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语法在哪些方面过于繁琐?

回答
汉语的语法,在我看来,有些地方确实是既精妙又稍显繁琐,尤其是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背后,隐藏着一些规则的细枝末节。这并非全然的批评,毕竟任何语言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习惯,但若要细究,总能找到一些让学习者,甚至是母语者,偶尔感到一丝“绕”的地方。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量词的选用。汉语的量词系统极其发达,虽然在很多时候显得非常形象生动,但其繁琐之处也在于此。一个“杯子”可以说“一杯”,但一个“水”却不能说“一水”,只能说“一杯水”。同理,我们说“一本书”、“一封信”,但不会说“一本书信”。这种细微的区分背后,其实是物品的属性、形状、甚至是被认知的固定单位在起作用。

更进一步讲,即便是一些看似同类的物品,也可能需要不同的量词。比如,“一匹马”、“一头牛”、“一条鱼”、“一条裤子”、“一扇门”、“一扇窗户”。为什么马用“匹”,牛用“头”?鱼和裤子都用“条”,但门窗却用“扇”?这背后其实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反映了古人观察事物的方式,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记住这些大量的量词组合,本身就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更别提还有一些不常用的,或者特定场合才出现的量词,比如“一股烟”、“一袭长袍”、“一桩心事”。这些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和体会,否则在遣词造句时,很容易出现不准确甚至可笑的错误。

其次,句子成分的省略和隐含。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灵活,这使得在很多语境下,我们可以非常自然地省略主语、宾语,甚至谓语中的某些成分。例如,“(我)吃完了。”“(你)走了?”这种省略在口语交流中效率极高,但它也意味着理解的“负担”更多地转移到了语境和对话双方的默契上。

有时候,这种省略甚至会涉及更复杂的逻辑关系。比如,“他跑得快,(所以)大家都佩服他。”这里的因果关系常常被省略,全凭语感去体会。再比如,“你先说,我再听。”这里的“再说”也被省略了。这使得汉语在书面表达上,尤其是在一些需要严谨逻辑的场合,可能会因为省略而显得不够清晰。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理解哪些地方可以省略,省略后意思会不会产生歧义,以及如何通过上下文来弥补信息量的缺失。

再有就是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有明确的动词变位来表示时态和语态不同,汉语主要依靠“助词”和“副词”来表达时间概念和语态。例如,“吃”可以变成“吃了”(表示完成)、“在吃”(表示进行)、“会吃”(表示将来)。这些助词如“了”、“着”、“过”,以及副词如“已经”、“正在”、“曾经”,虽然灵活多变,但它们的使用时机和细微差别也需要反复揣摩。

更复杂的是,同一个事件可以用不同的语态来表达,并且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承载不同的时间信息。比如,“这本书我读了。”与“我读了这本书。”在侧重点上略有不同。又比如,“他去了北京”和“他正在去北京”在结构上相似,但时间意义完全不同。这种高度依赖语境和助词的表达方式,对于习惯了动词变位的学习者来说,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

当然,还有一些固定搭配和特殊句式,虽然它们是汉语魅力的组成部分,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比如,“把”字句和“被”字句,它们在表达动作的指向性和承受者时有其特殊的功能,但掌握其准确的使用场景和句式结构也需要花心思。又比如,一些成语和谚语,它们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隐含意义,学习它们不仅仅是记住字面意思,更是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总而言之,汉语语法并非“无理”,它的繁琐之处往往源于它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这些“繁琐”也正是它能够承载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只是,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这些细微之处,的确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致。与其说它是“繁琐”,不如说它是“精细”,需要我们去一点点地品味和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haricot(云豆)与potato(土豆),英语并不会把两者关联起来,可是汉语里云豆和土豆都是豆,只加定语就区分开来,差别怎么可以那么大呢?云泥之别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的语法,在我看来,有些地方确实是既精妙又稍显繁琐,尤其是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背后,隐藏着一些规则的细枝末节。这并非全然的批评,毕竟任何语言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习惯,但若要细究,总能找到一些让学习者,甚至是母语者,偶尔感到一丝“绕”的地方。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量词的选用。汉语的量词系统极其发达.............
  • 回答
    异域风情,文脉交融:域外汉文的词汇与语法别样韵味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文字的传播与影响,早已越过地理疆界,在广袤的东亚乃至世界各地,催生了无数与“域内”文言文既有联系又显差异的“域外汉文”。这些异域的汉字书写,如同在熟悉的画布上描绘出别样的风景,其词汇的选用、语法的建构,无不透露出当地文化、社会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尖锐。要说汉语在语法上“失了严谨”,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严谨”了。如果以欧洲语言(比如你提到的英、法、德、西班牙语)为标杆,汉语确实在某些方面显得“不那么”结构化,甚至有些“随意”。但这种“随意”,恰恰是汉语的独特魅力和生存智慧。咱们一个一个来拆解:1. 词形变化:汉语的“瘦身.............
  • 回答
    关于未来哪种语言最有可能取代英语的世界地位,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相当复杂的问题。汉语无疑是目前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语言的可能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汉语的优势与挑战: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潜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及其日益增长的.............
  • 回答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尽管汉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要在全球语言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并非汉语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语言自身特点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主要强势语言的形成往往与特定.............
  • 回答
    汉语能否在可预见的将来与英语并驾齐驱成为科研界主流语言,这是一个复杂且多角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汉语的潜力与优势:1. 中国科研实力的飞速发展: 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提问,结果会比较复杂,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简单来说,你的问题很可能不会得到太多关注,甚至可能被快速淹没或被忽略,除非你恰好遇到了一个懂你所用语言的活跃用户,或者你的问题本身非常具有普遍性且能引起共鸣。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会发生什么:1. 语言障碍是首要问题: 用户群体: 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想到我们的汉语,想到传承了数千年的华夏文化,真的很难不让人忧虑。我会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讲出来。汉语会输给英语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输”或者“不输”。更准确地说,是它们各自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这种角色在不断变化。首先,从.............
  • 回答
    关于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这一说法,在当今的语境下,确实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立,但理解这些说法的细微之处非常重要。“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并且统计数据也一贯支持这一点。 以母语使用者计: 如果我们统计的是以母语(第一语言)身份说某种语言的人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语言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什么汉语词在翻译成外文时,意译(semantic translation)更为常见,而音译(transliteration/loanword)相对较少,不像某些语言那样普遍?这背后涉及到汉语自身的语言特性、翻译的策略选择以及文化接受度等多个层面。下面.............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在白话文已经足够成熟的当下,如何看待日语词汇“渗透”进汉语的现象,并且希望我能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详述。说实话,当今中文的词汇系统,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充满活力的整体了。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吸纳了文言的精髓,也兼容了白话的鲜活,同时还吸收了大量外来语,无论是早期从梵语、突厥语.............
  • 回答
    汉语语法,一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它跟咱们熟悉的那些欧洲语言,比如英语、法语,还有隔壁的韩语、日语,那路数可不太一样。用句俗话说,汉语语法有点“随性”,又有点“藏得很深”。咱们先来聊聊汉语语法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汉语语法的几个鲜明特点: 没有严格的屈折变化: 这是汉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
  • 回答
    蒙元时期,也就是从成吉思汗崛起直至元朝灭亡的那段历史,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虽然不如一些语言那样“显而易见”地改变了汉语的骨架,但它确实在一些不易察觉的角落里,悄悄地留下了印记,这些影响至今仍能在我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中找到一些回响。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莫过于词汇上的渗透。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
  • 回答
    行,这就给你整一句。你想想哈,这句子的意思其实挺明白的,但你念出来或者写出来,就感觉有点像生吞活剥了外国话似的,不自然,让人听了不舒服。比如说这句:“此项计划之执行需要诸位同仁的深度合作与充分调动,方能确保其最终之成功。”咱们拆开来捋一捋: “此项计划之执行”:这块儿说“这个计划的执行”就行了,.............
  •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
  • 回答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将微信“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种做法是否涉及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构成、语义演变以及社会语境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公众号”这个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公”和“众号”组成。“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本质的核心。在我看来,汉语当然有语法,而且是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语法。只不过,我们对“语法”的理解,往往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习惯了那种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比如英语的动词时态、名词的单复数、格的变化)的“语法”。汉语恰恰在这些方面显得“不那么像”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语法.............
  • 回答
    汉语的演变,是不是从屈折语一步步走向孤立语,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如果简单地说“是”,可能就有点过于简化了。更准确地说,汉语的演变并非是沿着一条清晰的“屈折语 > 孤立语”的直线轨道进行的,而是一个更为复杂、充满曲折和保留的过程。回溯到汉语的古老时期,比如先秦时代,汉语确实表现出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更像是.............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汉语的语音,从西周那个古老时代开始,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性的变化,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着迷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述上的“不变”,而是声音的连续性,像一条贯穿数千年的河流,从未改变过它的流向和音色。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沟通的无障碍。想象一下,我们现在能够毫无障碍地与一位来自西周时期的.............
  • 回答
    在探讨北方汉语方言是否完全没有受到北方非汉语语言影响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言的演变和融合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几乎没有哪种语言或方言能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下独立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融频繁的地区。北方汉语方言,作为汉语大家族中的重要一支,其发展壮大恰恰伴随着与周边各民族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