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外的人不跳社会摇或者其他揺?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和接受的不少方面。首先,“社会摇”这事儿,你想想,它在中国火起来,有它独特的土壤。

“社会摇”的诞生与传播:中国特色

“社会摇”之所以在中国流行,我认为有几个挺关键的因素: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爆发: 这个是最直接的推手。在智能手机普及、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兴起之前,这种舞蹈可能也就局限在小圈子里。但短视频的算法推荐,让“社会摇”以一种病毒式的方式迅速扩散。大家看到模仿、看到挑战、看到变种,就像滚雪球一样,传播速度是指数级的。
音乐的驱动: “社会摇”通常搭配的音乐节奏感强、重复性高,而且歌词内容有时也比较接地气,甚至带点“江湖气”或者“社会哥”的味道。这种音乐风格很容易让人跟着动起来,尤其是在聚会、KTV这些场合。
模仿的门槛低: 相较于很多需要专业技巧的街舞,社会摇的核心动作相对简单,容易上手。一个标志性的“耸肩”、“摆胯”、“卡点”重复,就能被很多人模仿。这种低门槛使得参与感非常强,让普通人也能体验到“跳舞”的乐趣。
集体认同和身份表达: 很多时候,跳“社会摇”也是一种社群内部的认同方式。大家一起跳,一起喊口号,有种“我们是一类人”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社区、工厂或者年轻人群体中,它可能成为一种释放压力、表达个性的方式。它不太讲究动作的完美,更看重的是一种“状态”和“情绪”。
“魔性”与“洗脑”: 它的重复性、以及某些时候略显“土味”或“浮夸”的表演方式,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魔性”,让人过目不忘,甚至会上瘾。这种“洗脑”效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能脱颖而出。

为什么国外不流行?

那么,为什么在国外,这种形式的舞蹈就没有像在中国这样大规模地火起来呢?这其实跟我们上面提到的几个点是反向的:

文化背景和音乐偏好:
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国外同样有很多节奏感强的音乐,比如EDM(电子舞曲)、Hip Hop、Funk等。但他们的音乐发展历史悠久,风格更加细分和多元。像“社会摇”这种在中国形成特定含义和表现形式的音乐,在国外可能没有对应的文化载体。
舞蹈文化的根基: 欧美国家有深厚的街舞文化根基,像Breakdancing、Popping、Locking、Hip Hop dance等,这些舞蹈体系非常成熟,有自己的历史、理论和技术要求。当人们想跳舞时,他们更容易接触到和学习这些已经被广泛认可和尊重的舞蹈形式。
“土味”与“亚文化”的接受度: “社会摇”在中国盛行时,很多时候带有一种“土味”的自嘲或者一种非主流的“亚文化”属性。这种“土味”在国外文化语境下,可能不一定会引起同样的共鸣。他们有自己的“土味”或者“魔性”文化,但“社会摇”这套体系不一定能移植过去。

社交媒体的运作模式:
算法差异: 虽然国外也有短视频平台(如TikTok,和国内的抖音在海外是同一家公司,但内容生态和流行趋势会不一样),但其算法推送的内容侧重点、以及用户创造的内容主题,与中国本土的社交媒体生态有所不同。TikTok在海外可能更倾向于病毒式传播的段子、搞笑内容、或者一些特定的舞蹈挑战(比如一些节奏明快、动作有记忆点的现代舞或Hip Hop编舞),而不是“社会摇”这种特定风格的舞蹈。
文化内容出口的“水土不服”: 很多文化产品,包括音乐和舞蹈,出口到其他国家时,往往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被接受。即使是中国的流行音乐,能真正火遍全球的也相对较少,更何况是“社会摇”这种与中国特定社会文化和互联网生态紧密结合的产物。

舞蹈的“专业化”与“娱乐化”的平衡:
对舞蹈的理解: 在很多西方文化中,舞蹈往往被赋予更高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如果想跳舞,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学习那些有明确技术标准、有表演性、有艺术性的舞蹈。而“社会摇”更偏向于一种“大家玩起来”的放松状态,其随意性和非标准化的特点,可能不符合他们对“舞蹈”的普遍认知。
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国外有非常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音乐节、派对、各种体育活动、电子游戏等等。在众多的选择中,“社会摇”这种形式不一定能占据一席之地。

“标签化”的形成:
“社会摇”这个标签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具体、甚至带点戏谑意味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承载了特定的音乐、动作、以及大众对它的某种解读。这个标签在其他文化语境下,并不存在,或者说没有被赋予同样的含义,所以很难被直接“拿来”并流行。

举个类比: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突然流行起某种源自其他国家、非常小众的民间歌舞,并且它的流行是因为某个视频APP的病毒式传播,配上特定的网络神曲。即便这种歌舞本身很有特色,也很难想象它会在中国像“广场舞”一样普及,或者像“社会摇”一样成为一种网络现象。因为它没有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音乐偏好、社交习惯和互联网传播逻辑来支撑。

所以,不是国外的人“不想”跳,而是“社会摇”这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太“中国化”了。它与中国当下的互联网传播方式、音乐喜好、甚至某些社会心态紧密相连。当这些元素到了别的文化语境下,就很难再激起同样的火花。而国外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舞蹈、自己的社交娱乐方式,去满足他们对节奏、释放和群体活动的需要。

就像很多国外流行的音乐、影视剧,在中国也一样,只有极少数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被大规模接受和喜爱。反之亦然。文化传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搬运”,而是需要“消化”和“融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话不能说的这么绝对。

中国这个体量的国家,在经历了人类史上都极为罕见的快速发展之后,地域和人口之间精神层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导致了同一个时代内可能同时存在横跨西方国家五六代人的艺术审美。

东西方其实都存在类似的东西,嘻哈最初也是下九流的玩意儿,只是最终它在发展中转正了,具有了比肩传统艺术的鉴赏价值,而这也得益于欧美社会相比中国近代以来更好的艺术传统和社会氛围。而如果把重点放在社会摇的“社会”上,那么感觉比较接近的应该是俄罗斯Gopnik的Hardbass dance,俗称“斯拉夫摇“,这种带有一定流氓元素的舞蹈,在精神内核上可能跟社会摇较为接近。

然而,先不提Hardbass相比社会摇音乐要复杂的多的音程解构。俄罗斯作为一个由诸多具有歌舞传统的民族组成的国家,其民众在舞蹈上的传统是当下的中国暂时无法比拟的,所以即使是社会摇一下,也会不经意间透着浓浓的哥萨克味儿。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9736683037773824 一段国人最熟悉的HardbassDance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9348174737170432 典型的gopnik亚文化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9736772422578176 拿着斧头的gopnik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9736836385685504

看得我都想吹一瓶vodka了。(评论区提醒这是格瓦斯)

看完俄罗斯,再看前些年在欧美风行一时的哈林摇(harlem shake),相比斯拉夫摇的“社会”,哈林摇明显更注重“傻气”。

多年前曾经波及到中国的哈林摇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9586705560580096

以及最近在美国成为流行现象的某种叫“甩手舞”的东西。

甩手舞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9737078484934656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心理平衡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