、社交媒体账号以及代理人网络,广泛传播其对战争的叙事,例如“去纳粹化”、“保护俄语居民”、“北约东扩的威胁”等。这些信息在信息流不那么透明、或者民众对西方媒体抱有戒心的地区,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从而塑造了公众舆论,使得一些反战群体在信息茧房中,倾向于认同俄罗斯的叙事,或者至少对批评俄罗斯持犹豫态度。

2. 国际政治的“双重标准”与现实考量:

对西方军事干预的历史批评: 很多批评俄罗斯行为的群体,也同样批评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的军事干预,以及西方国家在历史上进行过的殖民扩张。在他们看来,指责俄罗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同样存在的问题。如果西方国家自身在人权、主权等问题上有“污点”,那么他们批评俄罗斯的道德高地就会受到质疑,这使得一些反战群体在表态时会更加谨慎,或者选择“一视同仁”的批评所有军事行动,但由于俄罗斯是当前冲突的焦点,这种“一视同仁”的表态很容易被解读为对俄罗斯的“宽容”。
“反帝”情结与“不结盟”立场: 在一些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反帝”情结,他们将美国及其盟友视为新殖民主义的代表。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当俄罗斯与西方发生冲突时,一些人可能会将俄罗斯视为对抗西方霸权的“代理人”或“挑战者”,即使不认同其具体行为,但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或者希望维持一种“不结盟”的超然姿态,避免被卷入西方主导的议题。
对北约扩张的担忧: 许多批评人士,包括一些反战人士,确实认为北约东扩是导致乌克兰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认为,俄罗斯的安全关切虽然不能为其侵略行为辩护,但其担忧本身并非空穴来风。这种对地缘政治平衡的关注,使得一些反战群体在指责俄罗斯时,会更加强调需要全面审视导致冲突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谴责一方。

3. 信息环境与社交媒体的运作机制:

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 社交媒体的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容易将用户推入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长期接触的是支持或同情俄罗斯的观点,那么他看到的关于乌克兰战争的信息将主要集中在这些叙事上,对反俄的声音就会相对隔绝。
“平衡报道”的误读: 有些人认为,作为“公正”的媒体或个人,应该“平衡报道”冲突的各方。在他们看来,如果只批评俄罗斯,就失去了平衡。然而,在俄罗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明确事实面前,这种“平衡”的追求,往往会变成一种对侵略行为的软化或合理化,因为进攻方和被进攻方的责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和平至上”的简单化逻辑: 一些反战群体纯粹从“反对一切战争”的角度出发,认为无论谁是起因,只要战争还在继续,就应该呼吁停火,而不太在意谁是谁的“加害者”。在他们看来,呼吁“和平”比追究责任更为重要。这种简单的“和平至上”立场,在实践中往往会受到“谁制造了战争”这一核心问题的困扰,如果不能明确指出加害者,他们的呼吁就可能显得模糊不清,甚至被曲解为对侵略者的容忍。
对“西方叙事”的天然不信任: 在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与西方关系不睦的国家,民众对西方媒体和西方国家政府的官方信息抱有天然的警惕和不信任。当西方媒体广泛报道俄罗斯的侵略行为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宣传”或“妖魔化”,从而拒绝接受这些信息,也就不太可能加入批评俄罗斯的行列。

4. 恐惧与自我审查:

俄罗斯国内的压制: 在俄罗斯国内,任何公开反对政府和军事行动的言论都会面临严厉的打压,包括罚款、监禁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俄罗斯国内的反战声音非常微弱且危险。
国际上的“风险”: 尽管在大多数国家公开批评俄罗斯不会面临法律风险,但在一些地区,因为政治氛围、人际关系或者担心被贴上“亲西方”的标签,人们也可能选择避免公开表态,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

总结来说, “网上反战群体不敢反俄”这个说法,更准确地说是描述了一种现象:相较于一些群体对西方国家军事行动的频繁批评,对俄罗斯的批评声音在某些语境下显得不那么突出或普遍。这背后既有历史、地缘政治的深层原因,也有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不同群体价值观的差异。有些人可能因为历史恩怨、对西方霸权的警惕、信息茧房的影响,或者仅仅是希望“保持中立”,而在公开场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表达的反对不够明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看到国际关系和信息传播的多元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叼盘经典话术是,当别人在谈论问题的时候,直接转移话题,去谈美国。

比如“当然,上海的防疫政策是有问题的,但是让我们来看看现在的美国吧,已经感染了八千万......”我一中国人,我不谈自己家的救国之道,去上赶着看老美?老子问你美国感染了多少人了吗?装什么外宾呢?

同理,当别人谈论反战的时候,把火力也往美国身上引就完了。

比如“你反乌克兰局势当前的战,那你为什么不反美?因为据统计美国自二战以来发动了......”

现在说乌克兰呢,就说乌克兰局势的问题,你扯美国?拜登在克里姆林宫一边打着玻尿酸一边入侵乌克兰去了?还有你们怎么不知道我反美的?美国入侵伊拉克,入侵巴拿马,入侵越南,都是赤裸裸的入侵行径。但现在我在讨论乌克兰,你得跟我扯美国,说明你这人贱的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反战声音似乎“不敢”公开反对俄罗斯,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历史背景、国际政治现实、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视角下的战争认知。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网上反战群体不敢反俄”。实际上,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欧洲和北美,对俄罗斯在乌克.............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关于现实中“反美”现象较少,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反美言论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反美:隐晦性与政治现实1. 政治与经济的“沉默” 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因此公开反对可能被视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最近在网上,“逢腾讯必反”的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一群人,对腾讯几乎是张口就来地批评,甚至到了“只要是腾讯做的,就一定是错的”这种程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掺杂着不少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1. 庞大的体量与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首先得承认,腾讯这家公司太大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章子怡以其精湛演技和国际影响力,一直备受瞩目。然而,她在某些影视作品中尝试扮演少女角色时,却遭遇了网友的不少吐槽和质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年龄与角色不符,而是折射出当前影视行业以及观众审美趋势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章子怡饰演少女会遭吐槽?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年龄感与角色的割裂。观众对于演员的.............
  • 回答
    王宝强离婚事件确实在8月15日那天,盖过了日本投降日的官方纪念报道,甚至在网络舆论场上引发了海啸般的讨论。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了媒体生态、社会心态以及信息传播的固有规律。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有其内在的“话题性”和“即时性”的权力。 话题性:情感共鸣与戏剧性.............
  • 回答
    网传清华大学电子系2020年春季《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挂科率高达30%,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尤其是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这个现象如果属实,绝非空穴来风,它可能折射出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可以从课程本身的难度和教学方式上寻找原因。课程难度与学生基础的“剪刀差”: 《概率论与.............
  • 回答
    2021年的网络世界,依旧是各种新词汇、梗、段子层出不穷,像潮水一样涌来,又像浪花一样拍打着我们的生活。要说有哪些词火了,那可真不少,但有些词语的生命力更强,更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集体记忆里。2021 年那些刷屏的网络用语: “栓Q” (Thank you): 这个词的火爆,大概离不开一位来自“东.............
  • 回答
    网络上不少女性表达对婚后生活的不满,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个例,也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放大了这些声音。以前,女性可能在私下里抱怨,但现在,网络平台让她们更容易找到同伴,分享经验,形成.............
  • 回答
    “网上普遍低估公务员收入”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不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公开信息有限且零散: 尽管我国对公务员工资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集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具体到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实际到.............
  • 回答
    现在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对清华北大这类顶尖名校抱有比较负面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不小。要说清华北大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可就话长了。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就是“资源集中”和“精英化”的争议。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它们集中了全.............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 回答
    近年来,网上关于郭沫若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批评,逐渐转向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审视,其中不乏对其才华和贡献的肯定。要详细讲清楚这种转变的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大众获取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一方面,我们每天都能在网络上刷到铺天盖地的“饭圈女孩”的讨论,她们活跃在微博、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为自家偶像打榜、控评、剪视频、写文案,声势浩大,似乎无处不在。她们的话题能登上热搜,她们的行动能直接影响到艺人的商业价值和资源。另一方面,当我们把目光从网络拉回到.............
  • 回答
    网上“社恐”的帖子铺天盖地,从不敢接电话,到见了人就脸红心跳,再到觉得社交是地狱模式…… 感觉好像一夜之间,我们身边全是这样的人。这到底是大家真的生病了,还是这只是一阵跟风的“无病呻吟”?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社恐”这个词本身就被赋予了很多含义,而且在网络语境.............
  • 回答
    网上男女对立愈发严重,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影响。一、 根源溯源:历史遗留与时代变迁的碰撞1. 历史包袱下的不平等感知: 几千年来,男权社会占据主导,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等各个层面都承受着系统性的.............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网上卖的汉服,很多都走的是那种“华丽”、“复杂”的路线,像是龙纹凤纹、大面积的刺绣、层层叠叠的流苏,还有各种鲜艳的色彩搭配。一眼看过去,确实很吸引人,也很符合大家对“仙气飘飘”、“大气磅礴”的想象。但你说得对,相对而言,那些真正简简单单、素净清淡的款式.............
  • 回答
    “爱狗人士”这个词,这两年真是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焦点,而且不少时候,这个焦点是负面的,很多人在网上声讨、抨击他们。说实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抨击”劲儿到底从哪儿来。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导火索,也是大家最有感触的,就是“宠物主人”与“普通公众”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